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义士故居

明义士故居

明义士故居是已故加拿大汉学家明义士博士曾经生活和收集、研究甲骨文的旧居。明义士博士早年来华传教,曾经在此居住达13年,他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在此出生。其中1916年在安阳出生的次子ArthurMenzies(汉名:明明德)1976-1980年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明明德先生任内曾经到安阳两次访问。2004年11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明义士故居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义士被称为甲骨学研究“西方学者第一人”,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我国学界的公认。2004年11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明义士故居为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义士甲骨学研究纪念馆得到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山东大学方辉、社科院考古所唐际根博士、安阳师院、安阳甲骨学会等的重要学术支持。

地址:安阳市北关区红星路39号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许光达故居:青瓦白墙诉“明镜”

编者按: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强“根”塑“魂”,打造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在湖湘这块红色文化的沃土上,29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15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记录着时代的故事。

为进一步发挥好湖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伟人故地,拂下文物藏品的岁月灰尘,用文字讲述背后的故事。

许光达故居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长沙报道

许光达故居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始建于1901年,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许光达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

整座建筑占地约25亩,为典型的清末湖南民居风格。大门上方的牌匾草书着“许光达故居”五字,由季羡林题写。青瓦白墙内,分布着故居、生平业绩陈列室、“让衔碑”,以及停放在碑石旁的一辆编号为“001”的六二式坦克。

故居两进,共20间,土木结构,三合土地面,坐北朝南。一进门,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许光达住过的房间中,床铺、桌子、油灯、衣柜,每一样老旧的物件都在娓娓道来他的生平故事。农具房里,现代生活中少见的纺车、蓑衣、拌桶都整齐地摆放着。

陈列室以许光达的人生历程作为主要线索,分为三部分展出,第一部分为“人民谋解放戎马一生”;第二部分为“建设装甲兵呕心沥血”;第三部分为“共产党人的明镜”。

故居的主人许光达,被称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他的许多事迹都是一代共产党人党性精神的真实写照。而“明镜”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庭院前坪那一座显眼的“让衔碑”。

故居前坪的“让衔碑”。

17岁入党,18岁就读黄埔军校。年纪轻轻便投身从戎的许光达,是贺龙部下的爱将。在沙场上,他屡建战功,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九死一生。

1932年初,24岁的许光达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距许心脏不到10厘米的胸部,必须做手术。然而红军医院设备简陋,没有麻醉药,大家手足无措,许光达却毫不在乎地说:“给我一条毛巾就行,我能挺得住。”他咬着毛巾,强忍着疼痛,进行了一次无麻醉的手术,可子弹太深,取不出来。

贺龙派人送他去上海治疗,可这时的上海,国民党正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最后中央决定送许光达去苏联治疗并学习——这一决定改变了许光达的人生历程,也为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装甲兵司令员奠定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规模化的重型武器基本都靠缴获,还无法自主制造。1950年,毛泽东亲自派许光达筹建我军历史上的现代化新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许光达肩负重任,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将知识化作强国的力量。他反复告诫同志们:“整个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方向是向机械化前进。”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年轻的坦克部队迅速成长,在抗美援朝中初试牛刀,为国争光。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军委根据许光达对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他得知后,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封信,申请将自己从大将降为上将——他认为,在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自己战绩平平,后又赴国外疗伤学习,无数士兵在沙场上献出了鲜血和生命,相比之下,自己所做的贡献微不足道。

在中央军委会议室,毛泽东读毕,欣慰不已,激动地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又叹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中央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授予他大将军衔。

如今,这座高大、形如旗帜的“让衔碑”静静伫立在许光达故居坪院的中央,石碑的右上方,雕刻着他的半身像:戴着眼镜,一身军装,从容和蔼地微笑着。

编号为“001”的六二式坦克。

在“让衔碑”的旁边,停放着的六二式坦克是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第一种型号,在许光达的亲自主持下完成。2008年,在许光达诞辰100周年前夕,经中央军委特批,我国自行研制的轻型坦克,从广州军区运至故居,作为我国装甲兵创始人许光达永远的纪念。

