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河水库

黄溪河水库

黄溪河水库位于中天门西南黄溪河上游,天外村游览路一侧,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是泰山景区最高的水库,也是泰山供水系统的枢纽。

泰山黄溪河水库始建于1983年,位于海拔高度610米的泰山南麓、中天门西南黄溪河的上游,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内,不仅担负着为中天门以上景区和景点提供水源的任务,还要兼顾灌溉和景观用水。水库原设计总库容62.6万立方米,最大坝高55米,自1984年完成一期工程后由于多种原因停建,完建坝高仅22米,至今未发挥供水效益。原施工废弃的大量石渣严重影响泰山景观,也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

泰山景区黄溪河水库综合改造工程总投资800余万元,已于6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此次黄溪河水库综合改造工程将在除险加固、续建的基础上,依托水库打造泰山水景观。

通过点缀小桥、亭榭、石子路,给游客足够的亲水空间,也为今后天外村游览路的封闭运营打下景观基础。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坝体续建加高10米、放水洞改建、消能坝设施、帷幕灌浆、坝顶建设交通桥和库内清淤、弃渣治理、观景设施、停车场、绿化美化、步游路及环境整治等分项工程。

天外村之北是龙潭湖,日军侵华时于1942年建造,库容量约36万立方米,坝长165米。原来这里是一片景色奇绝的大石坪,有剑匣石、仙人石、惠我泉等景观,并有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为了反对日军侵华而书刻的《墨子》中的《非攻篇》。水库构成山间平湖,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每当夏秋时节,水从坝上溢出,形成瀑布,令人心旷神怡,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也是冬泳夏游的露天游泳池。

过了水库迎面而来的是东西向建岱桥,泰山林场于1964年建,取建设泰山之意。桥东头是游人进山的售票处。

20年才建成的黄河水库,黄河水由黄变绿,黄河三峡三湖一寺,西北特有黄河风景

长江三峡黄河也有三峡

黄河之上的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构成了黄河三峡

大峡谷内的三座大坝在黄河峡谷口巍然而起的时候,

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大人工湖泊也自然聚于高峡之间,

这些西北的山水勾勒出独具西北特色的黄河风情画卷。

刘家峡水库兰州西部,距离兰州公路距离约70公里

水库的形成,是因为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

这座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建设却颇为曲折,前后至少花去了20年的时间

1954年拟定建设地点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规划,1958年开工兴建,1961年因苏联专家的撤离和经济建设的调整而停工,直至1964年才复工,又花费了10年时间到1974年才全部建成,刘家峡水库解决了发电、灌溉和防洪的问题。历经多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家峡景区的线路很单一,但也比较经典。首先参观刘家峡水库,然后乘船游,最后参观炳灵寺

其中观西北山水就要在乘船的时候,至于你选择游轮还是快艇,就看你自己的喜好咯,游轮一趟单程大概需要2个多小时,快艇大概1个多小时,速度不一样,体验自然也不一样

从刘家峡乘船顺流而上,水路两岸是绵延的黄色山峦,而印象中的滚滚黄河,在这里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清澈碧绿。虽然这里没有南方漫山绿意,有的只是西北特有的土黄色山丘,这种荒凉却是黄河文化独有的景致。每一条河流都有属于它的风景,黄河配上黄土高坡,突兀的荒凉,才能衬托出它的坚毅气质。

大自然创造的山水,各有特色,刘家峡的美没有多么的动人,却有它独有的景,而这种景在刘家峡上2小时的乘船游览,前方一望无际的黄河水,两边的山崖挺拔陡峭,可以从刘家峡两岸感受到粗狂的西北,是不可错过的一段漂泊。

刘家峡乘船不会有江南河流乘船的那种飘逸仙气,黄河沿岸有的只是荒凉的粗狂。另外,上船要记得带点饮食及水,毕竟全程水路大致不超过60公里,要2个多小时。

乘船可以到炳灵寺,那里的石刻艺术和自然风光都太值得一观,炳灵寺下次再仔细介绍。刘家峡黄河边,也有很多农家乐烧烤、划船等等水上项目

大多数小伙伴都是白天一天游览刘家峡,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在刘家峡住一晚,看看刘家峡的黄昏夜景,也一样清灵诱人

