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城里十字东大街有座构筑精美、气宇恢宏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元代,名为关帝庙。关帝庙是我市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先辈留给后人一份沉甸甸、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
中文名:新乡关帝庙
地理位置:新乡市红旗区劳动路与东大街交叉路口向东100米路北
占地面积:2000 m²
著名景点:钟鼓楼、春秋楼
河南新乡:游关帝庙文化商业街,品三国忠义文化
关帝庙历史文化街,新乡唯一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建筑风格,其中包括老城博物馆、关帝庙、艺术画廊、钟鼓楼等建筑,建成以后,将成为集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古玩于一体的体验消费街区。
新乡关帝庙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年间相继重修。 民国初期将关羽与岳飞合祀,关帝庙又名“关岳祠”。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内现存建筑有舞楼、拜殿、正殿3座,计13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舞楼面阔3间,10.8米,进深7米。重檐歇山顶,顶覆盖灰色小布瓦和蓝色琉璃瓦。拜殿面阔5间15米,进深6.6米,悬山卷棚顶,上覆灰色筒、板瓦。正殿面阔5间15米,进深7.5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
新乡关帝庙大部分木构件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3座主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貌,是新乡市现存最老的一组古代建筑群。
新乡市关帝庙是研究中国豫北元、明寺庙建筑及新乡地方建筑发展的重要实证材料。由于年久失修,新乡关帝庙内外漆皮脱落,木石裸露,神采不再;缺砖少瓦,墙体显出破败之象;梁柱受风雨侵蚀严重。在2012年由新乡市春秋置业有限公司出资对关帝庙进行全面修缮:1、复建项目:钟鼓楼、春秋楼、东、西厢房等。2、修缮项目:东西掖门、山门、大殿、拜殿等。修缮后的关帝庙将重现百年名庙的昔日风采。
修复后的关帝庙不仅供游人参观学习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同时也弘扬了民俗文化和传播宗教信仰以及发扬民间雕塑、绘画艺术。为新乡的旅游事业也增添了一份色彩。 另据刘敦桢(1897年—1968年)1936年参观考察新乡关帝庙时记录:关帝庙在县城东门内,正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造,但门前加构走廊一列,故正面如重檐建筑(如图)。两侧夹垣上,施斗拱及夹山顶;两端更翼以八字墙,使全体布局,参差错落,颇富变化。
庙内建筑物,以大殿年代较古,但此殿仅东西五间,而明间面阔不过三米半,次、梢诸间亦只二米余,故面积异常狭小。据《新乡县志》卷二十四:“正殿五楹……元至正间建。万历、崇祯间次第重修。国朝康熙三年,知县王克俭增修;四十七年邑人王旬公又修之。”
可是殿的梁架,现为天花所遮,无法调查,不能证实它的结构是否属于元代。单就出檐结构来说,其手法实异常庞杂。如额枋使用狭而高的断面;普拍枋比例,未曾加厚;一部分平身科使用真昂,及昂嘴卷杀形式等;与此一带的元代遗构,虽大致类似;但是材栔比例,十分单薄;坐斗式样,除讹角斗以外,或在角上刻海棠曲线,或在斗下承以莲瓣;而昂上的交互斗,采用五角形平面,与蚂蚱头刻作龙首形;厢栱改为透空的花版(如图),都是明或明以后的方法。它的年代,即使创建于元至正元年间,但大部分已经后代修改过多次了。
市区关帝庙将换新颜
市区关帝庙
将换新颜
旧貌实景
效果图
今天上午
原二招 开始拆除
市区关帝庙片区综合改造工程
加速推进
据介绍
市区关帝庙片区综合改造
拆除面积包括
地建东楼、西楼
二招及二招家属楼
共1.3万平方米
预计10月底完成拆迁工作
北侧办公楼正在拆除
西侧房屋正在拆除
据《临汾市志》记载
武庙关帝殿,位于市区二招内,本为关帝庙中主体建筑之一,庙中主塑关云长、岳飞像,故又称关岳庙。
原址包括今市区群艺馆和原三招,南门临鼓楼东大街,街南明代琉璃影壁已迁建于尧庙宫内。
创建年代不详,明正统年间西河王重修。
万历年间增建寝殿,清咸丰六年(1856)再重修。
殿坐北向南,台基高74.5厘米,前台东西长19.5米,南北宽7.15米;殿基东西长24米,南北宽19米;台基周立青石栏板,柱头雕寿桃、多菱形。
大殿面宽7间,进深6间,内已空作他用。廊柱30根,栏板木雕“神鹰牡丹”“丹鹤迎福”“凤戏牡丹”“八仙朝元”等图案,技法精湛,叹为观止。
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高大华丽。殿东侧存明万历年间县令邢云路关云长庙诗碑和咸丰六年(1856)捐资重修碑3块。
