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窑田遗址

灰窑田遗址

灰窑田遗址位于青秀区三岸园艺场,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1年,灰窑田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灰窑为啥还得派兵看守?京西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明代石碑揭秘

石灰窑为啥还得派兵看守?京西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明代石碑揭秘

这里曾经是供应元、明、清营造北京城石灰的矿区,大灰厂的地名可见一斑。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京西著名的风景区灵山,依托山脚下特意保留的石灰开采断面建成的全市首家灰窑遗址公园,在这个五一小长假迎来不少“打卡”人,感受风景如画与开矿挖石的瞬间切换。

一大早记者来到千灵山风景区,顺着公园南门沿着主路向前走,路的左手能看见3个依山而砌的红砖房和门洞,这就是非煤矿山关停前的石灰窑。过了这个窑址再向上一点儿就是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顺着坡道向上爬就能看到一座耸立的烽火台形状的建筑,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比较流行的石灰窑形制,靠着山壁,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积而成,最底下是两个红砖框的黑黢黢的门洞。一位青铜“工人”正拉着一车“石灰”从窑洞里出来。

过了窑洞继续向上爬,两侧青翠的山体忽然变成了斑驳的峭壁,这是千百年来采挖石灰岩烧制石灰留下的“工作面”,在千灵山改造过程中特意保留了这处矿址。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各时期的生产工具,还原了工棚、灰窑及工作场景,并出资建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灰窑遗址公园,下一步将继续将之作为红色遗址公园进行打造,再现石灰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变迁。

虽然时间早,可是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这里打卡了。

“我就是王佐的人,住在大灰厂那边,这个灰就是石灰!”一位游人告诉记者,自从石灰窑关闭后,地区的环境就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千灵山,看着它从光秃秃的矿山变成现在的风景区,三五不时的就来逛一逛,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山窝里也别有洞天

左手有一个石块垒成的圆柱形石碓,整整齐齐的,这是早时候石灰烧制的笨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笨窑是一烧一垒,是传统的烧制工艺,烧完后需要拆除才能得到石灰,而且成功率也很考验师傅的手艺。在灰窑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他们特意请老师傅恢复了一座笨窑,一座60年代以后的石灰窑,就是让游人在这方寸之间能够感受到石灰窑烧制工艺的变化。山坳里还有工人采矿、运输矿石、烧矿等场景展示,从钢钎铁锤采石到风钎机打眼采矿,仿佛把人们带回当初石灰烧制的现场。

千灵山灰窑遗址公园还有一宝:一通明代石碑,是在修复千灵山过程中发现的,现在这块石碑就立在公园的亭子中。

只见石碑正面可有“内官监马鞍山后甫营灰厂地界”几个大字,背后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为禁约事照得杏子峪等处……本监境……造石灰开取石料专备营修……”碑文最后还列出了后甫营灰厂地界的四至。

“千灵山山下的后甫营村和羊圈头村自古靠采集山石、烧制石灰为生,当时除立碑禁约外,还派驻军把守控制,山上现在还有古军塞遗址。”王佐镇农工商公司魏学武介绍了他们从《房山县志》上发现的记载。而王佐地区烧制石灰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元、明、清建造北京城皆由此处供应石灰,新中国成立后,该地逐渐成为有名的石灰产地。

“我们关闭了非煤矿山36家,让数十家石灰厂、采石场从这里消失,一座座山脉重新披上了绿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安置了当地村民就业,从落后的旧工业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魏学武介绍说,怪村的油菜花海南宫村的五洲植物乐园、佃起村的水稻种植、西王佐村的科普农业文化体验园……王佐人由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努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也给北京市民贡献出了一处处风景如画的休憩新景观。

收藏

举报

走进河北峰峰磁州窑富田遗址任双合老师工作室

作者: 陈书君

作者陈书君

九月七日早上,我和郝东雨老师在峰峰民协副主席、书画艺委会主任宋继高老师的带领下,去往位于富田磁州窑遗址所在地、国家一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任双合老师的工作室——清心堂

