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村遗址

五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汉

大汶口文化五村类型的代表遗址,上部有商周时期和汉代遗存。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关镇五村,西南距傅家遗址3公里。遗址呈东北西南向的埠台堆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地层堆积厚约5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秋至1986年春,为配合临淄30万吨乙烯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饶县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揭露面积700余平方米。清理大汶口文化灰坑(沟)500余个,墓葬75座,出土遗物100余件。清理周至汉代的灰坑近30个,水井1眼,墓葬30座。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名单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通知,公布了“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安徽省6处大遗址入选,其中我市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其中。

双墩遗址位于淮上区蚌埠镇双墩村北,距今约7300年,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禹会村遗址位于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及前郢村,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2020年确认一处迄今考古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根据《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

来源:蚌埠日报 (记者 何沛)

五台历史 | 陈家庄乡王城村吴王城遗址

五台境内、多个地名、山名的来历与她有关,但至今尚未定论哪朝哪代的一个独立王国,她就是 坐落在陈家庄乡 的 吴王城......

吴王城遗址位于陈家庄乡王城村西沟交岔处一个杨家坟的地方。王城村由此而得名。据传,移城沟名的由来,也和吴王城移走有关。城址长宽各150米,四角有碉堡模样,四周有土墙痕迹,城垣均已倒塌,仅存西、北墙交界处残高约5米的夯土堆,夯土层0.3至0.5米。夯窝直径0.2至0.3米。夯土层内有排列规整的椽眼,每升高0.8米,便有一排,椽与椽的水平距离也为0.8米。土层内有少量的夹砂陶片,民间传说为吴王所筑。

王城村有一所寺院(现改学校),北面的大佛殿檐台上立有明朝时的两块碑,碑额写的是:“重修碑记。”碑文第一句就是“王城为吴王趾”。寺院中心有一个三尺高的石雕八棱石柱香炉,石柱上也刻着“王城为吴王趾”字样。据说,吴王是一个百里为王的王子。究竟在什么朝,尚末定论。据1992年苏巨田等编的《忻州文物》一书认为是春秋时代遗址,此说我们不敢苟同。因春秋时代,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吴国,是否会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五台小山沟再有一个独立的小吴王国?再说,和吴王城有关的一些建筑物和教场将台,似乎年代不象那么久远。我们认为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至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性大。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战争频繁,群雄并立,各据一方。一个小小的独立吴王国,易于在群雄角逐的空隙中存在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并无佐证依据。

这个吴王势力范围,至少涉及到老三区大部地区。据传说,离王城村10里的教场村,就是这个王子练兵场地。那里曾有一个王子点兵将台,约三丈高,底层直径四丈,顶端直径一丈,是一个四棱形石砌建筑(于1968年修公路拆除)。村北叫营坊地。南坡村的小寨子是站岗放哨的地方。此外,窑头、寨里、县河沟的东寨、东坪寨子,坪上村有大、二、三寨,都和这个王子驻兵防守有关。在南黑山、胡家庄各有一个将军墓地,据说都是他守边驻防的将军的墓地。

王城村西南面叫“围墙坟”的地方,传说吴王墓就在这里。在民国初年,王城一个叫阎二红的农民在这里刨地,曾刨塌一个墓子。他下去查看,见里面的死人已贴骨,脸色略带红色,身穿盔甲,他害怕,依旧把墓子埋回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吴王墓吧!

