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王庄遗址

化龙王庄遗址

化龙王庄遗址位于化龙镇王庄村东南50米,面积为60000平方米。1983年9月,化龙王庄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化龙王庄遗址,化龙王庄遗址简介,化龙王庄遗址-潍坊市寿光化龙王庄遗址旅游指南

延吉“文化景址”新增10处!龙山恐龙化石遗址位列其中!

9月21日,延吉市第二批“文化景址”揭牌仪式在延吉中央小学举行,延吉龙山恐龙化石遗址等10处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文化景址”被延吉市政府命名授牌。

“文化景址”是记录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有形载体。近年来,延吉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将延吉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旅游兴州”战略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2017年初,延吉市全面启动“挖掘历史文脉,寻找延吉记忆”工作,并于当年9月6日命名授牌第一批“文化景址”。

第二批10处“文化景址”简介

延吉龙山恐龙化石遗址

2016年5月,在延吉龙山一带发现恐龙化石。经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同位素实验室分析测试,确定延吉龙山地化石地质年代为距今约1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中期。

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颈椎、背椎、尾椎、肋骨、肱骨、胫腓骨等骨骼化石200余块。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权威专家徐星老师初步鉴定,延吉龙山目前已发现类群为:蜥脚类中的泰坦巨龙类、兽角类中的驰龙类和暴龙类、鸟臀类恐龙当中的甲龙类和鸟脚类、龟鳖类和鳄形类当中的新鳄类。

延吉龙山恐龙动物群处于白垩纪恐龙演化的过渡时期,而这个时期国内外所发现的化石记录相对贫乏。而在延吉龙山发掘出如此多种多样的动物化石群,且发掘于城区内,这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延吉市中央小学校

延吉市中央小学校始建于1915年,时称“龙井间岛普通学校局子街分校”,曾易名 “私立高丽小学校”等。1946年,校名确定为“延吉市中央小学校”并沿用至今。历经百年发展,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民族人才,是延吉市历史最悠久的朝鲜族小学校,被誉为“教育的沃土,民族的摇篮”。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15年,由延吉道尹公署拨款兴建,原为60间房屋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落,时称“延吉道立第二中学”。1919年起,历经多次合并与拆解,曾易名“延吉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延边第一初级中学”“延吉市第一中学”等。1988年,校名确定为“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并沿用至今,是吉林省重点高级中学。

延吉市朝阳川第一中学

延吉市朝阳川第一中学始建于1935年,时称“朝阳川协和农林学校”,曾易名“民族联校”“朝鲜族完全中学”“龙井县朝阳川第一中学”“龙井市朝阳川第一中学”等。2009年,校名确定为“延吉市朝阳川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是延边州内规模最大的边疆乡镇朝鲜族初级中学。

延边第一中学

延边第一中学始建于1950年,时任延边地委书记兼专员的朱德海同志曾亲临现场,划出23.7公顷土地作为建校用地,始称 “延吉高级中学”,曾易名“延边第二高级中学”“延边高级中学”“延边实验学校”。1963年,校名确定为“延边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

延边大学办公楼

延边大学办公楼始建成于1951年,建筑面积3662.4平米,使用面积2068.05平米,混合结构。1964年起,朱德、周恩来、江泽民、张德江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视察工作。

延边农村商业银行大楼

延边农村商业银行大楼建成于1952年,原为延边州委招待所,后为延边州委办公大楼,是由时任延边地委书记朱德海同志向吉林省委申请批准建立的。大楼主要采用前苏联施工设计图纸,并结合了朝鲜族传统建筑大屋顶形式,极具民俗特色。196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延边时曾下榻于此。

中国农业银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分行大楼

中国农业银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分行大楼建成于1952年,是由时任延边地委书记朱德海同志向吉林省委申请批准建立的。大楼主要采用前苏联施工设计图纸,并结合了朝鲜族传统建筑大屋顶形式,极具民俗特色。

延边医院综合楼

延边医院综合楼建成于1957年,原为2层建筑,1983年接建至4层,占地面积5457平米,混合结构。此楼目前仍在使用,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医疗大楼。

东沟上海知青集体户址

东沟上海知青集体户址位于延吉市三道湾镇东沟村中心,地表建筑为土坯结构,东西长21米,南北宽6米,总面积126平方米,内有大屋2间、小屋2间、厨房1间。 1969年至1977年,来自上海市新沪中学的22名知青在此居住生活,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刚。

