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北距日照市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

中文名:尧王城遗址

地理位置: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村

占地面积:520000 m²

时代:新石器时代

级别批次: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Ⅰ—112

尧王遗址景点 尧王城遗址

1. 尧王城遗址

第一种说法:

传说中国有太阳女神,这位太阳女神名叫羲和。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

第二种说法:

羲和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 zī 牞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

据《山海经》、《尚书》和《史记》记载,羲和族人在汤谷祭太阳,在天台山观天象。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后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尧王城遗址一带建立强大的东夷古国,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太阳的传说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2. 尧王城遗址是谁的

寒宫之内除了玉兔寒公就剩嫦娥了,再无其他,表达一种孤独的意思 嫦娥(拼音:chángé)又称姮(Héng)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是太羿(后羿)的妻子。其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姮娥墓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边。据说大羿与姮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3. 尧王城遗址出土文物

你好,我是旅游达人凤凰山下丁康,分享一下初到日照旅游的感想。

我是四川的,没去过海边,带家人今年刚去的日照,你要问日照有什么好的景点,个人觉得去日照,主要的心情还是想感受大海,我去之前,也做了很久的攻略,旅游我一般是自驾游,不跟团,日照有很多景点,我初次去,觉得必去的就是海边,夏季洗海藻浴,赶海,东夷小镇都还可以,前面几位作者也介绍了很多景点,我选择了两个地方,吴家台旅游度假村,哪里沙滩免费,沙子也很细,赶海也可以,带小孩捉小螃蟹,捡贝壳

尧王城遗址的历史文化?

  尧王城遗址

--------------------------------------------------------------------------------

位于日照市东港区高兴乡南辛庄子附近,距日照城17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兼有商、周、汉代造存的遗址。
  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约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该遗址于1954年发现。1992-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3座,房址26座,器物窑穴5个,出土器物400余件。
  其中,保存完整的房址有6座。从这些完整的房址看,房屋平面基本为方形,面积约为15-25平方米,居住地墙基、灶址、门道等都保存较好,门多面南偏西,个别门面西偏南。遗址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质的夹砂黑陶、灰陶等,玉器类有“鼎、罐、盘、杯、纺轮、网坠,陶器多饰有弦纹,并普遍采用块轮轮制而成。
  

发掘中发现房屋建筑有3种形式:一为立柱式,二为土台式,三为土坏式。在这几种形式的房屋地基处均发现奠基石,有的在门两侧各立一块,距今有4000多年,可谓当今城乡大型建筑工程奠基之源头。这对研究我国建筑形式,建筑技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日照尧王城遗址再发掘,神秘面纱待揭开

日前,日照岚山文化旅游局发布一则采购公示,拟再次对尧王城遗址考古发掘。本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批准项目,项目预算104万元,本次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内城东南部,外城北部和东南部,主要解决城址的布局,城墙的年代及墓葬的位置及布局等问题。

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家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北距日照市约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尧王城遗址2015年发掘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600平方米集中在内城北部区域,400平方米集中在内城东部

2015年春、秋季尧王城遗址发掘探方位置图

延伸阅读>>>

尧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将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鲁东南地区在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阶段曾经非常发达,迄今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有莒县陵阳河遗址五莲丹土遗址,日照的两城镇遗址和尧王城遗址,其中尧王城遗址是该地区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曾经对遗址进行过小规模发掘;2012年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课题,目前已连续开展了5个年度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和收获。

新发现:确认城垣范围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家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北距日照市区约17公里,东距黄海约5公里。遗址所在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西倚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南望竹子河和天台山,北靠傅疃河和奎山,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鲁东南地区在地貌上属于侵蚀丘陵滨海平地的过渡地带,遗址核心分布区位于南辛庄河东、北岸的岗地前缘,南北落差明显,最大落差达10米左右。

尧王城遗址发掘区的房址和台基

1934年春,考古学家王湘、祁延霈在鲁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尧王城、两城镇、丹土等一批龙山文化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物考古单位对尧王城遗址又进行过多次调查。1992—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995—2004年,山东大学美国匹斯堡大学合作,在鲁东南沿海地区展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并认为龙山文化时期该区域形成了以两城镇遗址和尧王城遗址为核心、南北并立的两大聚落群。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再次对尧王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聚落考古研究。通过勘探和解剖性发掘,确认了城垣和壕沟的存在,并认为,城墙的始建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主要使用年代为龙山文化早中期。至2016年秋季,已累计连续发掘8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的遗迹有城墙、城门、道路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器物坑、灰坑、墓葬等,清理器物坑和灰坑412个、墓葬51座、房址32座、祭祀台基3座。

城墙:佐证城址年代

尧王城内城的北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城墙主体宽度约26—28米,长度约300米,恰位于南辛庄村北岗地最高的区域,北城墙中段留有一宽约10米的豁口。另外,北城墙外侧还发现有开口宽近30米的壕沟。根据目前的钻探结果和地形因素判断,尧王城遗址的核心区面积约为56万平方米,城垣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包含城墙的城址面积接近12万平方米,加环壕在内其范围应接近15万平方米。

