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制币炉遗址

蔡国制币炉遗址

古代生产工作坊。春秋蔡平侯建造的制币作坊,所制货币是用金块、青铜铸郢爰、蚁鼻等。1982夏从制币炉遗址出土的郢爰(亦称爰金、金爰)金质,净重28克,厚0.4厘米,二连饼长3.1厘米,底宽1.8厘米,面宽1.4厘米,面铸横排篆“郢爰”二字,系战国时楚国通行货币,国家一级文物。《新蔡县志》载:“制币炉遗址,位于县城东门外北侧200米处,今名炉巷。暴雨过后,常有碎金块、片露于地面。系战国时期楚国制币炉遗址。”

据传,随王朝末年(炀率大业七所即公元611年)多处暴发农民起义,程咬金等十八兄弟率义军上反皇帝,下反-,杀富济贫,深受民众欢迎。以军师徐茂功之计,在该地用蔡平侯的制币炉和金库中存放的黄金锻碎装制成“花筒”,在古城闹市区趁正月十五和古庙会等盛大节日夜晚,把碎金放出,喷撒四方几百米。程咬金意在永远济贫名扬天下,时人不知,故流失下沉或被翻耕于地下。多年后,久遇暴雨冲刷,时有碎金显露于地面,常被人捡去。由此程咬金的故事至今被人们常谈于口碑,并把春秋楚蔡国炼金制币遗址广传为程咬金分金炉。

遗址早废,在原址处,暴雨过后,常有碎金暴露于地面,1982年夏,在此处捡金币“郢爰”1枚。1983年7月探孔多见残留冻练渣块。经考证为战国时期楚国制币炉遗址。

制币炉遗址位于新蔡县城东门外北侧200米处,今名为炉巷,距南城河路(明临路)300米,距距106国道1000米,驻新路1500米。距驻马店市102公里,距查岈山风景区130多公里,距薄山风景区120多公里,距铜山风景区160多公里。

蔡国故城3000年!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蔡国都城遗址,又是蔡姓发源地

1、蔡国故城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作为蔡国都城长达500年。今存蔡国故城遗址,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别名也叫上蔡县驿,是从后来驿站的说法,位于今河南上蔡城西南。

2、蔡国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遂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遂在芦岗东侧建都,修筑都城,未竣而殁。周成王三年,其子姬胡继续修建而成。

3、春秋时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第一次被灭,楚公子弃疾任蔡公。前530年,弃疾即位,即楚平王,蔡平侯庐复国,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五百余年。

4、蔡国故城,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周长10490米,高4-11米,宽15-25米,城门最宽处有百米以上。面积8.86平方公里,东西略短,南北稍长。据清康熙年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故城有城门,有瓮城、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

5、西、南城墙现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小夯窝圆底,每层厚8-14厘米。城墙内部明显分为上下三个层次,就是修复加高所致。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

6、春秋时期这里不但是蔡国的国都所在地,而且战国时期也是楚国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

7、蔡国都城南面三门,东面、西面、北面各两门,共九门,谓之九门九关。最大的城门长116米,宽87米,其规格之大,实属罕见,九道旧城门遗址还依然清晰尚存。

8、蔡侯的宫殿区座落在蔡城中央,高出地面约3米,周围流涧环抱。城内并有居民区、街道和制作各种器物的作坊。

(博图角摄影师周一渤)

上蔡县蔡国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项目获批复

上蔡新建一座博物馆,总面积超4475亩!

3月19日,据河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发布,驻马店上蔡县蔡国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项目获批复。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50000万元,计划开工时间2020年4月1日,计划完工时间2021年12月1日。

建设地址位于上蔡县蔡都镇市场路中段,总占地面积约298.35万平方米(折合约4475.25亩)。其中蔡国故城西南区域保护范围内占地面积约162.5万平方米;蔡国贵族墓地占地面积约86.58万平方米;内城和宫殿区占地面积46.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重点对现存的蔡国故城西南区域的蔡国贵族墓地、西城墙南段、南城墙西段、护城河、内城和宫殿区等遗存区进行原状展示、场馆展示、景观展示,真实完整的阐释故城遗存的价值内涵,宣传和弘扬早期城市建设、墓葬文化等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思想。

快把这个好消息分享出去

让更多人知道吧!