王城村北面有一条山沟,沟里流着一股香甜可口的清泉,于是吴王常把它作为自己和将士们以及战马的饮用水,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水峪沟。

水峪沟面积约七千亩,南以移城河为界,向西延伸至清水河,向东延伸至河北省,北靠教场山,山势险峻,山岭奇特,山石有的像马、有的像猪。沟里树木成林,松、柏、桦、山桃、山杏沙棘人参党参黄芪、黄岑等遍布山野,豹子、山猪、狍子山羊出没无常。当时吴王率领兵将八千余人,在教场练兵点将,以西有石卜寺。传说吴王每次出兵之前都会在水峪沟的山顶上祭祀上天,以求神灵保佑将士们平安得胜归来。直到现在,山顶仍然留存着祭祀用过的大石头,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香炉石。吴王常在水峪沟游山望景,这里紧邻教场大山,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把这些奇石怪山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以图吉祥。从里往外分别命名有石人仙、财国囤、银子崖、磨镰石、龙王庙、山神庙坪、桃园地、沙坪、石门、香炉石,说来也巧,石门的两边正好生有两块黑色巨石,人们就常把水峪沟描绘成“黑漆大门金字牌,上有石人仙照看,前有虎山来把门”的人间仙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王城人民同解放军战士一道,凭着水峪沟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同日寇展开激烈的游击战争,进则能胜、退则能守。在王城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拖住日军,保证了当时盂县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王城的日本驻军首领“毛猴子”到水峪沟查看多次,对这块军事要地非常重视。

经过王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如今的水峪沟,修水灌溉、大兴养殖、植树造林,已经初见成效,鸡羊成群、树木成林,核桃树、山桃山杏树果实累累,山泉瀑布层层相接,山间小溪流水不断,实在是人们度假旅游的乐园。

此地现在风景优美,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网络,五台人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濮阳红色遗址上的故事(十五)——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红色印迹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西江月·范县“华北小延安”感怀

凝视小家庭院,

万千思绪难平。

当年烽火烈焰红,

多少豪杰血涌。

名将风云际会,

挥刀纵马冲锋。

扫除倭寇见黎明,

还我山河共庆。

(苏涛)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简介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濮阳市范县新区东北6公里处颜村铺村。

革命战争年代,颜村铺村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常驻地,有“红色首府”“华北小延安”“小莫斯科”之美誉。

颜村铺革命旧址为一处青砖黛瓦、古朴自然的农家四合院。四合院坐东朝西,分前后两个相通院,共有砖木结构房间23间,建筑面积2349平方米,在朱德、黄敬、段君毅、曾思玉等领导人旧居设有展室,详细介绍了颜村铺革命旧址的革命历史以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展出136件革命历史文物、2000余幅图片和10余卷文献资料。

颜村铺革命旧址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包括冀鲁豫边区司令部、报社、学校、兵工厂、被服厂、训练场等。一期修复面积约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480平方米,二期修复面积8131平方米,建筑面积2419平方米,现已修复边区银行、报社、战地医院、兵工厂旧址及附属建筑。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1977年被安阳地区行署公布为革命纪念地;范县人民政府1978年和1983年分别设立纪念碑;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河南省旅游局纳入河南省红色旅游线路;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6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崔朝宽)

红色故事

段君毅在颜村铺村的几段往事

段君毅,1910年3月13日出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抗日战争时期,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冀鲁豫第二、第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豫东(水东)工委书记,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政治委员。

段君毅在担任中共冀鲁豫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期间,曾在范县颜村铺村生活和工作。他严于律己、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和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被村民们广为传颂。

莲花土的形成

“小雨结成皮,大雨漏到底”这句顺口溜,是1942年以前颜村铺村人形容当地土壤的一句话。这里的土壤是上淤下沙,下小雨时上面结成硬泥皮,下大雨时水从沙底漏掉了,保不住墒。因此,这里的农业产量一直不高,农民的生活很苦。

1942年,段君毅来到颜村铺村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深入调查,与老农促膝长谈,了解到上淤下沙的土壤不好,下淤上沙的土壤也不好,而半淤半沙的土壤却是好土壤,它叫莲花土。

