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

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

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探寻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

——探寻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竟然与一代伟人结下不解之缘。淮海战役的宏大构思,在这里擘画;共和国黎明的曙色,在这里缓缓拉开。

走进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在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之间,有一个看上去非常具有沧桑感的院子。主屋四间,砖基坯墙,小瓦覆顶;西屋两间,砖墙瓦顶。院子里,几棵枣树枝叶稀疏。这里就是商丘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走进堂屋,东西方向摆放着一张长方形会议桌,可以坐下20多人开会。桌上铺着翠绿色的桌布,摆着两排白色瓷缸和两个竹壳暖水瓶。墙上挂着一幅军事地图。房屋上面是粗大的木梁和密实的竹笆。房间显得严肃而简朴。

西屋北面摆着一个方桌、两把椅子,南面铺着一个老式架子床,床边有一个床头柜。柜子上,摆着一个手摇式电话和一个闹钟。这里,就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寝办合一的地方。

记者在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邓小平曾住过的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刘宝善家采访当年见证人和刘宝善的家人。记者 蒋友胜 摄

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爆发前夕,一队神秘之师悄无声息地入驻这里。“听我婆婆说,邓小平在这里住过。当时部队向老百姓借房子住。我公公婆婆让邓小平住主房,他很和气,说住在西房就行了。”户主刘宝善的小儿媳唐雪梅告诉我们,那时候她公公婆婆才20多岁,刚刚结婚。“当时这个房子盖得比较结实。听婆婆说,盖房子时候,管饭用的是一半好面一半玉米面,当时算是招待比较好的吧,所以建房师傅下了力气,盖顶的竹篾又密又规矩,房子比较实在。邓小平住在这里,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在这个院子里,邓小平住了3天。”

这3天,是运筹帷幄、创造历史的3天。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在柘城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相机行事、临机决定,为即将发起的淮海战役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了具体部署:

建立了淮海战役开始时的统一指挥系统。据记载,10月31日夜里22时左右,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与四纵司令部来到柘城县惠济河畔,陈毅率四五十人住果子园,邓小平率四五十人住刘楼。附近不少村庄也有部队驻扎。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并于第二天即11月1日通告陈、邓、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

制定了钳制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及孙元良兵团两兵团的作战方案。欲割断丘、孙两兵团与徐州之联系,并相机歼灭其中一部。中央军委复电:“具体攻击任务由你们按具体情况决定。”

与刘伯承共同指挥中野部队掣肘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急欲越平汉路,扑向津浦路。11月2日,陈、邓电请刘伯承阻滞黄维兵团行动,刘伯承当即作出部署。

指示豫皖苏区组织成立支前司令部。支前司令部指挥全区对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直到战役胜利结束。

3天后,即1948年11月3日,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部分成员离开了柘城,骑马赶往中共豫皖苏第三地委驻地——永城市裴桥集。又过3天,即1948年11月6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当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开进商丘城和朱集,商丘城、商丘车站和朱集宣告解放。1949年1月10日,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商丘全境迎来解放。

位于柘城县岗王镇韦堤口村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纪念馆。记者 蒋友胜 摄

历史就是这样,由岁月构成奇妙的一环,且环环相扣。在解放战争的伟大历程中,由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将士在柘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值得后人挖掘和铭记。

战争的硝烟散尽,对于发生在73年前的那段难忘的一幕幕镜头,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

86岁的张连生老人当年才13岁。“当时我家也住了部队。部队的条件很简陋,官兵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破破烂烂的,跟俺庄稼人一样。他们在地上铺上麦秸,就是床了。一间屋里住20多人。”

“我那时候才六七岁,小孩子不知道害怕,看见院子里发报的滴滴答答很好奇,光想靠前。”79岁的刘立志老人也有印象。

“那时候推包车,我们都很积极。”今年96岁的刘长义老人口中的“包车”就是吉普车。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幕发生在柘城的镜头:倾盆大雨中,首长乘坐的吉普车陷在泥泞中,不少群众冒雨帮助推车。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刘长义就是当年推车民工中的一员。

