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沟烽火台遗址

水沟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埕口镇水沟村东北4公里,据考为汉代烽火台。清代废,遗址可辨。最高处高出地表0.8米,东西长28米,南北宽12米。1992年9月,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市文广新局

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小茨沟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资料:甘肃明长城属明代“九边重镇”之固原镇一部和甘肃镇,起自嘉峪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肃州金塔高台临泽甘州山丹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皋兰榆中靖远平川永靖环县等24个县(市、区),全长1738.3千米,在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的五分之一。甘肃明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以烽燧(线)和壕堑等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除因河或凭山为险、挖壕阻隔外,主要以黄土夯筑。

在盐锅峡镇小茨沟、上车村,看到这些遗迹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毁坏还是非常严重,如此简陋的保护措施,怎么能挡得住人类疯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无情的毁坏呢?幸好,近年来,永靖县政府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让我们还能看见这些传说中“险固无比、雄伟的长城”的断壁残垣。在这些长城遗迹南面山峦的最高峰,雄踞着2座烽火台:下铨烽火台和小茨沟烽火台,和焦家烽火台遥遥相望,俯瞰黄河、湟水河交汇的龙汇川。从地理位置上看,小茨沟烽火台遥望的应该是兰州红古区的烽火台,焦家烽火台遥望的是福川墩疙瘩1号、2号烽火台。但与书本、网络上的资料差别较大。

在永靖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烽火台遗址,现在仍然保持着"烽火万里相望"之势,也许是因为偏远,没有遭到破坏。

透过图片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兰州最美小镇达川

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据史料记载,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队报警的信号。古代边疆戎兵为及时传递外敌入侵的消息,每隔一定距离即在地形较高处修筑一个烽火台,平时备足柴薪,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点燃起烽火,邻台见后立即举火,警讯很快传告全线戎兵,做好御敌准备。

我们看到,这些遗址正面临表面风化、风雨侵蚀、裂隙、坍塌、人为破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日益萎缩,它们还能存在多久呢?

负责编辑:兰州黎黎网

《永靖文物》——方台烽火台遗址

方台烽火台遗址

方台烽火台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方台村西南100米的山嘴上。东邻盐锅峡电厂,南临盐锅峡水库,西为方台大沟,北为方台村。该遗址1987年由州文物普查队首次调查发现,东北距焦家烽火台6.9公里。台体为正四棱实心台体,从下而上有收分,残高5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2米,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15-0.17米。四周有障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25米。障墙基宽3.3米,顶宽1.2米,残高5米,西墙正中辟门,门宽5.5米。根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为加强河州防御体系,在驿道沿线和黄河沿岸大量修筑堡子的同时,也修筑了许多用于报警的烽火台,每处有5名官兵常守,作为堡子的延伸军事建筑。据此分析,该烽火台修建于明代,对研究明代在河州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2018年中央财政下拨保护经费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方台烽火台遗址标志碑

方台烽火台遗址局部

方台烽火台遗址全景

来源:《永靖文物》

编辑:王晔梓

审核:陈 刚

《永靖文物》——段岭烽火台遗址

永靖文物

段岭烽火台遗址

段岭烽火台遗址位于永靖县新寺乡段岭村西500米处,地处山嘴上。烽火台为正四棱实心台体,自下而上收分,残高9.5米。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10米。为夯土版筑,夯土层0.2米。周围筑有障墙,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6米,障墙残高4米。南墙正中辟门。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为加强河州防御体系,在驿道沿线和黄河沿岸修筑堡子的同时,也修筑了许多用于报警的烽火台,每处有5名官兵常守,作为堡子的延伸军事建筑。据此分析,该烽火台修建于明代,对研究明代在河州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段岭烽火台标志碑

段岭烽火台遗址全景

~ THE END ~

来源:《永靖文物》

图片:永靖县博物馆

编辑:王晔梓

审核:陈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