风吹雨打却岿然不动的巨石,像极了在荣誉高光前仍谦逊自省的许光达。千千万万个后来人,踏上故居的土地,一步步走过许光达走过的路,将这座“明镜”的高风亮节深植于心。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编辑:高芹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4/13/7013608.html

佛山红色地标 | 邓熙农烈士故居:见证这位三水革命烈士,毕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2021年,中国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佛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佛山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市创建办、佛山电台FM94.6推出《佛山红色地标》系列融媒报道,融合运用短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带大家到佛山的红色地标“打卡”,共同探寻历史肌理,解读精神密码,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三水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走出了邓培、邓熙农、陆伟昌等一批仁人志士。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滋养着这片土地,勉励后人不断前行。本期节目,我们就带您走进邓熙农烈士故居及其烈士墓,回顾邓熙农的红色一生。

邓熙农故居

坚定信仰 全身心投入工农运动

邓熙农原名邓遂安,1901年出生于今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少年时期,邓熙农就聪慧好学、能言善辩。1917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新办三水县立中学,两年后考入广州政法学堂。求学期间,邓熙农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并接受新思想,逐步确立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信念。1922年,他离开政法学堂前往上海参加革命活动。次年,邓熙农返回广州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春,邓熙农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回到家乡三水活动。他深入到理发、碾谷、烟丝等行业的工人中,宣传“工人组织工会”“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等革命道理。邓熙农还时常到码头公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处发表演说,广泛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号召大家参与革命。

1925年,邓熙农到三水西区青岐乡阁尾村,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1926年2月,国民党三水县党部改组,邓熙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5月,他被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任为三水县党部筹备员。此后,邓熙农利用此身份全力投入到工农运动中。

同年五六月间,邓熙农参与建立中共三水县支部,与梁应坤、程鸿博等先后发动和帮助建立行业工会、革命工人联合会及工人纠察队、南(海)三(水)工人研究社。7月,米业工人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要求遭到拒绝,邓熙农等通过工会组织发动当时的三水全县米业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斗争得到广东碾谷总工会和三水工会联合会的援助,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国民党省党部责令资方接受工人的全部条件,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邓熙农也努力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6月,邓熙农与陆伟昌、程鸿博发动和组织成立阁尾村农会,吸纳会员30多人。农会接管了公产公物,实行禁烟禁赌,减租减息,组织农军,实行武装自卫。此后,三水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三水全县有40多个乡村建立了农会,会员达3000多人。

视死如归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秋,中共三水县委成立,邓熙农为县委委员。他和共产党员们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恢复了一批工会农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邓熙农与陆伟昌以西南榨油、理发等工会的会员组成的工人赤卫队,以及阁尾村农会会员组成的农民自卫军为队伍,与集结在三水的西江农军等候策应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邓熙农与陆伟昌组织的工人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一度占领了广三铁路走马营路段一带,封锁了广州至西江地区的陆上要冲。

广州起义失败后,三水反动当局加紧缉捕共产党员。三水党组织的成员被迫转移,邓熙农辗转隐蔽于家乡西区、高明明城、南海西樵、鹤山沙坪一带。不久,避往香港的陆伟昌返回三水,向邓熙农传达“组织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大屠杀,不可离开家乡民众”的指示,邓熙农开始在家乡西区开展秘密活动。

1928年8月下旬,邓熙农返回云塘村活动后不幸被捕。在被押解到当时的三水县城河口时,恰逢广三列车到站,下车旅客众多。邓熙农向行人高呼口号,宣讲要实行共产主义的道理。

在此后的刑讯中,邓熙农公开承认自己共产党员身份,直言共产党人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可耻行径,每次受审时都理直气壮地痛斥敌人。得知此事后,邓熙农的父亲十分焦急,想方设法营救,他远在海外的亲戚也出资救助。反动当局允诺:“只要他表悔改轻狂之意,就可以释放。”但遭到邓熙农的断然拒绝。邓熙农表示,绝不变志,决不屈膝求生。他还传出家信,嘱咐妻子不要忧伤,要教育好后代,鼓励家人相信正义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

经过两年多的狱中折磨,无数次的刑审逼供,邓熙农始终不曾屈服变节。1930年12月23日,邓熙农被解押回三水。次日,在被押赴刑场途中,邓熙农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对派”,场面悲壮,感动无数群众。牺牲时,邓熙农年仅29岁。

