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唐口遗址

陈庄—唐口遗址

陈庄—唐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南,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属西周早中期遗址。西周早中期城址、西周贵族墓葬、祭坛、马坑、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大量陶器及较多的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最为出众的游西周贵族墓葬、九层夯土祭坛、西周刻辞卜甲。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山东周代考古的空白,是半个世纪以来山东周代考古特别是齐国历史考古的突破性进展。

中文名:陈庄—唐口遗址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

保护批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西周早中期

批准单位:国务院

占地面积:约8-9万平方米

唐山印记|两位唐山人与周口店遗址的故事

点击上方 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周口

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距今3-1万年的“山顶洞人”

都源于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1918年发现,1927年正式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文化遗物地点27处。其中,涵盖了 直立人、早期智人和 晚期智人三个古人类阶段,堪称古人类化石的宝库; 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举世闻名的周口店遗址和这两位唐山人是怎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裴文中教授

▲裴文中

裴文中教授是唐山丰南辉坨乡西纪各庄人,曾就读于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这所学校位于滦州,现为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古生物学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9年起,裴文中主持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的发现者,震惊世界。

▲1929年12月,裴文中抱着刚刚发掘出来的经石膏加固后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裴文中教授发现、确认北京猿人的石器、用火证据等,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曾主持山顶洞、周口店第15地点等遗址发掘,获得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大量文化遗物;开展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考察、研究,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博物馆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位是贾兰坡教授

▲贾兰坡

贾兰坡,1908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郭家屯乡邢家坞村,他是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

贾兰坡师从于裴文中,1935年贾兰坡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工作优异,继裴文中教授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登上了最高学术殿堂。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的11天中,贾兰坡接连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

▲这是11月26日发现第3个“北京人”头盖骨时的情景。

裴文中与贾兰坡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和深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在考古工作上也心念家乡。

▲1958年裴文中教授亲自参与了唐山爪村遗址的发掘工作

▲1990年,贾兰坡教授带领文物部门对唐山玉田城东孟家泉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两万余件动物化石及石器。

他们对唐山旧石器时代考古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两位科学家是唐山的骄傲!

是中国的骄傲!

也是世界的骄傲!

END

(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唐山博物馆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唐山市图书馆公众号

(微信:TangshanLibrary)

扫码关注我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五台历史 | 陈家庄乡王城村吴王城遗址

五台境内、多个地名、山名的来历与她有关,但至今尚未定论哪朝哪代的一个独立王国,她就是 坐落在陈家庄乡 的 吴王城......

吴王城遗址位于陈家庄乡王城村西沟交岔处一个杨家坟的地方。王城村由此而得名。据传,移城沟名的由来,也和吴王城移走有关。城址长宽各150米,四角有碉堡模样,四周有土墙痕迹,城垣均已倒塌,仅存西、北墙交界处残高约5米的夯土堆,夯土层0.3至0.5米。夯窝直径0.2至0.3米。夯土层内有排列规整的椽眼,每升高0.8米,便有一排,椽与椽的水平距离也为0.8米。土层内有少量的夹砂陶片,民间传说为吴王所筑。

王城村有一所寺院(现改学校),北面的大佛殿檐台上立有明朝时的两块碑,碑额写的是:“重修碑记。”碑文第一句就是“王城为吴王趾”。寺院中心有一个三尺高的石雕八棱石柱香炉,石柱上也刻着“王城为吴王趾”字样。据说,吴王是一个百里为王的王子。究竟在什么朝,尚末定论。据1992年苏巨田等编的《忻州文物》一书认为是春秋时代遗址,此说我们不敢苟同。因春秋时代,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吴国,是否会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五台小山沟再有一个独立的小吴王国?再说,和吴王城有关的一些建筑物和教场将台,似乎年代不象那么久远。我们认为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至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性大。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战争频繁,群雄并立,各据一方。一个小小的独立吴王国,易于在群雄角逐的空隙中存在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并无佐证依据。

这个吴王势力范围,至少涉及到老三区大部地区。据传说,离王城村10里的教场村,就是这个王子练兵场地。那里曾有一个王子点兵将台,约三丈高,底层直径四丈,顶端直径一丈,是一个四棱形石砌建筑(于1968年修公路拆除)。村北叫营坊地。南坡村的小寨子是站岗放哨的地方。此外,窑头、寨里、县河沟的东寨、东坪寨子,坪上村有大、二、三寨,都和这个王子驻兵防守有关。在南黑山、胡家庄各有一个将军墓地,据说都是他守边驻防的将军的墓地。

王城村西南面叫“围墙坟”的地方,传说吴王墓就在这里。在民国初年,王城一个叫阎二红的农民在这里刨地,曾刨塌一个墓子。他下去查看,见里面的死人已贴骨,脸色略带红色,身穿盔甲,他害怕,依旧把墓子埋回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吴王墓吧!

