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郝峪村

下郝峪村

下郝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乡政府驻地以南3.5公里,处鲁山北麓,地处山区。设一村民委员会。共82户,295人。

笔架山下的黑峪村

黑峪村隶属于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北靠笔架山,南望莲花山,山峰环抱,层峦叠嶂。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年间,亓姓由米庄迁此正式建村。相传,当年亓氏先人,第一次踏进这条山峪时,天一下子黑了。抬头仰望,只见树木参天,浓荫蔽日,不禁脱口而出“黑峪”,黑峪村也由此而得名。自此,亓姓族人在此开疆辟土,广置田舍,繁衍子孙,建设村落。

走近黑峪这片土地,漫步在石头到顶的老屋之间,恍若隔世,烦躁的心顿时恬静下来。历经百年洗礼的传统民居,弥漫着古朴的气息,见证了沧桑的岁月。自古以来,从莱芜东北的青石关到莱芜西南雁翎关,一条长长的齐鲁古道斜穿而过,黑峪是必经之地。在村子中央,矗立着一棵古槐。世世代代,这棵“神树”宛如一座路标,古道上来来往往的旅人,远远看见这棵树,便能找到回家的路。

村中的一位老人给我说,原来和这古槐一样大的树还有两棵,建国后为了烧火炼铁被砍掉了。他陪我走了一段路,给我讲哪里还有老宅院。看他蹒跚的身影,我过意不去,说我自己去找就行。走到村西,又见几处老屋,院子已经荒废,主屋只留下残垣断壁,大门的门楣上还雕刻着五星,两边分列“忠”字。从老院往河边走去,还见一处古井,井和河一样,已经干涸了。

如果到了雨季,这里应该是溪水潺潺,群山碧树,良田平畴,鸡鸣犬吠。加上饱经沧桑的古树和错落有致的老旧故宅,天人合一,古朴沧桑,该是多么漂亮的人间美景啊!小编寻访之时,正巧村东头的小广场上开始唱戏,外面来的剧团马上为村民表演节目,许多人拿着马扎陆续赶去听戏。“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黑峪村的居民享受着都市人羡慕的恬淡和宁静。在这里,小编忘却了琐事染心的劳碌,忘却了朝五晚九的匆忙,找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有一种让人空灵的感觉和穿越时空的错觉。

济南文化传承者原创

火焰山下的千年古村-吐峪沟

从库姆塔格沙漠公园回来,沿着火焰山北麓行驶,突然折转向南穿过一条荒凉的峡谷。路两边都是风化的红色岩石和沙土,荒芜的地貌,像到了火星 。

从峡谷口出来,看见一片绿洲吐峪沟到了。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据说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走进景区大门,看见一片破旧的村庄,山坡上分布着几处麻扎(当地身份高贵的维吾尔族人墓地),其中有几个洋葱型顶盖规模稍大一点,显示着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远望麻扎村,最显眼的是一处清真寺,房子、院墙和作为背景的山都呈现一样的土黄色,只有天是蓝的。

越往沟里走,越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的静谧。在这里只有两种色彩,黄和绿。黄的是火焰山和土房,绿的是沟里的葡萄园。绿洲离不开水,吐峪沟一条清溪已经流淌了千年,村民引清溪之水向房前屋后,滋润了桃、杏、葡萄植物。于是,平凡世俗的生活平添了几许淡淡的芬芳。

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有一位老人从院子里走出来拉我们进院子,由于语言不通,不知道说些什么,但看表情感觉很热情,后来听说这是当地村民搞的一种家访形式的游览,请游客到家里来体验民俗风情。因为时间不多,就没进去。

吐峪沟山谷里有好多土房已经人去楼空,残缺的木窗依然风韵犹存,在夕照中闪着异样的光芒。然而,比这样的土房更为沧桑的是河谷左右峰峦岩壁上的洞窟,大大小小有40多个,这些被岁月和战乱掏空了的石窟,仰望起来更像是被挖去眼珠的眼睛,茫然而忧伤。整个山体遍布历史的伤痕。

千年之前吐峪沟曾是王室的佛教圣地。就在脚下的碎石乱草之中曾有一条平坦的曲径,走着王室成员、八方僧侣及善男信女。据《西州图经》记载,唐时的吐峪沟“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朝,鼎盛于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称王于吐鲁番时。那时王城高昌,距吐峪沟只有10公里。

吐峪沟佛寺历经最大的劫难是15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吐鲁番地区时期,伊斯兰教徒对佛教偶像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再后来这里发生过地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来了海外文化强盗,壁画和经卷已被盘剥得干干净净。难怪连出生在吐峪沟的孩子也不懂佛寺是什么。尽管吐峪沟在国外很有名,被誉为“东疆第一宝窟”,但是对于在这儿生活的村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走近清真寺,鲜明的伊斯兰风格建筑

村中心是一座清真寺,四座尖尖的绿塔高高地耸立着,成为这里的地标建筑。村子里人不多,很多房子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废弃,这些废弃的房子,多少年后也是一处遗址。

