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寺孙氏家族墓

东寺孙氏家族墓

东寺孙氏家族墓位于东明县马头镇。年代为明。 2013年,东寺孙氏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寺孙氏家族墓,东寺孙氏家族墓简介,东寺孙氏家族墓-菏泽市东明县东寺孙氏家族墓

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孙姓可谓是大户人家。这里的孙姓人口众多,族脉繁杂,还有着大桥孙、牛山孙、济宁孙、滕县孙之分。其中又以牛山孙氏户族最大,人口最多,族人约四十八万之众。

据《峄阳牛山孙氏族谱》记载,牛山孙氏始祖为孙泗,字孔教,其先世不可考。明朝初年,由山西平阳迁居峄县西姜家营,入赘姜姓,后迁居牛山镇(今周营镇牛山村)。

孙泗定居牛山以后,垦荒种田,繁衍生息。二世名贵,三世名圯,皆为单传。圯子二,长子孙逵,子七,名为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父子八人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行侠仗义,被乡里誉为“父子八杰”。次子孙真,年轻时迁居宿州,成为牛山孙氏南族始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始祖孙泗起,峄阳牛山孙氏就形成了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的良好家风。至六世时,牛山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产殷实。传至八世,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开始迁徙分居至鲁南苏北各地。

牛山孙氏五世分支,六世立门。五世长支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寿73岁。生海、滨、泓、济四子,皆人丁兴旺。其后人散居牛山、周营、安宅子等村落。长子孙海,子三,成法、成祺、成禧。其中又以成祺一支最负盛名,其五世孙文炳在牛山孙氏中首开先例,金榜题名,高中乾隆戊午科举人,任东昌府棠邑县教谕,署府学教授。

二支大京分家前主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其父常诫之。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岁。生渊、沼、沚三子。其后人散居夏庄、柏山、山亭横山横沟崖等地。大京七世孙、文灿四子玉衡,字天仪,例赠八品职衔,子秉渊,字抱深,例赠文林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支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生淮、池、洵、漕、浙五子,皆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其后人散居道庄、洪村、柳园、沧浪庙等村。

四支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岁。生泮、泽、江、澜四子。其后人散居高架子、大巩湖、南孙庄等村。据《峄县志》记载:“孙大儒,曹马社人,父卒,庐墓侧,躬负土筑坟,晨夕攀木悲号。距家仅数十步,三年不一归,乡里咸服其诚。”

五支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岁。生瀛、洲、源三子。其子孙多痒生,后人散居牛山村、二郎庙、大荒及逍遥村等地。

大学四世孙克钢,字子谦,子二,长子廷番,次子友章,父子三人俱敕赠儒林郎。其孙振魁,字得俊,诰赠武德左骑尉。乾隆三十六年,由衍圣公亲笔题写的双龙戏珠《圣旨碑》,至今仍屹立于牛山孙氏宗祠。其碑文记载着乾隆皇帝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等内容,成为牛山孙氏家庭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支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岁。生治、汲、浚三子。大兴一支不唯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尤其是汲之孙献珍,为清康熙癸卯科武进士,授广西镇安营守备,加封明远将军

七支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五支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一子名淬,早卒。后因抱打不平,被官府追捕,逃至宿羊山,为韩氏所救,遂改名为汶,定居宿羊山,成为东族的始祖。

在牛山孙氏早年外徙的族人中,南迁宿州的孙真支族被称为南族,迁居宿羊山的大量支族被称为东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真南迁后落户宿州童亭南庄。孙真之子名旺,子四,曰大、奕、炳、炎。四子之中唯三子孙炳一脉最为显达。孙炳子二,长子万金,二子九孙,人丁兴旺;次子万银,二子十孙。明万历年间,万银长子守忠,智勇双全,佐高杰防河,屡建奇功,表奏授守备,诰授明威将军,后殉国难。父以子贵,祖以孙荣。其父孙炳、其祖孙万银俱被诰封明威将军。也正是这位明威将军孙守忠,将峄阳牛山孙氏南族的族望推向了极致。

牛山孙氏七支大量迁到了邳州宿羊山,成为东族始祖。据牛山孙氏第十八世族人孙晋辉先生考证,四世孙逵之七子大量,少负气节,行侠好义,明正德年间,因抱打不平被官府捉拿。逃出峄县来到邳州,被韩奶奶营救,从此定居宿羊山以西,后迁不老河北孙庄。

