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坟岗遗址

老坟岗遗址

老坟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乡庞家营村北山坡下。

【老坟岗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层厚1~3米。内含大量石料、陶片、骨器及烧土等。生产用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网坠、骨锥、骨针,-用具主要有陶鼎、陶壶、陶瓮、陶杯、陶豆、尖底瓶等。出土的陶器既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特征,又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性质,对于研究两者的关系及其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老坟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厉害啦!西峡县老坟岗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讯!

10月16日

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其中,南阳共有4处入选

↓↓↓

西峡老坟岗遗址

南召县丹霞寺塔林

镇平县阳安寺大殿

邓州市花洲书院

至此南阳国保重点文物单位达24处

老坟岗遗址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填补西峡一项历史空白

西峡地处南北地理交融区

还发现杨岗遗址(省保)、

白羽城遗址(省保)、鄀国古城遗址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留下丰富的原始劳动和生活痕迹…

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

↓↓↓

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层厚1~3米。内含大量石料、陶片、骨器及烧土等。生产用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网坠、骨锥、骨针,生活用具主要有陶鼎、陶壶、陶瓮、陶杯、陶豆、尖底瓶等。出土的陶器既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特征,又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性质,对于研究两者的关系及其演变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国务院第八批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老坟岗遗址

老坟岗遗址位于西峡县里桥镇封湾村,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薄不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共计发现房基23座,墓葬20座,灰坑1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老坟岗遗址发掘出土的房基,对研究仰韶文化的房屋结构、建筑技术及发展变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老坟岗的积石墓均为小型单体积石墓,在中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在全国是继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后的再次发现,可以看出老坟岗仰韶文化积石墓的时代应早于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

看看老坟岗遗址出土文物有多美

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离我们现在有多远……

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段

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西峡古遗址的发现彰显了社会的进部、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逐步繁荣、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研究豫西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恭喜西峡西峡县老坟岗遗址入选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ND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沉睡五千多年的老淮安青莲岗遗址——原始文化的烙印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并形成了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它分布极广,“因饵放后首先发现于老淮安青莲岗而得名。据测定,青莲岗文化遗址距今约5360年”(郭沫若《中国史稿》)。

青莲岗文化遗址是在1951年12月由当时治淮文物工作队发现的1958年《考古学报》第1期的一篇专题文章中定名,后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史学家的公认,从此便载入了史册。

在青莲岗文化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中,有翻上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砍伐用的石斧,加工谷物用够石举、歹舜等众多的石器工具82年,有关部门又对青莲岗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拼作层以下2米处有大量黄沙,从沙中伴有大量贝壳、木块看来, 7000年以前这里是紧靠大海的沙堤。这一新印发现,对研究我省海岸演变规律,为综合开发利用现有海洋线提供了新的论据。

“青莲岗、一名东岗,在北岗东里许,地名土城,岗颠松三株,远近识之,数百年物也”(《续纂山阳县志》卷十四),它位于老淮安东北,“废黄河”以南二里许的宋集乡青莲村,距老淮安城七十余里。青莲岗是因为“早年在岗上有一所青莲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长莲花著称”(《考古学报》1955第九册),因而以寺得名为“青莲岗”。

青莲岗文化遗址,虽然解放以前早经当地群众发现,但国民党政府没有重视,直到解放后,当时的华东文物工作队配合治淮工程,在1951年底、1952年初、1953年冬先后作了四次调查清理,发现了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遗址和许多汉代墓葬,说明了青莲岗一带包含有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层。1958年2月南京博物院再次组织了一个十三人的工作队,配合当地群众积肥,又一次进行了调查和清理,进一步证实了青莲岗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从青莲岗文化遗址发掘的遗物,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吸收了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过着定居生活”(《考古学报)1955第九册),早就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在老淮安大地上。

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出土遗物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了相当进步的手工制造技术,能够制造精美的石器(生产工具),并用这些石器来劳动生产。这些石器都是用坚硬的花岗岩石和石英岩石制成的,有精致的砍伐用的扁平带孔石斧、石凿、石锛,翻土用的石犁,收割用的石镰,加工谷物用的石盘等石器工具,反映出原始方式的农业生产在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青莲岗的发掘物中还发现了炭化后的籼稻粒,说明当时这一带“雨量充足,气候温润,生活在这里的青莲岗文化氏族部落开辟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带、成为水田,普遍栽种水稻。”“水稻的栽种。从此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主要生活资料,也为后来发展这种作物奠定了基础。”(郭沫若《中国史稿》)。

从遗址中集中放置的猪的下颌骨、牛牙床、鹿角和骨刺鱼镖以及陶网坠,说明了“渔猎和采集经济,并没有因为农业、牧业的发展而被排挤掉,它作为人们谋取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这时仍继续进行并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郭沫若《中国史稿》)。

遗址中芦席上的“人”字形图案,与今天农村一些农民仍在使用的芦柴席的图案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说明当时青莲岗人类的编织技术和审美观念已经相当高明。从青莲岗遗址清理发掘和采集到大量的陶器、陶片,说明了这时期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技术上已能使用轮制,但手制的方法仍然保留着,制陶工具有陶杵、带有纺织纹的陶印模。

这时期的人类喜在陶器上加装饰,泥质陶多采取表皮上施彩的方法,简单的是在陶器上普遍涂一层红色,使颜色鲜艳;较复杂的是在陶器内壁彩绘图案,分红、褐、紫等数种。砂质陶多采用刻划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的装饰方法装饰在陶器的肩部,并也用动物的形象来装饰陶器的耳部;在泥条上切压成绳索纹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

当时人类用来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制容器有:盌、缽、带柄陶杯、盘、鼎、带咀陶壶、高足陶豆、甑、平底盆、扁柄勺、平底扁足器、圈足器、盖盌两用器等。陶器中还有陶制纺轮,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纺轮来纺织的技术。陶珠和陶管的出土,说明了当时人类已很喜爱装饰,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点。

青莲岗文化时期人类已经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居住的房屋主要为长方形或园形的地面建筑。人们死后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一般没有明显的墓穴,行单人葬,晚期出现少数成年男女合葬,并流行以陶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随葬的习俗。

这些特征,构成了青莲岗文化的独特面貌。

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青莲岗的名字也因这一文化的发现而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图文侵犯您的版权,请私信阿游,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牟城游记第六集之老寺岗慈胜寺,遗址消失后,依然有着以前的记忆!

老寺岗慈胜寺

di

liu

6

ji

第五集:中牟车站

第四集:岗王裴度庙

村南旧有东西10里长的高岗,岗上有寺,曰慈胜寺,故名老寺岗。慈胜寺,相传是唐朝李世民为了纪念战乱时死亡的将士所建。

之所以又称砚台,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似砚台。因为砚台寺附近水源充足,沙壤肥沃,自古以来以产藕著名。百姓传说这里的藕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因此有民谣曰:张庄的山药,砚台寺的藕,河阴出产好石榴。

砚台寺历经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古寺遗址如今是砚台寺小学,也曾是村委会办公地点。遗址的碑座赑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里古老的故事。

遗址的碑座赑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里古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