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令颜民居

冯令颜民居

冯令颜民居位于汶上县南站镇野庄村,年代为古建筑,类别为古建筑。2016年12月26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济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冯令颜民居,冯令颜民居简介,冯令颜民居-济宁市汶上县冯令颜民居旅游指南

家门口的变化丨老楼院换新颜居民住得更舒心

走进错埠岭一路14号楼院,映入市北君眼帘的是崭新铺设的地砖,粉刷一新的楼道内墙。“以前我们这个楼院下雨天到处是积水,路滑老人小孩都不敢出门,”在这住了十几年的林乐凤说起小区以前的环境不禁皱起了眉头,“自从今年以来,辽源路街道给我们楼院硬化了地面,铺上地砖,整个小区环境换了新面貌,居民别提有多高兴了!”

此次整修惠及4600余户居民

辽源路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徐丹向市北君介绍,辽源路街道2016年至2018三年一共投资5500万,改造145个楼院,改造面积47.2万平米,惠及居民1.9万户。

2018年,辽源路街道计划改造67个楼院,一共分7个片区(包括错埠岭东、西片区,东莞路东、西、南片区,辽阳西路片区,绍兴路片区等7个片区)推进,主要进行外立面粉刷、地面荷兰砖铺装、雨污管网改造、屋顶防水、楼内粉刷等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完工错埠岭东片区、错埠岭西片区、辽阳西路片区3个片区项目,已经完工30余个楼座,还剩37个楼座尚未完工,预计8月中旬所有片区施工完工。

市北君了解到今年的这次整修,惠及4600余户居民,总改造面积17万平米,涉及楼院改造的拆违面积一共25处,总面积约为1058㎡。

老楼院换新装 居民心里敞亮了

辽源路街道错埠岭片区老旧楼院改造项目共涉及错埠岭一路12、14、18、22号,佳木斯一路24号等20个楼座,这几处房龄基本都在30年以上。截止到4月20日,已经完成地面荷兰砖铺装、雨污管网改造、屋顶防水、楼内粉刷等主体工程,改造面积达6万平米,惠及近千户居民。

通过改造,极大地改变了错埠岭片区基础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房屋漏雨等面貌,实现了老小区“旧貌换新颜”,建设了更加和谐靓丽的家园,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得到了老百姓交口称赞,也为营造更有温度和厚度的主城核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期将进行文化氛围的打造。

家住错埠岭一路14号居民林乐凤向市北君高兴的说道:“以前我们这块地底下污水井有时候4、5个一起堵住了,院子里污水到小腿了,社区还经常帮忙给弄一下,所以就担心下次啥时候堵。现在改造了,管道都通畅了,生活很开心。还有这块铺砖的质量也很好,施工师傅很耐心、很认真。原来只能拎着小马扎找个树荫下,现在还修的亭子,乘凉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以前屋顶漏水,各家修各家的,这一次街道一块给做了屋顶防水,感觉很暖心。”

工程完工后,将有助于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小区内脏、乱、差的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善。

【家门口的变化】榉林山景色美极了 花容羞涩待人来

家门口的变化丨山东路已不只是一条路,更像贯穿南北的城市花园

【家门口的变化】筒子楼变公园 市北区58处口袋公园遍布街巷

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全村群居在民间故宫600年令人惊叹

在孤独星球评选的2018全球最物有所值十大旅游地上,我潇湘湖南幸列一席。你或许会讶异,那是因为在这片了不起的湘土上,深藏锦绣,就如你知道天下名楼的岳阳楼,却或许不知道同在岳阳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张谷英村。

这个天下第一绝不是虚有声名的自封,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是我国目前由同一姓氏聚族而居保存最完整的湘楚明清民居,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也是如今可说是“民间故宫”。

