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墓碑

宋氏墓碑

宋氏墓碑,位于河南省滑县牛屯镇宋林村,始建于元代,2006年6月8日,宋氏墓碑被核定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宋氏墓碑,宋氏墓碑简介,宋氏墓碑-安阳市滑县宋氏墓碑

常州一工地发现多块古代墓碑 疑似宋朝古墓

4月22号下午6点钟左右,常州武进区南夏墅永安河改造工程 施工过程中,在河底发现了几块古代石碑。当地街道村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对现场进行了24小时看护,并通知了武进文物保护部门。

今天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武进区南夏墅的永安河改造路段,发现现场已经围着不少当地居民。

不少居民认为这里应该是一个祖坟,最早年代应该是在宋朝

就在这时候,又一块古代石碑被挖了出来,石碑上的字已经很难认清楚了。

附近居民:时代应该是宋代,因为我父亲之前说过,这里有古墓,是宋朝张家的。

那么,这个古墓究竟是不是宋朝张家祖坟呢?

据了解,附近华阳村委有不少居民姓张,其中有一位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辈就曾经告诉他,张家有古墓,但是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村民 张先生:知道有古墓,就是不知道哪里。

南夏墅街道华阳村委副主任 张晓波:发现之后6点打电话给我,我就立即赶到现场,发现几块石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施工队说被捡垃圾的拿去了,然后我们联系公安和文物部门,将石头找了回来,组织人员连夜24小时看护起来。目前,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已经第一时间介入。

据武进区文化新局文物保护科 黄建锋介绍,目前已经出土8块古代墓碑,已经送往当地村委,等待下一步处理。至于是哪个朝代,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记者在村委看到已经出土这几块墓碑,墓碑上字体工整,其中有一块特别标注了墓志铭,进士出身,年代是明代的成化年间。

目前,永安河改造工程相关路段暂时停工,武进区文化新局文物保护科正在讨论下一步具体保护措施。

武乡韩北大明韩氏古墓碑考察记

大明韩氏古墓碑考

韩怀松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下午,编修《韩氏家谱》筹备委员会成员在一起议事。事毕后,有族人提议要去村里看一块古墓碑。前一段,族人们也看过几次,因墓碑残破、磨损严重,上面大多数字迹模糊难辨,始终研究无果。

我们一行6人来到墓碑前,仔细端详。当时阳光正好斜照在墓碑上,通过几次三番地辨认、判断、推想,最终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把碑文抄录了下来,只有个别几个字无法推断。这时太阳渐渐落下,墓碑上的阳光由亮变暗,土丘的影子投在碑上,我们几人再瞪大眼睛看时,多数字体已经看不清了。一年长的族人感慨地说:“怪了,前几次怎么也看不清,怎么刚才就看清了?不会今天是清明节先祖显灵了吧?”我们若有所思。不管怎么说,大家总算有所收获,拍完照后都兴致勃勃地分散回家了。照片上显示的时间是2020年4月4日16时57分。

我回家后想想当时的情景,觉得是我们去考察的时机恰到好处,恰逢阳光高度角适宜观察吧?新发现的大明韩氏墓碑,或许能给我们研究族系历史提供重要的信息。我被家人们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大明韩氏碑文

韩翁墓志:

父 讳九叙

母段村武氏:

字(永)治,山西布政司,(隻)素性温和,谨守先举,享年六旬二,( )三子( )(汉)三女(冬)( )

长子庠生讳光祖

次兴祖

三(世)绍祖

孙庠生文瑞

文祥

文沛

大明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二日

注释:布政司: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十四年(1381),增设为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宣宗宣德三年(1428),除南北两京外,全国定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以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别称藩司,俗称藩台,尊称方伯,下属称藩宪,总督巡抚之制建立后,布政使权位渐轻。清沿置,掌全省民政、田赋与户籍等事,为总督巡抚属官,每省一人,分辖本省府、州、县。庠生:古代学校称“庠(xiang)”,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说明:墓碑括号表示墓碑上的字无法辨认或不确定。

推断:韩九叙(字永治),明朝末期人,官至山西布政司。如果其子是在父去世当年立碑,推断其应该是1578年出生(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墓碑正面呈正方形,厚度约一尺有余,碑文字体不规范、不合体,刻痕肤浅,且正文内容只有22个字。从墓碑的形状、字体、内容上分析,作为山西省一名行政长官,不可能在儿子、孙子辈就衰落得连一块合体的墓碑也立不起,而且生平事迹只有“素性温和,谨守先举”,况且子孙辈还有两名“庠生”。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适逢战乱或天灾人祸,无暇顾及,为了标志,草草安葬。二是墓碑是其逝去多年后他的后代补立的。三是纯属子虚乌有,有人杜撰的(竟有这种事情?)