作者 杜喜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蔡县书画院常务理事

监制/曹耀强 责编/ 宋永亮

田秋平:走近“益国冶” 上党冶铁铸币遗址调查

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铸造发行了一种年号为“庆历通宝”、“庆历重宝”的铜铁制钱,流通使用于社会商品市场的货币交易。有资料显示,庆历铁钱的铸造地就在上党的“益国冶”。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上党钱币研究会决定做一探究!

在上党的历史版图上,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长平”因为有四十万的赵军被秦军坑杀于此,长平,长久以来,地理位置上之古战场“长平”之名称,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的是非常之愤愤不平。两千年来,当地百姓将秦军大将军白起恨之入骨,将磨出的豆腐,老百姓比做白起之脑浆,恨不能“吃尔肉,喝尔血”。

当年, 被秦军坑杀的四十万军人,阴魂难散,魂魄随古风吹入长平之战之沟壑中,每每到年中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在长平之战场的此条沟壑里,昼夜哀鸣四野。开元十一年,唐明皇玄宗幸潞州,过长平关,为告祭战役中之亡灵,将此古战场之地改为“省冤谷”,并建“骷髅庙”。期盼长平从此能够长久平安。“骷髅庙”今日尚存,只是,那悲泣悠长的故事,却早随古风漂游远走。

上党钱币研究会同仁,一行多人,他们的此次长平之行,是要对高平王降村里的、长期不被人知的一处古代冶铁铸币遗址,一探究竟。

高平的铁矿资源丰富,历代这里就以冶炼铸造铁器著名华夏。有谚语:“村村有冶炉,处处卖铁货”。“高平匠人多,十人八九圪炉锅”。“上党十县银楼匠,高平银匠赛它县。”我们考察途中,上党文史专家、研究会秘书长杨宏伟,一见到铁矿遗存,异常之兴奋。手握放大镜,眼盯铁矿石,是一位“不弄清楚子丑寅卯,是不会罢手的主”。

王降村,位置在高平西南的3公里处。据村里的老人说,王降村的村名同样与古老的长平之战脱离不了关系,当年秦军进攻凶猛,赵军里一位王将军抵挡不住,军队被降于此地,故此地得名“王降村”。两千年来,村名保留至今没变。

会员们,在村民郭师傅的向导下,来到了王降村村南的一处叫“炉台上”的地方。一处破旧不堪两层楼,四周一片与人齐高不知名的绿草,数棵大槐树腌映着古旧的砖瓦楼。此次走近探寻的~益国冶,就在眼前了。

高平之南的王降村是一处历史很久的古村落。这个隐藏在太行山深处褶皱里的 小山村,在上党的版图上只是一个点位置。古代的她曾以冶铁铸造闻名于世。这里曾是古代的官营冶铁机构。宋元两朝时期的河东冶铁所“益国冶”就在这里。

村书记李建平,他说起王降村的历史,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有关。传说从围城、弃甲 院突围过来的赵军,冲到王何村西,又被埋伏在西岭上的秦军堵住去路。赵军在王何村无法可守,便冲过南边岭上,到另一个小村。不想那里比王何村条件更差,环境更为恶劣,村子的四周尽是高岭,秦军围困更加森严。更糟糕的是村子里的三五户百姓,早逃光了,只有一眼小井,深五六丈, 又非常缺水。大批赵军不仅没有吃住,连水也喝不上了。在前进无路,后 退无门的情况下,赵军的中军大营才扯起了投降的白旗。这时百姓们纷纷说 :“王师投降了!”“王师投降了!”后人就把村子称之为王降。村名相沿至今。

