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位于定陶县城北偏西约5公里处,西距菏泽至商丘公路约1.5公里。乘车至定陶县化肥厂,举目东望,突兀隆起,绿荫覆盖,仿佛若山,即仿山墓群。仿山墓群由东西两山构成: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共占地约3.8万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伟,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曹国贵族墓地。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若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司祠焉。”另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亦曰:“仿山古曹国葬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建立了周奴隶主王朝,为镇压被统治氏族的-和奴隶起义,巩固其奴隶主统治政权,遂大封宗室贵戚功臣。“曹叔振铎,周文王第六子,武-商,封于曹。”

仿山墓群又是两汉墓地,虽不见文献记载,但从东山西南部断壁观察,已暴露多座两汉的竖穴、石匣、砖室墓葬,并出土部分文物。有的墓自墓口至墓底,深足有五六米之多,可见规模较大。经调查,在菏泽地区不论是古代文化遗址还是古墓地,几乎都有两汉墓葬打入,这或许与依山傍水埋葬可造福后代的迷信习俗有关。

时历沧桑,至明清之际,仿山墓群之巅始修庙宇,立碑记事,如玉皇祠、百神阁、山门、关帝庙等。据记载,殿阁“气势宏伟,飞云画栋”,有凌斗之象;“青黄丹朱,几非人世得者”,甚为壮观。当年,苍松翠柏遮天盖地,楼台殿阁隐于其间,默静古朴,游人不绝。道光五年《百神殿、玉皇阁暨诸庙群祠碑记》记载了当时的胜景:“吾陶地势平衍,无崇峦峻岭,似兹高冈,凸凹深秀,阴翳文人学士,登临眺瞩,饮酒赋诗,仿山固一胜境也”。后因兵燹,殿阁失修,或倒塌,或拆毁,现存无几;苍松翠柏,砍伐净尽;历代碑刻,相继破坏。

建国后,人民政府制定有力措施,加强保护管理,并多方筹集资金对仿山墓群的古迹进行修复和重建。1952年,恢复了仿山庙会。1999年,庙会上市人数、上市物品迅速增加,成为辐射河南、安徽等省及临近县市闻名百里的大型庙会。目前,仿山墓群既是菏泽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也是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邙山陵墓群游玩攻略 洛阳邙山陵墓群怎么玩

1. 洛阳邙山陵墓群怎么玩

1、秦始皇陵

皇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2、西周王陵

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勇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解放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

3、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4、越王墓

越王墓,俗称郑集孤堆,位于安徽省利辛县旧城镇西。汉代大型砖石结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马、陶鸡、陶狗、陶磨、陶罐等珍贵文物。现为利辛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马王堆汉墓

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6、曹操墓

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曹操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7、唐乾陵

唐乾陵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市的唐山上,这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唐陵。

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就一直有着盗墓者的身影,比较有名的盗墓就多达17次,最大型的盗墓也有三次,唐末黄巢动用40万起义军挖皇陵,最后挖走了半座大山,挖出了一条40米长的“黄巢”沟,都没有得手,所以说乾陵是一座挖不动的皇陵。

8、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 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9、清东陵

10、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2. 洛阳北邙古墓群

洛阳古墓博物馆共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

洛阳邙山古墓年代之久、类型及数量之多全球居冠,古墓博物馆就位于洛阳北邙山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展馆共分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三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博物馆共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件。

3. 邙山陵墓群要门票吗

不免门票,在特定节假日期间会有优惠政策。

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的黄河之滨。主要观赏景点有:炎黄二帝石塑、五龙峰景区、岳山寺等。

一、炎黄二帝塑像以82米高的整座向阳山作为像身,在山顶塑造18米高的头像,总高达到100米。坐南朝北,背依邙山,面对黄河;巨像周围遍植松柏。

二、五龙峰景区是游览区的中心景区,由五座山峰而得名 ,苍松翠柏满山,最高处建有清式重檐的“极目阁”,凭栏远眺,可领略黄河的壮阔景象。

三、岳山寺在五龙峰东约1.5公里处,主要游览点有紫金阁(有三层高33米,阁顶有一口洪钟,声音宏亮)、铁索桥、牡丹园、月季园、植物园等。

4. 洛阳坟墓群

洛阳北邙南山陵园的优势:

1、是合法县级陵园。

位于孟津麻屯霍村,有合法手续,在中原殡葬网上公布的合法陵园名单中也能查到。

2、风水。南山陵园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风水。只要略懂风水的人一到南山陵园,就会被这里的山水形势所震撼。陵园后倚邙山,前临金水河,左视山峦叠障,右观丘陵渭水。西依伏牛、东望伊洛,三面环山,前庭开阔,风水自然天成。多少堪舆名家盛赞南山陵园风水典故数不胜数,有的不乏传奇色彩,但都言之凿凿,有名有姓,后世昌达俱有实证。说及风水,很多人都妄信一处好的穴地人人得之都能受益,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各人的福运不同 ,对福地的驾驭也大不同。富贵之地亦要看机缘。只有当内气外气同时相临交互感应相生时真龙才能大吐精华, 精英贵人才能应运而生。若合天运,就算不得龙穴也有吉可求, 天运临会之方, 其地应运则人文蔚起大发其祥,要怎么籍地气合外气真正获得好的风水呢?南山陵园具备了最好的外气资源,山水精华气韵兼备,需要的就是行家帮你启动。

3、景观。南山陵园不属于极漂亮的公墓,但就是有一种气势,君临天下的气势。南山陵园没有围墙,真正的山环水抱,以山为障。南山陵园的全部建筑景观,依自然山体之势精心布局,设计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身,博采中原文化和牧野文化之精髓,结合当地民间传说贯穿始终。亭台楼阁、瀑布湖水等园林景观,遍布园区。三季花卉、绿树长青,一草一木熔铸艺术,一水一石皆含人文意蕴;苍翠松柏、百花绽放浩气显地灵;亭台楼阁,绿水碧波,清风养人杰。整个园区绿化率达60%以上,并拥有稀缺绿地水景,铸就陵园巅峰品质。所以说风水好,古朴自然是南山陵园 的最大优势http://www.pqzxy.com/FPNews/138.html

5. 洛阳到邙山古墓群怎么走

洛阳的邙山。

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三国(公元220年-280)时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以上,高50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6. 洛阳邙山陵墓群高清版大地图

1、半坡遗址之谜

1953年发现的黄河附近的半坡遗址向人们展示了很多,也带给了人们诸多的困惑。从1953年起,考古学家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考察,随着考察的进行,这个存在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的面貌基本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郊区,曾经是一个树木葱郁的地方,有着独到而且优美的环境。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发展水平颇高的原始村落。但是,只有收集更多的材料,才可以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面貌和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

2、华夏第一古都之谜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的逐渐变化,禹的儿子启第一次废除了禅让制,继承父亲的位置,从此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夏得以建立。但是,关于夏代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我们现在也难以对夏代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人觉得,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就是曾经夏代的都城。夏县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据说正是因为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这里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更有传说称,夏县还是嫘祖养蚕、大禹建都之地,又有“禹都”之称。但是,考古学家并没有在这里找到相关的证据。

3、长城的两端之谜 ( 世界遗产 )

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的财富。长城的修筑前后历经20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它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朝代的不同史料的记载也不相同,根据《史记》记载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是对秦始皇修的长城的描述,还有种说法是基于汉代的长城“西起罗布泊地区,东到辽东”,最后就是明长城呢,史料记载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万里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时候的为标准来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4、故宫为何称为紫禁城 ( 5A景区 一级博物馆 )

在古代故宫又叫做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故宫要叫紫禁城呢?传说,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有紫气东来。所以从此人们便把祥瑞之气,叫做紫云。紫禁城这三个字,正是寓意此城是有皇帝居住的祥瑞之城。另一种说法是讲古人非 注重星象学。古代的星象学家,把天上的星座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是最为珍贵的星座。而紫微星是天帝的处所,处于三垣的中央。皇帝又认为自己是天帝之子,就是天子。由于为了对应天星,于是就修建了这座紫禁城。

