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受禅台

临颍受禅台

受禅台位于临颍县繁城镇。台高9.30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在此-逊位于曹丕,史书曰“禅让”,故名“受禅台”。台上原有殿、亭及天禄、辟邪等,现仅存建筑基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临颍《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临颍县城西北15公里繁城镇汉献帝庙址上,碑文内容为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高3.32米,宽1.02米,厚0.32米,有穿,额题纂书阳文“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隶书,32行(后10行刻于碑阴),行49字,有不少字残毁。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刻,世称三绝。碑文是公卿将军呈给魏王曹丕的奏章,劝曹代汉立魏国行皇帝之事。碑文记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军阀纷割。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下以令诸侯,经过长期战争,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后,其子曹丕嗣丞相位和魏王爵。这时在群臣屡次-劝进下,于当年十月废掉汉献帝,自立为魏国皇帝之史实。碑文七分隶书,字体呈汉隶向魏书过渡阶段,如斩钉截铁,备受历代书家推崇。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河南临颍县三国受禅台,当年汉献帝在此将帝位禅让于曹丕

文图/若愚

受禅碑位于河南临颍县繁城镇境内的受禅台前。台前有两碑,受禅碑也就是其中的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与《上尊号碑》东西并列,此碑居西。碑为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所立。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有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隶书22行,行49字,无撰书人姓名。世传多为梁鹄书或钟繇书,而清·缪荃荪和康有为则以为卫觊所书。碑文详记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在受禅台上将帝位禅让于曹丕的经过,现有许多字漶漫,但据前人所录碑文尚可全读。《水经注·颍水》最早著录此碑。

【魏受禅碑〈延康元年〉】右魏《受禅碑》,世传为梁鹄书,而颜真卿又以为钟繇书,莫知孰是。按《汉献帝纪》,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称天子。又按《魏志》,是岁十一月葬士卒死亡者,犹称令。是月丙午,汉帝使张愔奉玺绶,庚午王升坛受禅,又是月癸酉奉汉帝为山阳公。而此碑云十月辛未受禅于汉。三家之说皆不同。今据裴松之注《魏志》,备列汉魏禅代诏册书令、群臣奏议甚详,盖汉实以十月乙卯策诏魏王,使张愔奏玺绶,而魏王辞让往返三四而后受也。又据侍中刘廙奏,问太史令许芝今月十七日己未可治坛场。又据尚书令桓阶等奏,云辄下太史令择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坛受命。盖自十七日己未至二十九日正得辛未。以此推之,汉、魏二《纪》皆缪,而独此碑为是也。

《受禅表》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於禅德,美莫盛於受终。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世且二百,年几三千,尧舜之事复存于今。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

此碑文虽不见于史书,但曹丕代汉称帝之事,在《后汉书·献帝纪》和《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均有记载。据《献帝纪》所说,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乙卯,献帝逊位,魏王称天子;而《文帝纪》则作同年十一月“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碑文却称:“黄初元年( 220年)十月冬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与上述二史书所记日期均不同。对此,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根据裴松之对《文帝纪》的注文作了较详考证,认为“汉、魏二纪皆谬,而独此碑为是也。汉纪乙卯逊位者,书其初命而略其辞让往返,遂失其实尔。魏志十一月……当是十月,衍‘一’字尔。”但是曹丕受禅之日,尚未改元为“黄初”,碑文不作“延康元年十月冬辛未”也是不妥的,这一点欧阳修却未指出。

碑文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的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许昌西南17公里的漯河临颍县繁城镇,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筑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见证了曹魏篡汉历史时刻。从此结束了大汉帝国400年的历史,成就了大汉帝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传奇。由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

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10月,早有篡汉之心的魏王曹丕,按周易卜卦灵龟算命占吉利方位,寻风水宝地,准备筑坛受禅。

汉代的繁阳亭,北邻颍河古道,是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码头,交通方便。这里又多次落过凤凰,走过麒麟,被认为是最好不过的风水宝地。曹丕利用司马懿在这里驻扎的14万部队,筑一大台,以备受禅盛典之用。

此台为夯实结构,筑起后占地面积13亩。按品级为三级台,每级27层台阶,三级共81层台阶通顶端。当时台顶靠北部有宫殿式建筑,楼阁石栏气势磅礴,威武壮观。

汉延康元年10月庚午日,召开大会准备受禅。司马懿卜卦一算,不吉利,即改为次日,即十月辛未(农历十月二十九)寅时(早晨3—5点)。当时台下30多万部队,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在一片欢呼万岁声中,魏王曹丕及公卿将军王侯挟汉献帝步入受禅台台顶,还有请来的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前来朝贺,数万人陪位。就在此台,几百年的汉室江山禅让给魏王曹丕。

历史上唯一一座受禅台,遗迹就位于漯河临颍!

