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

AAA级旅游景区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

中文名:贾湖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Ⅰ-65

时间:新石器时代

官方电话:0395-3301669

贾湖遗址在哪里?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有所不同,拿饮食文化来说,每年端午的时候,南北方人都会因为粽子是甜还是咸吵一架,到最后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北方人的最爱,却被南方人嗤之以鼻,不过在早餐上,南北方人应该是一致的,谁还不是喝着胡辣汤吃着油条包子去上班的呢?

说起胡辣汤,那肯定要数逍遥镇和北舞渡镇了,味道正宗,是闻名全国的中原名吃,今天我们先不谈胡辣汤,也不说逍遥镇,而是要好好讲一下,那些年,北舞渡镇留下的辉煌历史。

北舞渡镇隶属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内有沙河、灰河、泥河,被三河环抱,那肯定水运发达,而在古代,凡是水运发达的地方,必是商业重镇,例如汉口、赊店镇。与河南其它名镇(荆紫关镇、赊店镇、回郭镇、神垕镇)类似,北舞渡镇的鼎盛时期也是明清,商号多达500余家,人称“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名扬周边数省,拥有“日进斗金、九门九关小北京”的盛名。

虽说北舞渡镇是在明清时期方扬名天下,但是北舞渡镇的历史远不止于此。西周时期,这里是东不羹国的封地,此后历经战乱,多次易名,战国至汉代称为定陵城,明清改称北舞渡镇,也叫沙河渡,仔细算下来,北舞渡镇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了。口说无凭,我们看一下此地改写世界文明史的考古发现——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北舞渡镇贾湖村,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61年首次被人发现,出土文物5500余件,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7500年,至今还能演奏,贾湖骨笛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其它发现还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贾湖遗址也成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垂青史册。

明清时期,北舞渡镇素有“水旱码头”、“小汉口”之称,各地往来客商不断,为了联络情谊,各地商人在此建造会馆,而晋商又是其中的翘楚,现境内保留有建于雍正年间的山陕会馆,这个会馆还是北舞渡镇胡辣汤的发源地,清道光5年(1828年),晋商在此处进行集会,席间一位太原名厨做出了胡辣汤,受客商称赞,遂在北舞渡镇传开,如今成为国人早餐必备。此外这里还有“天下第一当铺”,建于道光八年,后因资金不足,转为天主教堂。

几千年来,漯河航运,经历了盛衰起伏的沧桑变化,1905年,随着京汉铁路开通,依靠水运的城镇失去了交通优势,同期的赊店镇、荆紫关镇以及北舞渡镇也逐渐没落,如今的北舞渡镇,或许大家在喝胡辣汤时会想起这个名字,又或许在看《国家宝藏》时,出现贾湖骨笛时会想到这座小镇,北舞渡镇的厚重历史需要亲身感受,假期不妨来此一看。关于北舞渡镇,你有什么要分享的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贾湖遗址中的酒文化遗存有哪些?

人们对位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进行了几年(1984—1987)的大规模发掘后,发现了距今约九千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最早的酒、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从而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2004年12月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学报公布了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贾湖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表明距今九千年前的贾湖人已开始酿酒,其成分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等。科学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古人掌握了粟、稷等谷物的种植技术,已经会酿酒了。据说这一古老的配方已复制成功,应该能酿制出九千年前的酒,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当时人的技术和口味了。

插箭岭遗址包權哪些文化遗存?

  

插箭岭遗址位于邯郸市西北部赵王苑内,相传插箭岭一带是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兵

的地方。遗址包括插箭岭、梳妆台、皇姑庙、铸箭炉、灵山、照 眉池等6处文化遗存。

插箭岭遗址为一夯土筑成带状土丘,曾出土有战国、汉代三棱铜镞,汉绳纹陶片。
  实属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垣墙体的一部分。

梳妆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东西宽140米,南北长180 米,高7〜8米。在梳妆台遗址发现有红烧土块和战、汉时期绳 纹筒、板瓦残片,说明其上原有建筑。

皇姑庙位于遗址范围内中部,为一夯土高台,东西长1〇〇 米,南北宽80米,高2〜5米。
  其南与梳妆台相接。出土筒、板 瓦等建筑遗物,应为建筑基址。

灵山位于遗址北部,为一土台,现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 1540平方米,经实际勘查,其为赵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垣角处的 地面墙址残段,两端均有地下夯土延伸。出土战国时期盆、罐、 筒瓦、板瓦、排水槽等。
  

照眉池位于梳妆台东侧,呈长方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 60米,地势低洼,传为赵王宫故迹,赵王宫人照眉于此。现池

