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高遗址

村高遗址

尘封的红色遗址 头梅村高梅脚“大三落祖厝”

作者:榕光

南安市翔云镇头梅村的高梅脚自然村,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末年的古式三落大厝,俗称“大三落祖厝”。该大厝为闽南典型的“皇宫起”建筑形式,面阔五间三进,左、右两旁各有护厝,右边护厝又有“重护”,称为“三落三护龙”,总共的厅、房、过水亭子竟达到49间之多,故又称“四十九间大厝”。大厝前面有正埕、副埕、半月型池塘,左右边及后方均砌有“花台”。规制完整,气势恢宏。旁边还建有“棋盘”厝、书房。形成具有耕读传家文化氛围的建筑群体。头梅村古代称“磜头”,属于南安县的二十八都,二十八都辖今之翔云全镇及东田镇的大部分,都是山区,如此弘大的民居建筑十分罕见,故自古有“廿八都二幢半大厝”的说法,而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则是这“二幢半”大厝其中首屈一指的一幢,也是革命老区翔云镇现在仅存的一所规模庞大的古民居建筑,因而闻名遐迩。

(高梅脚“大三落祖厝”全景)

(200多年的古厝历尽沧桑)

多年来,人们一直赞叹在古代农耕时代翔云山区有此民居建筑,称赞它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之有序,工艺之古朴。然而,很少人知道,这还是一座与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紧密关联的红色遗址。

1945年,居住在“大三落祖厝”的廖金榜、廖四错就与党领导下的安南同革命武装组织有联系,1947年8月14日秘密成立抗征队,并聘请拳师来“大三落祖厝”以教习武艺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8年2月,中共安南同边区工委指派翔云地下党组织成员到磜头发展地下党员,吸收居住在“大三落祖厝”内的廖金榜、廖东尧、廖四错、廖先齐、廖规矩为磜头地下党支部的第一批党员,以“大三落祖厝”有错综复杂的49间房为优势作为地下党支部及游击队的活动据点,并迅速把地下党员发展到12人,把抗征队升为武工队,队员14人。1948年8月,中共磜头支部在“大三落祖厝”举行成立仪式。从此,高梅脚的“大三落祖厝”就与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的革命斗争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磜头抗征队 1947年的老照片)

此后,头梅地下党支部、武工小队(后改编为地下游击队)多次在这所“大三落祖厝”内秘密召开会议,策划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活动。1949年4月26日参与解放翔云、1949年5月22日参与第二次解放英都、1949年8月28日(农历闰七月初五)参与解放安溪县龙门乡桂窑等惊心动魄的战斗,都是在这座“大三落祖厝”内召开会议部署后出发的。高梅脚“大三落祖厝”成为中国共产党安南同边区地下革命斗争壮烈史诗中的一个红色符号。“大三落祖厝”的儿女,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1979年,老地下党员廖四错,被邀请参加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重温党的战斗历程光辉岁月。

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岁月,高梅脚“大三落祖厝”这座记载了历史沧桑的古民居建筑,所幸建筑主体基本保存完好。而今,相关部门正在为这座古大厝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红色遗产。时空流逝,而这座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意义却历久弥新。

2017.7.1

(南安党史关于磜头地下革命斗争的记载)

大家都在看

山西丁村遗址景点级别 丁村文化遗址在哪儿

1. 丁村文化遗址在哪儿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古都(历史上曾经有影响的中央或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海陆交通贸易城市;近、现代革命城市;民族地方特色小城市(县或镇)和风景旅游城市五种。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

- 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2. 丁村遗址博物馆简介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丁村民居

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

襄汾造像碑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南关路49号

普净寺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

襄汾滨河乐园——临汾最好玩的地方,是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县政府、县住建局招商引资,由连云港市圣奇乐娱乐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落地的襄汾县游乐园。

该乐园座落于襄汾县美丽的滨河公园内,是目前我县周边地区最全最完善的游乐场之一,并大大提升了滨河公园的观赏性、休闲性与娱乐性,目前建有摩天轮、大型恐怖城、5D影院、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摩天轮的建设将成为襄汾的新地标,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丁村遗址在哪里

哪有什么类人猿遗址啊!你指的是古人类遗址把

1、元谋人

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在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2、蓝田人

因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故命名为“蓝田人”。 蓝田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69万年前到95万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

蓝田人在1963年中国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被发现,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3、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 (历史学为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

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和县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1980~1981年发现于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包括1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2块头骨碎片、1块下颌骨碎片和9枚单个牙齿。头盖骨属一青年男性个体,有许多特征和北京人相似,但又具有若干较北京人进步的特征。这表明和县人是直立人中的进步类型,可能与北京人中的较晚者相当。和县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铀系法的测年结果为距今19万~15万年,热释光法(见考古年代学)测得的年代在距今20万年以内。伴生的动物化石属于南北混合的动物组合。