结论:自然官至山西布政司,明清时期的《武乡县志》理应有记载,其从政事迹和世序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

2020年4月9日

作者:韩怀松,山西武乡韩北村人,教师,文学爱好者。

郑重声明

“58同镇”转载本公众号所有文章 均未取得本公众号授权, 属侵权行为,与本公众号无关。限声明之日起,武乡 “58同镇”删除一切原创转载文章我们将通过法律渠道追究其相关责任。

特此声明

2020年4月9日

庙宇镇:吴氏墓群碑刻上的历史文化

庙宇镇永安村五社肖家弯有一处吴氏祖坟地,埋葬着入川祖吴大庄及吴姓的其他先祖,有墓碑而又比较有名的有:吴大庄与夏氏合葬墓,吴鹏飞墓,吴士虞墓,吴人迁与曾氏合葬墓,简直与向氏合葬墓。

一、吴大庄、夏氏合葬墓

墓冢用条石围砌成覆斗状,墓通长5.8米,宽3.6米,高2.4米。墓碑高1米,宽0.7米。碑刻文字用阴刻楷体。碑刻两侧饰八字形抱鼓装饰,碑额横眉处饰二龙抢宝,二层立柱饰人物浮雕,墓冠为笔架式,饰二龙戏珠。墓前立有两根望柱,高2米,从上面的文字看,是后人整修墓地时弄错了,它应立在旁边相距五米远的吴鹏飞的墓前才对。

望柱“乾隆甲寅恩科武举”--吴剑波摄

碑面上方刻写“壬山丙向”四个大字,正中竖排并列刻写大字:

故显考妣吴公门讳大莊夏字公氏端氏老大孺人茔墓

原系江西贑州府会昌县小沙甲花厅人氏

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春月吉旦

望柱“乾隆乙卯仲春二月”--吴剑波摄

碑面上还刻有四个儿子的名字:吴学纬(庠生)、吴学纺、吴学织、吴学红(庠生),还有他们的配偶的姓氏及子孙名字。和其他地方的墓碑碑面有所不同的是,这通碑面底部和两边亦进行了雕饰,底部是海水波浪起花,两边是植物花卉加鸟类,一边是火乌,一边是凤凰,大概象征日月,两边顶部是云彩图,主碑上后代人名显得清爽,不似别的碑面密密麻麻刻字很小,曾孙以下的名字,分房刻在主碑两边门框式的方立柱上。

吴大庄墓--吴剑波摄

吴氏家族口传,吴大庄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入巫后,以编斗笠为生,这种斗笠是下雨戴的,当地人叫“蓼叶窟”,就是以篾条编夹竹笋壳,遮雨效果好,使用时间长,这种斗笠和蓑衣搭配,是坪龙坝农民栽秧打谷劳动的最好装备。当地农民称有这种编织斗笠手艺的人为“蓼叶窟匠”。看来吴大庄当时是手艺人,不是很有文化的人。

初到坪龙坝时,吴大庄住在现学堂村老屋塆,颇受当地富户的欺凌。因人口逐年增多,他开始修新房,按风俗,上梁这天,是个大日子,是请人推算出的吉利时辰,这天亲朋好友和乡邻都要来送礼道贺,作为东家,他要办酒席招待。为了照顾好各方面的关系,他还得请当地乡绅和有钱有势的人,这些人来吃饭喝酒,是给你的面子,不会送礼。吴大庄上梁这天,请了本地一个富人,到了吃饭时间,这人未到,吴大庄将开席的时间一再推后,等了很久,也不能为一人而让那么多的其他贵客着急,于是,他吩咐开席。开席不久,这人带了一帮人到了,吴大庄急忙迎接,请他入席,但这人趾高气扬,拒不入席,说你既然请我吃饭,又不等我,分明没把我放在眼里。吴大庄小心赔罪,这人不依不饶,大闹宴席,最后强迫吴家将梁矮下去三尺才作罢。已上去的梁降下三尺,不仅造成修房的损失,更是对造房者极大的羞辱,是结死仇的行为。为了求得生存空间,吴大庄忍气吞声,他将复仇的希望寄寓在培养后代上,后代强了,就会改变受人欺凌的现状。所以他下决心培养后代读书,他的四个儿子中,竟有两个考入了县学,成为庠生,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以后,吴氏家族将勉励读书作为一条重要的家训,以至于在家族的繁衍过程中,出现许多优秀的人才。有好几个进入光绪《巫山县志》,例如:吴大庄的二儿子吴学纺本人没能进入县学,他着力培养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吴士虞成为嘉庆二十五年恩贡;第二子吴士周家庭和谐,五世同堂,获钦赐“寰宇熙春”牌匾,并准予建坊。吴大庄的另一个孙子吴鹏飞于乾隆五十九年考中武举;其后的子孙中有吴国源(增生,参与修《巫山县志》)、吴焕然(庠生),吴凤飞(任巫山视学)等一批晚清在巫山较有名气的文人。吴家后来强大了,成为庙宇槽强族,但吴家并没有去复仇,欺侮吴大庄的那家早就自行衰落了。

