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寺

水帘寺

水濂禅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六公里的山峡中。殿堂后面,紧临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巅倾泻下来,活像一条水晶挂帘悬在空中,将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称为水濂洞。寺因此为名。

此处原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列于第四十一位的桐柏山道教胜地的组成部分。始建于宋元佑三年(1088)以前,明万历二十七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过修建。原有山门一间,中殿、后殿各三间,另有陪房十间。直到1956年房舍毁坏无遗,道人活动终断。1983年,这里被划定为游览开放区以后,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决定将这一禅寺重加修建,先后拨给修建经费近十万元,加上各方面资助建设费用十余万元,建造山门5间,大殿5间及厢房等房舍共16间;另在北面盖有大僚、招待室、僧舍等15间,自此,正式改为佛寺。现住僧尼12名,由省佛协常务理事传虚、妙空任主持。桐柏佛教协会也设于此。这里遂代替了云台寺的地位,成为桐柏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出自南阳民族宗教志)

豫南名刹水濂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桐柏山腹地,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当代四大名寺。水濂寺是中国临济禅宗的重要道场。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动中心。

水濂寺院座落于桐柏山名胜水濂洞侧,枕翠峰,临壁流,水飞瀑舞于寺右,鸣吟唱于寺左,崇山环绕,洞锁烟霞,殿宇巍峨,圣像庄严。

寺院所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来该寺时遇兵燹匪患;几经兴衰。1983年国家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政府批准开放水濂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在各级政府关心重视下,水濂寺得到完整的修复,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庇庐殿、玉佛楼、天王殿、山门、僧房楼、功德堂、禅林院、罗汉堂、华藏图书馆各类殿堂房舍120多间,各类佛菩萨像120多尊(其中大型精雕缅甸白玉佛像堪称中原一绝),大型木刻金刚12面,历代僧人传承保存的频伽藏一部,日本版大正藏两

部经书二万余册。石塔六座,石拱桥五座,

拦河坝一座,俨然一座百宝庄严的梵宇佛刹巍然重辉。1993年10月28日水濂寺举办佛像开光法会,全国22个省市的佛教四众弟子1800多人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港澳台地区的佛教代表团代表出席了法会,前来观光的游客达5万多人,盛况空前。谱写了水濂寺千年历史的新篇章。出自《南阳旅游指南》。

水帘寺景点在哪里 水帘洞寺庙

1. 水帘洞寺庙

河南南阳市桐柏山腹地,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低调寺庙——水濂禅寺。水濂禅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当代四大名寺。

桐柏县旅游景点有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奇绝,人文景观荟萃,分为淮源、桃花洞、太白顶、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高乐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桐柏县东北部,高乐山自然保护区地理区位特殊,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还有桐柏革命纪念馆、黄岗红叶园等景点。

2. 水帘洞千佛洞

千佛洞在甘肃,有三十个洞窟。千佛洞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的天然岩洞,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悬塑七佛,故俗称七佛沟。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洞内原有七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3. 景区水帘洞

水帘洞天是鼎湖山云溪景区的一处风景,过“浴佛池”,隐隐听得阵雷轰鸣,沿溪急上,壁上千仞,水帘从30米高处倾下,直冲一泓圆圆的清潭,状如天井,峭壁上“水帘洞天”四字,为齐田夫同志所书。 水帘洞天的水帘从30米高处倾下,直冲一泓圆圆的清潭,状如天井,四周青枝绿叶,将天井绿盖,漏下星点阳光,折光照映水雾,段段彩虹,飞瀑落潭,形成激湍漩涡

4. 清水县水帘洞寺

去吧玩的愉快 石门 今天刚拍的

5. 炳灵寺水帘洞

主要景点

水帘洞石窟

坐落在洛门镇城北约7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石窟寺院。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水帘洞石窟群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包括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濒于渭水,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木构遮檐最为珍贵。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 水帘洞在试斧山东侧的峭石壁上,是一个约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因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泉等殿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 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经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显圣寺、拉梢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千佛寺)五台(莲花台、清静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十二处人文古迹,分五组散布於方圆数公里以内,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包括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

拉梢寺大佛

濒于渭水,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长约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内水锈青苔,红绿斑驳,乱石穿孔。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 经重修却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现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绘千佛、说法图、飞天、供养人及牛车,具北周风格,画面着色瑰丽,残存造像,圆润丰满,神态各异。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 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胜地。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好,而水帘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最大,故以其名统称整个石窟群。

