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台古文化遗址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

AAA级旅游景区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它与龙王台古文化遗址隔水相望,距东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凿等地)1.5公里,距裴东岗类型文化的石磨盘出土地约2公里。此地历史悠久,相传甚多,如“古台子”、“神农台”、“祖先台”,传说最多者通称“霸王台”。清乾隆七年(1743年)石刻“光州十景”中有霸王荒台的诗曰:“萧条路柳色苍苍,此日登台恨转长”。

中文名:霸王台古文化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

发现时间:1955年

保护类型: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索青海尕马台遗址古墓文化

尕马台遗址位于青海海南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南500米处。遗址地处黄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拔约2719米。

尕马台台地平坦,东西绵延数千米,南北有千米之阔。遗址北距黄河约1千米,高出黄河第一台地索昂村60米,西距托勒台农场5千米,东距沙拉村5千米,南靠黄河第三台地——木格滩。

台地东部有一磨渠沟,沟水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尕马台遗址隔此沟与高渠顶遗址遥遥相望。它和宗日遗址同处于共和盆地内,两者间距离约为68千米。

尕马台遗址远景

为了配合龙羊峡水电站工程建设,1977年4月开始筹备开展库区内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经批准由青海省文化局、水电部第四工程局、海西州文卫局、共和县革委会、青海省考古队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了“龙羊峡水电站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当年7月,60余名短训班学院分为五组,对尕马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9月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尕马台遗址共开探方65个,揭露面积1626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遗址中发现居住面1处,烧灶面14处,瓮棺葬18座。遗址文化内涵单一,从出土遗物特征分析,应以马家窑类型晚期文化为主体,内含半山类型的因素,此外,遗址还包含宗日文化因素。根据文化特征分析,尕马台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5200~4100年。

经考古发掘发现,在聚落遗址之上叠压有齐家文化墓地,共计44座。根据遗址的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尕马台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废弃若干年后,一批齐家人又迁徙到此,将早期的遗址辟为墓地,因此在居住遗址上又分布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墓地。这批墓地均打破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居住址,墓口一般开口于地表,并打破了整个文化层。墓内多填纯黄砂土,个别填灰土。

考古发掘现场

44座齐家文化墓葬排列不规整,无明显规律可循,但分布较均匀,一般相距3~5米,且墓葬之间无相互打破关系或叠压关系,表明各座墓葬的埋葬时间相近,应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氏族墓地。其中包括竖穴土坑墓43座,瓮棺葬1座。

竖穴土坑墓的基本情况如下:

01

墓葬形制方面:基本相同,大多作圆角长方形,个别呈椭圆形,无二层台竖穴土坑墓穴29座,有二层台竖穴土坑墓14座,值得注意的是,二层台墓葬的葬式均属二次扰乱葬,这说明二者有一定的关联。

02

埋葬习俗方面:以单人葬为主,共计27座,其中女性7人,男性10人,性别不明者10人;合葬墓9座,仅16号墓属三人葬,其余均为二人合葬墓;另有7座墓属迁葬墓。43座墓葬中均未发现使用葬具的痕迹。墓向较一致,都在北偏东或南偏西45°~75°之间,男女两性头向有别,一般男东女西。

03

葬式方面:尕马台墓地的葬式十分特殊,除二次葬、迁葬、二次扰乱葬中的全身扰乱葬,因扰乱严重原葬式不知或难辨外,其余能分辨出原葬式的墓,皆为俯身葬。

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葬式大体可分为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其中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俯身葬被视为特殊葬式,但在尕马台墓地,可辨葬式全部采用俯身葬,这在齐家文化中为首次发现,在我国的史前文化中极为罕见。

在以往发掘的齐家文化墓地中,如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等墓地中,俯身葬所占比例极低,有的甚至无这一葬式的发现,如甘肃武威黄娘娘台和永靖大何庄墓地,相关学者经研究认为俯身葬可能代表了墓主人身份不高或死于非命。但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共和盆地,俯身葬则是当地流行并特有的葬式,这在宗日墓地中也有体现,俯身葬占到宗日墓葬总数的47%,这反映了俯身葬不同地区的丧葬制度中有着不同含义。此外,在尕马台墓地中还发现一座瓮棺葬,瓮棺直立于木坑中,葬具采用两件实用陶器相扣而成,棺内葬有一具约周岁的小孩骨架。

