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恪公祠堂

宋文恪公祠堂

宋文恪公祠堂

在牛屯镇宋林村,为明代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宋讷之祠堂。现存大殿三间,高门楼一间,上有清代滑县知事吕文华挂的红底金字“宋文恪祠堂”及明帝朱元璋亲笔题的“开国明师”两个匾额。

潮州韩文公祠景点介绍 潮州韩文公祠堂

1. 潮州韩文公祠堂

广东人宗族观念浓厚,祠堂众多,在广东人眼里祠堂是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也是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

以下是十大祠堂的排名

1 广州陈家祠

02 潮州韩文公祠

03 雷州雷祖祠

04 已略黄公祠

05 丁氏光禄公祠

06 乐从陈家祠

07 广裕祠

08 黄氏大宗祠建筑群

09 北山杨氏大宗祠

10 茶东陈氏宗祠群

2. 潮汕韩文公祠到潮州古城墙

广济桥 、饶宗颐学术馆、广济城楼、牌坊街、许附马府、潮州西湖、幽谷逸林、凤凰天池、龙湖古寨、纪略黄公祠、泰佛殿、淡浮院、北阁佛灯、韩文公祠、甘露寺等等

3. 潮州 韩文公祠

潮人称韩公是唐朝朝愈,在潮州笔架山上有韩文公祠供养他。

4. 潮州韩文公祠的由来

真正的“断”桥在广东潮州就有一座,名字叫广济桥,当地百姓更喜欢称它为湘桥或湘子桥,因为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广济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降世修建的。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外,直面广济门城楼,东边斜对韩文公祠,这座桥梁最特别之处在于白天连成一条线,游客可以直接穿行而过,但一到晚上就“断成两半”,游客都会围在滨江长廊望江赞叹。

为什么呢?原来广济桥的两侧是由桥墩+亭台楼阁组成的实体桥,中间是原始江面,白天由十八艘小船并排连接,游客可以通行两岸,晚上梭船要拆开方便大船通过除了桥亭,广济桥上还有一些牌坊,其中一座牌坊有“民不能忘”字样。

广济桥上修建有望楼,是中国桥梁史上所仅见,这座桥梁还是世界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 韩文公祠,潮州文脉的传承

中国十大祠堂是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建好的姓氏名人祠堂,包括十大姓氏的十个名人的祠堂。这十座祠堂分别是成都武侯祠、北京文丞相祠、南阳医圣祠、苏州范成大祠、潮州韩文公祠、淮安韩侯祀祠、西安杜公祠、湖南汨罗屈原祠、忻州杨家祠、襄樊米公祠。

中国十大名人祠堂不仅是对十大家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姓氏文化的保留和沉淀。对每个家族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承之地。

祠堂里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姓氏文化,还有建筑历史和艺术的传承。不仅是家族的也是国家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6. 潮州韩愈公祠简介

在潮汕可以去牌坊街、滨江长廊、湘子桥、韩文公祠、甲第巷这些地方。

一、牌坊街

牌坊街基本都是所有游客都会来到的一个地方,一整条街都是一座座各色各异的牌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周边都得是非常具有广东特色的碉楼,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商店,有很多店家都在卖着潮州特产。

牌坊街有一个最有特色的是在“兵马司林”附近的“榜眼”牌坊,这个是牌坊街中唯一一个具有色彩的牌坊,大家可以去看看。

二、滨江长廊

在牌坊街附近,潮州古城外的一条滨江长廊,在这里可以观看到潮州的母亲河——韩江。长廊绕着古城墙从南到北,途中会经历上水门、广济门、竹木门、下水门这四个城楼,特别是广济门,接连着广济桥,也就是湘子桥。

滨江长廊的绿化很好,是一条非常合适散步运动的长廊,每天早晨都会有很多老年人在这里晨练或者散步,慢悠悠地,还可以欣赏着韩江对岸的美景。

如果到了晚上,人就更多了,茶余饭后,大家也都会出来逛逛街散散步,更有许多人会夜跑,吹着江风,别是一番滋味。

三、湘子桥

湘子桥也被叫做广济桥,和广济楼相呼应的,就在广济 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湘子桥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座桥梁,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这首童谣基本伴随着潮州人长大的,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湘子桥有二十四个故居特色的亭台楼阁,中间还是可以启闭的十八艘梭船,每天都会定时闭合给予韩江两岸的行人通过,一般到了晚上都会开启,给予船只同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四、韩文公祠