墓葬出土蛋壳黑陶高柄杯

城墙主体最高处距原始地面接近2米,城墙外侧坡度明显但内侧平缓,中部基本上呈水平状堆积。城墙堆积质地紧密,似夯筑而成,但无明显的夯层和夯窝迹象。夯土堆积较为纯净,靠近底部含砂量增大,底部砂粒粒径也明显增大。墙基部分的粗砂粒和砾石颗粒比重很大,应是人工有意铺垫。墙底部发现有铺垫石块现象,两条呈东西向的由白色石英岩铺成的石条,与城墙平行,石块下是贴近基岩的原生侵蚀堆积,无任何人工包含物。在城墙下铺石块的做法目前只见于良渚古城,而尧王城北城墙底部两行铺石的功能可能与良渚城的做法还略有不同。我们分析,它一方面是为防止墙体位移而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加固墙体而作为墙筋使用。

内城北城墙的墙体下部发现有少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夹砂红胎黑皮陶鼎腹片,器表施篮纹。因为叠压城墙南坡坡脚最早遗迹的时代同样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所以可推断北城墙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最早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北坡坡度明显,其外有壕沟,兼具防洪与防御功能。南坡坡度平缓,因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类居住活动与城墙同时存在,所以城墙在一定意义上还具备居住台地的功能。城墙南坡内侧的人类生活遗存延续至龙山文化早中期,直至城墙被废弃。

遗迹遗存:复原生活场景

城内北部为主要的生活居住区,集中分布有大量长方形和圆形房址。长方形房址的建筑模式是先堆出一个相对高的土堆,土一般用黄色砂性粘土,然后挖基槽,在基槽内填土并夯实,墙体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墙体厚度达20—25厘米,墙体有两种建筑方式:一种是用夯土,另一种是用土坯垒砌而成。土坯用错缝的方法,其间的缝隙用灰黄色黏土填充,最后用黄泥将内外涂抹完成。房址的外侧用砂性黏土铺垫出护坡。部分房址的室内偏北部发现有烧土面,应为灶址。圆形房址与长方形房址的建筑方式大致相同,即在堆土台基上挖圆形基槽,在基槽内夯土并埋柱。室内存在数层垫土,室外基槽周边铺垫宽度为一米左右的护坡。

祭祀遗迹主要分布在内城的北部,周围一般有房址环绕,已发现的祭祀遗迹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的台基边长为8米×8米,用黄色砂黏土夯筑而成,台面平整,局部有火烧的痕迹,在台基的一侧有斜坡通道,通道的两侧有铺石。

器物坑和灰坑一般分布在房址和祭祀台基周围,堆积较浅,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的,应是随意倾倒所致。器物坑与灰坑的最大区别是摆放有大量的完整器物,其中有许多是磨光黑陶和蛋壳黑陶器。这些器物坑分布集中,开口层位相同,基本没有打破关系,判断应是同时期的堆积。在器物坑的周围发现有夯土台基、建筑基址等,初步判断这些遗迹与器物坑之间关系密切。

成人墓和儿童墓均有发现,成人墓发现有木质葬具,基本都有随葬品,一般在3—10件之间,较高等级的墓葬均出土蛋壳黑陶杯。2015年清理了龙山早期墓葬21座,系长方形竖穴,部分带木质葬具,头向多为东偏南,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基本都有随葬品,一般3—10件,以磨光黑陶器为主,其中5座墓出土有蛋壳黑陶杯。M26是等级最高的一座墓葬,出土陶器13件、玉器2件、骨器2件,葬具为独木棺。这是尧王城遗址首次发现出土玉器的墓葬。

新模式:形成完整城市格局

通过对尧王城城址的发掘与研究,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新的认识。

第一,完整的时代延续模式。通过5年连续不断的工作,不但确定了尧王城城址的存在,同时也基本厘清了城址的性质、年代、范围、结构等问题。尧王城城址建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晚段,始建的城址面积相对较小,平面呈长方形,通过勘探和解剖性发掘,确认了城垣和壕沟的存在,其建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主要在龙山文化早、中期阶段使用,前后延续大约有350年。这个模式目前在黄河下游只存在于鲁东南地区,并在丹土遗址和两城镇遗址中也有体现。这一发展脉络和延续模式在黄河下游地区是独树一帜的,它对我们重新认识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分野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墓葬全貌

第二,城址面积和范围是在不断拓展中完成的。尧王城城址早期的城址规模相对较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实力的加强,城址开始了全面扩张,其面积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成倍增长,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来的城墙和环壕,来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和物力,以在核心区外侧更大的范围内挖壕,并局部筑墙的方式来形成完整的古代城市格局。

第三,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形成较好的防御体系。在尧王城城址的周围有密布的河网,其中内城的西城墙就建在河道的东侧,将河道作为天然的屏障护城河,同时将环壕与河道连通,河水得以引入环壕。在修建第二圈城墙时,将东部和南部的河道作为第二圈城墙的护城河,并将河内的河水巧妙地引入北侧环壕,这样就形成了核心区城址四面环水的格局。

第四,城址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尧王城城址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南北重要通道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城址的重要性,尧王城城址的存在起到了扼守这一要道的作用,为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专家认为,尧王城城址的发现确立了鲁东南地区史前城址的一种新模式,为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城址考古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由于在尧王城城址中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等级较高的墓葬,为进一步探讨尧王城遗址的性质和等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因为,既有大型城址又有高等级墓葬出现,在山东的龙山文化中尚属首次。总之,尧王城城址被认为是鲁东南沿海地区的两个区域核心之一,通过调查、勘探和发掘表明,城址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其规模和面积是目前山东地区史前城址中规模最大的,对于该城址的定位和认识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