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寨遗址

段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段寨遗址,段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角,南北长391米,东西长283米,面积110653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蕴涵丰富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存。特别是在此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受到各级文物专家关注。遗址延续时间长,对研究豫东地区新时器时代的社会制度,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互相渊源关系都有重要的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一起去南漳古山寨遗址,开启一段踏古之旅!

走!一起去南漳古山寨遗址,开启一段踏古之旅!

南漳山寨萌芽于史前,成型于楚汉,繁荣于明清。现存山寨数以千计,有名称、有规模的计有千座以上,其中代表性的386座已载入历史文物保护名录。南漳山寨群从类型上可分为山寨、洞寨、寨堡三种,其庞大的规模堪称古建筑之奇观,它汇集了社会、历史、军事、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2年,南漳山寨群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并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省古山寨文化之乡”称号。

2013年,以青龙寨、张家寨、樊家寨、尖峰岭寨、春秋寨、卧牛寨为代表的南漳山寨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

一起走进这几座代表性山寨~

青龙寨

青龙寨位于板桥镇青龙寨村,为一座古兵寨,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山寨为石构建筑,全长127米,宽15-40米,房屋32间,布局紧凑,高低错落。山寨所处地势险峻,是一座由西向东外延的狭长峰岭,西高东低,落差约15米,三面绝壁,高不可攀,山寨顺势构建其上,远远望去,犹如青龙昂首,升腾欲飞。寨西为主要入口,也是防御的重心,于此构筑了一座高大坚固的半圆形碉楼,形成“一夫当关”的防御格局。寨内房屋顺山脊南北两侧构建,朝向寨外的墙面上均设置有瞭望或射击孔,寨中间一条狭长的梯级通道贯穿整座山寨。

张家寨

张家寨位于东巩镇上泉坪村,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山寨系石构建筑,由当地颇有声望的张氏家族主持修建。山寨地貌独特,依山取势作条形分布,构建在一座东西走向的长岭脊上,寨体构筑奇巧,俯览之下,犹如两条巨龙躺卧其间。现存寨墙长约1600米,房屋160多间。山寨充分利用山体南北两面绝壁的天然地势据险构筑,将东西两端入口作为防御重心,分别构建有高大坚固的箭楼,楼门上方匾额上斗书的“险赛函关”更增山寨险峻气势。寨内房屋主次分明,布局有序,中部的寨祠、议事厅位置突显,房屋顺山脊、山腰错落布列二行、形成狭长的巷道,前后贯通。

樊家寨

樊家寨位于板桥双龙寺村,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樊家寨地处一座覆盆形山峰的顶部,青石构筑,布局规整对称,为一座城堡式防御建筑。山寨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横向分布,面阔47米,纵深30米。设有东、西大门,大门上方构筑的城楼,增强了城堡的威严,也是城堡的制高点。正门南北两端城角部位向外扩出,构建了两座半圆广角式碉楼,散布的射击孔构成交叉防御体系。堡墙高大壮观,现存高度平均约6米,墙顶厚1.5米,内侧为贯穿全堡的巡道,外沿堆砌垛口挡墙。

尖峰岭寨

尖峰岭寨又称嵩华山寨,位于肖堰镇柏树岗村,重建于清嘉庆初年,是地方民众躲避战乱建构的一处防御工事和临时生活场所。山寨东俯余家沟,南望古墓岗,西眺沉河滩,北连金家垭,平面呈葫芦形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相对低洼。山寨一周构筑有雄峙的寨墙,设有东、西、北三座门楼,寨内有房屋近百间,布局紧凑密集,设有议事厅、粮仓、粮食加工场所等。寨内还有记事碑及石碾盘、石碓窝等历史文化遗存。

春秋寨

春秋寨又称青云寨、邓家寨,位于东巩镇陆坪村,系古寨(堡),明朝时当地邓氏家族为防匪患在旧址上进行了重建。春秋寨依山取势作条形分布,全长1250米,宽20至40米不等,房屋160多间。山寨据险而筑,依地势精心布局,将南北两端入口作为防御重心,分别构建有高大坚固的箭楼。中间地势最高部位原建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春秋楼,用于观测寨外敌情和祭祀。寨内房屋高低错落紧密相连,为节省空间,峭壁之上也垒砌有石屋。春秋寨地貌独特,集“奇、秀、险、雄”于一体,是避乱防御、建筑艺术与自然风貌的精妙结合。

卧牛寨

卧牛寨位于东巩镇桂竹园村,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时期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山寨为石构建筑,坐落在与荆门交界的一座海拔高621米的峰岭之上,呈南北走向,依山取势而建,环绕跨越三个峰岭。寨墙周长约4千米,分设五个寨门,寨墙顶作齿状垛口,沿寨墙修筑有巡道及车骑通道,间筑防护掩体、瞭望台、炮台等百余处防御工事。寨内现存有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庙宇建筑300余间,有演兵场、跑马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遗迹,以及碑刻、建筑构件、井池、碾盘等古文化遗存。

编辑/楚小游

来源/南漳文化旅游

编发/湖北文旅之声

- END -

榆林红色遗址——新寨子战斗遗址

该遗址位于神木县解家堡乡新寨子村。

1935年3月22日至23日,神木县委在园条塌村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是制定新寨子战斗方案。新寨子是敌人在苏区边沿的一个大据点,兵力较强,工事也相当坚固。多数同志认为不能与强敌硬拼,应先打敌人战斗力较弱的驻花石崖的骑兵。但特委派员坚持集中兵力先打新寨子,再打花石崖,以为这样便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会上王兆相被任命为此战的总指挥。

3月26日,我方在九五会村集结红三团及游击队400多人,党政干部200多人,赤卫队员近2000人待命。29日晚上,着朦胧夜色,我方兵分两路向新寨子进发,一路由团参谋长刘鸿飞指挥,一路由代理团长王进修指挥。拂晓时分,我方发起强攻。敌人的火力配置有序,加之工事坚固,我军几次冲锋都没成功。由于红军和赤卫队混编在一起,指挥不灵,行动比较混乱。团参谋长刘鸿飞在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没有作战经验的赤卫队员们不断阵亡。王兆相觉得战斗很难取胜,如果敌骑兵闻讯赶来增援,红军会腹背受敌,那样就更危险了。于是,他跟几位领导人研究后,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这次冒险战斗,红军和赤卫队伤亡百人之多。

杨官寨遗址!一个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作为西安人,咱最骄傲的是啥?

当然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们生活的这个古都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说起来简直就是满满的自豪感

目前的官方资料显示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

3100多年建城史

1100多年的建都史

BUT!更重磅的来了

最近考古学家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

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实现“入土为安”?随着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探究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逐一显露。

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首次发现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

据杨官寨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西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

据介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

聚族而葬,“国家公共墓地”初露端倪?

竖穴偏洞室墓M283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西安建城立都的最新佐证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

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

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最早中国何处寻迹

杨官寨遗址鸟瞰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的聚落、环壕等,无疑需要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这仅凭杨官寨一个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 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知道一下

什么是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其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的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相一致。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

来源:西部

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