水干涸,地面散存有战国时期的器物残片^。

张居中老师:贾湖遗址的研究与发掘、贾湖骨笛发现与研究历程回顾

2019年4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先生为首师大师生带来有关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情况及其背后的故事。本次讲座分为两场进行,分别以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和贾湖骨笛研究为主题。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舞阳贾湖村,坐落于黄淮海大平原西部边缘,淮河上游支流沙河与澧河间的平原上。1983年进行试掘至2013年共经过8次发掘,揭露面积3000余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前期房址50多座,窖穴10余座,墓葬500多座,瓮棺葬30多座,埋狗坑10多座,以及大量的陶、石、骨器和动植物遗骸。对于贾湖遗址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传统考古学地层学与类型学分期,更是采用了残留物分析、古环境分析等十多种相关自然科学手段,为贾湖遗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贾湖遗址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还有十多处,大体分布与淮河上游的沙河、洪河流域以及东汉水流域的南阳盆地。以贾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序列,已经被称为“贾湖文化”。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虽然年代大致相同,但是文化面貌存在明显差异,如贾湖出现大量的骨器随葬现象、偶数龟甲组合随葬、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陶冥器组合、多孔骨笛等具有早期宗教崇拜与礼乐制发端的材料,但是裴李岗文化则缺少该类遗存。在制作工艺上贾湖文化处于泥片筑成向泥条筑成过渡阶段,而裴李岗文化则主要是泥条筑成法。从聚落布局、经济结构、技术工艺、精神文化等领域全面考察发现,两者文化面貌具有较大差异,不可一并而论。

贾湖遗址周围有环濠,早期居址与墓葬混杂,中晚期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相对集中,是中国向心式环濠聚落的滥觞。中晚期居住区与墓葬区的分离,表明可能已经产生朦胧的阴阳理念与早期的祖先崇拜。早期房址柱洞底部出现的龟鳖,以及中期居住面下发现的非正常死亡而又厚葬的墓葬,表明贾湖时期可能已经存在奠基或者祭祀现象。

贾湖遗址墓葬层层叠压打破最多达六层,葬式复杂,墓向以西向为主,266-275度之间者达半数以上,因此我们推测贾湖时期很可能已经出现测量定向的工具,随葬品以陶器、骨器为主,少数墓葬随葬成组龟甲和葬犬现象值得重视。陶器组合有冥器的鼎罐壶,表明可能已经出现礼制观念的萌芽。除这些特殊随葬品外,贾湖遗址还有多个随葬大量绿松石装饰品的墓葬,以及个别绿松石瞑目现象。

根据对贾湖遗址的研究,贾湖遗址处于全新世大暖期之初,气候迅速转暖时有不稳定波动时期,可能具有四季分明的现象。根据体质人类学分析,贾湖人口的主要特征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比较接近,这种特征与后继的大汶口文化居民体质相似。虽然贾湖遗址出土大量的水稻遗存,但是根据研究贾湖遗址生业经济仍以采集渔猎为主,稻作农业对贾湖人的饮食起到补充作用。家畜驯养处于比较原始阶段,据相关专家研究,贾湖的猪是中国最早的家猪,葬狗也是我国这类文化现象的最早记录。贾湖遗址出土大量骨质箭头、鱼镖等工具,能够从另一方面证明贾湖人对于渔猎的依赖性。

正如张居中老师所说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遗址八次发掘至今,已经出土四十余只骨笛,孔数有2孔、5孔、6孔、7孔、8孔,其中7孔最多。相较贾湖骨笛的重要性,它的乐器性质的判断过程更是一波三折。在张居中老师的介绍下,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考古学者的专注与一心求索的精神。在当前学术界对贾湖骨笛的乐器性质已是不用质疑,但在其定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张居中先生认为,贾湖骨笛的传承可能由于其载体的不同而出现发现的断层,但是中国的音乐之源可能在贾湖之前已经出现,只是需要新的考古发现进行佐证。但是某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不是突然性的,而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与发展。河南地区现代仍存在与骨笛吹奏方式相仿的吹管乐器“筹”,有专家根据“龠如笛”的文献记载,认为贾湖骨笛可能就是古代乐器“龠”。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龠、笛、筹皆可算作管乐器的某一分支。贾湖骨笛作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乐器,可能是管乐器的祖制,以笛为名,并无不可。

贾湖骨笛的重要性还在于其音乐性能的优秀,它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其6孔、7孔和8孔骨笛可吹奏完备的五声至七声音阶。但是据张居中老师介绍,贾湖骨笛的制作原料以丹顶鹤的尺骨为主,并且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丹顶鹤、天鹅、环颈雉的骨骼,这几种禽类在当下属于观赏鸟类,并且丹顶鹤和天鹅的声音优美,使用丹顶鹤尺骨制作乐器可能与先民追寻自然界的声音有关,能让人不禁联想起黄帝命伶伦仿凤鸣之声创造音律的文献记载。目前对于骨笛的复原仍待突破,丹顶鹤尺骨在现实中较难获得,而3D打印技术的运用无疑是今后解决问题的希望所在。

张居中老师认为,在贾湖时期居民追求音乐之美时已经体悟到音乐的和谐性,但因此说贾湖骨笛已经有所谓律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认为,贾湖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已经走向初步完善,为以后数千年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礼乐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居中老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多年来他主持发掘与研究的贾湖遗址,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考古从业者多年来兢兢业业,不断探索的学术态度。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张居中老师幽默风趣的将多年考古经历融入讲座中,并在结束后解答同学疑问,鼓励大家多思考多探索,大家受益匪浅。(作者:张莞沁 摄影:刘云飞)

(图文转自:“首师大考古”公众号)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