相关报道

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省洛门镇北6公里处,现包括拉捎寺、千佛洞、显圣池、水帘洞、天水洞五部分,是陇南仅次于天水麦积山石窟的石窟群,同为渭河上游古"丝绸 之路"南道的佛教艺术胜地。现存历代造像90余尊,壁画1000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佛塔8座,古建筑18座。窟群创建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水帘洞系高约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内常年细流不断,雨天洞檐飞流直下如水帘,因而得名。该洞除保 千佛洞 存有大量的壁画、塑像外,还有近代修建的丘祖宫、真林宫、福禄神、老君殿等殿宇及神像。 千佛洞在水帘洞西北约半公里处,面积约500平方米。又因摩崖原塑7佛,故又称七佛沟。上部崖面的高塑佛像,庄严肃穆,风格古朴,为国内早期造像,与炳灵寺169号窟西秦造像风格相同。下部崖面多为浮雕,其间百余尊佛塑,独具北周造型特点,少数具西魏遗风。 拉捎寺,亦称大佛崖,在水帘洞东北侧。其造像为北周、唐、元时期作品。在高约60米的崖壁上石胎泥塑一坐佛二菩萨。佛高(含佛座)42.3米,比麦积山东崖大佛高一倍 ,为国内石窟之最。显圣池位于水帘洞东南侧,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鸣琴"之称。其中佛像多系唐时所造,仅留残迹。 天书洞,与水帘洞隔涧相望,与拉捎寺以沟为邻,离地面数丈,修有栈道可达。其洞系高2米、宽4米、深3米的平面长方形平顶窟。洞内坛上置明代制作的三佛二弟子,医书一部,即传说中的"天书",洞由此得名。

折叠

6. 洪洞有什么寺

来历: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拓展资料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7. 水帘寺在哪里

香严寺、水帘寺、丹霞寺、来佛寺、菩提寺、黑明寺、观音庙等

8. 洪洞广胜寺琉璃塔

广胜寺五座塔。

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 “广胜三绝”。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9. 水帘洞拉梢寺

天水还有一古称,叫"成纪"。成纪之名,始地西汉,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县境内,宋时才改移天水。

成纪得名与传说中的伏羲氏有关。称天水为"龙城",因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龙的故乡。《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有关资料证,现天水市西关伏羲庙,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内南天殿天花板上绘有完整的64卦及河图图形,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天水人总喜欢把伏羲庙称为"人宗庙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00年间的7730余尊塑像,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同时,环绕麦积山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仙人崖、石门、净土寺、曲溪和街子温泉度假村,共同组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秀色交相辉映,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

10. 水帘洞庙会

天水主要旅游景点:玉泉观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 ·大象山大佛·甘肃天水石门山 ·仙人崖 ·伏羲庙 ·甘肃天水水帘洞 ·南廓寺 ·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 ·曲溪 ·拉稍寺 ·天水师范学院·大地湾遗址 ·麦草沟 ·拉稍寺石窟 ·水帘洞石窟群 ·卦台山 ·显圣池 ·李广墓 麦积山 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于绝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约六十公尺,远观尤觉雄伟。   麦积山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各洞窟。   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载人首蛇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即出生于天水,故天水又称为“羲皇故里”、“龙的故乡”。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伏羲诞辰日和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天水便举办规模盛大的祭典仪式,1995年起 ,又扩大办成了天水伏羲文化节。   现存的伏羲庙,又名太昊宫,在市区西关,当地称作人宗 ,其建筑肃穆古朴,巍峨壮观,是海内外华人寻祖追宗的圣地。   麦积山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是中国四大名石窟之一。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冈、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城北,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在甘肃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春来杂花丛生,碧草蒙茸,游人至此,流连忘返。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玉泉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   伏羲庙   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 城。   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   大像山石窟   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 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卦台山气势宏伟,环境壮观。卦台山山体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景色秀丽的三阳川西首,集一川风脉于山岭,画卦台远视如一古老城堡。“文革”期间,这里的殿宇钟鼓楼等古建筑大部分被拆除。改革开放后,被破坏殿宇修复如旧,使卦台山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卦台山和山右渭峡中的“渭水秋声”同为秦州十景之一。   卦台山传有风胜龙石,洗脚真迹,龙马仙洞,卦台旧痕,九龙朝卦,姜维古城等八景之说。其中最为神奇当推“龙马仙洞”了,传说伏羲在卦台山创画八卦时刻,山右渭峡峭壁中突然有一洞窟訇然窍开,飞腾出一只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便启迪伏羲触发灵感,创画出太极八卦图,易经学者张渊量来这里后写诗句赞曰:“卦台山上文明启,龙马洞中万象生。”   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之一。 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始于南北朝,据今近一千六百年。宋代称“华严寺”, 明代永乐皇帝赐名“灵应寺”。相传此处过去常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区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组成,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下,知名景点有“仙人送灯”、“净土松涛”、“仙水湖光”等,其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丽,景景相连,犹如仙境。其中位于朱家后川的净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净土宗寺院。现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   仙人崖景区自然风景秀丽,山巍、水秀、崖峻、林密;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宇、庙观、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凹凸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泥塑雕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较少。据一九五三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兴建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仙人崖景区主要由石莲谷、仙人崖、罗汉沟、净土寺、瀑布崖、翠英山和哭祷峡等景点组成。   仙人 崖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三崖即东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而灵应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称。   在这一景点中最宏伟壮观的是由“五峰”和罗汉沟群峰共同构成的“十八罗汉朝玉帝”的景象。其景象的具体构成为:东、西峰和玉皇峰三峰参列,玉皇峰处于正中;宝盖峰和献珠峰与三峰比列,宛若仙童侍立;另有罗汉沟的群峰似具若揖若拜之势,故有“十八罗汉朝玉帝”之美称。在这里现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一百九十七尊,壁画八十七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以及明清两代建造殿宇二十七座五十四间,多数建于天然岩庵下和巉岩奇峰颠。   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为最,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   仙人崖地势险要,群峰峦嶂,岩石万仞,松桧成林,鸟语花香。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宝盖山千佛崖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确有身临仙境之感。珠山与宝盖山之间有一孤峰,望之如塔,峰上有燃灯阁,内有明代塑像燃灯佛。相传这有天然仙灯,深夜有灯火自崖石飞出,故以“仙人送灯”的美称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桐柏山淮源水帘寺/水帘洞/盘古溪/叶家大院一日游