“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之所以放在柘城,一方面利于靠近指挥,另一方面,柘城是豫东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县份之一,是这里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障。”柘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乐民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到达柘城惠济河沿岸后,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柘城人民在时任县长王飞霄的带领下,积极参加筹集粮草、修补道路、提供房屋等支前活动,及时圆满完成了支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驻设任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的岗王镇既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又是经济发展的热土。岗王镇党委书记孙国庆告诉我们,红色文化正逐步成为岗王镇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当年陈毅、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率中原野战军曾驻扎于刘楼、果子园、韦堤口等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许多村民家里都住过人民子弟兵。群众有着浓郁的红色情结。在岗王镇韦堤口村,又建起了一座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纪念这段运筹柘城、擘画淮海的光辉岁月。每到节假日,很多党员干部和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岗王镇积极加强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力促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同时,岗王镇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金刚石产业,初步实现了金刚石产业的集群发展和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规模扩张。韦堤口村跃国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园成为柘城旅游观光、自采自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很多城里人在这里买房居住呢!”岗王镇韦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曹秀勇说。

记者感言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语重心长。

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探寻柘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留下的足迹,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我们面前展现,人民子弟兵铁的纪律让人动容。

他们是高瞻远瞩的,又是和蔼可亲的。小平同志不住主房住厢房,给房东一家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房东眼里,首长文质彬彬,气度不凡,对待群众非常热情,很有礼貌。

他们是衣衫褴褛的,又是无私高尚的。住在群众家里的解放军,衣服颜色不一,条件简陋。但是他们满怀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热情,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投入到解放事业中去,终于打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贫困而富有,衣衫单薄也要帮助困难群众;他们年轻而成熟,一个个稚气的面庞汇成一个铁的洪流。“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一个个红色遗址,我们找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宋圣英)

来源:商丘日报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蒋友胜

编辑:小 豪

记忆开封--红色地名征集成果展之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虎背岗

杞县虎背岗村位于杞县南30公里的宗店乡,在睢、杞、太交界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清凌寺,就坐落于宗店乡虎背岗村南,“文化大命”期间寺院残存建筑被焚烧尽,仅剩一块残碑和刘伯承作战前动员所站的土台子。

1948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11月上旬,根据辽沈战役胜利和中原战场变化的情况决定扩大原淮海战役规模,于11月16日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随后决定成立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时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战役开始前,刘伯承先来到杞县与地方干部接触,动员支前工作。战役开始后,陈毅、邓小平等曾在清凌寺设立总前委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经过66天紧张艰苦战斗,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基本获得解放,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地带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杞县宗店乡虎背岗村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是杞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为保护革命遗址,传承革命精神,启迪教育后代,杞县县委、县政府在清陵寺旧址上恢复指挥部曾用建筑,收集整理总前委指挥部有关资料,把虎背岗总前委指挥部旧址打造成了杞县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

关注“开封民政”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永州转战旧址白果市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长征路上红六军团路经地-白果市乡

1934年夏天,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被迫准备长征。在此行动之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于7月23日给红军第六军团及湘赣军区发出训令:“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在讲述了红六军团撤出湘赣的理由之后,接着阐明了中央军委这一决策的目的:红六军团要以自己在湘中的积极行动,迫使湘敌“不得不进行作战上及战略上的重新部署,这将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电报还就向湘南发展的路线、地域和行动作了具体部署:“1、六军团由黄坳上下七地域的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部或其以南,转移到观独四团行动的桂东地域,在转移中要迅速脱离敌人,以便到桂东的游击区域,高度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和推广游击区域。2、六军团在桂东不应久停,第二步应转移在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的根据地。3,以后则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区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络。

红六军团按照中央军委的这一训令,成立了由中央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军团政委王震等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研究决定之后,于7月28日、30日、31日,就这一训令的部署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接着,红六军团上下做紧急动员和准备工作。于8月7日下午3时,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主力在独四团的引导下,从江西的遂川横石出发,先行突围西征,他们先后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又途经桂阳、新田,行程1000多里,进入湘南广大地区,于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来到了宁远双牌的交界地——响鼓岭

当红六军团胜利突破了封锁线之后,极大地震撼了湘、桂两省军阀。湖南军阀何键一面急调刘建绪派两个师兵力追击,一面令1个旅、4个保安团防堵拦击;广西军阀也令第七军两个师向北部边境调动。