旅行推荐指数:★★★★★

旅行预计时间:一天

旅行推荐时间:5-10月

旅行推荐方式:自驾前往,骑行或徒步游览

(如果您也有旅游感悟或攻略,请微信搜索公众号「绿色游」留言分享)

(PS: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小编的动力)

滚滚黄河水 不解水电缘——巴图湾水库与黄河的不解情缘

中国日报网内蒙古10月21日电(记者 万月英)10月18日,记者随“母亲河畔的中国”采访团来到了内蒙鄂尔多斯乌审旗,对当地的巴图湾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地实地参观与考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因此,黄河被亲切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共乌审旗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会上强调,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也正是这次会议,我国第一次将黄河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

说到黄河,就离不开水与电。“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保护母亲河”一直都是黄河水电人的初心所系。水电之“善”,首在发电。

萨拉乌苏旅游区。中共乌审旗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的巴图湾村,距乌审旗政府所在地9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巴图湾”的水库,因为建在了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上,因此巴图湾水库与黄河息息相关。

巴图湾水库拥有水面1.3万亩,库容1.03亿立方米,是国家大(二)型水库,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最大水库。库区回水线长20公里,平均宽度达800米,平均水深12米,水源大部分来自沙漠泉水,可以直接饮用,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从建巴图湾水库、水电站到扩建工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荒漠草原地区“十年九旱,粮草最难”的状况,乌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图存致富,艰苦奋斗,开始有针对性的抓抗旱,修水利。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决定在无定河上游兴建巴图湾水库。1958年9月,在极其艰难的生产条件下,乌审旗委、政府发动群众用背篓和独轮车筑起了14米高的大坝,进行蓄水灌溉。1961年秋,巴图湾水库建成,巴图湾水电站装机248千瓦正式投产发电。1972年4月开工扩建巴图湾水库,完建交付使用于1975年,电站装机2800千瓦。

乌审旗水生态文明教育展示厅里摆放的当年建造巴图湾水库时使用过的独轮车。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摄

乌审旗水生态文明教育展示厅里摆放的当年建造巴图湾水库时使用过的背篓复制品。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摄

为何要对巴图湾水库做除险加固?

乌审旗水利局副局长、巴图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法人代表康世海介绍道,“目前大家眼前的巴图湾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这是因为在2016年底,乌审旗水利局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巴图湾水库大坝进行了安全鉴定,根据安全鉴定初步结论,大坝安全属于三类坝,应尽快进行巴图湾水库大坝除险加固。2021年,总投资1.54亿元的巴图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现场生产经理、项目负责人吴宝贵。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摄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现场生产经理、项目负责人吴宝贵介绍:“巴图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21年的4月19号开工,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中标,合同金额是1.02亿元。目前的完工情况是,上游钢筋混凝土护坡完成了85%以上,坝里的防渗墙已经完工,现在正在做防浪墙,大坝输水洞顶部正在做帷幕灌浆和高喷灌浆工程。本次工程工期是509天,预计到明年的9月份将会按期完工。”目前的总体工程完成了40%左右。

抓斗进行巴图湾坝顶防渗墙施工。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单闻博供图

10月18日现场施工状况。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摄

据了解,明年九月施工结束后,巴图湾水库将正式开始供水发电。当记者问到巴图湾发电站发的电供应给哪里时,乌审旗无定河宣传干事李赟(yūn)解释道,“现在发的电不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电,都是直接并入国家电网,由国家电网统一分配。”

巴图湾水库的作用与贡献:“一碗水三代人”

对于巴图湾水库和水电站,宣传干事李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结道,“用一句话讲,就是一碗水(惠及)三代人。”

“对三代人最直观的改变是:第一、对于1958年修水库的第一代人,在灌溉方式上有所改变,(农民)增加了耕地面积,从而解决了吃饭问题。第二代人在1972年参与了巴图湾水库扩建,从这份工作开始,很多人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收入提高了。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在水利站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来很多第二代巴图湾人在水利站工作之后,慢慢地离开这个地方,去乌审旗等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到了现在第三代人,巴图湾景区逐渐发展为4A级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居民的渔家乐、水产养殖等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第三产业就这样兴起。所以一碗水三代人是这样来的。”

据了解,2019年,巴图湾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800万元。

水库除险加固后,可以为周边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好的影响?