桐柏淮源风景区位于河南南部桐柏山脉中段,桐柏山淮源是江淮分水岭所在地。桐柏山淮源景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桐柏山淮源被专家评价为“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这里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渎”。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区,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

金秋时节登登山,赏一赏秋色

也是一件即赏心悦目

又健康身体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次我们将带你走进身边的美景

桐柏山淮源风景区

水帘洞

桐柏山水帘洞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绝壁上。洞宽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飞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则龙吟虎啸,晴则游丝断珠。

水帘寺

水帘洞下水帘寺,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原佛教圣地,宋代元佑年间曾修葺过此寺,1984年桐柏县政府又重修新建

水帘寺三个大字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陈天然先生书写。

梅花、松云二溪寺前交汇,呈双龙捧珠之势,终日晨钟暮鼓、佛气氤氲。

盘古溪】

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叶家大院】

桐柏叶家大院位于桐柏县城南1.5公里处,为明末清初当地民居,青砖灰瓦四合院风格,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层层抬高,衔接有序,错落有致,总占地约70亩,其中主体建筑占地约75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1座、房屋194间、花园1座,是地方开明绅士叶逢雨在清嘉庆年间扩建的住宅。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

甘肃石窟寺丨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东北25千米鲁班山峡谷中,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部分组成。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时期续建重修。2001年,水帘洞石窟群与大像山石窟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石窟群 拉梢寺远景

水帘洞石窟群 拉梢寺摩崖佛三尊像

拉梢寺“开凿于大佛崖宽约 60 米的弧形崖面上,还包括对面天书洞崖壁上的窟龛以及石胎泥塑喇嘛塔,窟区绵延300多米。拉梢寺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隋、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大小窟龛24个,造像33身,覆钵式喇嘛塔7座,壁画近1700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北周窟龛主要有大型摩崖浮塑或圆拱形浅龛。宋元之际,在崖面上开凿有部分摩崖浅龛。元代也开凿部分浅龛,龛内多高浮雕覆钵式佛塔。现存造像以摩崖石胎浮塑为主,兼有部分泥塑。壁画在拉梢寺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些壁画以摩崖浮雕大佛为中心,周围崖面绘有诸神及众生听法场景,兼绘单幅佛说法图。有些崖面通体绘千佛、单幅或成组佛说法图。拉梢寺摩崖三像位于拉梢寺石窟群中部,坐北向南,利用凹进的崖面浮雕石胎泥塑造像,绘制壁画。

