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旧湖内,南到幸福街,北邻北环路,东靠黄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约300米,距余河坡150米,叠压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整个遗址低于周围地面约3—4米,最南部、西部部分、东部边沿均被城市建设及民居所覆压,北部较南部低洼,常年存有大量积水。
遗址西部边沿上还存有南北长50米、高约5米的原始土城墙。保留下来的西城墙为夯土层,包含了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为防御水患而付出的智慧。此段城墙夯窝显现清楚,夯层中夹杂有少许不同时期的遗物,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城墙的方法和使用的筑造工具。为了保护仅存的这段城墙。柘城县文物管理所于2005年夏季,树立了保护标志牌。
柘城故城遗址面积较大,未进行过发掘。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和商丘地区文管会对旧北门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有蓝纹、方格纹、绳纹和附加堆纹泥质灰陶片,以及凿形足鼎、甗、甑、罐、盆、器盖等陶器残片。另外,还采集有少量骨器、蚌器、角器、纺轮、网坠、唐三彩等遗物。此外,在故城遗址北部的旧北门遗址上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有典型的岳石文化陶片。如:夹粗砂褐陶甗、陶罐、泥质灰陶碗形豆、榫口鼓腹罐等。2002年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旧北门遗址进行考古复查,采集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等时期的遗物,确认为新石器、龙山文化的早期遗存。
据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柘城故城的城墙为战国时期筑成,还发现有汉代建筑夯土台基、战国和汉代及明代的古井。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至明代达千年之久,像柘城故城这样完整,具有延续性的大规模城池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对研究中国古城池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