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

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

旧址位于新县新集镇杷棚村,共有房屋19间,分前后两排,每排5间,与东西两侧各3间横屋组成一大四合院,大门开在前排正中,西侧另有3间厨屋。旧址座南朝北,背靠山岭,面临池塘,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1995年,新县文管会争取河南省人民银行拨款25万元,将旧址按原貌修复,并辟为河南省金融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印科始建于1930年,当时由湖北黄陂的印刷技术工人芦楚桥、芦汉桥兄弟二人带了两台石印机,到河南潢川、息县一带做石印生意,途经根据地时被特苏政府说服留下,为红军服务。于是,特苏政府就在其所在地箭厂河乡杨畈村成立了石印科。1931年春,迁到新集附近的杷棚村。

石印科创建时仅有两台石印机,20余名工人。后来红军打开商城等地又获得几台石印机。设备多了,人员也陆续增加到60多人。它的任务开始是负责印刷苏维埃-、传单、宣传品、捷报等。后来随着苏区建设事业的发展,石印科的任务越来越多,除印刷《红旗》、《列宁报》、《苏维埃》、《红色战士》、《红军报》、《战斗报》、《少年先锋报》、《赤色儿童》等报刊外,还印刷列宁小学课本、工农识字课本等。那时,因敌人经济-,各种纸张特别困难。1931年,红军活捉敌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通过他的关系搞来许多纸张。石印科又为苏维埃政府印刷货币,币值有“壹元”、“伍角”、“壹角”等面值券,图案美观大方,正面印有列宁像和“鄂豫皖省苏银行”及“凭票兑现、全国通用”等字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深得群众拥护和欢迎。

1932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石印科停止工作。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它为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唤醒人民觉悟,以及繁荣根据地的经济文化事业,苏区的货币政策服务等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㉒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22

赣水那边红一角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年代:清末

建筑面积:1023㎡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宜春万载县仙源乡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桥头王家屋,始建于清末,原为民居“笃庆堂”。建筑坐东朝西,由南北两幢并列组成,相互连接贯通,共4厅12房,建筑面积为1023平方米。旧址内部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屋面,木质门窗。外墙为砖砌风火墙,内墙为土墙、木板隔墙。中厅两侧走道上方,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军乐”、“音乐”字样。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成功领导平江起义之后始建。

1931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南平江召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这一年的7月与9月先后成立,并于随后不久迁驻修水上杉。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政府又随省委从上杉迁往万载县小源乡(今仙源乡),在此停驻至1934年1月,近2年时间。期间,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劳动部、土地部、工农检察部、文化部、卫生部、内务部、国民经济部等七部机关在此办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湘鄂赣省委、省政府在仙源执政期间,召开了数次重要的会议。1932年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作了有关红军问题、土地问题等的11个决议案,选举王显德为省苏主席,彭德怀、刘建中为副主席。1933年10月,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作出苏维埃建设、经济建设及肃反工作等项决议,选举何振吾为省苏主席,张金楼、孔荷宠为副主席,同时选出了30名出席全苏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2年至1934年,在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三省边区数百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湘鄂赣省党组织、苏维埃政权与主力红军都得以发展壮大,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持苏区政府的工作,经济、文化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是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上的兴盛阶段,较稳定的苏区人口约有300万,包括湘、鄂、赣共40余县。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在小源,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正确整理与分配土地,土地部认真贯彻中央所颁布的土地法令,发出了《省苏通令土字第一号指示》。文件第四项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分析社会成分,特别是在确定富农时,应以剥削关系为主要标准,反对少数人的随意攻击和感情观念,防止把中农当作富农。

1932年6月,土地部制定了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月工作计划,强调了“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农业生产统计”的重要性,以促进土地整理分配工作的展开。为了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部以省苏名义连续颁布了5个相关通令,足见湘鄂赣省苏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因此,湘鄂赣省才会成为土地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红三军团司令员和三个政治委员(左起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湘鄂贛省的军事革命历史同样值得铭记。在这里,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多条有关军事的政策法令,明确政治军事发展方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4月,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成立。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发展工农红军做出了有力贡献。次年,湘鄂赣省红军主力达到2.5万余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生了多场战役。在这些战役之中,发生于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小源保卫战,是规模较大,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

