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头墓群

冢头墓群

冢头墓群共9座,目前仅有5座存有封土,系汉代欧阳生至其裔孙欧阳歙共八位博士及汉代御史大夫倪宽之墓。其中7座(3座有封土)位于乐安街道办辖区内,现存墓的封土大小不等,直径约8—30米,高3—4米。2座位于李鹊镇辖区内,封土高约2—4米。欧阳八博士之一的欧阳生,字伯和,千乘(今广饶县)人,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书》被立为博士。欧阳生外,其余七位分别为欧阳巨、欧阳远、欧阳高、欧阳仲仁、欧阳地余、欧阳政、欧阳歙,其中欧阳地余在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欧阳歙在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倪宽为汉代御史大夫,曾随侍汉武帝封禅泰山,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等,为汉代名臣。倪宽墓也被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美誉,是广饶县重要的旅游资源。1976年该墓群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平阳』浙南石棚墓群-龙山头石棚墓

浙南石棚墓群-龙山头石棚墓

年代:商、周

保护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时间:2018年4月、2020年1月

静海旅游 天津东滩头东汉墓群

天津东滩头东汉墓群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东滩头村东150米处。1982年发现后,进行3次挖掘,共清理出砖砌回廊墓、多室墓、单耳墓等3种形式的砖室墓座。

回廊墓规模宏大,形式特殊,南北长39.7米,东西宽15.4米,由4条墓道22个墓室和徼道(是庄园卫士巡警的道路。《汉书》载:“龟兹王数来朝贺,归其国,汉官室,作徼道,周卫出入。”)等建筑组成。墓前3条墓道,中间墓道长10.4米,墓后1条墓道长7米。墓室有前、中、主、后4室和耳室,中间1条南通墓室,连接前后墓道。墓室的券门正中多墨书题记,前室方形,边长2米,南连甬道,北接中室,东西两侧开券门通徼道。中室方形,边长2.4米,壁用花纹砖平铺交错砌成,地面铺素面大砖。东壁砌两个券门通向南北两耳室 ,耳室做穹窿顶。主室是最高大的墓室,长方形,南北3.9米,东西2.1米,壁残高2.6米,穹窿顶,底铺素面砖两层。后室近方形,南北2.1米,东西1.8米,高2.3米,穹窿顶。北壁设券门,正中有墨书“北出大户”题记。东西两壁设券门通徼道,券门正中分别有墨书“徼道东入户”、“徼道西入户”题记。徼道绕墓室修建,状似回廊,周长49.8米,宽75-80厘米,墙壁平铺交错砌成,沿线砌有14个穹窿顶小室,高1.7-2.2米,均匀分布。此墓用材讲究,砌墙用的素面青,砖质坚、火候高;券门和穹窿顶都用楔形砖;墙面和门用砖都有菱形、乳钉等花纹,局部有墨、朱、白等不同颜色的彩绘。砖壁皆采用平铺交错砌法,缝隙灌注白灰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保定这个绝美陵墓群,背后的设计者大有来头

清西陵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寝,也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群。整个陵区群山拱卫、碧水环流、红墙黄瓦、苍松如盖,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个绝美陵墓群,背后的设计者大有来头。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我们都熟知的这些神奇而美妙的古建筑中国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出自一个传奇的家族之手,他们就是:样式雷。

建筑世家的传奇

“样式雷”,是对清代 200 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家族的誉称。之所以叫“样式”,是因为清代皇家的建筑设计机构叫“样式房”,就是现在的建筑设计院。样式雷,他们是皇家御用建筑师,是清代当之无愧顶级建筑设计师,是整个大清最牛的建筑设计品牌。他们的设计手稿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雷氏家族有 7 代人是掌案头目,也就是现在的首席建筑设计师。他们家族的第一代是 17 世纪末年,从南方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的雷发达。因技术高超,被康熙选为设计师。

其实,真正奠定雷氏家族基础的是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第二代传承人雷金玉。他主持设计修建了圆明园、畅春园。