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在秦汉之前,禅让都是千古传诵的行为,比如说著名的尧、舜、禹。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成为上古时代著名的帝王传承行为,备受后人的尊敬。

不过到了禹,却没有继续禅让,而是把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创了家天下的时代。至此,帝王之位从禅让变成了传承。从此,禅让便成为一种美德,只是不再有人真正想坐。到了西汉末年,王莽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降封为定安公,不过王莽很快失败,这次禅让被称为王莽篡汉,为世人所不容,王莽也因为篡汉而身败名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不过,历史上第一次让大家有机会见证并至今可以看到遗址的禅让,就是三国时期的一次禅让,汉献帝和魏王曹丕的禅让,曹丕承接了汉家的禅让,开创了新的朝代。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当时曹操的身份是魏王,不久其子曹丕成为新的魏王,对于汉献帝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终曹操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大汉王朝名存实亡,徒有虚名。不过曹操始终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就连孙权都上书劝说曹操登基称帝,曹操说这个行为就像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婉言谢绝。不过,等到曹丕的时候,当时魏国境内,不少人开始怂恿曹丕取代东汉,以建立更大的功业。

为了给曹丕代汉营造神秘氛围,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祥瑞、图谶、星象,一切都预示着魏王丕乃天命所归。在曹魏群臣的操纵下,如华歆、桓阶等,汉献帝向魏王曹丕下诏书请求禅让,曹丕当然要做出坚决拒绝之姿态。华歆等人进殿对汉献帝说:“魏王曹丕,自登位以来,恩泽四方。他的仁德,从古到今,无人可比。大家觉地汉室气数已尽,希望皇下效法尧、舜,把江山社稷让给魏王,这是顺应民心的好事呀。而皇上可以安享清福,安逸地很呢。这是我们早就商议好了,请皇上恩准。”汉献帝惊地半天说不出话来,突然大哭说:“我想高祖皇帝创立基业四百年,到我这里居然要改朝换代?我虽然没什么能力,但也没什么过错。怎忍心把四百年的祖宗大业给废了呢。这主意是你们大家商议好的吗”

李伏对汉献帝说:“自从魏王继位以来,祥瑞频降,比如:麒麟凤凰出现了,禾苗双穗、甘露下降。这是上天暗示魏代汉。”许芝也跟着说:“我们夜观星空,汉气数已尽,帝星不明。更有童谣说:‘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说。说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说在东,午在西,是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这就是暗示魏在许昌接受汉的禅让。”如是者三,献帝一再表示汉室不德、天命在魏,曹丕也一次比一次“惶恐”地拒绝。直到第四次,曹丕方在群臣的“逼迫”与“恳求”之下接受献帝的禅让诏书。不过,在这时有大臣提出,为了显地禅让是汉献帝的真心行为,建议在公开场合举行禅让仪式,于是就有了受禅台。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在受禅台(坛)上,曹丕接过汉献帝的玺绶,包括最重要的传国玉玺,以此象征权力转移。但据史书记载,皇帝玺绶不是献帝直接交给曹丕。在仪式中,除了新旧两帝,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禅让行事官”,由当时的御史大夫张音担任,负责向新皇帝曹丕奉送献帝的玺绶,可以理解成一个物品转送中介。

当时参加禅让典礼的人数众多,有数万人之众。除了曹魏的公卿、列侯、武将等满朝文武,还有匈奴单于等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代表。

除了移交玺绶外,还要“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曹魏受禅之事告知上苍。燎就是通过焚烧薪柴、祭品来祭祀天地。祭祀时,曹丕还亲自向上苍诵读祭文:“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史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三纲不立……唯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受禅结束后,曹丕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皇帝诏书:“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地赦,皆赦除之。”

新朝新气象,但对前朝献帝,新帝曹丕仍然优待礼遇,“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这是曹魏政权合法化的重要善后工作,既然标榜尧舜故事,通过“禅让”地天下,那自然要像舜礼待尧一样优遇汉室。就在禅让结束的时候,曹丕说了一句话,是关于禅让的,也让人们真实了解了禅让的内涵: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尧舜禅让的事,我今天搞明白了。难道禅让真的是这样吗?竹书纪年却展示了不一样的场面。