潮州韩文公祠是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而建。这里依山傍水,一进门就是一条直梯直上主殿,祠内记载着韩问公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除此之外,登上最顶峰的侍郎阁还可一览潮州美景。

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不到八个月,在这期间驱恶除弊,扶持农桑,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为潮州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每一个潮州人尊敬的伟人。也因此潮州人感恩韩愈“功不在禹下”的伟业,改恶溪为韩江,改笔架山为韩山,“一片江山尽姓韩”。

五、甲第巷

位于潮州古城区南部,具有潮汕地区各类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与艺术方面均有大的特色。民居建筑山墙上的彩色嵌瓷,屋檐和柱头上的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山墙屋脊的形式则根据房屋的朝向与布局有“ 金、木、水、火、土”五种。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内存许多古井和古木,现存古井143口,几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古井,有些还在使用,在义井巷的东巷口还留有宋代古井“ 义井”,同时还植有树木40棵。 近年,甲第巷古民居由市政府拨资修复,现已成为潮州又一旅游观光胜地。

7. 潮汕韩文公祠介绍

广济桥地跨韩江两岸,分别有东西两个门。

西门距古城楼和牌坊街较近,因此也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游览广济桥,由西往东或由东往西均可,往返也行。

最佳方式应该是由西往东或由东往西单程,一般不要返回,因为,韩江的东岸有韩文公祠和韩山师范学院,可以一并游览,游过后需返回西岸,可以乘公交车,或者先乘公交车到东岸,然后过桥到西岸,两者均可,根据需要,自行安排。

8. 潮州韩文公寺

潮州胜迹联述略 

 蔡国平 

 潮州古城,人文鼎盛,胜迹繁多,风光如画,早已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誉。自一九八六年古邑潮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各级领导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寻求有潮州特色的旅游文化。

近些年来,潮州已经修复或正在修复一些古迹,如凤凰洲、北阁佛灯、滨江长廊、湘子桥、石牌坊等;也拓展另一些景点,如饶宗颐学术馆、淡浮院等,为发展旅游事业做了不少努力。  

潮州的名胜古迹与全国各地的胜迹一样大多有楹联点缀其间。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好的楹联,也如其他优秀文艺作品一样,能使江山添姿,名胜增色。潮州较著名的胜迹要数“湘子桥”和“韩文公祠”。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修桥时对桥上亭阁进行改造,所增望楼各有特色并有对联,如冰壶楼左右亭各有一副对联,

左亭联:  一带鼍梁循禹迹  千年鳄渚定韩潮  

右亭联:稳度韩江千尺水  归来秦石一时鞭  

另外,今位于潮州城东韩山西麓“韩文公祠”是岭东地区的一处重要名胜,现今刻于韩祠内石柱上的有清人四副对联,现举 一:  

原道开理学渊源,吏部文章,长昭日月;  

辟佛作中流砥柱,孤臣羁旅,独占江山。

  几副对联大多从韩愈贬潮,驱鳄兴学,为民做好事,得到老百姓的敬仰着笔,但流传得最为广泛的是下面一联: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此联切人切地,非用于潮州昌黎祠不可。

  历史悠久的潮州开元寺是来潮旅游者必到之地。开元寺内楹联众多,多为名家墨迹,进门一联为:  

百万人家福地  

三千世界丛林

  寺内“客堂”有一联流传颇广:  

静邀明月归禅室  

闲剪春云补衲衣

  依山傍水的潮州景点“北阁佛灯”亭阁高低错落甚为别致,其中有清人姚竹园一副对联:  

折地河声奔足底  

脱天峰影落城头 

 这副对联切地、切景,作者妙用“折”、“奔”、“脱”、“落”四个动词,使联的动感、气势十足,只有站在“青天白日”这个地方赏景的人,读此联时就会有一番特别的感受。

  潮州的另一景点涸溪塔也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涸溪塔也叫“凤凰塔”,不少人误认为“涸溪塔”就是“龙湫宝塔”,包括《对联纵横谈》的作者余德泉教授在内也犯此错误。凤凰塔联:  

玉柱擎天,凤起东山标七级;  

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

  与“凤凰塔”隔江相望的位于南堤旁的“青龙庙”也有一副广为传颂的佳联:  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塔作笔,仰写天上文章。