5、悬空寺之谜

悬空寺,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关于悬空寺的说法越多,人们就越充满好奇。那它为何仅靠几根木柱就可以在陡峭的山崖上屹立千年不倒呢?很多人都好奇,它看起来像个危楼,仅靠着几根木柱屹立了千年,实在不可思议。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里在二十年前发生过一场6.2级大地震,这里依旧完好无损。最重要的是很多人们认为是这几根木柱将近10吨的建筑支撑起来的,其实不然,这些木柱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为了固定没有地基的寺庙。

6、秦始皇兵马俑之谜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可否认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给人的震惊,令人叹服,但是目前根据已经出土的还存在着不少谜团。首先是目的之谜,秦始皇为什么要在自己的陵墓旁边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阵呢?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其次是建造之谜。经仔细观察,兵马俑坑中陶人、陶马数量虽多,但应为逐个雕塑而成。可令人疑惑的是,人们至今未发现一处烧制兵马俑的窑址。再次是兵马俑中并不见统帅俑。兵马俑是按真实的军队建制制作的,其中人俑中有步兵、兵、车兵等,但令人奇怪的是,并不见统帅俑。

7、墓葬的神秘王国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人们在河北省的平山县发现了大型古墓群,这些古墓一开始被认为是六个战国古墓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工作,在这座古墓群中,一共出土了一万九千多件珍贵文物。可以说是全国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而这些文物则大都存放于河北省博物馆内。通过对众多出土文物的研究,古墓专家发现,这座墓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的墓葬。这样一来,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就被层层揭开。原来,中山国是白狄建立的国家,因为该国中的中人城,从而被称为中山国。

8、轩辕黄帝陵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不管黄帝众多传说的真伪,但黄帝陵却自古以来就有黄帝陵在哪里呢?第一种说法是黄帝陵位于陕西北部今黄陵县境内的桥山之巅;第二种说法是黄陵应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的桥山;第三种说法是黄帝陵在北京平谷区。不过这些都只是黄帝的衣冠冢。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7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哪一个是真的黄帝陵呢,轩辕黄帝陵到底在何处?史学家至今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9、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的消失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4世纪前后消亡。汉武帝时,探险家张骞就带回了有关楼兰的信息。但4世纪时,楼兰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观点来解释这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是由于罗布泊的枯竭,自然环境的变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造成的。更有人认为是丝绸之路改道、异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哪方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10、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关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 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第四种:为维护道家统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杀的血流成河,武则天知道历史多数是儒家编写,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声将彻底成黑。

7. 洛阳邙山陵园

洛阳正规陵园有以下10个:

1:洛阳市天寿园公墓;

2;洛阳市九皇仙府陵园;

3:洛阳市宝山陵园;

4:洛阳市大唐森林陵园;

5:洛阳市香鹿山生态陵园;

6:洛阳市邙山公墓;

7:洛阳市孟津区北邙南山陵园;

8:洛阳市孟津区凤凰山生态纪念园;

9: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古园公墓;

10:洛阳市伊川仙鹤纪念陵园。

8. 洛阳邙山古墓群可看吗

1、秦始皇陵

皇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2、西周王陵

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勇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解放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

3、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4、越王墓

越王墓,俗称郑集孤堆,位于安徽省利辛县旧城镇西。汉代大型砖石结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马、陶鸡、陶狗、陶磨、陶罐等珍贵文物。现为利辛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马王堆汉墓

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6、曹操墓

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曹操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7、唐乾陵

唐乾陵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市的唐山上,这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唐陵。

长达1200多年的历 ,这里就一直有着盗墓者的身影,比较有名的盗墓就多达17次,最大型的盗墓也有三次,唐末黄巢动用40万起义军挖皇陵,最后挖走了半座大山,挖出了一条40米长的“黄巢”沟,都没有得手,所以说乾陵是一座挖不动的皇陵。

8、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9、清东陵

10、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陵墓群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文化