延伸阅读

延吉市首批12处“文化景址”

延吉市首批12处“文化景址”包括:“百年老街”局子街、“百年老校”北山小学、“百年老厂”朝阳川酿酒厂、“百年老桥”延吉大桥、“百年老园”人民公园、“百年老亭”人民公园凉亭、“百年老楼”延吉边务督办公署楼、“百年老站”朝阳川火车站、“千年烽火台帽儿山墩台、“千年古松”三胎松、“万年石海”三道石海自然景观、“森林公园”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延边网 延吉新闻网)

龙山文化遗址的遗址特点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从泰沂山脉迁徙到平原,择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许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从山上到山下,是人类迈出的颇具关键性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才会有以后的筚路蓝缕、“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文/片 翟伯成  “两河流域”产生了华夏文明的黎明期  龙山文化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章丘市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全长约46.8公里,河床宽50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  1930到1931年,考古界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之“蛋壳陶”,其制作技术高超绝伦,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基厚度达10米,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两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为“济左走廊”之锁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1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  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水经注》记载:“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五威大将军,据齐地。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 弇。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寻觅古河畔的红袄军营寨  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  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  这是晚清著名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的一首咏唱妙真寨的诗。诗人凭吊遗踪,遥想当年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的女英雄,在钦仰之中蕴含着惋惜和遗憾。“巨野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诗人说出了在巨野河边,金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的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结寨驻兵,后人称之为妙真寨。  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再度南下,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在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当时,山东红袄军共有三支军队: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鲁中的李全。当时的章丘,在李全的势力范围内。  杨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红袄军著名首领杨安儿之妹,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与李全部会合后,遂与李全结为夫妇,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势力也空前壮大,渐渐控制了整个山东,并顺利说降了金朝山东元帅张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十二州。  李全割据一方,很重视在章丘的营建,他在金兴定二年与杨妙真进驻章丘,在今之龙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当数章丘相公庄北会仙山上梨花枪山寨壁垒,至今遗迹犹存。清康熙年间章丘梭庄进士李缙明有《啸园自记》考其遗址曰:“长白山之麓……会仙峰,孤峰壁立,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枪壁垒尚屹然也……。”李全离开章丘后,又纵横天下十余年。金正大八年,因内乱兵败李全被杀。杨妙真北渡淮水,与养子李璮返回山东老家,继任益都行省,居数年而死。李璮,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后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处死。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主要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范 围1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100×80米2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3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200×300米4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不清5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不清6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350×200米7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00×50米8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000×800米9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不清10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11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300×300米12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不清13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00×70米14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200×200米15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800×150米16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100×100米17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不清

雕龙碑开发旅游 雕龙碑文化遗址

1. 雕龙碑文化遗址

湖北省枣阳市离杭州944.0公里。

1、枣阳,湖北省直辖,襄阳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东与随州接壤,西与襄州区毗连,南与宜城为邻,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

2、枣阳市版图总面积3277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末,下辖3个街道、12个镇,全市总人口114.06万。2016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比2015年增长9.9%。

3、枣阳市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东北和南部分属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丘陵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4、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也是“中国桃之乡”,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境内有新石器时期雕龙碑古人类遗址、九连墩战国楚墓、白水寺等文化遗存。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入选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2. 遗址碑图片

没听说过秦皇岛有这标志碑。

3. 雕龙碑古人类遗址

襄阳市十大红色教育基地排行。

1水星台位于樊城区定中门,是湖北省重点保护的文物,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襄阳烈士陵园位于襄城区。

3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市。

4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大悟县城关镇。

5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位于老河口北京路。

6谷城薤山旅游度假村位于谷城县薤山。

7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景区位于宜城市板桥店镇。

8枣阳烈士陵园位于枣阳市。

9张自忠纪念馆位于宜城市襄沙大道。

10萧楚女纪念馆位于襄城区内环路15。

4. 雕龙碑文化遗址图片

坟(fén),意思是:坟墓,特指在坟墓上封土成丘;引申为堤岸、高地、高大等。

圹就是墓,圹表即墓表,墓表就是墓碑。

《文心雕龙·诔碑》:

夫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誄。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亡者,同誄之區焉。