  潮州新修复景点“凤凰洲公园”,风景幽雅,空气清新。中有天后宫,天后宫原有一副对联:  

大海茫茫,到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  

飘风发发,正可危可惧,徯我后,后来其苏。

  “天后宫”也称“妈祖庙”,老百姓认为天后是海上的保护神,这副联的意思是人们在从事海上劳动中,如果碰到危险的时候,祈求天后的帮助,一定会转危为安。  潮州现在不少新修缮的景点都有对联,如位于城郊北堤中段,面临韩江的“鳄渡秋风亭”,此处江面开阔,每值秋季则天高气爽,江面白帆点点,景象秀丽,“鳄渡秋风亭”立于二层石台之上,前柱有联:  

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  

鳄鱼徒去,江河自此澄清。  

后亭柱有联:  

溪石何曾恶  

江山喜姓韩

  二联均用韩愈祭鳄故事,明白易懂,后亭柱联为著名学者邑人饶宗颐教授撰书。还有如座落于东门城楼旁的“饶宗颐学术馆”,大门外就有一副黄苗子撰书的四言联:  

陶镕今古  

点染江山 

 进门大厅也有一副由学者、邑人曾楚楠撰,香港大书画家杨善深书写的对联:

旷世奇才,导夫先路;  

鸿篇巨制,惠及后人。

  潮州名胜繁多,楹联不少,以上所举乃十不及一,限于篇幅,不敢?嗦。潮州素称“海滨邹鲁”,人文荟萃,为发展名城旅游事业,吸引更多游客,愿更多饱学者为我潮新景点撰联。不久前,我不揣浅陋,曾撰数则潮州八景联,现以“鳄渡秋风”联作此文收结并作引玉之砖。  

鳄去澄江斜晓月  

渡馀芳草荡秋风

9. 潮州韩文公祠简介

广济桥、道韵楼、缵美楼、开元寺、韩文公祠、龙湖古寨、象埔寨、石丘头村、孚中寨、广济楼、许驸马府、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都在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粤东地区文化中心,海峡西 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面积36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9万人。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文化橱窗、华侨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园林城市、潮州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等美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潮剧、潮州工夫茶、潮州剪纸、潮绣、潮州花灯、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戏、珠绣、推光金漆画、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枫溪瓷烧制技艺、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潮安文里英歌舞……

包公镇祠堂文化之包氏宗祠

包氏宗祠位于县域东北方向包公镇境内,东、南、北三面均为峰峦所环抱,前有横山龙山,右有大包山,均为大别山余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包氏宗祠周边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12线辅道离包氏宗祠不足百米,合宁高速公路文集服务区6万平方米停车场距包氏宗祠仅有300米之距。

建筑风格及内外景观

春秋吴楚之战,楚国面临存亡,楚大夫申包胥忠心爱国,他哭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退来犯之敌,成为复兴楚国的功臣。他的一部分后人取其"包"字为姓。宋代包拯即为其后人。

包氏宗祠二进三开间,始建于明末清初,光绪三十三年重修一次。前厅大门向东北方向洞开,黑漆大门,红底黑字,对联"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光耀眼帘。大门上方牌匾书有"包氏宗祠",字迹清亮,熠然生辉。通径后厅大殿有平门两扇,天井院用青石条铺就,全祠红梁黑柱,飞檐斗角,雕梁画栋。二进正厅中间安放包拯坐像,王朝、马汉侍立两旁。包公身着官袍,双手平放于膝,双目平视,甚是威严可敬。塑像两侧祭奠包氏板谱,代代有序。顶上平板铺盖,雕龙画风,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家族后裔敬祖拜尊,香火缭绕,人流不绝。

民国期间,祠堂变为空屋。新中国成立后用作校舍,唯听书声琅琅。"文革"期间,塑像被推倒,正厅三块耀眼的金字匾额变为老师黑板,祖宗牌位、板谱变成学生课桌,甚为痛惜。

历风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拂去千年浮尘,扬名中外的一代名臣包拯终于为海外知名学者尊拜。

1994年,菲律宾庄垂郎老先生和中国台湾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拜 祭,并捐款15.63万元,使断墙残壁的包氏宗祠有重新修复的机会。包氏家族翻换梁柱,补修断瓦,整粉墙壁,使沉睡欲坠的包氏宗祠又巍然屹立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包氏宗祠后被列入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加备受关注、呵护,多次粉修,更显得这座祖祠新的生命力。