这一方古村,古旧、宁静、祥和。高翘的屋脊,参差错落;黑瓦白墙,简约明朗;户户相通,屋屋相连,不沾世俗商业气,却满是人间烟火味,张谷英村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洪讯和战火从未曾波及张谷英村,据说跟它的风水密切相关。

张谷英村坐落在一个四而环山的盆地里,外围有幕阜山余脉的三座小山峰像三片大花瓣围合成的一朵莲花,将张谷英大屋簇拥在这朵莲花之中。村落的东、西、南、北各有四个山坳又犹如村内四个大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金带环抱,是绝佳的风水地。六百多年来,张谷英村一直没有受到过战争的骚扰。即使抗日战争期间岳阳沦陷,日本侵略者在渭洞一带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张谷英大屋也因为隐蔽在山根下,得以躲过一劫。

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到达后张谷英村后,穿过一条印有福字的石砖拼成的“福字路”,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当大门”了。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

当大门是建筑群的“龙头”,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个,住房422间,整个形状就象一把打开的扇子。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

天井是当地人民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在张谷英,不仅堂屋之间有天井,厢房厨房处处有天井,有的地方如绣楼还有两个天井。说起绣楼也大有故事,耳熟能详的宋祖英MTV《山道弯弯》《小背篓》也是在这楼上拍的。

可以说,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由无数个“井”字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

正是有了天井接天井,形成了屋脊连屋脊的蜂窝般的古建筑群,让这5万多平方米的屋宇延绵衔接成一个整体,有如单家独院般的采光条件。“天地一体,造化阴阳”,白天的阳光,夜晚的星穹,自然光影的尘化,都透过这一方方天井照进生活。

张氏族谱家训说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无”。大门正上方悬挂的这幅匾与“当大门”的一样,都是“文魁”。在张谷英大屋,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魁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国前,这里就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元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

祖先堂金字横匾上赫然写着的“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

张谷英村的村民们,将仁义礼让谦雕刻在门牌上,也铭记在心里。用数百年流传下来的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祖训,告诫、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王家塅是张谷英村整个建筑群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他的建筑风格近似于岳阳楼,有“洞庭天下水,岳阳楼外楼”的美称,属于张谷英村的“龙身”部分。整个建筑是一个典型的“丰”字型结构,屋脊上有“双凤朝阳”、“大鹏展翅”的造型,正堂两边各有巷道一条,叫“双龙出洞”。巷道纵横交错,成十字穿堂皇,宛如民间迷宫,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有古园林庙宇风格,颇为壮观。

如果俯瞰张谷英,会看到一条小溪绕村而过,迂回曲折,滋润和庇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子,这就是渭溪河了。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

河上大小石桥四十七座。包括著名的百步三桥,横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搭起三座花岗岩石板平桥。桥随水转,人在桥上过,脚如水上漂。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乡图画。

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当时是连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驿道。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每一条巷口。长廊为村民们挡住了风霜雨雪,也见证了这个“民间故宫”的数百年沧桑岁月。

整个张谷英村却没有沾染上过多商业的气息,老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旅游业的兴起,让村里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也开始把自家做的豆渣、油豆腐豆腐乳、红薯干、萝卜干等特产摆在门前静静售卖,却从未见人叫卖喧嚣。

巷道也是张谷英的一大特色,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巷道有通风、防火、交通三大作用。幽深、曲折的巷道,可以说是张谷英大屋的筋脉,联络着躯干与肢体,维系着这一个个小家庭的关系。高堂、深巷,迂回曲折,重重衔接,真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

张谷英的排水是个迷。仔细观察也难找到排水管道。这个天井里设立的下水道与其它天井的下水道一样从来不堵水。

当时做天井为了同中求异,下水道出口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有的是半月形的,有的是叶子形的,还有的是铜钱形,很多专家教授都探究过这里的下水道,但下水道却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尤其玄妙的是600年来,张谷英村遭到无数次大雨洪灾,但这里的天井从未出现过堵塞成灾之事。足可想像,当时张谷英人在建筑设计规划方面独具