面对敌情的变化,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认真研究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训令,把“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辅助中央苏区作战”、“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有生力量”、“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作为六军团西征的主要目的,主动放弃了在桂东发展游击战争和扩大游击区域的原计划,继续西征,通过了敌人在汝城资兴之问的封锁线,经桂阳城,进入新田的小源村,并在小源村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了从零陵抢渡湘江,提前执行向新化、溆浦前进的第三步计划。

红六军团下了响鼓岭,沿途百姓看到红军口讲笔写,只作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工农起来革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吃自带的干粮,休息也不进百姓家门,待人和蔼亲热,又在大麻江街的平山口,处决了从桂阳抓获的3个大土豪,并写下“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使群众很受感动,贫苦农民李安荣主动给红军带路,分别时,红军亲切地送给了他3个银元当做酬劳,并赠送给他一块毛巾作纪念。

当红军向零陵急进时,国民党湘十五师在新田向零陵行动,十六师在常宁向零陵进发;桂敌一个师沿潇水向零陵进发,另一个师由黄沙河东安向零陵进发;“胡(达)、段(王行)”两个旅在祁(阳)零(陵)间前进,各种保安部队已经在零陵摆开了决战态势……当红六军团来到大麻江的前几天,零陵县第三区区长蒋联友(茶林乡新院子人)已经奉主子之命,率领了100多人在白水岭的要塞隘口平关挖沟筑墙,妄图阻拦红军前进。但是,当他看到英勇顽强的大队红军之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凋头就逃,跑到家中就吐血,不久就死了。蒋联友被红军吓死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一带百姓中作为笑谈。

红军在白水岭不经意地吓跑了蒋联友之众,来到身落垌宿营。他们对百姓如家人,秋毫不犯,亲爱有加,还把自己的粮食给百姓吃,烧了柴,住了房都一一照价付钱,走时还把房子打扫干净,老百姓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都热泪盈眶,依依不舍相送;红军在教礼坪、大河江休息,宁可在炎炎烈日下晒着,也不进家门去打扰老百姓,不抓兵,不抓夫,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喝茶水都付钱,又还把l00多床被子送给了穷苦人……一桩桩,一件件,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赞不绝口:“红军跟国民党的军队完全是两个样,确实是保护我们的人,看来我们的穷苦日子不会太长!”

六军团过了茶林,前面就是零陵县境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红军在铲子坪兵分两路:左路是1000多人的小部队上丫吉岭入零陵县境,右路是大部队过分水岭入零陵县境。两路部队进入零陵县境后迅速会合,直向永州府逼近,打算在古城附近的蔡家铺强渡湘江,向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根据地黔东挺进会师。

然而这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湘敌“追剿”总司令何键秉承主子蒋介石之命,率部数万人马,亲自坐镇永州指挥,严密封锁了湘江零陵境内流域沿岸,红军插翅也无法飞过湘江去,当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于8月23日晚上12时抵达湘江南岸蔡家铺时,只见黑压压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敌兵,两岸有利地形全被敌人占领。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严峻情况,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立即紧急开会研究决定,拟到阳明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于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致电朱德总司令:“潇水满河,渡湘水亦十分困难。我们意见,六军团在祁(阳)、零(陵)、新(田)、常(宁)、宁(远)地域之间的阳明山区及其附近地域为游击区,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并于当日毅然折向东南,经零陵桐子坪,翻过唐公庵,直上阳明山,于25日,红六军团人马全部到达阳明山腹地。

红六军团到达阳明山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条件和当时周围的形势,很不利于红军在这里立足扎根和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阳明山宿营了一夜,了解了情况后,决定放弃在这里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又致电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来路的局势已经十分险恶,他们决定走祁阳,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再定。

翌日,红六军团吃了早饭开拔,当他们来到山上的竹嵩岌原地休息时,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团就追了上来,红军立马调转头来。一顿猛打猛冲,迅速解决了追上来的敌人,见敌人并没有后续部队上来,红军急急向祁阳方向而去。

红六军团很快来到了祁阳的白果市,红六军团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及土匪经历了7天7夜的激烈战斗,歼敌67人,但9名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养伤的红军战士不幸被俘,被残酷杀害在脉红日山脚下的仁光村,当地瑶汉同胞秘密地将他们就地埋葬,修建了土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