平山一号墓远眺

中山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汉成帝时刘向受命校书,经他编成的《战国策》依国别序列,除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之外,还有东西周、宋、卫和中山,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体争权,盖为战国”【1】。公元前323 年,中山同燕、韩、赵、魏五国相王,在战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史缺有间,后人关于中山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

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白狄春秋前期在晋国以西,今陕北一带,据《潜夫论》说是姮姓。鲜虞是姬姓,见于《世本》,所以杜预说鲜虞系白狄别种。春秋时今河北中部有三个白狄别种的小国,鲜虞在正定,肥在菜城,鼓在晋县【2】。春秋晚期晋国势力扩展,肥、鼓被灭,只有鲜虞屹立,到战国时更跃为强国。研究白狄以及整个戎狄族的文化,不能不以中山为中心环节。

1974 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公社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城内外发掘春秋战国时期古墓三十座,包括一号、六号两座大墓【3】。一号墓有的铜器铭文标明系中山王所作。从种种迹象判断,这处古城当即战国中叶中山的都城灵寿,大墓是中山的王陵,周围又有若干附葬墓。这一系列重大发现,为重新认识历史上久已湮没的中山国的文化提供了条件。

我们想首先从考古学角度讨论平山墓葬群的文化性质问题。

问题中心是这一墓葬群是否有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需要与其他同时期墓葬作一对比。我们觉得,最适宜的对比材料,是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墓。大家不会忘记,固围村的发掘是建国初田野考古工作的一件盛事,《辉县发掘报告》是当时最早出版的报告之一。该地传为古共城遗址,战国时属魏。以平山和辉县固围村两地墓葬群相比,可以了解中山与中原诸侯文化间的异同。

固围村有三座并排的大墓,其右有两座附葬墓,合在一起形成“回” 字形的陵园。大墓都是“中” 字形,如一号墓南墓道长逾125米,北墓道也在47米以上,其墓坑壁上有白色微绿的涂饰,近坑口还绘成堆堞形,椁周以大石砌成方围。这种墓制和平山大墓是相近似的。平山的大墓同样是“中”字形。其一号墓梓室内最外一层用大石砌成,上用大石封盖,墓坑壁上也有白色涂饰。六号墓坑壁发现柱痕,固围村一号墓西壁也找到柱痕。

平山大墓都有墓上建筑,一号墓保存较好,可见柱础、散水,发现很多大瓦和瓦当。在固围村大墓也发现墓上建筑,有散水、柱础、瓦与瓦当,报告称之为享堂。有趣的是,固围村报告中的墓地平面实测图,看来和平山一号墓出土的《兆窆图》铜版颇相类似,不过前者三座大墓,而后者表现了五座而已。

《兆窆图》铜版

两地大墓都经过严重盗掘,殉葬器物不好一一对比,但仍可看出若干一致性。平山各墓陶器多乌黑光泽的暗纹陶,固围村恰出有同类器物,风格相仿。平山的鸟柱陶盆,在当地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类似的陶器在固围村一号、三号墓都发现过。

固围村铜器所余无几,其特色是精美的金银错工艺,一号墓的辕饰为其代表【4】。“辕饰作马头形,大眼浓眉,阔鼻筒耳,面目头颈上皆满错金银卷毛纹、菱纹、鳞纹、平行曲水纹等,极精细见技巧。”这种高水平的工艺,在平山器物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如龙凤座方案、虎噬鹿形器座等件,都同那件辕饰一样精工华丽。

固围村有好多铁器,说明魏国当时普遍用铁,现在平山所出铁器也不少。一号墓长方形铁盘和铁足鼎,器形较大,反映了中山冶铁手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联想到《吕氏春秋·贵卒》所载中山勇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并没有夸张的地方。

从平山出土器物上制作工匠所刻铭文,可知中山的官手工业机构较多,如职司冶铸的有左右使车(库)、冶匀(尹)等,其铭文格式、职官名称均与他国有别,所以这些技艺很高的器物不是自其他诸侯国来的输入品。