王城村北面有一条山沟,沟里流着一股香甜可口的清泉,于是吴王常把它作为自己和将士们以及战马的饮用水,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水峪沟。

水峪沟面积约七千亩,南以移城河为界,向西延伸至清水河,向东延伸至河北省,北靠教场山,山势险峻,山岭奇特,山石有的像马、有的像猪。沟里树木成林,松、柏、桦、山桃、山杏沙棘人参党参黄芪、黄岑等遍布山野,豹子、山猪、狍子山羊出没无常。当时吴王率领兵将八千余人,在教场练兵点将,以西有石卜寺。传说吴王每次出兵之前都会在水峪沟的山顶上祭祀上天,以求神灵保佑将士们平安得胜归来。直到现在,山顶仍然留存着祭祀用过的大石头,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香炉石。吴王常在水峪沟游山望景,这里紧邻教场大山,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把这些奇石怪山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以图吉祥。从里往外分别命名有石人仙、财国囤、银子崖、磨镰石、龙王庙、山神庙坪、桃园地、沙坪、石门、香炉石,说来也巧,石门的两边正好生有两块黑色巨石,人们就常把水峪沟描绘成“黑漆大门金字牌,上有石人仙照看,前有虎山来把门”的人间仙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王城人民同解放军战士一道,凭着水峪沟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同日寇展开激烈的游击战争,进则能胜、退则能守。在王城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拖住日军,保证了当时盂县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王城的日本驻军首领“毛猴子”到水峪沟查看多次,对这块军事要地非常重视。

经过王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如今的水峪沟,修水灌溉、大兴养殖、植树造林,已经初见成效,鸡羊成群、树木成林,核桃树、山桃山杏树果实累累,山泉瀑布层层相接,山间小溪流水不断,实在是人们度假旅游的乐园。

此地现在风景优美,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网络,五台人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钧临天下丨苌庄境内的几处唐窑遗址

文丨大唐钧瓷 图丨孙帅

苌庄境内,唐代陶瓷窑遗址星罗棋布,较为著名的有苌庄村唐瓷窑遗址、玩花台窑遗址、老观崖遗址、柏村窑遗址。

苌庄村唐瓷窑遗址

苌庄村唐瓷窑遗址位于苌庄村北部、苌庄河东岸。遗址面积东西宽300米左右,南北长300余米,总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1981年和1984年,雨舟文化会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两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确认此遗址及玩花台窑遗址、老观崖遗址、柏村窑遗址,同为唐代陶瓷遗址。

2004年,禹州市相关部门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再次对苌庄村唐窑遗址进行了考查。

苌庄村古窑址在村北小山南坡,文化堆积层规模大,由东向西依山而下,薄则1至1.5米,厚则2至3米。1973年为修建公路和大面积平整土地,部分堆积层被移走,被倾倒于百米之外的苌庄河东岸,如今尚能见到50厘米左右厚度的瓷片堆积。造型多为日常生活用瓷器,釉色黑、褐、黄、白等,多以点斑工艺装饰,具有唐钧(黑花釉瓷)的风格特征。

苌庄窑遗址出土及裸露地表的瓷器、瓷片、窑具数以万计,形制繁多,釉色独特,见证着唐时这里陶瓷业的繁荣昌盛。

白釉点绿斑敞口瓜棱执壶。该器最大直径8厘米,胎质灰白,表面旋化妆土,外旋透明釉,器身饰绿色彩斑,釉面温润如玉,有细小开片。

黑釉宽沿锯齿碗。此碗口径9厘米,高4厘米,口沿宽2.2厘米,外侧为锯齿状,通体施黑色釉。碗是日常用器,各地各窑口均有大量烧制,虽形制不同,但只是在口足张缩上小有变异,无有大的创新。该器外口沿成锯齿形的装饰形成,在其它窑口尚不多见。

白釉双波浪纹罐。该器胎质灰色,釉色以白为基调,略泛牙黄,短颈半肩,饰双层波浪纹痕。这样,器形有了生动活泼的空灵之美,也同时体现了苌庄窑造型装饰的艺术特色。

黄釉瓶。该器侈口、粗颈、半肩、直腹而足收。口径8厘米,高19厘米,底径7厘米。通体施黄釉。

支钉。窑具之一种,有的手工拉胚成型,有的徒手捏制而成,是烧成时胚体与匣钵之间的隔离物。

垫饼,也是烧成所需窑具之一,功用同于支钉,多为烧小件物品所用。

窑壁残片。这些残片多呈微凹片状,表面已烧结,多有流淌痕迹,色黑青,剖面瓷化程度不一,颜色从黑褐色缓慢过渡到烧红土色。这证实当时窑炉多为就地挖筑的土质窑,窑室保湿层是用瓷泥从内部贴敷而成。为唐代陶瓷窑炉的建造工艺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苌庄窑遗址在苌庄地区古瓷窑遗址群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