5、马坝人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马坝人属于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6、长阳人

长阳人化石在1956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由贾兰坡教授命名为“长阳人”。长阳人化石近于现代人的特征较多,没有北京猿人那么原始。

“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特征,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距今年代不少于19.5万年,为“更新世中期的后期”古人类化石,迟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

7、丁村人

丁村人是发现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二十多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3年,建筑工人发现了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1954年大规模发掘时发现了三枚人类的牙齿化石,为同一个体的10余岁小孩的门齿2枚,臼齿1枚,1976年9月在丁村人牙齿化石出土的同一地点的砂砾层中,又发现一个小孩右顶骨化石。

8、金牛山人

“金牛山原始人头骨”的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科技”之一。

金牛山遗址位于大石桥市西南8公里,长大铁路线东侧,东距渤海湾20公里,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金牛山海拔69.3米,面积为0.308平方公里。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遗址,位于山的东南部,已发现的剑齿虎,肿骨鹿、大河狸等中、更新世动物群化石分析表明,该洞 主要堆积时代距现在30—40万年间。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骨化石较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更加完整。从头骨壁的厚度小于北京猿人而大于现代人这一点判断,金牛山人是猿人与智人的过渡类型。

4. 丁村遗址是什么时期的

山西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5. 丁村文化遗址简介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 南5公里的汾河东岸,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53 年于此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54 年进行调查,并作重点发掘, 发现了28种动物化石和2005件旧石器。特别枚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命名为“丁村人"。发掘出的石器,原料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糙,以直接打击法打制,六棱大尖状器最典型。由于石器有显著特点,故名为“丁村文化"。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共2张

红山文化文物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2]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6. 丁村文化遗址在哪儿保护

许家窑文化名词解释: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73年于山西阳高许家窑发现了人类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文化遗物。哺乳动物以野马、犀、羚羊为主,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距今约10万年。石器中有柱状石核,石片工具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大量打制较好的石球以及烧骨和骨器、角器等。许家窑石器具有细石器文化先驱的性质,对研究分布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的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7. 丁村人遗址介绍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以为屏蔽,南有黄河可作天堑,西、北有长城环绕拱卫。因外有河流而内有山脉,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谓。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 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朔县的峙峪、沁水的下川、大同的白毛口遗址也说明,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得到确立。特别是还有多达50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陆续发现。比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砂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是传说中部落领袖在山西建过都的地方。时至今天,临汾和沁水还保存有尧庙、尧陵、舜王坪等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著作《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朝的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预示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400多年。桀,是夏朝最后的王。他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后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朝。商,也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的朝代。商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时期。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就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有名的旅游胜地一一晋祠的来历。

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后被放逐到彘。“彘”,就在山西霍县境内。后来的幽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道,被犬戒进犯的军队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候封国为“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春秋未期晋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的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民获得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等6大卿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4家。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后人又把山西统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 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一一秦朝。

自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止,是历史学家公认的远古社会时期。山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历史性评价的最好诠释。

8. 丁村遗址的历史

石核石器:也称砾石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丁村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系从两面或三面交互打击加工,使之成形。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砸器,在砾石周缘加工,则成为圆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并不明显。

2.石片: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削器、长刮削器、圆刮削器、刃刮削器等。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其他像桂叶顺、矛头和镞等武器的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器形的范畴。雕刻器系在石片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

据推测,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在长期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和防卫时,偶尔发现用砾石摔破后产生的锐缘来砍砸和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从而受到启示,便开始打击石头,使之破碎,以制造出适用的工具。

9. 丁村文化遗址在哪儿啊

1,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下一句是八千年历史看甘肃。

2,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侯度文化、丁村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痕迹。

尧、舜、禹三位伟大人物都是山西男儿,春秋时期霸主之一晋文公曾将国都设在山西,山西被称为“晋”也是由此而来。大音乐家师旷、思想家荀子、书法家米芾、《三国演义》作家罗贯中、戏曲作家关汉卿等等,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为中国文化增添色彩。

山西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南有长江,北有黄河,黄河流经整个北部,却把它的“魂”留在了山西,壶口瀑布是黄河母亲留给山西的礼物,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带着梵乐洗涤着每一位朝拜者的心灵。

中国最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诉说着古代匠人的巧夺天工,由于占据70%以上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山西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面塑、木雕砖雕雕塑、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构成了山西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虽然历史上将山西作为首都的朝代并不多,但作为边关要塞,历代君主都会在山西设立边防,修筑长城关城,比较出名的有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关等,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更是加上了几分传奇色彩,而且山西还保留着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遗址。