说明墓碑(圹表)是树在墓外面,叙述墓主人生平、歌功颂德用的。

《文章辩体序说》:

墓誌,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則墓誌異名。

墓志本来应该埋在墓里,别人是看不见的,为的是等过了N多年之后人们再度发现这个墓,能够知道它的主人是谁、生平籍贯如何。

5. 雕龙碑文化遗址代表什么文化

白水寺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南十五公里的吴店镇,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君”之一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故里,被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赞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的圣地,是“光武中兴”的发祥地。

白竹园寺风景区:是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枣阳城北45公里处,属桐柏崇山峻岭脉,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集山、林、石、寺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8%。据考“竹园禅林”寺院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虽屡遭破坏,仍遗留下来的还有高大古式建筑佛祖大殿,石雕塑像,碑文、古井、古桥等文物。观音洞实乃天工造就,人饰而成以,“紫竹莲座严相,绿树净瓶慈惠心”。

九连墩楚墓风景区:位于枣阳市城东南25公里处吴 店镇东赵湖村。墓地遗存封土堆九个,由南往北依次编为1-9号墓,站在岗地东西远眺,可见九座隆起的土堆由南至北巍然耸立在岗脊上,连绵起伏达3公里,当地俗称“九连墩”。

九连墩墓地于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被列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升级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底因孝襄高速公路通过此地,省文物馆组织了有国家及省内外部分知名专家对

九连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引起世人瞩目。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城东北25公里处。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河流、山林和平原为古人类从事渔猎、稼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唐梓山风景区:枣阳素有四大传奇之说,即:“唐梓山顶住天,莲花堰九顷半,红沙河四十八里宽,奎星楼半截还在天里边。”其中前三大传奇均在唐梓山风景区内。

熊河风景区:位于枣阳城西南28公里,南牵大洪山脉,北倚青峰山麓,水环八万亩大山,拦截滚婴之泾(滚河、婴水),广集万泉之水。风景区规划面积68.4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控制地带26.79平方公里。

6. 石雕蛟龙碑

史载,唐时大将尉迟恭在枫溪渡口架桥建驿站,称之为枫桥和枫桥驿,枫桥地名即由此来,此桥为双孔石拱桥,桥身嵌有石雕蛟龙,拱圈距水七米,外观雄伟壮丽,历经数百年山洪冲击,而巍然无损。桥东有驿舍,桥西为肆市,桥下设船埠,登桥可俯视枫桥全镇及周遍美景,清代,施沧涛有诗吟之:“枫桥西望近黄昏,灵气迂回散彩痕;漫讶群山清丽绝,沼吴人在苎萝村”。唐代,绍兴郡称越州,金华郡又称婺州,枫桥镇刚好处在“婺越驿道”隘口,桥埠为枫溪江航运起点,婺、越山货土产,如金华火腿、绍兴香糕等均在此集散,故而一向有“婺越通衢”之称。民国34年(1945),国民党军李默庵部进驻枫桥,以“枫桥有碍交通”为由,下令拆毁石桥。因而,如今枫桥的“桥”已经不是原来的古桥了。

相传,枫溪江旧时水上航运繁忙,两岸枫树遍野。暮秋时节,枫叶艳如烈火,风吹树摇,犹如美女舞裙飞洒山间,蔚成“越中奇观”。明人骆问礼有诗赞之:“车马填衢江满帆,旌旗动处酒俱酣;临岐莫唱阳关曲,千古声歌在枫溪”。

枫桥自然风光秀丽,昔日有“九里红枫,十里梅园,有山皆绿,无水不清。村前溪水游鱼可数,村后林木郁郁葱葱”的“田园情趣”,但由于建国后几次大的政治运动(特别是“破四旧”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美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唐代的大石桥、后晋正觉讲寺、宋代紫阳宫、明代牛头山、永枫庵与永枫塔以及枫溪江畔的著名自然景观三矶石就是遭人为毁坏的,现在基本上是旧迹难寻了,但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为恢复旧日美景而作不懈的努力,前景可期。

7. 碑上的龙雕

1、南海观音寺

南海观音寺建于公元990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年历史,座北向南,风景极佳,实为灵山胜地。 观音寺是属于宫殿式寺宇,安有上御道与龙雕。观音寺的中轴线上有汉白玉九龙朝阳及莲花浮雕,名为御道(过去皇帝所行的道路称为御道)。寺前放生池占地30余亩,遍植莲花,夏日荷香塔影,柳浪闻莺,使人流连忘返。 这里香火鼎盛,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开库(亦即观音寺庙日)参拜的信徒达数万之众,已成为南海区最大的佛门圣地。

