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牌坊

众妙之门牌坊

此牌坊之所以被称为“众妙之门”,是因为“众妙之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此寓示老子思想的博大深邃。

信息来源:鹿邑县人民政府网

众妙门的景点在那儿 众妙之门图片

1. 众妙之门图片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2. 《众妙之门》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之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之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 框众妙之门完整视频

全妙之门又叫众妙之门,它的作者是老子,是文言文,属于道教。众妙之门”显然事情与物体、动物与植物、人和动植物的“妙”不会是以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妙”为什么老子要说妙呢?那么“道”的法则是什么了?之于老子说的“众妙之门。”

4. 众妙之门景点

有成仙的秘密,除情去欲,守中和,玄中有玄,道中有仙,众妙之门,从速开启

5. 众妙之门在线阅读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道非常玄妙、深远,而且玄妙之外又有玄妙、深远之处又见深远,非常难以领悟,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6. 众妙之门出处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7. 众妙之门百度百科

张三丰传奇之众妙之门2020年9月腾讯视频上映。

8. 众妙之门图片大全

玄之又玄,汉语成语,拼音是xuán zhī yòu xuán,意思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作品名称:最早见于《老子》

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书籍

作者:老子 外文名称:DaoDeJing

成语解释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事理非常奥妙

成语出处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 众妙之门图片高清

这是一百二十章的情节

大殿内混沌涌动,阴阳二气流转,那光辉灿烂的“仙”字,有着一股难以说清的韵味。无知无觉间,这两人都有些神情恍惚,仿佛绁摸到了一股难明的意境。

  前方,渐渐迷蒙起来,如梦似幻,经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天地枯寂,而后又繁盛,在衍化,在生灭。大道清虚,空灵而又变化莫测,永不寂灭。

  种种莫名异相呈现,让人既沉醉,又茫然,陷入到昏沉的状态,两人伸手,似想向前抓去,攫住那一绫莫名的轨迹。“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有形位,阴阳有刚柔,相合滋养万物「缔造生灵。”

  “无名,天地之始。无形无状,出于虚无,绵绵不绝,犹如一缕游丝,不见形迹,永不衰枯,天地本始,道之根本。”

10. 众妙之门意思

遇事能忍耐,是通向许多奥妙的途径。 指具有韧性的人,往往能多方受益。这句话出自宋•吕本中《官箴》:“忍之一事,众妙

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

古人曾云:忍为众妙之门。事实上,对于人生种种不可躲避的灾祸和不可改变的苦难,除了忍,没有其它的方法。

11. 众妙之 图片壁纸

玄妙之门,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称玄门。

走进“众妙之门”

有句古语“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我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那里有我们成长的真正养分。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她反映了东方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它的高度抽象,使得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军事家认为这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政治家认为这是一部有关权谋的经典,武术家认为这是一部武林秘籍,帝王认为这是治国的方针,道教徒则认为这是修行的总纲……真不愧是“众妙之门”。那么怎么进入这个门墙来理解它的奥义呢?蓄德贵生也许就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蓄之。”可见,道教把道和德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德”的贵是因为她的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要求。而尊道贵德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这通常是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我觉得德的蓄,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首先是宗教信仰的构成因素,成为信仰者获得神灵佑助的前提。欲行无为,先行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这就是道教神学伦理与社会伦理相协调所得出的结论。

邱祖曾曰:“功德之未足,则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宝明珠,我欲买之,而钱虽未足,须日夜经营,俭用勤求,积聚财物。”在社会上,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平定安宁,就一定会去积蓄,不论是钱财还是阅历。要蓄积很多的钱财,就需要付出劳动和智慧。要蓄积阅历,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道的考验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但如果用一个字——“德”字来诠释,也是可以的,德由善积也。无论是邱祖西行的一言止杀。还是纯阳祖师的点石成金莫累后世之言,亦或者是被观过错于一十二年的萨祖等等祖师故事,都告诉我们要行善,重德,要有德,要重德,要守德,要蓄德。告诉我们始终要发善愿,要有善念,要有善行,始终要施舍,要尽量的大慈大悲,要尽量的重道德,重品行,重功德。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德者,岂不就是行之所积也?所以说高功无不重道德,大德莫不多蓄德。