瓮棺葬示意图

44座齐家文化墓葬中共计出土随葬品13384件。9座墓无随葬品,其余35座墓中都有种类各异、数量不等的随葬品,表明贫富分化明显。随葬品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与装饰品三大类:①生产工具共13件,包括石质工具6件和骨质工具7件,不见农业工具,反映出狩猎和畜牧经济占有较大比重;②生活用具25件,均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彩陶器仅双耳彩陶罐1件,另在M5中发现有1片彩陶片,制陶工艺较马家窑文化有很大的进步;③装饰品及其他共13346件,石质饰品计190件,骨质饰品计12920件,铜制饰品共42件,其他器类海贝193件,蚌壳1件。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各类装饰品

在随葬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件七角星纹铜镜,出土编号为M25:6,发现于M25墓主人骨架胸前。直径9厘米、厚约0.25厘米。中心纽座已残,正面为七角星纹,各角之间间饰斜直线纹,制作精美,在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早期铜器中甚为罕见。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

在铜镜边缘上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在清理时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是通过镜缘的双孔用细绳捆绑固定使用。

为全面揭示尕马台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特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先进的文物检测机构,先后分三次对31件出土铜制饰品包括铜镜、铜牌饰、铜泡、铜环、铜指环和铜镯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尕马台出土铜器中多种合金并存,以锡青铜为主,(类)砷铜占据重要地位。

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这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应该不是冶铜技术的初级阶段,而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此外,砷铜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齐家文化冶铜技术演进的历程,还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齐家文化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推进我国青铜冶炼史的研究。

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

甘青地区以往发现的齐家文化的墓地较多,比较重要的有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永靖大何庄、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等。位于共和盆地的尕马台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小型氏族公共墓地,相较于上述的几处齐家文化墓地,相互之间有共性,但尕马台的个性更为鲜明,可以作为黄河上游共和盆地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和墓地虽然已被水库淹没,它的发掘为深入研究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探讨黄河上游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本期编辑:施亚兰

校对审核:仁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地理 | 赤峰高家台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初步成果

近日,从元宝山区小五家乡高家台子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共同发掘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遗址。从已清理出来的部分看,这个遗址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次发掘再次印证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农业立国、和平发展”的生存理念。

(半地下式建筑

据了解,这次考古工作是对赤峰喀左高铁沿线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与保护性研究,以明确遗址范围,了解遗址性质,判断遗址年代,揭示遗址意义为主要工作目标。

(石构式建筑)

(成璟瑭教授正在高台子遗址发掘现场工作)

在现场主持发掘的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成璟瑭教授说,这次在小五家乡高家台子遗址实施的发掘是在2016年小规模试掘基础上开展的。从目前已经揭露的部分可以明确认定,该遗址为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为主体的多时期复合遗址。清理出来的现场最让人兴奋的是这里不仅具有红山区二道井子遗址”式的土材建筑,也有与松山区“三座店遗址”同样的石构建筑,并通过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可以判断各类遗存的相对早晚与遗址的堆积形成过程。

尽管高家台子这个遗址与其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特点鲜明,但有一点却是这类各遗址中共同的,那就是出土大量与农业有关的遗存,包括石质、骨质的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植物遗存,体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因素很少发现,发现更多的是来自不同地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和谐局面。从这些土屋石墙中不难想见当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和景象。按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理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属于“方国”阶段,这些青铜时代的农业文明聚落都在诠释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农业立国、和平发展”。

(带花纹或文字的陶片)

(谷物遗存)

在经过对一处疑似土墙的细节清理后,成璟瑭教授擦擦脸上的汗,指着附近的土台说,这个遗址面积很大,这次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是850平方米,现在已经完成了将近600平方米,我们都期待着在今后的发掘中有更大的惊喜。

来源:红山晚报

文字、图片:汤雷

责编:杨一晨

守望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丝绸之路大型汉唐古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