2、大佛山观音寺

大佛山观音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毁于1940年,1998年 7月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重新修建。该寺建筑按照岭南古寺院建筑风格修建,将成为杨梅皂幕山旅游风景区又一特色景观。占地1700平方米的大佛山观音寺大雄宝殿是目前亚洲佛教圣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大佛山观音寺建筑按照岭南古寺院建筑风格修建,规划占地约二百五十亩,以种植松科类植物为主,林木葱郁,空气清新,交通方便。

3、佛山仁寿寺

仁寿寺是佛山清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现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路5号与佛山祖庙相隔仅数百米,是佛山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纵堂大和尚在观音堂铺佛山涌边创建。历经三百五十五年,期间顺治年间的国师——玉琳通琇禅师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至道光年间,因仁寿寺僧粮久乏,法运式微,广州华林寺住持仁机(祗园)大和尚受佛山官绅的邀请,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寿寺。至咸丰元年(1851年)工程完毕。

4、佛教宝林寺

宝林寺观音堂背山临水,湖光捐翠,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三百一十平方米。布局紧凑,所见雅致精美,匠心独运。殿前庭园,点缀片片紫竹,连片成林,此外,四合回廊中有"二十四孝"、"观音三十二应身"石雕图,生动传神;殿内正中纯金观音(高1.68米,重37.3公斤),法相庄严,善财、龙女随侍左右,再两傍供奉"观音十八相"。下院观音堂,与宝林寺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太平山上的晨钟暮鼓,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善信游人。

5、佛教奎福寺

奎福古寺位于顺德区均安镇星槎村福岸龟山嘴原均良公路南侧。始建于南宋乾道(公元1165—1173)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沧桑,奎福古寺曾几度重修。清代乾隆十四(1749)曾重修, 立有碑记。民国二十年(1931),该寺主持僧僧睿禅发起重修该寺的烟波亭,据清代遗老何惯廷所撰的重修碑:"明年秋,又复重福海烟波亭,以保留一洲名胜"(该碑今仍保存在寺)。

6、佛教慈航净院

“慈航净院”位于陈村镇白岗基,原址有“观音古庙”据建筑师云谓该庙结构属明代建筑物,占地不足100平方,惟四周战地数亩,树木葱茏,有亭翼然,供途人休憩歇足。后因无人管理,渐遭破坏倾颓。1990年有港澳同胞,及各方善信提议,认为“观音古庙”本属陈村镇古迹文物,破坏迨尽,殊为可惜,因倡议在原址兴建“慈航净院”经各方善信,踴跃捐输。于1992年大兴土木,1994年首期工程竣工,初期“观音殿”“三宝佛殿”“千手观音”后期续建“四大天王殿”“地藏王殿”“功德堂”“斋堂”及山门牌坊等等,其中天井园林,六角凉亭,遍植花草树木,布局自然雅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总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云云。

金色庵位于顺德大良街道三株松圣地。原名金色精舍,始建于明朝,先师太师炣从鼎湖山游历而来在此建舍,后曾多次改建。清代重修时,乾隆御赐《大雄宝殿》横额。解放后,释印聪师太主持寺务期间,曾多次修葺,并于 1996 年 7 月重建。扩大建筑面积, 1997 年落成,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面积 1580 平方米 。

8、佛教觉妙净院

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即咸丰二年)。原为李姓祖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之民房。该院原名“胜乐庵”,到解放时听说已经历六任住持,由于60年代因残破而毁坏。后由于1986年至1990年间有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又由于1997年经上级批准扩建了讲经堂,释家殿堂,观音阁、地藏殿、祖堂、功德堂等。至今建 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9、佛教雨花寺

雨花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迄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该寺座落小沙浮岗的山麓上,那里原是许多庄地,是旧容奇名胜八景之一“流花古桥”的边缘地带。寺内占地五亩,辟有小园,地虽小而雅致,花木扶疏、清香袭人,游人至此,顿觉俗气全消,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雨花寺建寺至今年内经历了300多年,先后经过数次扩建,重修,重建。