1933年3月,红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向南昌进发,牵制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敌。4月7日,敌人乘小源兵力空虚之机,兵分三路向小源——也就是如今的仙源合围。小源危急,省红军总指挥部急令各路红军星夜回援。4月8日至9日凌晨,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在近万名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激战一昼夜,摧毁了敌军指挥部。歼敌600余名,击毙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大量重机枪、步枪,取得了小源保卫战的胜利。

1932年出版《湘鄂赣省红旗半月刊》

在苏区教育文化建设方面,湘鄂赣省苏也并不松懈。1932年5月,省苏政府发出文字第一号训令,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率先提出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教育思想。训令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无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材。因此,要“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与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教育方针。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在工作中作风优秀、一心为民,因此获得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1933年2月7日,苏区红军医院缺少伤病员使用的棉衣、棉絮,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发出了紧急命令。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捐出家中的旧棉衣。在小源界岭村,甚至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准备用来百年后“睡棺”的新棉衣送往了红军医院。老人的真情不仅感动了红军医院的伤病员,更感动了其他当地群众。事迹传出后,人们纷纷将更多棉衣、棉被送往红军医院,解决了伤病员缺衣少被的燃眉之急。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月,湘鄂赣省苏机关迁至铜鼓,此后不断在多地间迁驻;1934年8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1937年12月,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机关撤销。

仙源是湘鄂赣省级机关连续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湘鄂赣省苏区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残酷的反“围剿”斗争。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军民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仙源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五分校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旧址组成。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月山下王家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仙源当地财主王发润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光绪末年,王氏后裔曾把该屋卖给外国传教士(英国意大利人)做天主教堂。旧址平面呈“凹”形布局,包括正屋和南北两端向东伸出的侧楼两部分,正屋有3厅8室,侧楼下层1厅1室、上层1室,整体占地面积1175平方米。

旧址内设省委办公厅、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和少共省委办公室、技术科办公室、列宁室、接待室。旧址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3个黑色繁体美术字。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清末民初民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内设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总务部。

湘鄂赣省军区于1932年春在小源成立,驻扎近两年时间。湘鄂赣省军区成立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对全省红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增强了全省主力红军的力量。此外,军区还组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战役、株木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牵制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原为王家祠堂,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是清朝同治年间由仙源王家会众集资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的省委机关报——《红旗》在小源创刊。该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新的苏区。该报每期4开2版,发行约1500份,共编辑出版了近70期,辟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和“红军简讯”等栏目。《红旗》报社在编印《红旗》报的同时,还负责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在湘鄂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位于新市村,始建于民国8年,原为村民袁爱家中的祠堂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462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美丽中国·乡约江西】快来婺源耍,这个古村进入颜值巅峰,错过再等一年!

鄂豫皖苏区景点 鄂豫皖苏区旧址

1. 鄂豫皖苏区旧址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金寨南溪

金寨县南溪镇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山区边贸重镇,是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发源地。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省级示范高中南溪中学、南京军区援建的八一中学座落镇境。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24个村1个街道。

南溪人杰地灵。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爆发了震惊鄂豫皖三省的“立夏节起义”,有近万名英雄儿女参战。诞生了林维先、曾绍山、张贤约、滕海清等14位共和国将军,被誉为将军县里的将军镇。国保单位丁埠大王庙座落镇内。

2. 鄂豫皖苏区历史

麻城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城区陵园路75号,为纪念黄麻起义和缅怀鄂豫皖苏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于1979年建成。 麻城市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14600平方米,2005...

