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坟

石坟

今朱寨乡之石坟村曾以唐开元年间国相卢怀慎之古墓因名。据《延津县志》云:卢怀慎,唐之滑州灵昌人也,累官至紫微黄门平章事兼吏部尚书。开元年间与姚崇并为国相,共辅朝政。他为官“清廉介政”,“节用爱才”。为国举贤,主张“官不必备,惟有才”;对待下属,实行“赏罚之信,无偏施。”深受玄宗皇帝和吏民所拥戴。

卢怀慎一生勤俭,所得禄赐,多散与故友亲属而不营产,以致辞世后家里仍“环堵庳陋”。坟中亦“碑表未立”。一次,玄宗因校猎路过其乡,见次景状,“泫然涕流”,于是诏令命官为他立碑修坟。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雕。据《河南通志》载:“坟中有石马、石羊、华表,翁仲之类,俗名石坟”。访之当地长老:原石坟范围广大,石雕群集,规模壮观,栩栩如生。实为各州县之罕见。可惜在1958年“-”时全部砸毁,用于烧石灰。而今,石坟早已荡然无存。唯昔日守坟人经数千年繁衍生息现已发展成为一自然村。仍以“石坟”名之。

开平:古石城!假河!牤牛坟!

为啥将 古石城、假河、牤牛坟,这三个地名,联系在了一起为题呢?因为,这几个地名的传说,都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叫 “牤牛”。

故事还得从 古石城说起:

据辈辈人口耳相传, 古石城位于 唐山开平区双桥镇冶里村西南开平后屯村北山坡下的陡河东岸;栗园镇于家庄村东南、陡河边儿的“大菜园” 地——陡河景观大道的河对面——如今 开平福利瓷厂一带,就是人们传说 “古石城”。而在《开平区志》载,这里是 殷商时期“古文化遗址”。然而,这个古 石城是何时何人所建?这里是不是史书上记载的“石城县县城遗址”?本文不做考证!只知古石城遗址及邻近陡河两岸,在1956年修陡河水库,以及地震前后清理陡河河道时,这里到处可见带有辽代以前特征的砖瓦、陶片等大量古文化遗存。当地人们一直将此处东边儿、如今博鳌厂 〔原唐山60中校址〕西侧,从山上往山下流水或当作道路的“沟”,仍称为 石城沟,也将此遗址称为 “古石城”。2011年后,在此处修建 陡河景观大道,并在陡河河底,铺设防止水滲物和铁丝编制的护网时,仍又清理出不少建此城淋石灰时,留下的大量石灰碴等遗物……

传说,古石城邻河而建时,城下陡河的西岸,正好对着一条,常年流水的陡河支流—— 沙河。这就是说,石城西有丁字型的两条河—— 陡河和沙河。天长日久,这两条河的水——特别是西北侧的沙河河水,因直对建在岸边的石城,肯定会对此城直接进行不间断地冲刷;若遇洪水泛滥,也肯定会给石城城址造成极大危胁;该城也肯定会有被冲刷、捣毁的危险!于是,当时就有懂“风水学问”的人,极力谏言,谋划献策,让官府利用权力,将陡河支流——沙河入陡的水道口,用人工堵塞,让沙河这条支流改道而行。

次年早春,石城县衙下令招募民工,将城西沙河入陡的水道口,用人力将其堵塞填埋。后来,人们便将 朴家坟、周家坟一带,被挖土毁损的旧河道,掘成了深洼大坑,而形成的“人工湖”——原沙河故道这个地方,就叫做 “假河”了。假河至今尚存,只不过因天长日久水土移积,以及1958年”公社化”后平整土地、拓荒而变成耕地了。但此处至今仍地势甚洼,雨水大点儿,便成为“水泊”,成为鱼蝦的栖身之地了。

沙河水入陡的河道口给堵住了,那么常年流水不断的沙河水,往什么地方流呀?当时, 于家庄〔此时尚无该村〕一带虽属湿洼地,坑塘遍布,面积还不小,是个天然”水库”。可是,时间一长,“水库”只进水,却不出〔泄〕水的话,此处肯定也会盛不下源源不断流的沙河水啊?!……