10、佛教紫云阁

顺德紫云阁初建于唐开元年间,是顺德地区的两大佛教瑰宝之一,与顺德宝林寺齐名。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自明、清两代后不断扩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于一寺的格局。地方民俗“观音开库”便是此寺的一大传统庙会,同时也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观音开库”圣地。

8. 雕龙碑文化遗址公园什么时候开发

你好,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是直接的古迹地址和简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卢龙各地先后出土了许多古生物化石,经对卢龙县孟团店村西出土的一件距今1.5万年前的马鹿头骨化石上遗存的多处砍砸痕迹进行考古分析。在卢龙县武山的北面,现存有“武山卡斯特溶岩化石洞遗址”一处,现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十年代初被当地采石工发现,曾出土过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及一些粪便化石、用火烧过的烧结土块,还有许多的灰烬。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专业人员曾对该处进行考古调查.

在卢龙现已发现殷商时期的遗址两处。一是石门镇东阚各庄殷商遗址,遗址位于东阚各庄村北滦河南岸的台地上,1976年和1979年由省考古专业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该地土色灰褐,土质松软,文化层厚1-1. 9米,内含陶器残片、兽骨、蚌片、红烧土和炭屑等,并发现灰坑多处。墓葬五处。灰坑为园形或不规则近似园形,灰坑内表面由于长期被火焙烧而坚硬光滑,坑内积满草木灰。墓葬为小型土穴墓,无葬具及随葬品,骨架保存完好,头向东,仰身直肢。在遗址内出土和采集到的有陶器、残骨角器、石器等标本,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遗存,二是潘庄镇沈庄村南山的龙虎寺殷商遗址,原有寺庙一座,名龙虎寺,寺庙久废。遗址长150米,宽100米,文化层厚约1.8米。1985年秦皇岛市文物普查队汇同县文物工作者杨卫民同志先后两次到该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有石斧、商时期的陶器碎片,鬲足、贝壳、骨骼等。1986年11月经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语《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卢龙石门镇高各庄村西山存有“夷齐读书处遗址“一处。传说当年伯夷、叔齐二贤士曾在该地读书学习,故此山后来又名书院山,在遗址西岩壁上刻“夷齐读书处”五个楷书大字,大字下原刻有许多小字,现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遗址内旧有寺院一座,不知何代创建,名为“云居寺”。因该地位于山坳,三面环山,山中水清林茂,常有云雾生成,缭绕其间,俨如仙境,故得名“云居寺”。现存云居寺建筑遗址1080平方米。云居寺早年被毁,被毁前,原有山门一间,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沿阶进山门,院内左碑右钟,碑为乾隆20年立,高3米,上刻《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正殿五间,歇山顶,木架结构,殿内正像如来。侍童左右,东西两厢泥塑坐姿十八罗汉像,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左配房内供伯夷、叔齐二贤士塑像,高约70厘米,右配房为禅堂,为寺僧居住,院北有古井一眼,井口用整块条石砌 方形,为90×95厘米,井深7.2米,水深2米,井筒下大上小,上部用杂石砌成,下部山石凿穿,井水清凉甘甜,从不干涸,井北即“覆石如厦”的石屏,嵌石屏的“小井”早年遭破坏,已不见原状,但至今仍有小泉孱孱。据传该小井名为洗砚池,乃当年伯夷、叔齐读书时洗砚之处。遗址内现存清代石碑一方,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及西侧山岩刻石一处,当年云居寺的建筑基础仍隐约可见。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卢龙地属燕国辽西郡;从卢龙县盂柳河乡鲍子沟村出土的百余枚刀币、布币及雷店子乡汤池王庄村出土的百余公斤的刀币上不难看出,当时这里曾一度呈现出经济的繁荣,至秦时,由于军事征伐,战火连绵,这里的经济文化曾一度处在短暂的萧条阶段,属于秦时的文化遗存甚少。到汉时开始复苏,又出现了新的繁荣。大量汉代陶器的发现出土及汤池王庄汉墓群、石门汉墓、范庄大型西汉墓和蛤泊黄家营汉遗址的发现,都能有力地证明这里的发达与兴旺。同时,卢龙又是古代的军事要地,有“卢龙塞”之称,传说中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就发生在卢龙城南四公里的虎头石村西。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即是对李广射虎故事的写照。

