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村古建筑群

大芦村古建筑群

大芦村是“中国荔枝之乡的荔枝村”、“水果之乡的水果村”。村里村外,从山坡、田垌到农家的庭院,满目果树葱笼,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即使进入村中,也绝对不会想象得出那是一个有4200多人口的大村场据传,那里原本是芦荻丛生和荒芜之地,十五世纪中期始有人烟,经过先民们的辛勤开发,几度兴衰,到十七世纪初已建设成为有十五个姓氏人家和睦相夕:的富庶之乡,为了使后辈不忘当日的创业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那里的民居无不根据地形傍山构建,山环路转,一个个鸡犬之声相闻,守望相助的居民点,还都各有裴人深省的名称,诸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茶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等等。

沿着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村民们为方便客商前去采运水果修筑的水坭村道渐进荔林深处,在一个水面2000多平方米,碧波潋滟的人造湖前,坦途左右分开,隔岸所见,青砖绿瓦屋脊层叠,鳞次栉毗跌宕起伏的建筑,就是1998年以来各种媒体揭开其神秘面纱后而闻名遐尔的劳氏古宅群之一。宅院前后、水岸边,那些吸纳了几百年日月精华和山水淑气的荔枝树、樟树、橙木树,蜡杆虬枝,苍翠盘郁,恰似一座座巨型盘景。清朝嘉庆八年(1804年),一位叫吴必启的横州诗人到那里访友,正好是荔熟时节傍晚时分,他触景生情所描述的景象:“宅绕青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映红。”而今风光依然。村民在湖堤绿荫间迂回往来,犹如画中人,煞是令人倾慕。

这里最值得一游的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文化住宅群,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分别建于明清两代,古宅依山傍水,古静幽深,藏有文天祥手迹等大量的文物珍品,见证着历史的辉煌,最宝贵的是这里藏有三百多副明、清时期创作的传世楹联,有着珍贵的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一系列人造湖分隔开的明、清建筑群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和劳克公祠。鸡犬之声相闻,宅旁湖畔寓意“文章显世,红顶当头”的古陛木树、樟树和荔枝树,犹如巨型盘景,往来曲径通幽,恬澹祥和。古宅群规模庞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积淀丰富。珍藏着许多文物,保留着一些“十里不同风”的习俗,活跃着一批黯然民间音乐舞蹈的艺人,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吸引了国内大江南北、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游客前来采风考察观光,自治区党政领导人曹伯纯、李兆焯、丁廷模、陆兵、袁凤兰、袁正中等曾莅临视察。

大芦村劳氏古宅共有九个群落,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到清朝道光六年(1546—1826年)才逐步完成。劳氏先人自建造第一个宅院伊始,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的优生养息氛围。“艺苑先设”,“健融凌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人才造就,相得益彰,到十九世纪木,人口累计总数不足八百的大芦村劳氏家族,拥有良田千顷,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富而思进,科宦之众,使得这个家族的基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扩展。那些宅院,都是在宅前低洼地就地取材挖坭烧砖瓦,而附形造势,蓄水为湖。每当家族添丁,又必定依照灵山传统习倔:,栽种几棵品种优良的荔枝树,因此形成了现在所见的一系列由六个大小小 人工湖分隔开来,湛水蓝天,绿树古宅相映成趣,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具有岭南建筑风格,荔乡风韵的古宅群。

岁月留痕,每一处宅院都笮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烙印。祖屋镬耳楼的结构功能最齐全,恪守规制,透露出浓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观念气息,当时什么身份的家庭成员住哪种房间,从哪个门口进出,走哪一条路线,泾渭分明;清朝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建设的东园别墅规模恢宏,装饰堂皇,又营造得象个迷宫,非宅院中人,入内难得复寻回路出来;道光六年(1826)建造的双庆堂则高广宽敞,讲求实用和居,住的舒适……。

古宅群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反弹,给人们留下的印记,不仅仅是一段时光远逝的辉煌。古宅中的文物珍藏,被视为镇宅之宝的每字幅宽1.30>:1.80米,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巨幅拓片,以前每逢重大节庆必展让族人瞻仰,: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至今三达堂仍高悬以那个禁鸦片烟著名的两广总督邓廷祯领衔,为道光十七年(1837)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不只在装点门楣,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凭教育兴家,历久不衰的奥秘;各处宅院“官厅”(客厅)格扇门中通年确保完整的公朱子家训》抄件,以及现在已经闲置了的各种款式的轿子和古石磨·、石杵,都折射出他们历来重视耕读文化的影子。古宅中人还保留着许多“十里不同风”的习俗。自从明朝崇祯十六年(1659)他们那个在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任上激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劳弦,在渡洞庭湖遭遇-大难不死后,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闺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易。而农历八月十八日“八月庙”的晚上,祖屋镬耳楼后背山参天盖地的樘木古树下,他们世代传授的“老师班”,在天幕月光下,拍击长鼓,表演传统民俗舞蹈“跳岭头”,亲朋乡邻云集,怡然自乐。