据说, 沙河水发源地有两处:一处在于家庄村西北:甸家洼山、金庄、寨子、曹沈庄、荆各庄、佛头一带自然降水。听老人们说,甸家洼山曾开採过石头,现虽已成为平地,但今仍存有土山痕迹; 另一处发源地:在常庄、王官营、猪鞭沟、栗园、刘家庄、徐庄子〔此村修陡河水库时搬迁到治里村西南〕一带。这两股水均在甸家洼山脉南北两侧。另外, 于家庄村西偏北还有泉眼,四季涌水不断。解放后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时,还曾在此处修建一座小水库。这两条水源汇入沙河后,因为水流“无路可走”、“无河而入”,所以到了雨季,便给居住在沙河下游的人们,造成了“灭顶之灾”。从此,沙河的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乱窜泛滥,莽莽洪水给沙河下游的村庄、溪池河湖、坑沟渠塘,以及低洼处,百姓的庄稼地,都给灌了个滿满澄澄,沟溢壕流。这下子,可苦坏了 三王庄〔于家庄原西小庄处,也就是殷商古村落遗址〕、 周庄〔于家庄村东漏风地,也就是原冶里驻軍菜园处〕、 崔庄〔早已并入于家庄村〕、 茅草营〔传说此村系唐代建村〕等村庄的老百姓,给他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咋办?重新掘开沙河入陡处的填土,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们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百姓是“斗”不过官府的嘛!那么,百姓该咋解决这个水患呢?……

此时此刻,正当此地老百姓拿不定主意,想逃荒离家出走、又舍不得离开故土时, 三王庄〔此庄早已无存。听说此庄村民,已并入于家庄村〕有位叫 “牤牛”的年青后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心甘情愿,带领沙河下游附近各村的父老乡亲,疏通河道,排除险情,造福于民。此刻,这位八头牛也拉不动的彪悍大汉——牤牛发誓:不疏通河道,死不罢休!

于是,这年春节刚过,牤牛就串庄走村,招募义务施工人员,组织队伍,准备出了正月,土地开冻后,便开始疏通河道,给沙河水另辟新径。

人员组织好后,牤牛立即带领大家投入“战斗”,计划在这两股水汇合处,开挖出一条新的沙河河水入陡通道——由原来向东南入陡,而改河道向西南流水,直奔三岔沟后汇入陡河。

施工中,牤牛身先士卒,白天一身土,夜间浑身泥。为了抢工期,不被雨水浸泡而耽误施工,不耽误农事农时。于是,牤牛他率先垂范,恨不得一人顶仨人儿地干活,又挖土又装土又抬土又双手提土筐搬运河道清除来的“废土”……。他还吃睡在工地搭建的工棚里,不分昼夜,没黑没白,废寝忘食,饥一顿饱一顿一刻不得清闲,整天泥头糊脑如同泥人一般。没过多久,牤牛这位膀大腰圆,力大如牛的强壮汉子,便明显地消瘦了下来。此刻,乡亲们疼爱牤牛,多次提醒他“悠”着点儿,注意劳逸结合,甭过力,莫累坏了身板儿。然而,牤牛听后总是当作“耳旁风”,一笑了之。反而,他却更加拼命地干,继续身先士卒,率领大家争分夺秒抢时间、争速度、赶工期,决心在雨季到来之前,把新开挖的河道疏通好。就这样,不知牤牛带领乡亲们,连续奋战了多少个日日月月?也不知牤牛比乡亲们多流了多少汗?……疏通河道的工程,终于大功告成,如期完工,把沙河入陡的新水道胜利开通。把原来由西向东入陡的河道,改成为现在的从于家庄村东,岔道口子大港地,开始拐弯,由北向西南,经南石桥、苇子塘,汇入三叉沟,再流入村西南的陡河。沙河水道畅通了,河水水流顺畅不存水了,百姓们的“心病”解除了,人们的脸上终于流露出欢欣地笑容……

然而,疏通了沙河水道获益的居民们,谁也不曾会想到,主动带领大家为家乡做好事、办实事,而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恩人——牤牛,却因劳累过度,不得休息,再加上落汗着凉,而患了疾病,从此卧床不起。在从前百姓看病难的年代,别说土里刨食的庄稼人,那怕是有点儿地位的人得了病,也不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牤牛的病虽经乡亲们竭尽全力,真挚地为他请医抓药诊治,但却没见他的病情好转,反而一天病重一天,最后活活累病、患疾未癒而病逝。

牤牛的谢世,给乡亲们带来巨大悲痛,人人纷纷落泪深表惋惜。这时,有人提议:为了纪念这位百姓的大恩人,让子孙后代,代代传颂牤牛造福于民的恩德,经过右挑右选,终于给牤牛选择了一块安葬的宝地——现于〔家〕庄村东北,沙河北岸,后人称之为 西北沟子和东北沟子的交汇处—— 菱角坑、荸荠坑北的高土岗子地,将其安葬了。希望牤牛死后永生,在这块圣地永远能看到,他曾“改天换地”奋斗献身的地方,不间断地在另个世界护佑着,他同乡亲们共同疏通的、潺潺流水不断的沙河……