雕塑主体为一佛二菩萨像,均石胎泥塑浮雕。佛结跏趺坐,禅定印,高42.3米,低平肉髻,面形丰圆,脖颈粗短,多重项光,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阶梯状加凸起泥条,左脚掌心向外,掌心浮塑法轮。佛座为方形高座,宽17.55 米,高约 17 米,由七层浮雕组成,自上及下分别为双重仰莲、卧狮(原有九头,现存五头)、双重仰莲、卧鹿(共九只,中间一只正面卧,两侧各四只,均侧身向外卧,独角、前腿屈)、双重仰莲、立象(共九头,中间一头正面站立,两侧各四身,均侧身向外站立)和双瓣覆莲。胁侍菩萨面向佛,侧身对称立于佛两侧,高约 30 余米,戴三瓣莲式宝冠,后代重修时用沥粉堆金,面形长圆, 两耳垂肩,宝缯垂于肩两侧,浮雕多重圆形项光,颈粗短,戴尖形项圈,上着僧祗支,披巾从背后绕肘至两侧打折下垂,戴臂钏、手镯,一手在腹前手心向上托莲枝,一手于肩头两侧握莲枝,莲花置于头前,下着绿色长裙,裙边于腰际外翻打折,衣纹呈横向阶梯状。脚戴环,赤足立于覆莲上。该造像右下方刻有题记:“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 / 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 / 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 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 / 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 / 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 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 / 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 / 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 / 天下和平海安乐家 / 国与天地久长周祚与 / 日月俱永。”大周明皇帝三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 年)。如此雄伟宏大的造像,在全国现存佛教造像中少见。反映了尉迟迥的政治经济实力及其崇佛态度。当时北周地方统治者如建平公于义营建莫高窟、大都督李允信修建麦积山石窟等,这些开凿活动带动了当时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更大规模开凿,甘肃古代石窟文化艺术又一次走向繁荣。水帘洞石窟群的开凿,也与尉迟迥密不可分,水帘洞石窟群成为渭河流域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石窟群。元代是水帘洞石窟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崖面壁画全部进行重新彩绘,重修了崖面上方的木构防雨檐。1984 年 7 月,在修缮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顶部的防雨檐时,发现一面刻有元大德六年(1302 年)题记的祈福铜镜。元代还在拉梢寺及对面崖壁上开凿许多大小不一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塔龛。

水帘洞石窟群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又名千佛崖、七佛沟。位于拉梢寺西北 500 米处一天然洞穴内。造像及壁画分布于洞穴左右两壁。左壁造像及壁画已无存,仅有造像残迹。现存造像及壁画主要分布于右壁,有各类大小窟龛51 个,造像 23 身,尖楣圆拱形浅龛33个,摩崖悬塑龛 9 个,壁画 300 多平方米。所有窟龛、塑像及壁画均位于一条巨龙背上,龙首朝东,龙尾处雄踞一狮。造像主要为摩崖悬塑和木骨泥塑,龛形以尖楣圆拱形浅龛为主,另有部分圆拱形浅龛。相传此处原有七身大佛,故名七佛沟,现仅存一身大佛佛头,头高 1.2 米,其他已无迹可寻。现存北周壁画为位于崖面右上部的千佛,约 1.2 万余身,第 12 龛内绘有飞天、弟子等。从现存元代壁画来看,当时对整个壁面进行重新赋泥彩绘,但绝大部分已损毁,内容有弟子像、听法图等。

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说法图(北周)

水帘洞位于响河沟右侧莲花峰下, 与拉梢寺遥遥相对,山体如一朵莲花,石窟隐藏于莲瓣之间,坐西朝东,为一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前绿树成荫,谷中溪水潺潺,洞顶、洞壁皆有泉水从石隙中流出,盛夏时节,雨水沿石缝淌下,形成一道水帘,故得此名。洞内壁画面积约 136 平方米,左壁壁画 16 幅 88 平方米,大多为北周原作,部分经宋代重绘,其中第1 幅面积最大,主尊为站立说法佛像, 两侧胁侍弟子、菩萨及力士像。壁面保存较多的供养人像。画面中的塔、菩萨宝缯、龛柱等局部位置用浮塑技法,与麦积山石窟第 4 窟飞天壁画中薄肉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圣池北距拉梢寺约 1.5 千米,为一天然洞窟,洞深 8 米,高 20 余米,宽 30 多米,原窟内左右两壁均有造像和壁画。从现存残迹来看,左壁原有一佛二菩萨摩崖造像,佛仅存痕迹,菩萨的木桩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莲台座尚清晰可辨。洞内壁画位于右壁上方及转角处,共有 13 幅,90 平方米。为北周和隋代遗存,内容有千佛及佛、菩萨说法图等。

石窟群保存有一些供养人榜题,有姚、焦、权、梁等姓氏,他们不仅为当地大姓,且多出自氐羌等少数民族,当时以尉迟迥为代表,汉、羌、氐、鲜卑等部族共同兴造水帘洞石窟群,成为胡汉民族共同的祈福之地。水帘洞石窟在窟龛形制、造像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同一地域的麦积山石窟多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