但是,大芦村古宅群积淀的民俗文化,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传世楹联。据考证,古宅中有三百多副明、清时期创作,世代承传,沿用至今的楹联。古宅中人逢年过节或喜事庆典,总是用鲜墨红纸将传世楹联重书一番,郑重其事地贴在约定俗成的位置上,几百年里从不更改。在我们看来,这是一道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可在古宅中人心里的份量,那是先辈的遗泽,情感的寄托。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源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明朝,由于官方的重视和提倡,才脱离文人的斗室,走向社会,深入寻常百姓家,反映现实题材,形式从“桃符”演变成了“对子”,格式从单一的春联发展到庆贺、纪事、格言等十八种。

机缘巧合,大芦村古宅中人在这块热土倾注心血的同时,运用最言简意赅的楹联文化,反映他们当时对生活的认识、理想和祝福。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生产经济的发展,生活活动的增多,中国楹联的种种表现和格式,在古宅中都几乎可以见得到,内容丰富多样了,对后人教育意义也就更具明显性和式样性。

如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两副楹联:“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反映了那个时候的古宅中人已经跳出依赖祖荫、重仕轻农的陈腐观念,有了居安思危自强自励的意识。清朝雍正年间创作的“克尽兴邦责,忠全爱国心”、嘉庆年间创作的“有典有则,是训是行”和道光年间创作的“文章报国,孝弟传家”虽然带有封建时代和宗亲理念的烙印,但写作是严肃认真和精磨细琢的,在 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朴素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观。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壮族文学家、翰林马敏昌的题赠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是对古宅中人的思想和基业几百年不断充实的释诠。这些传世楹联,教诲人们修心养性,严于律己;劝导人们立身处世,德才为先;晓喻人们笃学励志,利己利国。

古宅中人用楹联把门面、厅堂“包装”起来,不仅仅是“孤芳自赏”和家人受益,也是为了与人们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奉为行为规范,形成传统风尚。那些传世楹联在过去几百年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曾经使乡亲邻里向感共染,产生共鸣,同获教益,是他们自我勉励、自我教育有力工具,在今天客观上仍然起到激励人、联络人、团结人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促进树风村貌,推动人们与时俱进,发展生产经济的社会感应功能,具有普遍的教育性和实用性,因此,经考察论证,1999年6月,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荣誉称号。

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举办跳岭头节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每年10月国庆期间举办国际海豚旅游节。

大芦村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古宅、古树、古楹联”而享誉国内外,建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保护面积45万平方米。古宅群规模庞大,结构功能齐全,规划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积淀丰富。古宅内甬道幽深,逼仄。人在古宅甬道中穿行,沉默与倾听,可以恬淡地享受古文化的浸染,远离都市的喧嚣。

1999年6月,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的荣誉称号。古宅内保存三百多幅明清时期创作、沿用至今的传世楹联。这是一道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折射出古宅内的人历来重视耕读文化。

“宅绕青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映红。”

魅力乡村大湾镇古民居建筑群

大湾镇的古民居建筑群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2002年7月17日被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大屋、祠堂、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象辉煌壮丽,深具岭南特色。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锅耳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因子共冶一炉,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牌匾,无言袒露出这方水土曾蜂涌而出的各类人文景观。祺波大屋、峻峰李公祠、其昌大屋、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狮子名山(关帝庙)等数十座古建筑皆结构独特,造工精美,是展示岭南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和粤西民族风格的艺术精品。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横经席,郁南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明、清时期开始生产,至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用木织机编织为床席,俗称横经席。

所以郁南人编织成的横经席,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素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其中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

大湾镇生态环境优良,保持着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本地农业资源丰富,以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地道特色美食南江河鲜、特色锅鸭、传统手工鲮鱼腐、各式农家菜和一些风味小食钵仔糕、油炸粽、簕古鸡......