据传说,安葬牤牛的这块宝地是座土山,过去地势比现在高得多,虽此处四面环水,也属湿地范围,也发过水挨过淹,但掩埋牤牛的地方从没被水淹没过,确实是一块地势又高、又显眼、又幽静、又安全,名符其实的好地方。

后来,人们就将这块高土岗子地,改称叫“牤牛坟”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特大地震发生后,于家庄村震亡的400余名难民,以及后来谢世的村民,也都先后埋葬在了此处墓地,永远地伴陪着牤牛,共同佑护着沙河岸边的人们安居乐业……

原创于2020.11.9 茅屋陋室

作者简介 刘效来,1944年生,1961年由唐山六中应征入伍。磋砣岁月磨砺与实践,业余“爬格子”多年,然成绩却不佳。虽也取些许成就,有的作品见报、入刊、出书、获奖,但也应是恩师、文友、伯乐提携、相助而得。而本人应“不待扬鞭”,奋发努力,再创新作……现己加入唐山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现为民建唐山市委老龄委委员,民建开平工委退休支部会员。

关于石马坟桥拆除实行交通转换的公告

公 告

关于石马坟桥拆除实行交通转换的公告

随着沪杭高速许村段改建工程的不断推进,第一阶段的保通便道建设已经步入后期,根据工程安排,需要对 石马坟桥进行拆除以完成便道建设。现对桥梁拆除后的交通转换方案公告如下:

1

石马坟桥将于 2月25日上午9时起正式封闭,封闭后将分步拆除桥梁。

2

拆除石马坟桥的基础上,新建绕行便道进行保通。原先来往桥梁的车辆可通过便道行驶至 海王村三组、四组高速下穿以及 景树村周家组下穿实现绕行。

3

高速保通便道新建的海王村四组下穿、景树村周家组下穿均进行了拓宽,可确保车辆双向通行。其中,景树村周家组下穿目前还存在原有下穿小于新下穿的不对称问题,6月份将对原有下穿进行拆除。

高速主体工程完工后,原石马坟桥位置将新建地面道路,恢复通行并大幅提高畅达水平。绕行期间带来不便,请广大居民给予谅解并注意出行安全。暂时的交通不便,是为了换来长久的高效通达,希望广大居民给予支持。

许村镇人民政府

2020年2月23日

石柱古坟坝发现大型土司建筑遗址,有什么?

石柱遗址土司

日前,重庆时报记者从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近日该院在石柱遗址土司考古工作中,发现一座明代大型建筑遗址,包括粮仓、兵营、衙署等

古城坝土司遗址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自南宋始置石砫安抚司以来,先后为石砫军民府(军民安抚司)、石砫宣抚司治所所在地延续至明初。

为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土司遗存的研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石柱古城坝土司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工作。野外工作共完成调查面积2000000平方米,勘探面积40000平方米,试掘面积870平方米。在本次工作中,重点加强了对口述史料的搜集,与调查、勘探和试掘紧密结合,大量应用航测、RTK和全站仪测绘、考古测量仪、全景拍摄等科技手段,获得了科学、准确遗存信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市考古专家对重庆时报记者介绍说,此次考古的收获包括:

一、厘清了遗址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公共建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较高的平地上,该区域分布有衙署、粮仓、兵营以及祠堂遗址等公共建筑群;在祠堂遗址西侧的区域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规格高、规模大;普通居民区则比较分散,分布于古城坝周边较狭长的区域,大多与古城坝隔河相望,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在古城坝四周。

二、明晰了遗址的内外交通体系。各分区之间通过两条主要道路进行联系,北部道路为东北-西南走向,沿着悦崃河向西南,在漆树塝跨河转西北方向进入青龙嘴,从该处通往鱼池、西沱等地;南部道路依靠地势,东北方向通往黄水、湖北等地,西南方向通往石柱县城;衙署区前方的一条较短的支路则将这两条主要道路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了古城坝的主要交通网。

三、新发现了一批高等级建筑遗存。通过重点勘探工作,在祠堂遗址以西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建筑遗存,试掘揭露出大型建筑基址一座(F1),根据现存基址的走向和分布可判断建筑背靠山坡,朝向为北方稍偏西,东侧为祠堂遗址。结合出土器物和《马氏源流碑记》上的记载,推测F1可能为石砫土司马良之子马应武于明正统初年始建。

重庆时报记者获悉,通过本次工作,为西南地区的土司遗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再次体现了土司遗存在文化、历史、考古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科研价值,也为下一步土司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庆时报记者 任重 cqtimes2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