3. 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因为鄂豫晚苏区政府党政军大部都驻在新县。

4. 鄂豫皖苏区纪念馆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二八年在黄安、麻城举行了规模较大农民暴动,被国民党镇压。余部分二部分进入山里打游击,每部只有百来号人,各自打着红军某某师的旗号。

后徐向前被派到其中一个师任副师长。再后曾中生被派到该地区,整合两部分力量,建立根据地。武装力量发展到两万多。

然后张特立来取代了曾,肃反了一批,徐被提为总指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又进一步发展。

5.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

黄麻鄂豫皖纪念馆不要门票。

中央有规定有红色教育意义的纪念馆,革命圣地供人瞻仰,学习不允许收费。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陵园大道1号。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是爱国教育基地,分3层楼,想要了解得更仔细,对人文历史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跟着馆内的讲解员,细细的聆听那段历史。

6.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历史背景

1、河南省,拥有六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开封市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2、山东省,拥有六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

3、浙江省,拥有六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杭州博物馆、温州博物馆。

4、广东省,拥有六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深圳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5、江苏省,拥有七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通博物苑、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

6、四川省,拥有八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7、陕西省,拥有九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8、北京市,拥有14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周口店 人遗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7.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

1.瞿家湾镇

瞿家湾镇位于湖北洪湖,因瞿家湾而命名。瞿家湾建于同治五年,发展至清末成为湖广一带的中心集镇,商铺有一百余地。瞿家湾古老的小街以它特有的古色古香衬托着历史的浓重。徜徉在这条老街,心中有一种共勉明清文化的满足。

瞿家湾镇曾为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点燃星星之火,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同时,自然资源还十分丰富,属于温带多雨气候,既能欣赏到洪湖蓝田旅游风景区美景,还能品尝到洪湖特有的美食,这里的红烧野鸭肉质肥嫩香酥,堪称一绝。

2.上津古城

上津古城位于湖北郧西县的上津镇,现为清代城址。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山阳县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

现存的上津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至今经过多次修葺和保护,保存了众多种类的文物,如杨泗庙、元贞观、山陕会馆、河北会馆、武昌会馆、古城墙、古戏楼、明清四合院等。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等最有价值。

3.羊楼洞

羊楼洞位于湖北赤壁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被誉为6大古镇之一。头枕幕阜群山,背依松峰山北麓,这里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像居住在深山的老祖母,诉说着道不尽的历史。

这里是'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封闭的四合院式天井院,青砖黑瓦的房舍,窗棱上精美的木雕,沿着青石小巷细细品味,像是走进了,明清时代。

4.刘家桥村

刘家桥村位于湖北咸宁的桂花镇,这里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三年,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元武始建,被称为楚天民俗第一村。

刘家桥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建筑是古典庄园主题,看起来特别的有味道,而且在建筑的旁边有小河,在河的上面还有小桥,可以在桥上走走,欣赏下古镇风景。

5.七里坪镇

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边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北省定重点镇、红色旅游名镇。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古镇的著名景点有长胜街遗址群和红四方面军诞生地以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九焰山古兵寨等,当地土特产有煨葫芦、红安荆芥、板栗等。

6.唐崖土司城址

唐崖土司城址是湖北最值得去的美丽古镇,这个镇地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其背靠玄武山,面临唐崖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唐崖土司城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由覃氏土司世袭统治,鼎盛于明天启年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 共历16代18位土司。城内主要文物遗存有石牌坊、土司墓葬、石人石马以及一些文化遗物如金器和印章以及瓷器等。

7.上庸镇

上庸镇原为田家坝镇,2010年更名为上庸镇,位于湖北省竹山县。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千年古镇。其是古庸国都城和先秦上庸郡治所在地,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现有著名景点主要有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比较有名的有划龙船和玩龙灯以及皮影等。

同时,清澈见底、古朴悠长的堵河水从上庸镇正中穿过,把上庸镇分 为南坝和北坝两个部分。在北坝黄洲庙的庭院中有棵枝干虬劲,枝叶繁茂的古桂花树,其树冠直径可达十几米。据说这棵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生机昂然,年年发新芽,岁岁都开花。