在文字方面,平山的铭文和固围村二号墓骨饰上的漆书,字体也很接近。固围村出了一些魏国布币,面文是“梁正尚全尚孚” 。这个全字,历来误释为金,这次根据平山铭文,才弄清楚是“害” 字省体,读为“百”,可见两地文字彼此没有根本差别。

固围村墓,原报告推断其时代为公元前三世纪。平山的一号墓,由铭文估算在公元前308年后不久【6】。两地墓葬群的共同点,正说明它们同属一个时期。由此可见,平山墓葬群反映出中山和华夏各国的文化已相当一致了。我们这样说,当然不是否认平山墓有一些不见于其他地区的因素(如山字形铜器、瓦当的勾状纹等等),但从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共同性是主要的。

其次,结合古中山所属地域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白狄中山逐步华化的轨迹。

关于中山的地域范围,前人已有考订,清末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附有《疆域图说》,所论较详。大体说来,中山的北界达到唐县一带,南界迄于高邑一带,包有今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这一带商周遗址星罗棋布,有助于对中山文化渊源发展的探索。

《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云:“新市,本鲜虞子国,今鲜虞亭是。” 这个地点《读史方舆纪要》说在正定西北四十里,《清一统志》从新乐县算,说“县志云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新城铺” 。这是春秋晚期鲜虞的中心所在。考古工作证明,正定新城铺有面积相当大的商代遗址,出有带铭文的青铜器。距新城铺遗址只有十五里的藁城前西关,也是重要的商代遗址,出有成组铜器和玉器。石家庄地区商遗址多到二十七处【7】,其中著名的其城台西遗址久为人所熟知。这一地区商文化的繁荣发达不难理解,因为这里紧靠着商朝王哉的北部,那时戎狄还没有进入这里。最近在元氏县发现的西周初铜器,铭文记载了戎人侵袭的事迹。本地区内西周遗址反少于商代遗址,很可能是戎狄不断活动阻碍了西周文化影响的结果。

鲜虞等白狄国是在商文化繁荣的地区建立起来,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鲜虞子姓的传说。《急就篇》注引应劭《风俗通义》和近年武清发现的东汉鲜于璜碑,讲鲜于氏系商箕子后裔。很可能西周时这里有一个子姓的鲜于国,白狄的鲜虞继承了它的国名,境内也有商遗民的后裔。在平山的“ 中” 字形大墓和鸟柱盆这种陶器上,不难看出商文化的一定影响。(至于辉县固围村,地在商畿内,其对商文化的传袭自无须解释。)

再看这一地域范围内相当鲜虞(中山)建立以后的遗迹。姑以平山访驾庄和唐县北城子两地战国前期墓葬为例。

访驾庄的位置非常近于这次发掘的中山墓葬群。墓葬在村北,形制是在长方土坑内用大石板砌成墓室,所出有鼎、豆、壶、盘、匹等铜器【8】。其中的提链壶,形与有名的杕氏壶相近。杕氏壶(《大系》266)的铭文前半说: “杕氏福口,岁贤鲜于,可(荷)是金契(瓷),虎(吾)以为弄壶。” 郭沫若同志指出这四句“意谓秋氏岁时贡献于鲜虞,得此金属之瓶,故以为弄器焉,而刻辞于其上,用知壶本鲜虞之器。” 访驾庄壶和秋氏壶,都饰有络绳纹,是富于北方色彩的器物。

唐县北城子两座土坑墓,所出铜器有鼎、豆、壶、甗、盘、匜,又有北方式的扁壶和短剑。这里还有马坑,埋着肢解了的马骨【9】。这种习俗,大约也是狄人所特有的。

此外,在我们所讨论的地域范围内,有些地点的战国前期墓还出有不少典型的北方式器物,在此不能备举。这类材料表明,在战国前期中山已接受很多华夏文化的影响,然而仍在较大程度上保有北方民族的特色。

这次发掘的平山墓葬群,北方的特色就很淡薄了。比如众所周知的,胡服骑射是古代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平山发掘于此却没有什么反映。所发现的人像,如人俑灯和许多玉人,找不出胡服。灯上人形宽衣博裾,完全不是洛阳金村胡服俑那种打扮。这里观察不到骑射,却出有车马坑。一号墓(妾+子)(次+虫)壶铭文这样描写了中山王室狩猎的情景:

苗苑田猎,于彼新土,其会如林,驭右和同,四牡汸汸,以取鲜蓖,響祀先王。

这是华夏式的车猎。《左传》襄二十九年提到“夏声” ,服虔云: “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猎之事,……与诸夏同风,故曰夏声。” 像中山这样大规模车猎,更与诸夏相近了。因此,中山的华化是有其渐进的过程的。平山墓葬的发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到战国中期将结束的时候,白狄的中山,至少其统治阶级,已经深深地华化。

如果我们把眼光扩大到平山铜器铭文所体现的思想方面,上述中山华化的问题就更为明显。

平山三器

过去人们从来没看到过象平山一号墓三件礼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妾+子)(次+虫)壶)这样长篇而且富于思想性的战国金文。这三篇铭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复引用了儒家典籍,主要是《诗经》,举例如下:

中山王方壶“不敢怠荒”

《殷武》“不敢迨䞹” “夙夜篚解”

《羔民》、《韩奕》“ 夙夜匪解”

中山王鼎“克思克卑” 《皇矣》

“克顺克比” ,《乐记》引“比”字作“俾”

“放卓仪努” 《访落》“于乎悠哉

(妾+子)(次+虫)壶“大启邦宇” 《閟宫》“大启尔宇”

“其会女林” 《大明》“其会如林”

“四牡汸汸” 《烝民》“四牡彭彭”

“霖霖流霭” 《大东》“潸焉出涕”

这些都是明显地套用《诗经》的文句。此外如(妾+子)(次+虫)壶“不敢宁处” 近于《左传》桓十八年“不敢宁居”等,不一而足。

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铭:

于系,语不悖哉!寡人闻之,与其汋溺于旃,宁溺于渊。

这一段话类于《大戴礼记·武王践昨》的 “盥槃之铭” :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但鼎铭的时代未必迟于《武王践昨》篇的形成。《御览》引此语,说是随武子(即春秋中叶晋臣士会)之盘铭,也许不无根据。就思想而言,这段话既见于《大戴礼记》,其属儒家则是无疑的。

平山三器铭文关于燕君子哙、子之禅让一事的态度,也同样表现了儒家的政治观点。大家都很熟悉,燕王哙“好贤” ,宠信相国子之,在隐者厝毛寿(见《战国策·燕策》及《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一说系苏代)的怂恿下,在公元前316年把君位让给子之,自己反而称臣。前314年,燕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聚众进攻子之,失败身死,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伐燕,迅速攻占燕都,子哙、子之都死难了。当时在齐国的孟子,在伐燕一役中起了相当的作用。他一开始就主张燕国可伐,说: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公孙丑下》)

他认为燕国的禅让是私相授受,是不义的,而齐国的趁火打劫反而是正义的,可以与武王伐封相比美。他希望齐王能恢复燕君的统绪。孟子的这种正统思想,和平山器铭是完全合拍的。

三件礼器铭文,都有谴责燕国禅让的话,方壶最为详细,用今字写出是这样的:

适遭燕君子哙,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蜕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旅,寡人非之。赒曰:为人巨而反臣其主,不祥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于世,齿长于会同,则臣不忍见旃。赒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

请看,白狄中山的统治者竟以周室制度的卫道士的面目出现。和孟子一样,他们宣称伐燕是拯民于水火之中,是维护“礼义”。他们打着这样的旗号,占据了燕国“方数百里,列城数十”的大片土地。在中山取得胜利之后,确实得到了名存实亡的周天子的策赏。

这样看来,中山的统治者不仅通习作为正宗思想的儒术,而且把儒家的政治观点在行动上付诸实现了。当然,他们并不想真正实行孟子式的仁政,但在用仁义的辞句掩盖征服燕国野心这一点上,他们做得比齐宣王似乎还高明一些。