了解道教信仰道教甚至是修道学道,往往要先从接触宫观开始。

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最不好回答,五代时宰相冯道的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实际这不是最早的故事性解释。

在《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时,庄子给出了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答案——道无所不在。一个大师曾这样解释:道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们不存在同一个层面。例如蛋壳内的蛋黄,永远无法看到这个蛋完整的时候。道就是这个完整的蛋,而语言是蛋黄。蛋黄永远无法描述这个蛋,因为它存在的时候,蛋就不存在。所以,最高明的解法是以老子解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确实,极玄妙极深远,究竟终极,愈钻愈深,“玄”的里面还是“玄”,永无穷尽,可以说“玄”是宇宙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道可以理解为整体,他包容万物,万物皆在道中。今天在这里学习这本经,我们只是对道有所认识,在修行中还需要“致虚极、守静笃”的去体会。用《道德经》本身来总结“道”,那就是:

道的概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的特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的形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就像是教科书一样,在涵盖政治理念,人文精神,生活哲学,社会效用的同时。不仅为社会稳定起到思想的指导作用,也宣传了自己的思想。既深邃,也不晦涩,而且每个研读他的人都有所获。尤其是道德经中包含的很多为人哲学。仔细品味,受益无穷。我们为什么要学道?走进了道德的“玄妙之门”我们首先学到的是什么?如果是我来给答案,我觉得应该是蓄德以贵生。

一卷《道德》可至善,千载《通史》觅行德。唐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验证“上善”之美,打造出一代盛世繁华让后代帝王仰望,对引领诫谏历代帝王蓄德而德化人间,贵生以平定天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玄宗说:“其要在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宋徽宗说:“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明太祖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清世祖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历史积淀五千年,终于有首歌词替历代的帝王呐喊一声:“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是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生物不热爱自己的生命。

《道德经》云:“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庄子》曰:“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是生命至上的精神。而主张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惜爱物命和重生贵生的精神,正是源于道教认为万物皆禀道而生,一切蠢茧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的思想。“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我们同样禀道而生、本性含情,与万物处于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状态。基于这一思想,道教不光十分重视、热爱人类自己的生命,也极为尊重、保护其它所有生命物种,甚至小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程度。

“勿登山而网禽兽,勿临水而毒鱼虾”不是一句空话,每个道教徒进入道教这个“玄妙之门”时,最基本行持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杀生”;这种尊生贵生的思想与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的爱生思想是一致的。吾身以外,对大环境生命的终极关怀到对社会、自然之广博关切的泛爱精神与济世责任。正是我们新时代道教徒与普天之下一切大德居士所最需要奉行和坚持的法则!保护生态平衡、缓解自然环境的恶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贵在珍爱一切有情物类,重在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共生共荣的目标,我想着是每一种宗教普世情怀的体验。

人生的进程就好像在走一座八卦迷宫,虽然道路无穷无尽却又精彩缤纷,让人无法预料,不知道门在哪里,但是只要你转过去,就会看见命运之门给我们安排下无数的惊喜,挫折,重逢,别离,高潮,低谷;每转折一次,就像穿过一道道不同的门,每过跨一道门坎。生命的轨迹就有了新的变化;每进入一个门,人生的感悟就不再相同。在转转折折,折折转转间,人生完整而又丰富。所以说,入门,于人而言不可或缺。了解了门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运的门不定什么时对我们开放;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地,地狱的门也会向我们张开了獠牙,不是有句俗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么?作为道教徒,走进“众妙之门”对《道德经》进行学习,能够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新生,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修行人要在思想上时常做到心无贪婪,始终用平常心、平静心来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细思量,千百年来,什么是最长久的?世界上无论生命或是物质,没有那个是经历时间的打磨和历史的沉淀而永久不变,唯有思想是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的。贵生,不是百年后的缅怀或年迈时的追忆,不仅是在现在的修持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是更好的延续祖师《道德经》中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时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因为生活,工作,情感的压力,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用德行的积累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因此老子提出来的这个‘道’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是具有非凡的意义。“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道不远人,唯人自远之”。‘道’的“众妙之门”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没有谁能不能进之说,走进“众妙之门”您选择做上士?中士?下士?闵智亭大师说:“性有敏钝,各有见地,或行或疑,唯德是依。”是的,唯德是依,才能做到“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化行今古。主握阴阳。”