弘扬英烈精神 汲取前行力量

时光荏苒,坐落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的邓熙农烈士故居,成为了人们缅怀邓熙农烈士光荣革命事迹,承载红色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要向邓熙农烈士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之栋梁。”今年清明期间,佛山市三水区金本小学组织部分师生前往邓熙农故居及烈士墓举行祭扫革命先烈活动。在烈士墓前,金本小学学生黄敏乐表达了向革命烈士学习的决心。

金本小学学生 黄敏乐

在邓熙农故居的不远处,坐落着邓熙农烈士墓。清明时节,已有71岁高龄的邓熙农的侄孙邓英耀像往年一样来到这里,庄严地三鞠躬后献上鲜花,以寄哀思。“我们要继续弘扬邓熙农烈士的精神。青年一代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

邓英耀

参观指南

邓熙农故居: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

邓熙农烈士墓: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五顶岗村委会云塘村后山

来源:民生直通车

暑期红色旅游地:河南焦作沁阳北孔村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故居

宋学义(1918—1971),狼牙山五壮士 ”之一,其故居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他出身佃农,从小就流浪要饭,当童工,打短工,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是北孔村宋学义故居

1939年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当战士。

1941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河北易县,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我八路军某部宋学义等五名战士诱敌至狼牙山主峰棋盘坨峰,进行殊死战斗,最后弹尽粮绝,纵身跳下了悬崖。班长马宝玉和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宋学义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树丛挂住,宋学义腰部受重伤,他们第二天被接回部队,送往野战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后生还。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大会,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坚决顽强”奖章。(下图右二为宋学义)

宋学义伤好归队以后,被保送到延安抗大二分校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图前排右三为宋学义)

1947年,宋学义听说家乡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已经解放,便动了回乡务农的念头。1947年6月15日,宋学义带着妻子李桂荣离开了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经过40多天的跋涉,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复员回乡的宋学义在沁阳北孔村先后担任村农会主席、政治主任等职务,带领群众投入到生产劳动和土改等运动中来。乡亲们只知道他是一个有功劳的残疾八路,他也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转业的具体原因。(下图为宋学义故居)

直到1951年10月,国家要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在全国开展一次寻访英雄活动,当时在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干部找到北孔村,在宋学义家找到了那枚奖章——— “坚决顽强”奖章。1953年,新乡行署、军分区、沁阳县人民政府在北孔村给宋学义召开隆重的庆功大会,请他全家人坐在主席台上,村民才知道他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大英雄。(下图为宋学义故居)

1959年,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上映后,英雄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而宋学义却拒绝了“进城”的机会,默默地在沁阳北孔村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宋学义把积蓄的残废金全部拿出来给村里买了一头牲口,剩下的钱分给了群众;政府给他的救济粮,也一碗一碗地分给群众,他全家和乡亲们一同喝稀粥。(下图二排中为宋学义)

宋学义带领北孔村人打机井,挖水塘,修建鱼池,把贫瘠的家乡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新农村。他在洛阳用自己的四场演讲给村里换回一台当时稀有的东方红拖拉机,但他个人从来没有给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肝癌在郑州去世。当年舍身一跳绝不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幸存之后也并没有把个人享受当做人生目标,从战场到家乡,从壮士到农民,宋学义以同样对党的忠诚,成为后人楷模。2009年,宋学义及“狼牙山五壮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4年11月27日,以“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返乡后的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勋章》在郑州开拍,该影片由焦作市委宣传部和沁阳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著名导演刘小宁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佩琦主演。

2011年,沁阳市王曲乡二中更名为“宋学义中学”。

2016年,沁阳市对宋学义故居进行了修缮,完成后的宋学义故居内设纪念馆,展示有200多件与“狼牙山五壮士”有关的文物,有照片、笔记、书籍、勋章和奖章和宋学义用过的物品等。

出行攻略

地址: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

市内公交:沁阳汽车站乘坐沁阳—西向、沁阳—紫陵班车,到北孔村村口下车。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时至17时

门票说明: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