二、吴鹏飞墓碑

吴鹏飞又名吴士文,是吴大庄的孙子(吴学红的三儿子),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十八日,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33岁时,获恩科武举。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润七月十八日逝世,他享年82岁,其中保持武举身份达39年,没听说他当过什么官。在他考中举人后第三年,巫山暴发白莲教起义,按说作为武举,正是领兵为朝廷效力的时候,也没听说他有什么动作。也许有鹰扬事迹,没被记载,也许根本就不为上面重视,哪怕你是举人,不用你时再有才能也不用。因为吴鹏飞处世太刚太直。

吴鹏飞的墓碑样式和吴大庄墓大体相同,只是墓碑外层有窗棂式石质护碑。墓碑正中主题:

武举人吴鹏飞墓--吴剑波摄

大清赠武孝廉显考吴鹏飞

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十月

墓前的两根望柱,一根上阴刻楷体 “乾隆甲寅恩科武举”,另一根上刻“乾隆乙卯仲春二月”。头年八月考中举人刻在柱上有纪念意义,第二年二月干什么了?光刻一个时间,是什么意思?

原来,在科考年代,每三年八月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因是秋天,又称秋闱,通过考试被录取的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因是春天,又称春闱。这是正考时间。除正考外,国家举行庆典或者遇到其他值得庆贺的事情,作为统治阶级,为了笼络人心,特颁发谕旨诏书,加开一次乡试、会试,这就是恩科。乾隆五十九年的恩科,称甲寅科,是乾隆皇帝为庆贺自己在位60年而特开的恩科。吴鹏飞在甲寅科乡试中武举,还有进一步冲刺武进士的抱负,所以,第二年二月,他到京城去参加会试,虽未金榜题名,但也是极荣耀的事,等同于乡试中举,故刻字于望柱,因没取得成果,只刻时间,其他什么都不刻。

这两根柱子本应立在吴鹏飞墓前的,却被立在吴大庄墓前了,好在相距不过数米。坟前立望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立的,要取得举人以上的功名,经过朝廷的批准,才能立的。

吴鹏飞的墓志铭是以一首诗来表现的,因碑石风化,有几个字不全,但大体意思可以明白。

鹏飞公大人墓志

状公生平刚方直①,善事庭帏备极爱②。

鹿山未敬鹰扬早③,耄而弗衰气尤□④。

钧石身离椽笔书⑤,□安以妇顺受□。

家可名扬乡亦张⑥,孔树参差金石坚⑦。

东首茔园繁衍子⑧,猗欤休哉锡光铭⑨。

后学 李孝志□

注释:

①刚方直:说吴鹏飞一生刚直方正

②庭帏: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妇女居住的内室,二是父母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二者兼有之,赞美武夫并不是粗犷大意,也有心细柔情的一面。

③鹿山指文事,鹰扬指武事。文科乡试中举的,官府要设宴办招待,称为“鹿鸣宴”。意为在文学方面尚未拜师,在武事方面已经威名卓著了。

④这里缺一字而很难全解了。到了80岁还没衰老,血气更加刚强。吴鹏飞活了82岁。

⑤钧石:古人以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里主要是讲吴鹏飞能拉强弓硬弩,武功非凡,有武事方面的大手笔。

⑥因吴鹏飞中举,吴家名声显扬,乡的声名亦跟着张扬。

⑦这句指墓地树木高低不等,坟有金石之镌。

⑧坟墓的方向和风水有利于后代繁衍。

⑨猗欤休哉:赞叹词,多么美好啊!像马头上的铃铛,走一路响一路。

三、吴士虞墓

吴士虞是吴大庄次子吴学纺的第三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7月初8日,殁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0月4日。《巫山县志·选举志》记载,他于嘉庆二十五年成为恩贡。恩贡,是清朝选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以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吴士虞这次升贡,很可能是嘉庆皇帝驾崩后,新皇帝旻宁继位的庆典,享受了道光皇帝的恩惠。

吴士虞的墓碑上部遭到破坏,墓冠和檐式装饰都不见,只有围石和裸露的碑石,碑的边框也有线条雕饰。碑正中楷体阴刻:

清赠文林郎显考吴公讳士虞老大人之墓

吴士虞墓--吴剑波摄

碑面右边除刻生卒年月外,还刻有胞兄吴士朋、吴士周的名字,再下边才是三个儿子的名字:长男吴人槐(道光十八年岁贡),次男吴人林,三男吴人枢(道光二十五年恩贡,复设教谕),兄和子的妻只有姓无名。立碑时间是“咸丰元年岁次辛亥(1851)季冬月初四日,壬山丙向”。这通碑将墓的八卦方位以小字写在立碑时间后,与通常以醒目大字刻在碑首的作法,显示了另外的造碑风格。