在卢龙城东北十八公里处的陈官屯村西北隅,还存有辽代古井千眼,井口方形,以条石砌成,在井口南侧条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石砌井壁,井体完好,现为卢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西门外十米处,还遗存有元代所建漕运码头遗址一处,南北向,堤长500米。昔日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后因水患侵城,遂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修建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堤以方形巨石砌筑,石间接以生铁,坚固异常。东堤为明代拓城时所废,西堤尚存。

城中旧有石幢一座,名于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经幢始建于唐,后因自然灾害所毁,于金大定9年(公元)1169年)5月至11年9月重建,后又经明万历28年进行重修。幢高10.35米,共六级,一级刻《平州石幢记》,二、三级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及《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四级刻《重修北平石幢记》,五、六级刻佛像。经幢雕艺古朴,秀美壮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龙境内所辖明长城位于卢龙和青龙两县交界处,东起燕河营镇白家房村的西大炕。西至刘家营乡刘家口村西山一点五公里处出境,长二十二点三公里。设刘家口关,桃林口关及重峪口关。敌楼86座,墩台若干,其边墙以石砌为主,近关隘处及地势平缓处为砖砌,坍毁多于完整,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城重峪口关南九公里处的红山北坡,现存“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一处,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700米。原遗存大量的规格长城基石及漫山遍野的条形基石毛料,劈山凿石的斑痕比比皆是,如今规格的成品基石已不复见,只存劈石凿痕及部分条形基石毛料成排成组地散布在遗址中,

在卢龙城北三十五华里的大刘庄乡土山村北1500米处的山坡上,有清代墓葬一座。墓主郎廷佐,字一柱。生前任福建等省总督,清康熙16年(1677年)葬于该处。当地人称“郎家坟”。墓区南北长165米,东西宽近100米。缘高5米,直径约20米,封土内有青砖拱砌墓室一个,用石门封闭,墓室及封土早年被毁,现只存北侧封土—堆。在墓南23米处,有用整块汉白玉雕磨的供桌一个,基本完好,长4.66米,宽1.21米,高约0.8米,供桌 面光滑平整,立面浮雕花草兽首等纹饰,雕工精细,供桌南十余米处原立有汉,白玉质巅石碑四块,通高4.86米,宽1.25米,厚0.45米,碑首雕龙,一块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叙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及人格赞词,其余一块文字不清,二块初查无文字,现倾倒于地,在墓区南东西两端各有一汉白玉雕华表,名为望柱,座落在青石拼砌的方形台基上,八棱式,下为须弥座,表面浮雕花草、杂宝,座上是八棱光面汉白玉石柱,柱上部插汉白玉雕云板,再上是汉白玉雕园形顶盖,盖上所置石雕望天吼,现已无存,现存望柱通高6.8米,东侧望柱早年倾倒,西侧望柱至今依然耸立完好。该墓在《卢龙县志》中有简要记载。当地传说郎家坟原有碑五块;忽一夜间一块碑不异而飞,只剩四块。据说失踪之碑系被驮碑之龙一质巅于一夜间驮走而不知下落。这毕竟是传说。但巧的是1995年6月间,在卢龙镇西300余米处102国道北侧,因路桥加宽施工,在施工现场地下两米处沙层中,出土一汉白压雕质巅石碑,俗称"王八驮石碑”,碑、座具完好,下有夯实的三合土基础,平坦坚固。质巅座长1.8米,宽1.2米,高约1米,体上刻纹完好,碑高3.85米,碑首宽1.27米,碑身宽1.14米,厚0.5米。

在卢龙县东南十五公里的六百户乡塔上村西端,还存有砖塔一座,始建年代史籍无载,经对现存建筑年代鉴定为清代,该砖塔已不完整,只存四级,觚棱八面,残高6米,面宽1.25米,塔身外表面砌以青砖,内部用土填实,须弥座,座上有青砖雕砌的围栏一圈,塔身第一节东西南北四面砖雕门形,余四面为窗形。南面门上正中嵌方形石额一块,上阴刻楷书“重庆宝塔”四字。门窗上各有按后天八卦方位顺序排列的八封符号。

9. 玉碑地遗址

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 总共有735个 除有彩塑壁画的其他石窟为禅窟和工匠居住洞窟 有画的洞窟为南区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