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与王屋山道教“三宫”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为同时期建筑,后几经毁圮,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
其宫名的由来和用途都很明确,宫内《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
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宫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依地势分为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922平方米。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祖师殿。上院为砖石琉璃建筑,依次为土地庙、南天门、东西配殿和玉皇殿。
另有附属建筑两座,碑碣石刻十余通。单体建筑形式多样,屋面有灰瓦顶、琉璃顶、琉璃剪边顶;殿内结构有抬梁式、砖券门和无梁式。这种明代三彩琉璃无梁殿式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并不多见。
迎恩宫在选址上独具匠心——北枕垂珠峰,侧傍滴水涯,周围山林繁茂,溪水萦绕,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在建筑布局上,随山就势,高低错落,化不利环境为奇巧变化。建筑群体北高南低,高差达20米。为了解决高差悬殊的难题,上下院的台阶联系采用先横上再纵上的办法,不但解决了高差问题,而且突出了玉皇殿的崇高地位。
迎恩宫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建筑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下院的灰色瓦屋顶与周围山石、溪水相互映衬,构成浅色调的大地景观;上院的黄蓝琉璃同绿树、蓝天浑然一体,形成重色调的上天景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