尊祖敬祖、继承家风的包氏后裔,以饱满的精神,仿古复造。将"文革"间遭破坏的石鼓,重新打造并安放于大门两侧,其古风之气不逊于当年。并铭刻碑文立于国道北侧,碑文西侧有砖雕牌匾,书有包拯简历供前来参观的游客观拜。每到春夏之际,祠前小桥流水,绿柳拂岸,群山环抱,绿水影映,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颇具观游景点价值,更显现了包氏宗祠厚重的历史内涵。

家训严规

包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为使优秀的道德风范传承后代,包拯立有家训严规,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t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琪刊石,竖 工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祠堂的又一功能是正俗教化,宣扬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而这些是常是结合祭祀活动一道进行的。古时对于宗族中的贤德人士,主持宗族事务的族长要给予表彰;而对于违犯族规者,宗族有权进行惩治,而惩治的方法也非常严厉。

惩治的地点之所以选在祠堂中,是想让受惩者意识到,由于自己行为的不检点,致使祖宗蒙受羞辱,从而达到肉体和心灵双重惩罚的果。惩治的时间,大多由族中掌管事务的人们商定。惩治男族众时,女人可以回避,而年满12岁的儿童则必须到场接受直观教育。对于个别不服宗族惩治的族众,族长可以决定将其送官严惩。

包拯遗像

尊祖敬祖,传承家风,永为后裔,敬尊元犯。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清明节,包拯的真容遗像由族人挂在后厅梁上,供人拜渴。容像高约4米,宽2米,身着大红官袍,头戴官帽,脚穿白底古靴鞋。遗像字迹清幽,下款盖有皇上玉玺,右上角有题额,左下角有落款。包拯神态严肃,令人肃然起敬,观拜者直立久仰,迟迟不愿离去。日寇侵华期间,铁蹄曾至包村,日寇见包拯凛然不可冒犯,忙下跪拜谒纳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视包公遗像为国宝,毛泽东主席亲自电令,收藏包公遗像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包公故里遗存

包拯的出生地包公镇大包村故宅早毁,原宅坐西向东,宅门偏东南,现存一井一塘。大包村正东有大杨山,东南有小岘山,虎山与凤凰坡皆处村庄的正南方。小岘山口有条天然河流,向北经过虎山之东,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向北流人村东的荷花塘,惠及全村。小包村附近分布着花园井、荷花塘、包公庙、衣胞地、凤凰桥凤凰山、包公祠等遗迹

大包村南有一地叫九里十三包。传言包氏家境贫寒,一日,母亲在小李蛮村南柴山打柴,背柴下山时,母亲肚疼难忍,便途中蹲下休息。奇怪的是,蹲一下以后,那里便长出一个土包。因休息时间不等,距离远近不等,土包大小也不等,今仍可见形迹。故后人云:九里十三包,脚踩凤凰桥。

小包村南约200多米的包冲水田中,有一块簸箕大小的土堆,当地传说土堆过去是血红的,在阳光照耀下会闪光,包公出生后,家人把包公衣胞埋在那里,因此该地称为"衣胞地"。

凤凰山又名柴山,少年包拯常在山上嬉戏,山上怪石鳞响,有石似龙、似龟、似鳌,又有三石并立,酷似"蓬莱三仙"。

小包村东面有座虎山,传说包公当年出生时皮肤黝黑,曾被父母丢在此山上。

花园井位于包宅院内,深13米,井筒上部5米为近人重修,以下8米仍为宋井风格,井水清冽甘美,千年依然,适宜煮粥泡茶,且久旱不干。包公即喝此水长大。当地人传说,纯良百姓饮用此井水会有甜味,而坏人饮用后却会口干舌苦。

荷花塘又名清明塘,位于包宅院内,面积一亩多,呈长方形。每到夏天,塘埂上垂柳依依,塘中莲叶接天,荷花艳红。

小包村的人为纪念包公,在村前田埂上用4块大青石盖一座包公庙,石板历经数百年而不倒。庙内有包拯全身像,庙旁边是一口五亩大小的清水塘,塘水常年清澈,象征着包公清正廉洁。

小包村北去2公里处有包氏宗祠,原祠建于宋代,早毁,现存之祠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祠门向北,不同于一般祠门向南开。传说奸臣诬告包拯图谋不轨,拯为表白忠心,特将祠门北开,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祠堂二进屋正中原有包拯塑像,"文革"中被毁。唯《包氏宗谱》、《包孝肃奏议》10卷及包拯画像l幅,由包氏后代历尽艰辛保存下来。