文林郎是七品文官衔级,看来吴士虞曾有相应的官职。

吴士虞父子在同朝出三贡,在巫山是少见的。加上他的堂兄吴鹏飞在乾隆五十九年就已中武举,他的侄子吴人桐也是监生,吴家在庙宇槽已是很有影响的名望之家,吴士虞的二哥在90岁的时候,家庭和睦,五世同堂,才有朝廷的知晓,才有钦赐“寰宇熙春”的匾牌。“熙春”,是明媚的春天的意思。“寰宇”本指宇宙、全球。清朝皇帝题字,意为普天之下,像吴家一样,处理好家庭关系,能做到五世同堂,全天下都能这样,岂不是全天下都春光明媚了!

四、吴人迁曾氏合葬墓

见图11-7-6。在吴大庄墓地右前方近百米远的地方,有吴大庄曾孙吴人迁和曾氏夫妇合葬墓。该墓高2.5米,宽1.8米,围石已被拆除。该墓碑雕饰简洁,墓冠成笔架式,饰以二龙戏珠。墓冠下是遮雨飞檐,檐下是主碑,主碑两边立柱旁有八字抱鼓,圆圆的鼓面上有象征吴氏族徽的雕饰。

墓联云:仍依先祖安吉地,定卜后昆获英才。

墓额横批:佳城孔固

墓联无非就是赞美葬地祥瑞,说它依傍着自己曾祖父吴大庄安埋的吉祥之地,不用说,肯定衍生的后代要出英杰人才。佳城孔固就是说吴人迁安息地的碑坟很坚实牢固。希望永久不坏。

吴人迁曾氏合墓--吴剑波摄

吴人迁是武举吴鹏飞的二儿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9月12日,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2月初1日,享年虚岁92岁。曾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4月19日,卒于同治四年(1865)5月初6日,享年虚岁84岁。立碑时间是同治十二年。

光绪《巫山县志·耆寿志》对凡活过80岁的老人都有记载,而这对死于同治期间的长寿夫妇,却没有入志,留给人们一个疑问。修志的那个时代,有很多局限,难以收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吴家整个入志情况做一分析,可以看出修志人员存在的某些倾向。对有的事情,能不记的,尽量避免;非记不可的,尽量简略。

五、简直向氏夫妇合葬墓

见图11-7-7。简直,字正先,在他的墓碑上,还写有皇清待赠、待诰的字样,但碑上没有说明他们夫妇能享受皇帝封赠封诰的原因。

为什么将姓简的墓列入吴氏墓群呢?因为简直其实是姓吴,不过是其父改换门庭而已。这从简直的墓志铭中可以得到证实。

公本江西贑州府会昌县吴氏后裔也,因明末兵燹之候,公之姑祖讳简可无嗣,公之父讳吴治国过继承宗,因姓为简。公既善承先人之志,子孙亦遂继,述不忘耳。

公生于康熙甲子年八月二十三日申时,卒于乾隆己卯年八月初一寅时。妣生于丙午年十月十六日子时,卒于雍正甲辰年九月十五日申时。是为志。

大清乾隆四十年岁在乙未季春月吉旦

这是庙宇镇口口相传的简吴二姓的来历,碑上说得十分清楚了。现居永安村的简姓,其实就是姓吴,世代以来,简吴二姓是自家人,是不能通婚的。

简直向氏合墓--吴剑波摄

碑上没记简直何时入川,记了他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享年75岁。他的夫人向氏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雍正二年(1724),享年38岁。给夫妇立碑时间是公元1775年。

碑上的字为楷书阴刻,笔力强劲,但字写得较差,还有错字。碑上还记载了简直的后人名字和吴姓脉侄和其他吴姓的侄子和侄孙等多人。简直于乾隆四十年埋在这里,时隔42年后,吴大庄于嘉庆二十二年才又埋在这里,如果不是简家看在与吴家的关系上,吴大庄也不会埋在这里,并让这里成为吴氏的祖坟地。

巫山高唐观发现古代盐业工人墓葬,未来将建遗址公园

执行主编:魏明尧

巫山报社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巫山报社全媒体(巫山报、巫山手机报、巫山网门户网站、融巫山微信公众号、巫山之声微信公号、巫山APP)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页面设计等)的版权或其它知识产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巫山报社书面许可,对于巫山报社全媒体所有内容,任何个人、单位不得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则,巫山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市民若发现网上假新闻和新闻欺诈行为,请拨打巫山县委网信办举报电话5763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