10. 丁村文化遗址在哪儿建

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出土了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已经各类动物化石等旧石器二千零五件。1961年被国务院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现在的丁村已经开发为一个民俗博物馆了。

丁村遗址景区 丁村遗址景区图片

1. 丁村遗址景区图片

丁村人生活在距今二十万年前。

丁村人,我国已发现古人类之一,以其化石于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而得名。丁村人生活距今约20万年以前,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丁村人遗址发现的大约2000多件石器看,丁村人已懂得根据不同用途,来制造不同劳动工具,石器种类大大增加。如砍砸器有单边刃和多边刃的;刮削器有三角形、四角形、圆形等;击状器除小型的,还有厚的、大三棱形的;另有专门供打猎用的大小不同的球状器和类似手斧的石器。

此等劳动工具为北京人所未有。劳动工具的进步,使丁村人的生产力水平比北京人有明显提高,除狩猎和采集外,还进行捕捞活动。从已出土的丁村人牙齿看,无论齿根和齿冠,丁村人都比北京人进步,更接近现代人。

2. 丁村遗址景区图片高清

免票,此景区对所有游客开放

3. 丁村文化遗址

其中最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蓝田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还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黄河流域有太多我们民族的历史沉淀,一时难说完,先说这些了。

4. 丁村遗址景区图片欣赏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丁村民居

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

襄汾造像碑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南关路49号

普净寺

地址:山西省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

襄汾滨河乐园——临汾最好玩的地方,是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县政府、县住建局招商引资,由连云港市圣奇乐娱乐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落地的襄汾县游乐园。

该乐园座落于襄汾县美丽的滨河公园内,是目前我县周边地区最全最完善的游乐场之一,并大大提升了滨河公园的观赏性、休闲性与娱乐性,目前建有摩天轮、大型恐怖城、5D影院、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碰碰车、海盗船、豪华转马、大型儿童城、海洋欢乐岛、激战花果山、河面游船等二十多个大型安全、趣味项目,摩天轮的建设将成为襄汾的新地标,是襄汾县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丁村遗址现状

襄汾

襄汾,山西工业大县。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以焦化、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为骨干,煤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产业格局。坚实的工业基础,为发展钢焦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有力保障。襄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尧舜之都,最初。人类起源文化、国家起源文化、古代建筑文化、晋商文化、忠义文化云集于此,是民歌之乡、戏曲之乡、锣鼓之乡。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95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8项,各类馆藏文物4000多件。丁村遗址、陶寺遗址、明清民居、太平古邑、晋商遗迹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独具特色的鼓乐艺术、剪纸艺术、木版年画、太平 面塑、仿古家具、仿古青铜古老而弥新。所以襄汾是山西工业第一大县!

6. 丁村遗址介绍

山西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7. 丁村遗址旅游景点

华门、尧庙!其他的就在40公里以上了!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临汾古称平阳。远在10万年以前,临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两岸。据尧典记载,帝尧建都平阳,故有尧都之称传世。传说仓颉造字于此,也是东汉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故里。临汾商周时称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春秋时为河东郡地,汉代平阳县,两晋时期刘渊亦建都平阳,隋朝改为临汾县,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后,划为临汾市、临汾县。1949年合并为临汾县。1971年分为临汾市、临汾县,1983年8月县市合并,定为临汾市。   临汾古城是国内外闻名的“卧牛城”,修筑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壮观。市南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庙”,总面积700多亩,现有“五凤楼”、“尧井亭”、“尧宫”、“寝宫”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宏伟壮观。市东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陵”。市内有建于唐贞观年间“铁佛寺”,又名“大云寺”。砖塔重建于康熙年间,塔高30米,水磨青砖砌成,饰以硫璃图案,古意盎然。塔内“铁佛头”高6米,直径5米,形神兼备,属唐代佛像。市中心还有建于北齐的“大钟楼”,又称临汾鼓楼,总高43.75米,长宽均为40米,依云逼日,雄伟壮观。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处:吴村镇“王曲舞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和土门镇“东羊戏台”,是我国罕见的元代早期舞台,对元代建筑和戏剧发展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还有位于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奇峰异洞,松柏围绕,古迹处处,分5个自然风景区,63个风景点。南北仙洞巍然对峙。“神居洞”、“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建筑群有120多间,石窑洞70余处,都依山背沟傍水,拦腰建筑,处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有身临仙境之感,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区,也是避暑胜地。临汾城西还有蒲县柏山庙,县小西天,吉县壶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遗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等,这些都是人们神往的地方。