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

雷金玉去世后,雷氏家族失去了样式房掌案职位,举家南迁。雷氏家族苦心开创的事业即将夭折。为了重振样式房,雷金玉的第六位夫人张氏,带着三个月大的幼子雷声澂在工部,据理力争,为雷声澂争得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使之成为第三代样式雷传人,样式雷传至第四代,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三兄弟,成为当时设计界强大的铁三角。

其中雷家玺尤为出色,他不仅设计了万寿山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工程,同时还操办宁寿宫花园,负责营建嘉庆陵寝——昌陵,同时还建造了圆明园中的同乐园戏楼、含经堂戏楼。

雷家玺的突然去世使他儿子雷景修失去了首席的继承。好在它经过 20 多年的奋斗,争回了祖传样式房掌案之职,成为雷氏家族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他主持清西陵、慕东陵工程,收集整理了家族图档,足足装满了三间房屋,流传至今。

第六代传承人雷思起,主持修建了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及许多王公、贵胄的府邸、园林、陵寝。

继任者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了天坛祈年殿、紫禁城太和门等工程。不满 20 岁的雷献彩,是雷廷昌的长子,继任样式房掌班,成为第八代样式雷传承人。参与圆明园、摄政王府、北京正阳门等工程。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后,退出历史舞台,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失。

没有子嗣的雷献彩,没能将传承了八代的样式雷延续下去,但样式雷家族留下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奇观。

清西陵里的“样式雷”建筑

样式雷家族为清代皇家园林设计建造长达 200 多年,设计作品成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模式和典范,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园二陵”,而“二陵”之一即是举世闻名 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一一清西陵。在清西陵宏大的文物古建筑群中,样式雷第四代传人雷家玺主持设计建造了嘉庆皇帝的昌陵,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主持设计建造了道光皇帝的慕陵、孝静皇后与众妃嫔合葬的慕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设计建造了光绪皇帝的崇陵。

泰陵石牌坊

从样式雷设计建造的清西陵实物来看,依然遵循着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特点:在中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左右对称安排附属建筑,形成三合、四合院的形式。

同时,样式雷的设计建造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微微向上反曲,屋角起翘的形式,呈现着轻巧活泼的形象,清西陵现存各单体建筑屋面有房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样式。

样式雷在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同时,仍然具有自己的设计建造特点,如昌陵较之其他帝陵在建筑上的特点有三处。

其一是隆恩殿的地面。西陵内帝、后陵隆恩殿均为金砖壇地,唯昌陵隆恩殿为紫花石铺壇。其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被建为上下两层。其三是地宫结构比其他帝陵宏大,为四门九券,雕刻极为精细。

“样式雷”在整体布局设计方面也是因地制宜,如昌西陵隆恩殿与三座门之间利用原有地形修筑御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在陵寝围墙上的设计更具特色,三座门以北的围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的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弧品。隆恩殿内的天花板不用其他皇后陵的 3 朵莲花衬以 18 个点金的水浪花纹,而是用了丹凤展翅,独自翱翔的图案。

最值得一提的是“样式雷”设计建造的慕陵金丝楠木三大殿。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三座建筑木构架均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木构件表面不施油饰彩画,用烫蜡技法显现楠木本色,装 修、雀替及天花板上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云龙、游龙和蟠龙,三殿共有木雕龙 1318 条,堪称清代帝王陵寝建筑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帝陵寝一一崇陵,样式雷在设计建造中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建筑技术,如明楼与三座门之间挖砌了玉带河,地宫内凿有 14 个水眼与玉带河相通,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系统。各殿座外四周 的散水既宽又陡,便于雨水外排。同时,隆恩殿木构架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特别是殿内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代帝陵所独有。

另外,样式雷设计建造的各建筑所隐喻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是当时帝王思想的综合反应,如隆恩殿外须弥座月台上,居中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两侧有铜鹤、铜鹿各一对,象征“万古长春”,石象生中大象驮着宝瓶,喻意“太平有象”,清西陵内有这样喻意的建筑、陈设、石雕、木雕、砖雕、彩画实在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清西陵——保存完整的“样式雷”古建筑群》 作者:王丽娟《若无“样式雷”,哪有清西陵?》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