巴图湾水库是一座以工业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2022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水库总库容将达到13232万方,工业供水保证率97%,可供水量4638万方每年,农业灌溉供水量606万方每年,灌溉面积0.75万亩,可保证下游河道生态用水1784万方每年。届时无定河两岸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将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凸显,实现了山水相融、绿色发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青山绿水和水岸新天。

滚滚黄河东逝水,款款深情水电人。巴图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证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这些工程一起为乌审旗的绿色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的河面,会出现“水煮黄河”奇观?

河流是地表沿着洼地常年或季节性流动的水流,可以分为常年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在地表径流中“河流”是人类利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水体,人类的先民自古就有“沿河而居”的习俗,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都发育有古代文明,比如非洲尼罗河下游地区、亚洲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区、亚洲南亚恒河的中下游地区和亚洲东亚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都孕育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冲积平原,有着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区,也是人类大规模聚居的理想区域。

“水煮黄河”奇观的出现原因

到了现代,河流沿岸依旧是人类聚居的理想场所,许多著名的城市都位于河流沿岸,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也越来不断的深入。具体来说河流对于人类有提供水资源航运开发和水能开发等方面,此外河流还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等功能。为了开发和利用河流的各种功能,以及便于对河流的治理,人类在河流上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我们以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为例,来了解一些位于黄河上不同功能的水利枢纽。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但是黄河的径流量并不大,加上泥沙淤积,黄河并不适宜航运开发,不过黄河流经我国三级阶梯,在阶梯交界处,特别是位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的黄河上游地区,落差较大,水能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修建了青铜峡刘家峡、李家峡和龙羊峡等水电站。此外,黄河的含沙量极大,在黄河下游地区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从而形成了地上河,为了治理黄河泥沙以及调蓄洪水,我们在黄河上建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具有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

河套平原地图

黄河干流流经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中上游流经我国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从气候角度来看,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短缺,而滚滚而过的黄河河水是该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来源,当地居民引黄河河水,发展灌溉农业,从而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两大灌溉农业区。为了更有效的引黄河河水进入河套平原地区,我国在建国初期建设了“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三盛公水利枢纽位置图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干流巨大“几”字型的西北角,地处内蒙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的边缘,也就是位于河套平原总干渠的上游,该水利工程是总干渠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具航运、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拦河闸全长309米,拦河大坝全长超过2000米,通过大坝可抬升闸前水位大约5米,从而给河套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而且还形成了“水煮黄河”的气象奇观。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

“水煮黄河”是指发生在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的水库库区,每年河流封冻前,时间大约在每年12月底至1月初,库区内就会出现浓雾弥漫的场景,雾气直接从河面升起,远远望去犹如水面沸腾,就像煮饺子时开锅的场面,蔚为壮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场景呢?实际上“水煮黄河”现象也并不十分常见,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我们知道雾的形成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汽,水库库区宽阔的水面且水深较深,加上比热较大,冬季温度相对偏高,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汽。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水煮黄河”景观

其次,水汽遇冷凝结才有可能形成液态小水滴,从而形成雾,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地处北纬40°左右,冬季冷空气影响较为频繁,当库区蒸发的水汽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冷却凝结形成雾。当然,冷空气前进的速度不能太快,不然很容易吹散雾气,通常是行进较慢的弱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水煮黄河”景观。在一天之中,“水煮黄河”现象也不是都会发生,一般发生在晴朗的早晨,此时水温低,水汽充足,而气温更低,利于水汽凝结,时间一般在7点半至9点半左右,到了日出后通常就会消散。“水煮黄河”是人类行为和地理环境共同营造的一处景观。

冰封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