8.黄花涝

黄花涝是湖北古镇排名榜中一个特色小镇,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黄花涝春天水落,武汉府河湿地黄花遍地,夏季水涨,河湖相连,汪洋一片,遍地黄花遭渍涝,故此得名为“黄花涝”。

黄花涝的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原是三国时期刘表所辖的江夏郡治所。这里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和清代古墙壁以及古码头、三国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等多个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同时还有被明朝朱洪武盛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黄花涝特产虾鲊这样的美食,值得一番游玩与品味。

9.客店镇

客店镇地址位于湖北钟祥,地处大洪山南麓,境内最高海拔达1051米,素有“荆楚屋脊” 之称。因西汉末年,大洪山绿林人氏王匡、王凤为反抗王莽政权的残暴统治,在今客店镇设立客栈,招兵买马,聚义英雄,举行了绿林赤眉起义,客店也因此而得名。

客店镇属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是“湖北省旅游名镇” 。比较著名景点有黄仙洞、娘娘寨、八折河、葛文化风情园,有名的物产主要是当地产的葛粉和云雾茶。

10.柏泉古镇

柏泉古镇俗称茅庙集,位于湖北武汉的西北部,距市中心仅17公里,是楚文化发祥地,形成于殷商时期,历经3000余年而不衰

该镇有夏商文化遗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名胜古迹30多处,现存的名胜古迹也有13处之多,其中柏泉古井、钥匙墩、余家咀等处被市政府树碑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四季分明,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楚汉风情旅游区。

8. 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

鄂豫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豫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湖南红安纪念馆于200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日免费对外开放,不需要门票。纪念馆占地面积4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属于古典建筑,两边对称。介绍了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263位烈士的革命事迹。

10. 鄂豫皖苏区旧址实践日记

当然是兄弟省份了,尤其是鄂豫皖苏区,苏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因为多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主要为大别山地区,故称鄂豫皖。由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苏区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湖北的红安、麻城、英山、罗田、浠水、蕲春、黄梅,河南的新县、商城、固始、潢川、光山、罗山,安徽的太湖、岳西、六安、金寨、霍山、霍邱、寿县、颖上等地。鄂豫皖苏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11.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潞简王墓(明),鲁思钦妻浮屠(唐) ,鲁堡遗址,七世同居坊(清),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西明寺造像碑(北魏),水东石经幢(唐),中共平原省委旧址。

红色印记(二)之上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

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

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王台镇上溪口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为两进式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大门、前厅、前天井、正厅、后天井、后厅。天井两侧均有厢房,正厅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7柱带前廊,穿斗式木结构,周围廊、梁架均五间九檩前后步廊式。

红色起源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组成的东方军入闽。8月东方军进驻王台地区,在上溪口、埂尾驻有一个团的部队,团部就设在溪口叶积忠家里。沙县特支成员官锦铨、洪基、姜敢受命随东方军到延平王台,开展革命活动宣传,积极发展党员,在王台上溪口帮助建立延平(南平)特支。当时的王台已成为延平县域革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

东方军秉承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发展地方武装,帮助建立红色政权”任务。红军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在上溪口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平溪口革命委员会。书记:黄树装,土地委员:黄树木,还有其它委员:游天申、官德发、黄建洛、黄立贤等4人。在红军与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随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动和组建地方游击队及动员贫苦农民参军。苏维埃政府没收了当地地主、土豪的大院子,作为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办公活动场所地(现在的旧址);把当时他们家谷子、衣服分给穷苦人;在全村进行了分田分地运动,将要开镰的水稻也分到了贫苦农民手中。

1950年,上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被收归村集体所有,用作上溪口村村部,1992年新村部建成后迁出。

经过镇、村投资投劳、多次维修,旧址于1990年被列为南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8月,在延平区委、区政府指导下,对现存9间展室进行了重新布置,详实地展现了延平的红色历史。2018年9月,该旧址与“王台谈判”旧址八角楼、东方军野战医院旧址黄氏祠堂、闽赣省委常委会议旧址珠宝庵一同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缅怀革命先辈、激励创业斗志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弘扬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