来源:0766网(原创)

散落在云浮乡村的古建明珠,鲜为人知的国宝级大湾古建筑群

近日在广东云浮参加“广东人游云浮乡村”的旅游采风活动,连续游览了多个“看似普通、实则不凡”的美丽乡村,这些乡村要么古色古香,要么人杰地灵,要色美如仙景,位于 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的大湾古建筑群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当天的行程较满,我们带着疲倦来到大湾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刚开始大家都没多少兴致,但到了大湾,看到隐藏于大片荷花丛中的古建筑群时,渝帆立即来了精神,不仅认真的进行了采风,还特意升起了无人机,拍下了这组照片,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湾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诞生过多位进士、翰林等文武人才。他们或考取功名,或建功立业,或营商发家致富。然后回到故乡,在大湾兴建大屋、祠堂、学塾,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据官方给到的资料介绍,大湾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百年以上古建筑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其中比较有名的宗祠有峻峰李公祠、诚翁李公祠、锦村李公祠、拔亭李公祠、介村李公祠、正村李公祠、学充李公祠、李氏大宗祠等,比较有名的古宅则有祺波大屋、其昌栈大屋等。

渝帆注意到,大湾古建筑群属于典型的岭南建筑,各大宗祠的房梁、屋脊上皆有大量的壁画木雕砖雕石雕、脊饰、诗词墨宝等艺术装饰。而且老屋的前后墙与侧墙一般都建造有俗称的镬耳屋的高大风火山墙,在这些建筑的屋脊下、山墙、墀斗均有灰塑,运用浮雕、镂雕手法。题材丰富,有壁画式、图案式,造形多样,画面生动,色彩与花样多样。

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祺波大屋,里面的各种雕饰不仅精美,而且数量众多,一二进厅均有雕刻屏风隔扇,采用透雕、平雕混合工艺,内容吉祥,人物造型、瑞草祥云,而二三进门处的门头及两边也装饰有雕花挂落,上面配有木制通花。大厅里面,四条大木柱托起整个屋架,花岗岩石柱础、透雕木挂落柱饰、蝙蝠造型的驼峰拱托、鳌鱼形的传木、彩色绘画的梁托瓜木、题材多样的壁画。特别值得一提的里面的封檐板,做工极为精细,其内容包括人物、花草、动物、吉祥图案等。

同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说,大湾古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融雕塑、建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其斗拱、雀替、檐板、驼峰、神楼、屏风等木雕花板,以及内外石雕、砖雕、柱础、陶瓷塑、栏板、木雕花窗等互相配合衬托,处处表现地方所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而且重要的不是他有多精美,而是历经100多年的风吹雨大,依然保存完好,是粤西地区的一块艺术瑰宝。

在大湾古建筑筑的外面,有大片的荷塘,虽然我们到来的时候错过了最美的花期,但依然有不少荷花在风中摇曳,与古老的大湾古建筑群相映成趣,随手一拍,便是一张美如画卷的乡村美景图。

大湾古建群有大量的李氏宗祠和老屋,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他们的后代,按照这些宗祠(比如峻峰李公祠)上的对联理解,这里的李氏人家祖籍是西北甘肃,后来迁徙来到广东,经历南海县沙头辗转,最后在大湾扎根,兴建起如此宠大的建筑群,足见大湾李氏的显赫,它们之所以选择大湾,据说是看中了郁南位于粤桂交界、是两广重要中转站的优势,为他们李氏经商提供了天然的地利优势。

祁村五大古建筑群之8——“祁村2121”院与“2123”号院之3! ——五方元音

祁村五大古建筑群之8——“祁村2121”院与“2123”号院之3!

在“邢台县祁村”探访古村落期间,对这个古建筑群进行了较为认真的记录,其“邢台砖雕”是尤为突出的,这也是所发现的“邢台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看着那屋脊下面的“邢台砖雕”,那深深的“牡丹花”的纹饰,犹如一朵活脱脱的花朵一般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或许是自己的见识少方才对该建筑进行赞叹,当然犹如这般的深浮雕花卉纹饰的似乎仅仅是在“影壁墙”上看到过,那简练的刀法、洗练的刻工把这样一块“泥”简直是做的活灵活现,可以令人感到犹如一朵硕大的“牡丹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惨败!还是惨败,看着那四周已经坍塌的建筑物,瓦砾与木椽、杂草与土坯着实令人遗憾,如此这般大的一个古建筑群就这样被人们所荒废!我不禁加快了拍摄的速度,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由外道里的加快了脚步,心里在想着:赶紧“逃离”这荒废的古建筑群,这些古人的曾经付出皆要付之一炬···

这近千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当时的建造者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呢?假如把这里加以维护,开设“农具博物馆”、“农家院”、“阅览室”那将是为该村的文化不是继续延续付出吗?

痛心!还是痛心····

········

2017年12月27日11时8分於邢台金石传拓展览馆(有河南的朋友到访,要去邢台开元寺,也只能写道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