我们所熟知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里面成为了血腥的残杀。《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由此看来,曹丕和汉献帝这次的禅让是相当温柔的,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地位在诸王之上,在山阳公国安度了十几年。当时在受禅台参加禅让大典的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按照同样的方式在后来也受禅了魏国的皇位。不过到了 东晋末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降封零陵王。永初二年(421年)九月被刘裕杀死。自此之后,禅让变地十分血腥,绝大多数的禅让都是以处死之前禅让帝位的皇帝手段而告终。

受禅台遗址: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漯河临颍县繁城镇,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铸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高约13米,底周长368米,总面积8448平方米。

受禅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碑也就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碑高3.70米,宽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将军们呈给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劝以曾代汉,建立魏国之事。受禅表碑高3.70米,宽1.10米,厚0.30米,详细记录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见证了,曹魏篡汉的事实。两碑并列,立于镇内的献帝庙旧址上,碑呈圭形,额有穿,没有华丽的装饰。

本文由《每日文旅》整理编辑,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图文编辑:马会亮

走近汉魏受禅台

王建章

夏初,我们来到漯河临颍县繁城镇南街村,走近历史上著名的汉魏受禅台。“受禅台”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魏文王曹丕受禅称帝而筑的灵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占地10余亩,灵台建成时,设三层共81级台阶,寓意“九九归一”,青石铺路,围以白玉雕栏,高大雄伟,气象万千。要知道这是曹丕率领20万大军在行军的路上临时修建的,由于当地的土质是沙土,不好用来建筑,因此筑台用的土石都是从村西南10里之外孙寨东北角的饮马坑取来的黏土,这些土石完全是由数万名将士肩扛背负运来的。相传,公元220年秋末的一天,曹丕率领大军行军至此,兵士们不往前走了,他们要求魏王立即废汉称帝。曹丕推脱不允,兵士们说:“魏王不答应,我们就不往前走了!”这时,汉献帝下的禅位诏书也来了,而且一连下了四次,与此同时,46名公卿将军联名上书,劝说曹丕当皇帝的奏书也来了,“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祇之心乎!”此时,曹丕才扭扭捏捏要坐皇位。这一天,是公元220年冬十月。

相传,受禅当日,台上红毡铺地,罗幔遮天,台下30万将士列队,庞大的宫廷乐队肃穆而立,与会者除满朝文武和地方官员数千人外,还有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方各部族的首领。寅时一到,随着大麾一摆,绍音响起,钟磬齐鸣,曹丕在受禅台正中央面南端坐,汉献帝在内侍的扶持下,毕恭毕敬地把传国玉玺献与魏王。尔后,曹丕接受群臣的八般大礼,登上皇帝的宝座,大封群臣,献帝刘协也受封为山阳公,刘协跪拜而谢。至此,这个20多米高的土堆——受禅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400多年的汉代的灭亡,一个仅有40多年的曹魏之国的新生,一个皇帝的倒台,一个皇帝的登基!历史看见了记住了,受禅台看见了记住了,繁城的百姓看见了记住了。同时,最重要的是“受禅台”见证和记录了这次更朝换代没有厮杀没有流血,和平地进行了一个朝代的交替,这是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为了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大典之后立了两通碑以铭记,一通曰《受禅表》碑,一曰《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因为两碑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王朗是御史大夫,梁鹄是礼部尚书,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兼镌刻大家,这是当代三位“大腕”,因此堪称“三绝碑”。两碑都是颂扬曹丕的溢美之词,什么“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不一而足。“三绝碑”所在之地就是曹丕受禅时的居住之地,受禅结束后,在此建造魏文帝祠以供人们进行纪念。

近2000年的时光已经过去,那20多米高的“受禅台”如今只有9米多高,而那座魏文帝祠早在明代时许州知州邵宝,出于扬刘抑曹的思想,见到繁城竟然有曹丕的塑像,一气之下就砍掉曹丕的塑像,让改祭汉献帝,因此,这里又成了汉献帝庙。至于曹家那个魏朝也仅仅存在了40多年至炎兴元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现在仅剩下的就是那残存的“受禅台”和两通“三绝碑”还立在原地,它们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据说,当年汉献帝在“受禅台”上给曹丕下跪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另外,令人颇有意味的是,当年在“受禅台”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曹丕与刘协后来的结果确实大不一样,一个当了皇帝光宗耀祖,一个被贬为“小王”土头土脸;曹丕当年登皇位时33岁,6年后(226年)驾崩,时年39岁;刘协交皇权时39岁,14年后(234年)死去,时年53岁。这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那踌躇满志的刘备,那意气风发的周瑜,那扶不上墙的阿斗,那缴械投降的刘协——不都付在笑谈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