山坡上是麻扎,山沟的一小块绿色点缀在一片土黄之中。

吐峪沟大峡谷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我们看见的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眼前一片荒凉,在强烈的阳光下看得人提不起精神,昏昏沉沉的。 走到一座小水库边看见游客止步的牌子,原来吐峪沟千佛洞没有开放。顺路返回,迎面来了一群小巴郎,嬉闹着跑过。

古老宁静的维吾尔族村落吐峪沟位于火焰山大峡谷南出口沟谷中,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约有二百余户人家

沟里一片绿色田地,种着蔬菜和葡萄。这是一个完整地保持了维吾尔传统的小村庄。在这里,人们继续用维吾尔语进行交际,过着自己信仰宗教生活,衣着、服饰全然是维吾尔特色。

羊在村子里散放着随便跑

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常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亲访友依然是古典的驴车代步。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在古老的村落中,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

吐峪沟民居黄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沟居民还用黄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窑洞。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也有长方型,深度一点五米至两米,坚硬的土质可以不盖顶,土质差的可以用木料草席盖顶。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地下窑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献有《敲蒸挡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记载。

走出村子,结束了与这座千年古村匆匆地邂逅。了解了吐峪沟的历史之后,印象里的吐峪沟更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宁静淡泊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抉择,繁华与衰败的更迭交替。他懂得什么才是狂风烈日夺不走的,什么才是自己可以拥有并加以珍惜的。透过千年的历史风云,看穿了尘世,历久弥坚。

郭峪村,皇城相府脚下的文化古堡

图。文 落榜进士

郭峪村又被称为“郭峪古堡”,这里距离皇城相府很近,不到一千米的距离步行5分钟就可以走到,来这里的时候天空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许飘着雨的天气更适合这里古老的生活节奏吧。

郭峪古堡建城的时间比皇城相府还要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不仅依山傍水,还有这雄伟的城墙和豪宅古庙,在村口的牌楼上刻着“崇文、尚德”四个大字,古村虽然不大,可是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初年的100多年间,这里先后走出过18位举人、15位进士。尤其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朝廷科考开榜的时候,光郭峪村就出了三位进士,轰动了朝廷。可见这里人文的鼎盛,文化的深厚,而如今仍有很多孩子从这里考上了大学,走向了仕途。

在清朝一代名相陈延敬等人的倡导下,村中实行了“兴人文,壮游观”的理念,在城内城外修建了二十处各具风采的亭台楼阁、庙观寺塔,并且延师兴学,当时周边县里的文人也会集聚在此,研经讲学,当时的郭峪村可谓充满了人文的气息。郭峪村很适合静下心来,满满的闲逛,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但愿这样的古城能永远的保留下来,不要成为我们的记忆。

郭峪古堡并不需要买门票,很多来晋阳城的游客似乎都直奔着“皇城相府”并不知道还有一个这样的古城,或是因为下着小雨,这里的游客很少,让这里也安静了很多。古城曾经因为战争被毁,至今仍在修复中,步入村子,都是灰色的老旧建筑,每一家院落内雕梁画栋,这里雕刻精细的石狮、无不让人惊叹和动容,每一间民宅都各具特色,这里被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称赞为“中华民居的瑰宝”。至今还现存明清时候的古建40多院。

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竣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

青石板路,黑瓦灰墙,安静的民居,寂寞淳朴。这里有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但门上的春联依然崭新。

在特殊年代被毁的石狮。这些精美的石狮也彰显了院主人曾经的大富大贵。

陈氏九代祖居“西都世泽”就是院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院中至今还居住着人家。

在白天村中基本只有老人和孩子,走在这样的地方,似乎随手就可触摸到历史遗迹

沿街慢行,走到了这家“恩进士”,这间院落有村中最漂亮的木雕建筑,看到这样的字也隐隐的透露出院子中主人的书卷。当我步入这家院子,四合五天井的格局,门窗的雕刻极为精巧,屋中有一位老奶奶独自在家中坐着,守候着百年老屋,也让我倍感岁月的沧桑和现世的静好。

虚掩着的大门就如同历史的大门一样,让我们轻轻的叩响。

在村中还有近代革命纪念馆,在1939年蒋、阎所发动的“十二月事变”就曾经在郭峪村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突围战。

郭峪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中的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

汤帝庙。

汤帝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

古老的铁狮。

城中七层高的豫楼,是整个古堡最为醒目的标志。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在古城的城墙之上,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皇城相府。

很多郭峪村中的年轻人都已经迁出了村子,走进了大城市中,在这样一个位于山峦腹地的古村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百年生活的迹象,这里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园,相信有一天这里终不会再寂寞沉寂。

小贴士:

1.郭峪村免门票,就位于山西阳城皇城相府对面相隔100米处。

2.交通:在晋城上晋阳高速到北留镇下高速向北即到。

3.住宿:如今很多旅行团都把皇城相府和郭峪村一同推荐给游客,在村中就有很多农家院住宿,住宿在这里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古城的历史。

4.饮食:晋城状元大烩菜晋城炒凉粉高平十大碗、阳城馍、高平烧豆腐扯面

5.周边景点:皇城相府、砥洎城九女湖、蟒河、历山、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