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城遗址

立城遗址

立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王家岗乡新村北100米处,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呈南北较规则的长方形高大台地,高出地面5-7米,地势南高北低,范围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文化层厚约4米.遗址土质除少量的红烧土,较大面积为黄褐土和灰黑土.在遗址面已发现和采集的遗物多为残陶片,陶片为泥质夹砂灰陶,器型可分鼎、鬲、钵、,立城遗址,立城遗址简介,立城遗址-信阳市淮滨县立城遗址旅游指南

立即发掘、保护:阜阳古城门遗址与城墙!

4月9日,笔者所作《阜阳北关地下发现古城墙砖基,呼吁立即停工,进行考古发掘》一文发布后,得到读者广泛关注与支持。

文中所描述的【新发现北城墙砖基】位于解放北大街北端西侧,遗址东面不到10米,就是古颍州城的北城门——承恩门。

关于承恩门的历史,拙著《阜阳旧城考略》中有专门介绍,截图如下:

建议

我市著名文史学者、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先生看到信息后,十分重视。通过史料分析,他认为:

这段北城墙遗址东侧就是承恩门遗址,对研究阜阳的历史沿革、城池变迁、军事守备、交通区位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价值、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应该得到各方重视,并进行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因此,特建议:‍

一、市、区文物及相关职能部门,借此机会,对古颍州承恩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二、将承恩门遗址、北城墙遗址,与现在已经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城墙遗址一并并入保护范围中去。

三、以后,再创造条件逐步将民主路的东城墙遗址、临泉路的南城墙遗址与几条护城河等纳入保护,完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颍州古城墙”的保护范围。

市政协委员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张卫钧

内蒙古宁城县黑城遗址,战国时燕国在此屯田戍守建立右北平郡

文图/若愚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乡黑城西南。1976年清理出城址,分内、外城。外城俗称罗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800米,城垣基宽16-20米,残高1-3米,城中南部王莽时期制钱作坊和窑址。内城在外城内偏北,俗称黑城,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00米,垣基宽15米,残高8-9米,四墙开门,宽约9米,外设瓮城。内城西北部有夯筑小城,俗称花城,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垣基宽5-6米,残高1-2米。花城出土有战国绳纹灰陶片,内城有大量云纹瓦当、钱币等,外城有汉代陶片、坩埚残块、钱币、铁器及辽金遗物。据出土"部曲将"铜印以及"白狼之丞"、"渔阳太守章"封泥推断,为汉代右北平郡平刚故城。内城为辽代富峪馆址、金代富庶县。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黑城,清代也叫青城,蒙语哈拉浩特。该地东距县城天义50 公里,南距河北平泉县城45 公里。城南为黑里河与河北黄土梁子河的汇合处,周围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南扼卢龙古道, 北通大漠, 为兵家必争之地。

平冈城位于黄土梁子河与黑里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原上,是古代从燕出,通往燕山东北,以至去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关口。公元前124 年(元朔五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出高阙,游击将军苏建、强管、都尉李沮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出右北平,三路大军共击匈奴,都是经由这条古道进入匈奴境内;公元前121 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北地郡,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公元前119 年(元狩四年),又派卫青、霍去病以十万骑兵为先导,数十万步兵随后,深入漠北作战,匈奴大败远逃。汉武帝几次对匈奴的大规模战役,都有兵马自右北平出击,足见当时右北平郡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平冈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使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400 余年。

公元1404 年,北平行都使司和大宁卫内迁,该城也随之废弃。明清两代称从喜峰口出关,经宽城平泉达老哈河流域的这条通道为喜峰口路,现今依然是赤峰至北京交通要道,现有省道平双公路贯通。秦汉时期的平冈城,为今黑城中的“外罗城”,呈横长方形,东西宽1800 米,南北长800 米,有南北两门,城墙残垣高1.5 米。黑城在外罗城内,东西长815 米,南北宽486 米,建有城门、瓮城敌楼等。城外还有护城河,当为辽时遗存。

在右北平郡城内发现过许多汉代文物,有“渔阳太守章”、“白狼之丞”、“卫多”等封泥,“部曲将印”、“假司马印”、“左门妇印”等铜印和“宜官”石印等印章;有大量新莽始建国元年铭款的钱范;有“千秋万岁”瓦当及卷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这些文物都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清初,康熙皇帝两次北巡都曾在此城会见蒙古王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右北平郡曾经演绎了两千多年的战争与和平

昌都三色湖畔的达宗遗址,旧西藏政府建立的城堡,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前面的文章中,渝帆给大家介绍了藏东最美湖泊之一的边坝三色湖,但限于篇幅,未免赘述,也仅介绍了黄湖、黑湖白湖三个色彩各异的湖泊,却没全面展开介绍周边的景点比如黄湖与黑湖中间山坡上的大型的古城遗址——达宗遗址。

据当地朋友介绍,达在藏语中是老虎之意,而宗为旧西藏的政府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县级单位,为什么会取名达宗呢?因为遗址下方的岩石上有如同老虎下山的图案,所以因此而得名。

昌都的《边坝县志》中记载,达宗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地位和名称的变更,曾经在协松德称时修建了180个经堂,并修建了办公楼达宗桑珠颇章,由此可见这个达宗遗址修建的时间较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显赫的地位。

远远看去,达宗遗址有明显的办公楼与院落痕迹,据说这些建筑石料都是从几百米外的山下人工运上去的,想想真不容易,在4100多米的高原上,我们稍微运动便觉得很喘,他们却能搬动几百斤的石材上山。

为什么会将政府机构修在山顶之上呢?当地朋友是这样回答我的,他说当时社会较乱,匪患严重,将达宗修在山顶之上,除了可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之外,更多的则是为了有效的防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还未开始,但已拥有很多优势。

据当地朋友介绍,倘若在达宗遗址上用力弹跳,脚底下会出现轰轰的声音,说明地底是空的,曾有人怀疑下面的地下宫殿,也有人怀疑可能是古墓,还有人说是城堡塌陷之后形成的空间,不过现在这个遗址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有人去专门考证,所以下面具体有什么也不得而知。

现在的达宗遗址与三色湖一样,如今都养在深闺无人识,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知道的人却不多,能前去游览的人更是极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会与三色湖一道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为三色湖的美景增添一份厚重的人文气息,它是千百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更是边坝文明史上辉煌绚丽的华美篇章,当有更多人走进之时,必是它大放光芒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