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庄遗址

小孟庄遗址

小孟庄遗址位于西平县师灵镇小孟庄村南。村庄将遗址覆压一部分,遗址距西平县城约20公里,北临西平故城,南为低洼地带杨庄滞洪区,海拔高度75.7米。遗址北高南低,北部最高点高出周边地表约3米。

从遗址表层所显露的文化遗物陶器残片及农民挖土时发现的文化遗物看,有商代及汉代文化遗物。据分析,遗址为商代居住址,同时埋藏有汉代墓葬。

从对遗址钻探情况及遗址上部表层采集的文化遗物陶器残片看,文化层厚0.9~1.6米,从上至下可分3层:第一层厚0.4米左右,土色为黄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块、灰粒,偶尔发现有陶片;第二层为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红烧土块、灰粒,厚0.5~1.2米,钻探时发现陶片明显多于第一层;第三层应为生土层,土色为黄棕色,土质较硬,呈颗粒状,距地表深1.1~1.8米左右。从陶器残片的陶质、陶色及纹饰分类,应为商代文化与汉代文化遗物。其中商代时期陶片纹饰主要为绳纹,并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旋纹;陶质夹沙陶多于泥质陶;陶色灰陶为主,深灰陶、棕褐陶、红陶均有发现。可辨器型为罐、鼎、大口尊等。汉代发现的主要是瓦、砖残块,单面满饰绳纹。

小孟庄遗址地处西平故城南端,东为传说中的黄帝之妻嫘祖墓地。此处从东南向西北呈浅丘陵状封土堆数个,上部均散落有大量早商时期陶片,下部内涵不详。小孟庄遗址是否是黄帝时期(龙山文化)文化居址,有望通过今后工作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小孟庄遗址地处杨庄滞洪区北部边缘自然形成的岗地,遗址南部为农民耕作的农田,北部被村庄覆压,保存完好。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孟州地名说:整个坐落在省级文化遗址上的村庄

义井村位于孟州市西5公里处,由义井、谢街、西庄、东庄、两斜等五个自然村组成,因村委会在义井村,故名。属西虢镇管辖。

关于义井村名的来历,目前还没有查到较为可靠、令人信服的可靠资料,仅有一些与字面意思相应的传言。

据传:宋朝连年战火,此地仅存倪、顾、吕三姓。后由山西洪洞迁来移民,全村人都在倪家自有的一口水井中取水,倪家人从无怨言,人称义井,时久演变为村名,以表赞美之意。

孟州有274个行政村的名称,如果把自然村也算上就更多,约720个左右。有的以村命名,有的以庄命名,有的以寨命名,还有的干脆以沟峪山河命名,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大小和功能区分,甚至根据村名就能明白村庄所在的地区。

一般来说,村比庄大,按通常的方式来区别村和庄的不同,就看此地有没有庙,有庙则称村,无庙则称庄。以寨命名说明村有围墙、围栏,通常那些用寨来命名的村,一般位于官道旁或高地。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村庄命名也毫无规律可言。现在我们听到的许多关于村名的来历,即所谓的民间传说也多是依字取意,且多为近代有文化的村民或撰写志杜撰出来的。

孟州文史专家武怀谔先生曾对我说起过义井村来历的另外一个版本:“义井村”的村名是由“异井村”这个名字演变过来的。

唐代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坐镇河阳三城,抗击安史叛军。某日,李光弼带兵在此伏击叛军大获全胜,士兵在休息时,并在此地一水坑处饮马,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不大的一个水坑,只要水面下降一尺之后,就会有水向上喷出,至水面回升到原高立马停止。士兵们都很稀奇,就用长矛向下伸探,发现坑内有一个不大的泉眼,只要坑内的水面下降一尺,就会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冒出,直到恢复到原来的水面高度,立刻停止冒水。大家都感到惊奇异祥,纷纷过来试探,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正在休息的李光弼。李光弼来到水坑边查看,并让士兵反复操作,每次都是如此,且屡试不爽,李光弼也觉得十分惊奇,就说了句:“真乃异井也。”后有人来此“异井”所在地居住,为了取水方便,居民就用砖把水坑砌成水井状,取村名为异井村,后来演变为义井村。

记载义井村名最早的文献是明正德年间的《怀庆府志》,在《孟县乡村》一章的村名名单中记载:“永安乡凡八里,所管三十七村,义井在县西北十里。”“县西北”应是“县西南”之误。

清康熙、乾隆《孟县志》村镇名单中记载:“永安乡怀德里西南路义井村”;民国《孟县志》记载:“六区义井乡”;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六区;新中国建立初期属一区;1956年属四合乡;1958年改属新成立的西虢公社,建立义井大队;1983年社改乡,后乡心镇,大队改为村委会。

按武先生的说法,义井村建村在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但如果按义井村坐落的地点来说,建村至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并不危言耸听,博人眼球,因为整个义井村坐落在河南文物保住单位义井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义井遗址南崖

义井龙山文化遗址四周围沟,东、西、北临曹马沟,南接黄河滩断崖,正好处在一处台地上,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650米,南北宽700米,总面积455000平方米。

义井遗址没有经过正式的科学发掘,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内容还不是十分的准确,不过经过多年的文化调查和在遗址内的采集样品还分析,义井遗址的文化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

遗址西部南部由于雨水和河水的多年冲刷,特别是南部,历史上黄河水多次冲刷,形成了一条大的断崖面,地层已暴露至生土层,从断面可以看到,距地表1米以下为文化层,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厚处达5米。