请看拆除现场
石狮乡间的三座关帝庙
关帝信仰是闽南民间传统信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石狮供奉关帝或建有关帝庙的村居多达几十个,恰逢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诞辰日,这时石狮乡间各关帝庙均会筹备传统的庙会活动庆贺关帝诞辰。
热闹的庙会衬托出庙宇的庄严,殊不知这些关帝庙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最妙的是每座关帝庙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而这些名字恰好是关帝精神的最佳诠释。
蚶江忠仁庙
忠仁庙位于蚶江古渡南侧,建于宋代,原名“相公宫”,雅称“厚安古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盟请山西关圣帝君与张许二将军共镇,改名“忠仁庙”,系山西解州祖庙之分灵,传衍台岛与海外。
“来自各地络绎不绝的徙台经商者,都纷纷虔诚朝拜忠仁庙关帝爷,然后从蚶江古渡口乘舟往台。”蚶江村民林建国说,当时的关帝庙香火鼎盛,不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台湾的客商都会到这里拜拜。尤其是台湾总督马齐胜到蚶江忠仁庙进香时,还撰赠一副黑底金字的竖匾:“一点孤忠维汉祚,两人同志守睢阳”。
“这副对联也是有故事的。”据传,台湾总督马齐胜来蚶江忠仁庙行香时,偶见庙中一盆兰花,十分喜爱,意欲带回台湾,乃与庙住持相商。住持不敢作主,请马齐胜当面向关夫子求签。马齐胜求了一支二十八签,签诗曰:“世间万物各有主,一丝一毫君莫取。荣华富贵自天生,亦须步步留规矩。”马齐胜只好作罢。回台后,马齐胜派人送来了这副对联献给忠仁庙,赞颂关帝爷的大公无私,并表明自己效仿关帝爷的决心。后来,忠仁庙多次被毁,1993年,海内外乡亲捐资全面翻新重建忠仁庙,使之成为海峡两岸一道跨地域的亮丽宗教旅游风景线。
大仑德义庙
在大仑有座不大的庙宇,叫“德义庙”,这里可谓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次记者经过,都能看见不少居民在这里或泡茶,或聊天,或祭拜,好像把这里当作村中的地标。
德义庙里供奉的是关羽的神像,自公元1545年(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永宁卫城外高时迁移到此已经有469年了。此后四百多年里一直香火鼎盛,英灵显赫。德义庙管委会的一名成员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在闽南地区,关羽被人们尊称为‘关帝爷’。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正是关羽的这种精神,该庙取名为‘德义庙’。”
而由于关帝爷在村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德义庙也渐渐成为了附近村民的“精神家园”。“德义庙”管委会也积极响应村民信众的意愿和善心,树德路修建、仑峰文艺园建设、霞露潭修建等都少不了“德义庙”管委会的主持并出资。值得一提的是,在闽南地区,关帝爷不但是“武圣”,还是“武财神”。
外高英济庙
在永宁镇外高村又名霁江,村里有座关帝庙,建于明初,是由当时居住于村中的张氏家族所创建,而后由靖海侯施琅将军请旨扩建。
“当年,郑成功海上起兵抗清,清政府为切断东南沿海民众同郑成功的联系,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禁止舟船出海,同时在霁江口岸建东西两寨,架设炮台,名曰寨仔。”这是记者在博物馆文献资料中看到的一段文字,而清政府此举不仅给郑成功造成很大困难,也给包括外高人在内的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直到康熙二十年,清政府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强操练水师,伺机进攻台湾。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渡海东征,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成功之孙,因功加授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同时,清政府也宣布取消海禁,允许沿海人民按有关规定申请出海贸易,因而“濒海数千里,桑麻披野、烟火相接。”为进一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施琅将军多次巡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各地,某天到达霁江村,观此地之灵秀山川,江流浩瀚,庙貌庄严,苍林绿水,诚为佛地幽静之所,乃请旨扩建关圣帝君祠,名曰英济庙。(记者 占婷)
(责任编辑:何一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