8. 丁村遗址旅游景点简介

运城-万荣县

1、阎景村

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是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文化的地方。穿梭在阎景村的街道上,每条巷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记载着这里淳朴的民俗风情,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久远传承的故事。在阎景村最著名的建筑当属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主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运城-新绛县

2、光村

位于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 一座地处姑射(yè)山下的美丽村庄,可与临汾的丁村遗址(这里有被称为最早的“中国”)相媲美。相传,北齐时该地上空某夜倏显昼光,五彩缤纷,耀眼夺目,奇绝丽极。遂以吉兆上报朝廷,龙颜大悦,恩准赐名光村。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现村内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多属明清时期,代表着晋南传统民居古朴典雅、精雕细琢的特色。“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三晋大地,要找出“王家大院”那样的豪宅大院户并非难事,但像光村这么多豪宅大院集于一村之中,并不多见。

3、西庄村

位于运城市新绛县北张镇,由古时期的采石匠人聚集而成。据传,春秋时期有工匠从吕梁山取石,在山下开阔处形成石料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方便生产,石匠们就住在石料场附近,至五代后周时期形成了村庄,因其在杜坞村西,故称西庄。

宋朝时期,西庄村逐渐聚集成家、张、曹三大姓,并筑有防御性的城墙,形成城堡。村中,清代同治年间的朱子家训碑刻,文字精美,两边的镂空石雕木雕更是珍品。老宅院的石砌墙体体现了西庄"以石而居"的特色。

运城-稷山县

4、马跑泉村

位于运城市稷山县西社镇,地处姑射山中,三面环山,环境幽静。相传马跑泉村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庄整体建筑布局分为上下结构,从山上往山下延伸,现大部分居民已迁至山脚。村里的多数巷道依然保留的是清代时期的石板路。

村庄的生活用水来源于古泉,依靠人力肩挑。村中的两棵古槐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见证着古老村庄的历史变迁。它们盘根交错,曲折蜿蜒,彷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马跑泉村的沧桑岁月与兴衰。

5、北阳城村

位于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据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聚落”,这里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至今仍保留着古县邑高凉城遗址。久远的庙宇阐释着它的厚重,古驿道诉说着它曾经的繁华,八路军总部东征抗日留下的足迹记录着那段艰苦的岁月。

这里的人文景观、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高跷走兽”独辟蹊径,堪称一绝。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西位村

位于运城市稷山县翟店镇,自南北朝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西位村历史悠久,古建筑比较多。抗日战争前,全村共有大小庙宇十八处,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在日军侵华期间被烧毁和拆掉。现今仅存三义庙的一部分。

西位村的“三月三”古庙会,兴起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旧时的古庙会,由村里的东西南北四个社(社火组织)轮换负责组织安排,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准备活动开始,一直到农历三月初四才告结束。

运城-绛县

7、柴家坡村

位于运城市绛县古绛镇,涑水河从村南缓缓流过,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村中树影斑驳,古老的民居交相辉映在历史的时光中。岁月在这里流淌而过,不曾留下丝毫的痕迹,入眼可见的只有那日渐衰败倾倒的宅院,仿佛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这里共新发现了明清时期古民居十三处。其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明代古民居两处、清代民居十一处,有四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砖雕、石雕、木雕都十分精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古人建筑工艺的宏伟智慧。

8、尧寓村

位于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中条山脚下,涑水河畔,据传 这里是尧王故里。村庄历史源远流长,三座呈“品”字形的山,不仅从其地形证实了尧寓村是尧帝的出生地,而且该村出土的几块石碑和文物,更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是尧王的故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尧和舜都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上的圣明的皇帝。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尧帝,他究竟生长在什么地方?历来是史学家潜心研究的课题。

运城-永济市

9、西厢村

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就在西厢村的西面,地处永济市内的黄河岸边,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村内的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在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这里是崔莺莺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后来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地。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成为人们对追求爱情的祝愿和向往。

运城-平陆县

10、郭原村

位于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郭原村人杰地灵,钟灵毓秀,黄河历史文化悠久。村内原有六十多座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一些年代久远失修破败,一些翻新重新修建,目前仅存十来座老院保存比较完好。

9. 丁村遗址景区图片大全

丁村遗址博物馆门票为30元。

丁村民俗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属地区性民俗博物馆。馆址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成立于1985年11月。藏品七千余件,皆为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工艺、宗教信仰等文物。除民间书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刺绣品、民间麦塑基本陈列外,还设有专题民间书画展览,展出当地名人书画作品。

10. 丁村遗址博物馆简介

恒富温泉水世界,老君山景区,丁村民俗博物馆。

11. 丁村遗址的历史

石核石器 也称砾石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丁村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系从两面或三面交互打击加工,使之成形。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砸器,在砾石周缘加工,则成为圆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