张谷英村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一座民间艺术故宫,同时也是一座大迷宫,无疑是先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张谷英村繁衍数十代,历经几个朝代,六百多年而群居不散?为什么张谷贡英古建筑群所拥有的风水地理稀世到独一无二、建筑空间的组合奇妙到天衣无缝?张谷英作为一种研究的物象,我们后人对他的了解还远没有穷尽。

英雄故里,烟火钦州,既有晚清风格,又具民族特色的冯子材故居

钦州涯冠越千年,清将刘冯功载史,眼见了英雄故里,才惊觉历史之气势长虹。

英雄故里,烟火钦州

“刘冯精神”是时间长河里一颗不灭的明珠,

点亮了钦顺之州,也照耀着未来发展之路。

烟火钦州之旅第一天,我们参观了既有晚清风格,又具民族特色的冯子材故居,它也是钦州传统宅居建筑群落的代表。

冯子材旧居位于钦州市宫保街,旧居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多平方米。

航拍下,非常清楚,旧居为岭南特色“三排九”建筑结构模式,即是主屋三座三进,每进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三小间,共九大间二十七小间。

从侧面看,房屋为古代的硬山顶砖木结构。

而屋内雕梁画栋,在砖雕木雕等,并且浮雕做工精细,上面刻画的人物非常生动和逼真,墙上还有一些彩色的壁面,甚是端庄朴实,整栋建筑群既有晚清风格,又具广西民族特色。

冯小材头像石雕前,为曾经的练兵小广场,从这里可以进入正厅。

进入正厅,上面是冯子材生平事变展。

用文字介绍了民族英雄冯子材一生的事迹,这种形式呈现给我们,旁边还有一些地图,那些是重要事件的行军路线图

清末民族英雄冯子材主要是为抗法、以及其爱国为民的传奇。

镇南关大捷,是冯子材领导的萃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在近代中外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中法签订的“停战协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既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停战协定。

同治年间,中法战争爆发,年近70岁的冯子材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虽然年岁已高,仍不掩其名将本色,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取得中法战争中最后一场战役的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因病请辞。

康祖诒赞其:“前敌之宋庆、魏光焘、李光久,宿将才冯子材,并一时人望,可咨以将才,假以便宜,悉用选厉以仇耻。”

同治年间,中法战争爆发,年近70岁的冯子材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虽然年岁已高,仍不掩其名将本色,大败法军于镇南关,取得中法战争中最后一场战役的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因病请辞。

康祖诒赞其:“前敌之宋庆、魏光焘、李光久,宿将才冯子材,并一时人望,可咨以将才,假以便宜,悉用选厉以仇耻。”

民族英雄冯子材

冯子材(1818~1903),字楠干,号萃亭。清末将领。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生于钦州沙尾街。行伍出身。1862年授广西提督。1882年,称病开缺回籍。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和成不定,滇桂边境告急,他紧急募兵赴前线迎敌。奉旨帮力广西关外军务,1885年出任前敌统帅,身老士辛,大“强寇,取得了爱原中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黑旗军、滇军亦同时取得临逃大捷,中法战争战局迅速扭转。比,这一个马吃代反已略或争中唯一没可以到她忘款而结束的战争。或后接太子少呆箭、升任三等轻子都尉职,任云南提督。1894年,贵和尚转行。中日甲午战起、清缪抗倭,以78岁高

称病未转1903年回广西会办广西军务素顾广东欲磨防委,当年病逝岂行营。

旧居里面一共有五个展厅,皆为冯子材爱国业绩的展览。

这是冯子材存世的黑白照片。

冯子材曾经穿过的官服

冯子材使用过的刺绣寿幛

钦州,还是一座英雄城市,这里诞生了像冯子材一样的历史名人,他们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各自的英雄印记,也为钦州的根和魂留下了最庄重的名片

看完,留言告诉我,你想来这里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