(文章来源于武当道教杂志)

道德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道理,道路这些东西。

可以给他取个名字,但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些意义的名字。

天地出现之前什么也没有,当然也没名字,

当他产生了天地,孕育了万物,才开始给他取了名字。

所以,如果当你常常一直保持无欲的状态,你可以观到奇妙的景象,当你从无欲状态转到有欲的状态,你可以观到窍。

这两样东西只是是名称不同而已,他们是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东西。我们把他称为玄。

这是非常玄妙的世界,是我们通向玄妙世界的大门。

诠释:

道可道,非恒道,

道,名词,指老子提出的道这个名词,可道的道是动词,表示可以说的,非恒道中的道是名词,指恒久以来平常一直在用的道这个名词,常用的道这个名词是指道路或道理,但老子提出的道不是指常用的道理或道路这个意思,是指老子特有道,后文就反复说明什么是道。

名可名,非恒名。

名,名词,指名词,可名的名是动词,表示可以取名,非恒名中的名,名词,指不是恒久以来一直用的这个名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第一篇开门见山告诉大家存在一个道,这个道和我们平常概念中的道是不同的,这个道是一个玄妙的世界,他诞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没出现万物之前什么也没有,也没名字,当出现万物后,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可以通过无欲和有欲的状态窥探到这个道的世界,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当从无欲的状态转到有欲的状态,可以观到窍,这个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样的状态不是很容易达到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前面说的无欲有欲观到的妙景,他们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名称不同,都叫做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个道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在的世界不一样,他非常玄,玄之又玄,这个窥探的路径就是通过玄门,人是可以通过这个玄门进入这个玄妙的世界。

解释几个常用的名称入道,顿悟,得道,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名词的具体含义,往往把它们作为一个虚拟的含义,其实它们都有实质。

谈起入道的概念,很多人没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觉得自己研究过道德经,学习过很多知识,应该入道了吧!他们认为道是虚眇的,不存在的,只是存在主观意识中的。其实他们根本没明白什么是道,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而又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如果通过玄门进入到道的这个世界,就叫入道。入道后有什么效果,老子在四十七章告诉了我们:不出户,知天下。入道了就会有大智慧。

顿悟和入道一样的意思,只是顿悟的人突然进入了众妙之门,从而开悟了。有了大智慧就会开悟。

得道就是通过自己本身的修养,把道的灵性物质收集到自己身体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叫做得道,得道必入道难,得道后的效验也很多的。

道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道?老子在十四章告诉我们道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因为道和我们不在一个世界。如果我们没办法证明道的存在,那是不是可以说道不存在呢?本章和二十一章给出了方法怎么证明道的存在,人和道的连接只有唯一的路径:众妙之门。这个众妙之门是隐藏的,看不到的,只有在特定的状态才能看到,这个特定的状态就是二十一章说的:恍惚,老子也说了,这些名词不是他发明的,是从上古一直流传下来的。

这个道到底是什么,请参考二十五章给出的定义。

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首先,第三章告诉我们可以身体变强壮

其次,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人会有大智慧,有了这个大智慧就有很多应用,可以治国,可以用兵

其三,第七章可以长生

微博:

微信公众号:活到150岁

喜欢就加我微信:both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