为逃避官府追捕,大量改名为汶,配刘氏,一子六孙。从此人丁兴旺,家境富裕,成为邳州地区一大望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山孙氏曾七修族谱,始修族谱完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修族谱竣工于乾隆九年(1744年),并经公议拟定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十个分世排行班辈。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南族孙真迁宿以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三修族谱时峄宿两族正式合谱,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时,续排分世排行字辈: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支房先修成草本,然后汇总。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五修族谱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完成。当时虽然时局动荡,国无宁日。但一经倡议,阖族响应,篡修参阅、缮写校对等共三十余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正月议修,当年十月告成。六修族谱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竣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这次修谱,遵四修五修之嘱,将二支夏庄门世系详核后载入谱中,宿族也供来谱稿。六修族谱时,又续分世排行班辈: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七修族谱始于1988年。1990年1月排版付印,至9月竣工。七修族谱续分世排行班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七修族谱不仅将五、六修遗漏失修的二支及其他支房的族人采访、详核入谱,而且将聚居江苏邳州的族人详核编入谱中,称为东族,充分体现了牛山孙氏敬宗收族之义。八修族谱始于2015年,目前修族谱工作已进入尾声,预计2021年底即可付梓颁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始祖孙泗迁居峄县六百多年来,牛山孙氏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国家栋梁、社会贤达和为国捐躯的英烈人物,可谓满门忠烈。仅《峄县志》记载的牛山孙氏先贤就近20人,谱志为之立传的达300多人。近现代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牛山孙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追求革命、寻求真理、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的民族英烈和杰出人士。

民国时期,牛山孙氏著名爱国志士孙凤鸣舍身刺杀大汉奸汪精卫,1987年,被党中央批准为抗日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峄县共有六支抗日武装,其中以牛山孙氏族人为主组成的队伍就有三支。无论是威名远扬的鲁南铁道游击队,还是转战运河南北的运河支队,牛山孙氏族人都担任过主要领导人物和作战骨干力量。特别是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就是牛山孙氏十七世族人孙伯龙。此外,还有运河支队第二大队长孙承才、台枣大队长孙承惠,韩庄、阴平区委书记孙景德以及孙伯英、孙怡然、孙倚亭等,都为鲁南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曾任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公安局长、知名山水画家孙景瑞和民盟枣庄委员会秘书长、知名作家孙启民,以及执教从医、弟子三千的名医孙茂淦等,都是牛山孙氏家族的时代精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峄阳牛山孙氏祖茔在牛山村西南二里处,这里曾经古木森森,巨碑高冢。1948年11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将韩庄铁桥拆毁。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峄县县委决定采伐牛山孙氏祖茔上的林木以供架桥之用。牛山孙氏家族义无反顾,无偿捐献祖茔林木五千余立方。淮海战役胜利后,支前司令部欲表彰牛山孙氏家族的牺牲精神,被孙氏家族谢绝。

在淮海战役中,牛山孙氏家族子弟壮烈牺牲666人,自民族革命战争以来为国捐躯近万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2019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牛山孙氏祖林亲笔题写了“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纪念碑,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为家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扩建为规模祠堂,依从太原中都(平阳)孙氏堂号为“映雪堂”。

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牛山孙氏宗祠自建成以来,虽历经战乱,经世代族人守护仍完整如初。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

二OO六年十二月,牛山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举报

山东省莘县韩氏家族墓地,当地人称“韩王墓”,韩王是谁?

韩氏家族墓地于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当地人称为“韩王墓”。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其中,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但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发展成不服从中央命令,藩镇成为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其中,安史之乱后所设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力最强。三镇名虽服从朝廷,但不输贡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因这三镇都在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韩氏家族墓地 韩国昌墓碑,年号清晰,立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咸通年间进士吴畦撰碑文。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涪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耽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若愚)

山东最大元代砖雕壁画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将登上央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现场录制的考古专题片《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将于1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晚间时段连续播出5集。

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于4月到7月发掘。

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该墓地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墓葬共12座,编号为M7-M18。墓葬规模较大,通长6.4-1.24米,均为南北向。其中11座为砖雕壁画墓,1座为石室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该墓地被盗扰严重,除M8、M15外,其余均遭盗扰。其中7座墓中发现有纪年文字,年代最早为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最晚为至正年间(1341-1368年),5座墓的年代集中在至元四年、五年(公元1338、1339年),墓主人包括郭八公、郭十公、郭十一公、郭十二公、郭七翁母亲李氏、郭佳之父郭德。砖雕壁画墓中,砖雕主要包括仿木结构建筑、桌椅、灯檠、衣架等。壁画主要包括歇山式建筑、开芳宴、启门图、孝行故事图、云鹤图及花卉等,出土器物包括瓷碗、瓷罐、瓷瓶、瓷香炉、铜镜、铜钱等。

山东地区尤其是济南及其周边元代砖雕壁画墓发现数量较多,有明确纪年者数量较少,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前后双室且纪年明确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也是首次发现。该墓地墓葬形制多样,出土纪年数量较多,是近年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元代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墓葬排列有序,明显经过规划,墓主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有助于研究元代晚期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根据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体质人类学以及相关文献的初步研究,墓主人应是汉族地主、富商阶层。

墓葬年代较为集中,但是墓葬形制差别较大,存在砖室与石室、单室与双室、方形与圆形等区别,葬俗包括土葬、火葬、迁葬、合葬等,墓葬砖雕及壁画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元代晚期济南地区地主或富商这一特定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丧葬观念以及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瓷器种类较多,包含多个窑口,可以作为元代晚期的标准器,为周边地区元代墓葬或遗址出土瓷器的断代提供帮助,具有标尺作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进驻考古发掘工地一个月,跟踪拍摄。经过后期精心制作,终于于近期杀青。本片的播出将对济南古代文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