柏村唐窑遗址

柏村唐窑遗址位于龙头山山嘴处,东临苌庄河,沿苌庄河上行2公里为玩花台唐窑遗址,沿苌庄河下行2公里为苌庄村唐窑遗址,三处遗址呈一线排列,柏村遗址居于中间。柏村遗址文化堆积层位于山崖上方,外露部分不多,多埋于地表以下。通过文物工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探明此遗址为唐窑遗址。所发现的陶瓷制品品种丰富,装饰多样,具有唐代钧瓷生产的风格特点。

柏村窑发现的陶瓷品形制有盘、碗、瓶壶、罐、洗、钵等生活日用瓷器,釉色分黄釉、黑釉、白釉3种。加彩装饰工艺比较普遍,是唐钧(黑花釉瓷)集中产区。

黄釉体。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唇口,斜壁腹微鼓,平底。黄釉为底色,上加黑色斑块,别有情趣。

白釉黑斑碗。该器高2.5厘米,口径大约20厘米,口外敞,斜壁平底。此白釉为基础釉色,上饰数块不规则黑斑。唐钧以黑底白斑为特色,白底黑斑则比较罕见,由此可见柏村窑器物的多样性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力。

黄釉白斑残器。该器残缺严重,据残片初步推断为执壶。黄釉为底色,上面白斑呈拉丝状,飘逸洒脱,如溪流瀑布,部分呈天蓝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柏村窑遗址,黑釉瓷最多,约占全部发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多以白斑、蓝斑进行装饰,这种唐钧经典的装饰技法,说明柏村于唐代确系黑花釉瓷的集中产地之一。

另外,在柏村南部有钧瓷残片发现,但窑址位于何处,处于哪个时代,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玩花台唐窑遗址

玩花台窑遗址群分布在玩北村西岸寺沟及玩南村上王沟,下王沟沟冻处。文化堆积层在地表以下,具体面积不详。从地表发现的器物,形制有盘、碗、钵、洗、瓶、罐、壶、杯、盏、盆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具,釉色以黄釉、白釉、黑釉为主,带彩斑的器物少有发现,器身有刻划的方格纹、波浪纹等装饰。可以假设玩花台窑早于苌庄窑等其它一直,处于黑釉瓷烧制技艺探索时期,所以少有彩斑瓷器出现。

老观崖唐窑遗址

老观崖遗址位于龙佛寺水库附近,文化堆积层处于地表以下,具体面积不详。从地表发现的陶瓷遗存有注子、盆、缸、钵、罐、盘、碗、杯、壶、炉等,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釉色品种较多,除白釉、黄釉外,还有大量黑釉,褐釉彩斑器。如黑釉白斑,黑釉蓝斑,褐釉白斑,褐釉蓝斑等等,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老观崖窑应处于唐代晚期,其时唐钧点斑烧制技术已相当完善,开始向钧瓷窑变呈色工艺过渡。

苌庄古瓷区唐代瓷窑遗址4处,沿苌庄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列,从老观崖、玩花台、柏村到苌庄,规模大小不一,年代有早有晚。规模以苌庄窑为最大,产品也以苌庄窑为最多。从产品的精良程度、艺术品位、艺术品位上看,柏村窑、老观崖窑则较高。综合分析,玩花台窑、苌庄窑始烧于唐初时期,柏村窑、老观崖窑烧于中晚唐期间,时间上有延续和传承关系。苌庄瓷区唐窑遗址群早于禹州地区其它窑口,无论制作规模还是工艺精良程度,都处于禹州陶瓷领域前列。特别是多姿多彩的釉面装饰,如白釉黑斑、黑釉白斑、黄釉褐斑、黑釉蓝斑、黑釉褐斑、黄釉白斑、黑釉白斑等制作工艺手法,开创了钧瓷窑变艺术的先河,对禹州地区其它窑口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化遗存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苌庄地区古瓷窑遗址众多,在数十个自然行政村均有古代陶瓷文化遗存。这些古钧窑遗址按三条线路分布。东线有缸瓷窑遗址、上仙庙遗址、后庄遗址、西尹湾遗址、东君湾遗址等;中线有苌庄村窑遗址、李沟遗址、上王沟遗址、下王沟遗址等;西线有红石崖遗址、磨河遗址、柏村遗址等。这些厚重的古钧瓷文化遗存,组成了厚重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见证过去,启迪未来。

在苌庄的柏村西侧,有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睿陵,这是禹州境内唯一一座帝王的陵墓。陵高10米有余,封土丘为覆盆状,陵前神道石刻群,翁仲等附属建筑已被毁多年,只有地面四阙神兽尚存见证着千余年的风雨历程和尘世沧桑。

在苌庄境内,还有“玩花台”、“韩信葬母处”、“大龙山千年柏”等人文历史地理景观。

编丨孙 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