段君毅想改造颜村铺村的土壤,把淤土和沙土来一次大掺和,让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莲花土。他将自己的设想在二地委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帮助群众改良土壤是件大好事,从道理上不会有人反对。但是,1942年是华北地区特大灾荒年,党政军干部和战士们每天每人仅半斤粮或去油的豆饼。而且目前又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大家的精力、体力条件都有限,对搞大深翻土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的原则,段君毅在提出问题前对困难作了充分考虑,他认为这样的大工程,让分散群众自己干,怕难以奏效;军队行军作战任务虽重,可是人多,挤出时间一人挖一锨就是一大片。于是,他就带领部队搞深翻土地。段君毅善于身教,每次深翻,他总是挽起裤脚甩开膀子大干。身教是无言的号召,干部、战士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深翻热潮就掀起来了。

现如今,颜村铺村的人们每当看见自己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仿佛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带领着千万将士一锨锨地翻挖、一寸寸地掺土的感人情景。

“到底是谁养活了谁”

1942年9月,冀鲁豫区党委抽调500余名干部组成政民工作队,到二专区所辖的濮县、范县,开展以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反黑地”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试点。

段君毅很关心政民工作队工作的情况,他和地委副书记万里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听取工作队员的汇报。有一次,颜村铺村的群众与一个地主就减租减息问题展开了辩论,段君毅参加了辩论会。会上,地主的气焰十分嚣张,不仅拒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是他的土地养活了佃户。而有的佃户自己也认为二五减息是割下地主身上的肉贴在自己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队员由于缺乏理论水平,居然反驳不了地主的歪理谬论。如不打下地主的嚣张气焰,斗争就要失败。这个时候,段君毅站起来质问地主说:“你地里的庄稼是谁给你种的?如果没有佃户种你的地,你的地都荒着,你又吃什么?到底是谁养活了谁?”地主被问得张口结舌,会议才进行下去。

“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

1943年春,冀鲁豫边区依然闹春荒。段君毅所在的第二专署虽然属于非灾区和轻灾区,但救济灾区人民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与地委副书记万里及专员邹鲁风等一起,组织群众向灾区捐粮捐款捐物。当时,地委提出的口号是“一两米能救活一个人”“一斗糠穷不了一家人”。地委还规定,党政军机关每人每月节约小米5斤,每匹马每月节约饲料10斤。

地委做出的规定,书记要带头执行。段君毅每天吃的是黑豆窝窝头,硬邦邦的,人称“钢盔”,喝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来的糊糊。黑豆本来是喂牲口的饲料,现在成了段君毅的主食。

当时地委机关驻在颜村铺村东头的一家民房里。段君毅的床铺是用门板支起来的,白天做门,晚上拆下来做床。这天,军分区参谋长潘焱找段君毅研究工作。一进门,发现他躺在门板上,手捂着肚子,脸色煞白,看样子病得不轻。潘焱赶忙找来医生,医生诊断是肠胃消化不良。潘焱明白了,是饿的,是吃“钢盔”吃的。身高1.8米的大个子,这点营养怎么行?医生只有听诊器没有药。潘焱走进机关食堂对管理员王勇强说:“政委病重,肚子疼得厉害,你得设法给他搞点细粮,做点软面条给他补补身子。”段君毅听说后,严厉拒绝,理由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这场病就这样硬是让他给“顶”过去了。

“搞好军民关系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

1945年春节期间,村里有位大嫂听说要搞拥军优属活动,她将鸡蛋、红枣直接送到军分区司令部,恰巧碰上了段君毅,段君毅劝说她拿回去。她说:“不是你说要搞好军民关系嘛!”段君毅笑了,忙说:“是要搞好军民关系,又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这位大嫂不服气,又说:“人家演节目的不是唱‘大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吗?你咋就不让尝呢?”段君毅乐了,说:“那是说送给战士们尝一尝,不是让你送到这里。”大嫂仍然不服气,争辩说:“你不是战士的政委嘛?”段君毅看她挺能说的,就说:“我是政委,政委可是有权下命令,我说一句‘谁送谁吃’,那时候,你可吃不了兜回去。”这位大嫂没办法了,只好转向战士营房,临走说了句:“都说段政委好说话,今儿是咋啦?咋这么不好说话呢!”

(张瑞雪 郝福基)

来源:濮阳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