我们推想,中山的华化和儒学在中山的流行,同魏国在中山的一度统治有密切关系。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进攻中山,历时共三年,前406 年,中山被灭。文侯把太子击分封到中山。太子击即后来的魏武侯,那时不过十四岁。不久子击怀念他的父亲,遣使到魏国,用巧妙的言词说服文侯,召回太子,另把少子挚封为中山君。这个作为魏国别封的中山,存在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几年。《通鉴地理通释》巳指出,公元前377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该时中山已经复国。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有前378年中山复国之说,是较合情理的。此后在魏国还有中山君,但那只是魏的封号,对中山这块地区已没有实际的统治了。

魏国二十余年的统治,起了把华夏文化进一步传播于中山的作用。魏文侯时,魏国是儒家的重要中心,《史记·孔子弟子列传》: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 子贡弟子田子方、子夏弟子段干木,都曾为文侯所师事【10】。儒家的一些重要经籍,是通过子夏传流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经》的传流。据《释文》的一种说法,子夏传《诗》于曾子之子曾申,曾申传于魏人李克,李克传于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于根牟子,根牟子传于荀卿,荀卿传于大毛公,这是毛诗的来源。李克正在魏国统治中山的时期任中山相,所以平山器铭文所反映《诗》在中山的风行,很可能与此有关。这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先秦经学,是有不小启发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书,吴起曾参预魏攻中山之役。吴起是传《左传》的,传说左丘明传于曾申,曾申即传于吴起。平山器铭虽无明显引《左传》之处,但有类似语句,这一点也值得参考。

有些文献记载表明,魏灭以前的中山保存着浓厚的古代少数民族习俗,和前述考古材料里的迹象很相一致。《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在魏灭中山前不久,西周之君威公见到由晋国出奔来的太史屠黍(《说苑·权谋》作屠徐),屠黍预料中山将亡,他说:

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以异于禽兽糜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淫昏(二字据《说苑》补)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

看来中山白狄的社会生活那时尚与华夏不同,因而屠黍很看不惯。这是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情形。过了约一个世纪,赵武灵王派李疵去观察中山的情况,就与屠黍的描述大不相同。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 武灵王问为什么?他说: “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阎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并认为: “举士则民务名不存本,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战国策·中山策》)这和中山王方壶所说:

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

是同样的礼贤思想。《太平寰宇记》也说中山是“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 自然,儒学不是中山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魏文侯尊儒礼贤,同时注重武备,当时魏国是兴盛的。中山此时的贵儒学,却削弱了武备,这恰与赵武灵王的政策相反。华夏的赵国以胡服骑射而灭中山,白狄的中山则以举士朝贤而归于衰亡,不能不说是战国史上一件饶有意味的事迹。但从整个战国社会发展来看,中山的华化应视为春秋以来民族文化交会融合整个潮流的组成部分,其结果是为列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里,有必要简单驳斥一下过去有人提倡的中山流行墨学的说法。墨学确实曾流传到中山,《吕氏春秋·应言》记有“司马喜难墨者师于中山王前以非攻” 一事【11】,双方论辩曾以中山攻燕和赵攻中山作为假设事例。不过墨学没有在中山占重要地位。有人把道家言的魏牟硬说成墨家,又将魏牟与复国的中山强拉在一起,最后竟把《淮南子·人间》“代君为墨而残” 窜改为中山的事情,这是毫不足取的。

注释

【1】《战国策·叙录》。

【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六。

【3】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平山发掘组《战国时期中山国遗物遗迹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1976年8月6 日。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卷首彩色版。

【5】【6】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待刊。

【7】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文物资料丛刊》1期。

【8】唐云明、王玉文《河北平山县访驾庄发现战国前期青铜器》,《文物》1978年2 期。

【9】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满城、店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7月16日。

【10】《史记·魏世家》。

【11】高诱注云:“司马喜,赵之相国也。”是错误的,前人巳加驳正。

刊《文物》1979年第1期。

『浙·平阳』浙南石棚墓群-龙山头石棚墓

浙南石棚墓群-龙山头石棚墓

年代:商、周

保护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时间:2018年4月、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