断崖上的灰坑

义井龙山文化遗址四周的断壁上共发现有灰坑30多个,多数集中在西崖和南崖上,从断崖上可以看到,灰坑多为园形袋状坑,另有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等。这些灰坑中,多数填土为黄褐色土,间杂红烧土块,多数灰坑的底部发现有植物朽灰堆积。灰坑直径一般在1.5--2.5米之间,深在1.5--2.5米之间,但是,西北角有一个大灰坑,直径达4.5米,深3.6米。在这些灰坑的填土中都间夹有大量的陶片,也发现有石器和人骨。

义井村谢氏宗祠匾额

文物部分曾多次到义井龙山文化遗址调查和采集标本,获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石器有石镰、石斧、双孔石铲,全部为青石质,且通体磨光,加工精细,刃部锋利,有明显的使用退迹。

陶器采集很多,但完整器不多,多为陶器残片,器形有豆、鬲、鼎、罐、碗等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少有红陶和磨光黑陶,灰陶和红陶又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弦形纹等等,其中以绳纹和方格纹为主。

义井龙山文化遗址是豫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遗址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它对于研究豫北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以及黄河文化演变过程和内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983年,孟县人民政府公布义井龙山文化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义井龙山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1998年由我撰写的《河南省孟州市义井遗址调查简报》发表在第二期的《华夏考古》,从地层、遗迹、遗物等多个方面对义井龙山遗址的文化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该篇论文还获得了焦作市社会科学研究的二等奖。

近期,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工程的全面启动,对义井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也提到了日程上来。希望此次发掘工作能全面弄清义井文化的遗址的内涵,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来自孟州的贡献。

作家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王萌雨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

广州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藏了两处红色革命遗址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是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庄,村里却分布着两处红色革命遗址,一处为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另一处为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红色文化正在成为塱边村的亮色。

今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获悉,番禺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区直各部门、各镇街纷纷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塱边村红色教育基地,追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据统计,截至10月11日,塱边村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接待团队60个,共1500人次,日均接待团队近4个,100人次。

作为石碁镇辖区户籍人口最少的行政村,塱边村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接待了远超村户籍人口的参观团队,并得到了各方好评呢?

记者走进塱边村,真实感受这座番禺“最红”小村的故事。

发动村民当好宣传员、解说员

塱边村的户籍人口不到一千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只有5人,如何在短时间内接待数以千计慕名而来的参观人员,成为了摆在塱边村干部面前最大的难题。

村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通报了区、镇和村开展主题教育的情况和部署,号召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代表要统一思想认识,当好宣传员、解释员和解说员,做好做通村民的教育工作,人人争当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知史爱村的东道主。

同时,改善基础薄弱的参观学习条件。塱边村以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和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为重点,加大投入,全面营造交通秩序井然、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参观学习环境。为更好地介绍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以及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镇委组织编写解说词并求助熟悉历史的同志审核勘误,对讲解员进行了培训,翻印《塱边村革命斗争史实》20000册,务求向前来参观学习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展现最全面、最真实的历史原貌。

忙碌:一天接待6个参观学习团

做好接待参观,是塱边村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的第一课。为此,塱边村干部群众扭成一股绳,上演了一台同台大合唱的好戏、大戏。

村“两委”成员明确了各自职责,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讲解,副书记负责接听预约参观团队电话并排期,其他村干部分别负责环境卫生、交通疏导、氛围布置等工作。村干部加强团结协作,做到分工不分家,同台大合唱。镇村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汇报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村民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塱边村干部只有5人,面对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和接待任务繁重的实际,村干部顾全大局、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既做好接待工作、日常工作,又确保村的重点工作如登革热防控、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乡村振兴等一项不落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名村干部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6个参观学习团!有时团与团的预约时间发生了冲突,我灵活改变参观路线,使两个团都能独立顺利地完成了参观学习。即使自己累一点,但是不影响他们专程到来参观学习,我很开心!”走进村的公园,常常听见村民在议论,“又有参观团来啦!最近真的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座小小村庄,竟有两处红色革命遗址

中共番禺县委旧址(松露小学)位于石碁镇塱边村东约大街1号。始建于1927年,现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该所小学是禺南最早开办的公立小学之一,占地面积2023平方米。

塱边村松露小学现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7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该校对研究近代当地教育和番禺近代红色革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此外,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容菴梁公祠也位于塱边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于1949年9月20日组建成立,团长郑吉、政治委员周健夫、政治处主任廖安,团部设在番禺石碁塱边村容庵梁公祠。现旧址所在的祠堂为石碁塱边村使用,建筑尚完好。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陈晓洁、黄志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肖桂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一钒

河北石家庄面积最小的县,和邢台接壤,拥有千秋台遗址

河北省会石家庄下辖多达14个县(含县级市),其中有一个袖珍县,它既是石家庄人口最少的,也是面积最小的,它就是高邑县了。

高邑县人口约19万,面积222平方公里,位于石家庄南部,和邢台市相邻。高邑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北距石家庄市区、南距邢台市区各50公里,历史上有“枕京师而扼南国,倚太行而控东溟”之称。交通四通八达,是河北省南部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广高铁过境。京广高铁“高邑西站”是石家庄以南、省内唯一一家县级站点。

高邑历史悠久,古称“鄗”,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高邑城南“千秋台”登基称帝,改“鄗”为“高邑”,县名因此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境内现存中山国房子郡遗址、刘秀登基台、南星书院、安固桥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刘秀公园在高邑县城南的花园村公园是为了史纪传说中的“刘秀登基”。千秋台遗址乃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还有观星台、点将台、四将台等。公园内有高大伟岸的刘秀雕像,刘秀头戴王冠,身着战袍,腰间佩剑,举目远眺,雄风霸气表露无遗,使游客肃然起敬。

各位朋友,你们有关于高邑县的故事吗?欢迎留言分享!(文章仅供娱乐阅读,图源网络,数据仅供参考,如有纰漏敬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