包拯遗骨

包拯逝于河南开封任上,次年护丧归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文革"期间,包氏后裔掘墓将其遗骨偷运至老家大包村,葬于村东龙山大塘窝地。1984年,在时任合肥市市长张大为的热心关切下,一代名臣包拯归葬于合肥包河东,建包公墓,后称包公祠。

家族名人

包拯(999-1062), 5岁启蒙,13岁读完"四书五经"。

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年28岁,朝廷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他到江西赴任,遵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包拯放弃官职,在家侍奉父母。

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包拯在墓旁的草棚里守孝3年。丧服期满后仍不忍离去,又在家住两年,才离开家乡。

景祐三年( 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康定元年( 1040年),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州。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政策提出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

庆历六年( 1046年)夏,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两税。后又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河北,他奏请把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利于商贩经营盐业。皇祐二年( 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担任谏官。

包拯调任庐州知州时,不徇私情,执法不避亲朋。他的舅舅犯了案,但以为外甥当官, 自己犯点事不会有麻烦。结果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70大板。从此,亲友格外小心,谁也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传遍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虽然有的亲友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包公却泰然自若。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出任北宋都城开封的知府,秉公理政,铁面无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下大雨时,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是由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堤垒 坝所致,他们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一起,成为水上花园。包拯不畏权势,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除,疏通惠民河。

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或包公。他在任开封知府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和有"御猫"之誉的展昭相助,办案既明察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伸张,也导人向善。

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有一鼓,逢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只要击鼓鸣冤,包青天必定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

嘉祐五年(1060年),包拯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开封任上病逝,享年64岁。仁宗皇帝感念其一生公正清廉的品行,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

包氏后裔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外,为国出力报效者众多。现有资料记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召开,代表中就有包公后裔包惠僧。包公后裔、世界船王包玉刚享誉世界,曾经是邓小平的座上客。

摘自《走进肥东祠堂》

红红火火!西黎祠堂和文化公园正式落成

今天,荷城街道西黎村祠堂文化公园落成,秀丽河畔,再现古韵西黎的景色。古老的祠堂在族人和嘉宾的见证下,实现重光。

西黎祠堂曾经破败不堪,去年,村民就开始邀请佛山古物古迹修缮团队进行重修。青砖黛瓦龙舟脊,彩塑砖雕朱漆门,古韵西黎,得以再现。

重修后的日德黎公祠

西黎村的建设很尊重传统和历史,例如红砂岩的石构件,是村民在开村之初所建的房屋的一部分,现在房屋重修了,他们仍然把这些石构件放在这里,体现了传承与发展。

红砂岩石件

自南宋开村至今,祠堂已经多次重修,现在古祠是一座严格按照礼制建筑,把各个时期的石件摆设在门前,把彰显读书功名的旗杆夹重新竖立起来,饮水思源的古井又再次清澈涌泉......这些实物印记,传扬着“缰水绕西溪,平山迁秀丽”的黎氏家族训。

置于祠堂前的旗杆夹

古井

今天的落成庆典活动包括祠堂、文化公园、一河两岸等人居改造,外出的乡亲回村纷纷赞叹,古色古香,古韵犹存,西黎果然“犀利”!

近几年,西黎村借助西江新城建设,完成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后,通过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发展高档商住、完善公共配套和商业服务功能等方式,激活集体经济,吸引了德恒菁英学校、荷新创意产业园、明德西黎幼儿园、西黎蔚景四季等优质项目纷纷进驻。村集体的年收入由原来的20多万元增加到1300多万元;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请看视频《西黎村-新城拥抱的璀璨明珠》

乡亲齐聚庆典

荷城街道西黎村民 黎建标:

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村民们团结一致、鼎力支持和政府的紧密合作。去年我们每人发了两万元的分红,希望以后更上一层楼。

荷城街道 西黎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黎志华: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把村中的生活污水进行雨污分流,把门前鱼塘的浊水塘变为清水塘,周边的环境打造成为了一个景点,这期间我们村和各级政府总共投入了800多万。下一步继续逐步完成村庄巷道硬底化,深化土地资源发展。

来源 | 高明新闻记者任家文、谭希能

编辑 | 李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