之前,我与《金融时报》刘志良记者先已到于此几次走访,共同撰写文字考证一番,登载于《文化周刊》之上披露读者知晓。多次探访集结了不少资料,分析研究,由此不难看出王降村的历史渊源深厚,而关于高平“益国冶铁”,古代文献 典籍记载也很多。从现有史料看“益国冶 铁”规模宏阔,数十年冶铁没有间断。《元史》记载 :“太宗八年 (1236),立炉于西京州县,拔冶户七百六十煽。立炉于交城县,拔冶户 一千煽。元贞二年(1296),置山西铁冶提举司,大德十一年(1307),听民煽炼,官为抽分。至大元年(1308),复立河东提举司掌之。所隶之冶八:曰大通、曰兴国、曰益国、曰润国”等。这其中的“益国冶”就在高平的王降村,“润国冶”在潞安府单塔寺下的炉坊巷。

从《明太祖实录》得知 :“明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铁冶所官, 凡十一所,各所岁炼铁额 :潞州润国冶、泽州益国冶岁各一十万斤。”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产量。明万历《泽州志》卷一《方舆志·古迹》记载:“益国铁冶,县西王降村, 元大德间置今废。”

我们翻阅清顺治《高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古迹》有记载 :“益国铁冶,在县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铁都举司,益国冶,管勾一员,副管勾一员, 司吏二名,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冶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奉工部勘合, 为炉冶事革罢。”清雍正《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高平县,益国铁冶,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铁提举司,益国冶至正中废。明洪武初徙业冶 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奏工部勘合,罢炉冶事。”

《天下潞商》书中撰文写道:益国冶铁当时在全国十分有名,如今在王降村,依然保留有古代炼铁遗址。王降村的正南方叫“炉台上”,至今铁矿渣堆积如山、冶铁缸锅横竖遍地,铁渣上“杂草不生、种田难活”。炉上为朝廷炼铁的事,在王降村一辈传 一辈,具体哪朝哪代,距今几百年,老 百姓也说不清楚。1958 年大炼钢时,整 座的硫铁和铁渣山被挖去了一大半,炼 了钢。至今这里的铁渣还剩多少,无法 计算。从残留的遗迹看王降冶铁应该十 分古老。

“炉台上”,是个约有 2000 平方米的高台,东高西低完全由硫铁、矿渣堆积 而成,薄薄的一层黄土是近年村民覆盖 上去的,要试种田禾。偏西的铁矿渣山 上建有元、明、清三朝的官府冶炼工匠 们的作坊场所,40 余间不同朝代的建筑群组成院落,而且均为上下两层结 构,特别是中院 10 间上下两层的明朝楼房建筑,用料十分讲究,工匠留在 建筑物上的手艺技巧相当精细。经考证,这处地方应该是明朝廷置的“铁 冶所”,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铁冶所官,凡 十一所,每所置大使一员,秩正八品 ;副使一员,秩正九品。”炉台上”再向西七八百米处,有一处洞真观,考其寺观建筑风格,应为元末明初遗存,空 空寺观,已无道家,据说里面供奉的是炉火之神 “太上老君”,这充分证明益国冶铁在当地的盛行。

晋古轩万卷楼收藏的《高平县志艺文》一书中,曾这样抒写道:益国冶,“熔炉镔铁盈洪炉,绝技之巧天下无。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 珠。”这是清代上党地区一位名人所写下的打铁花的古诗,让人对益国冶铁充满了无限遐思。高平之王降村,炉台上益国冶,当年那熊熊燃烧的冶铁炉火,如今却早已熄灭有年,随古风远去。

在铸币遗址“炉台上”之北方,村子民宅外墙上镶嵌的一块古旧之砖雕刻件。老旧宅院不存,农户在新建宅子后墙的原本位置上重修,复原了古砖雕旧貌。初步估计考证,可以理解为宋元时期,铸币遗址上,铸铁匠人们每每点火开炉铸币时,主炉人要举行一场仪式。此砖雕为祭祀太上老君神的“护佑铁冶神符”。

铸币遗址上,铁矿铁渣堆积如山。方圆数十平米的铁渣山上,处处是垂手可得的,当年融化铜铁废弃之坩埚残片。

益国冶,这里还有我们没有探明白的许多问题,许多故事。村子西面,初照的晚霞映红天边,田野间那拉长的一个个人的斜影,告诉会员们该与益国冶做一暂时之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