初秋,暄气初消,秋光盈照,不由得让人内心荡起了绵绵温情。天空除了几缕扯碎的云絮,是一整片高旷的纯蓝。一路骑行,我们来到了磁州窑博物馆的大门口,就在此时,热情的任双合老师迎了出来。看到了久闻大名的任老师,我忐忑不安,紧张极了,可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任老师,是一位气质温雅,笑容可掬,谈吐不凡,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的老艺术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到这时候我悬着的心才放回到原处。一番寒暄之后,我们沿着满是泥土芳香的小路,缓缓走去,一路走一路拍照,拾阶而下,清幽的绿色慢慢地染上了灰墙,台阶、青苔——时间之物,岁月痕迹。

时光不曾停止,当我看到了古人用来制做陶瓷的圆窑、作坊、古井、古耙池、碾槽等设施,我由衷地赞叹前人的聪明智慧得以薪火相传,仿佛看到了陶瓷人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身影。最直观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中国磁州窑灿烂辉煌的岁月。

不觉间,抬眼望去,已来到了清心堂的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双扇栅栏门,门的两旁种满了翠竹,真的是“四季青青不改容,身姿挺拔稳如钟”。迈步入院,一池秋水,荷叶浮萍,锦鲤畅游,别致的小院里满目葱郁,淡雅舒适,就像走进了诗情画意的梦境。

走入展厅,一幅幅浓墨淡雅的画作让我激动不已,任双合老师的柿子图,每幅作品都像是在对到来的宾朋诉说着祝福的话语“祝您事事如意”。许文龙老师画的金鱼图活灵活现,跳跃畅游,仿佛在对莘莘学子们寄语着美好的寓意“鲤鱼跳龙门”。刘福生老师的山水画峰峦叠嶂,气势磅礴,山水相间,就像置身于祖国的大好山河,身临其境,留恋忘返。

尤其是三位老师的瓷器创作,让我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那独特的白瓷彩绘技法,是把写在书上的书法、诗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画到了瓷器上,使瓷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而流芳百世!即欣赏到了现代瓷韵,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其灿烂辉煌必将名播四海。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们深刻的了解了陶瓷制作且遥远的历史。任双合等三位老师的书画作品精致、生动、磅礴大气,非常震撼,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知识面,真的不虚此行。我们将以此作为激励,沉下心来,勤奋努力,争取画出更好的作品,努力攀登新高峰。

编审:朱世良

许家窑遗址景点 许家窑文化遗址

1. 许家窑文化遗址

泥河湾,东方的奥杜威峡谷。从1924年起,吸引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他们都有一个梦想:发现“泥河湾猿人”化石和200万年前的石器,为探索东方早期人类找到最直接的证据。

卫奇,从1972年首次走进泥河湾,47年持续研究至今。退休后,他更是定居在这里,每年至少待上5个月。

在这里,他依靠群众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现了东谷坨遗址,发现了黑土沟遗址……每一个发现,都标志着泥河湾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这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在微信中给自己起名“泥河湾猿人”。

2. 大窑文化遗址

建国后龙泉窑有生产。龙泉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址,以龙泉县内窑址最为密集。其中瓷器质量最好的集中在龙泉县的大窑村一带,这是龙泉窑的中心。故而统称龙泉窑。大窑龙泉窑遗址分布在浙江省丽水地区及附近的武义,永嘉, 文成,泰顺一带。

3. 许家窑文化遗址碳14测定为距今

1859年,达尔文初版《物种起源》,当时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理论,即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和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12年后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闸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论定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76年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009年在一英国居民家的厕所书架上发现的初版《物种起源》,当时估价10万美元

他们一起,庄严地宣告: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是这一进化的伟大推动力。从此,罩着人类起源的旧的重重迷障被拨开了。

虽然,我们上千年前的古人不懂科学知识,更加不知道进化论,但我们比西方强太多了,我们凭借观察、思考和对自然的理解,古人居然知道人不是神造的,而是“进化”来的,只是对于具体的进化步骤不知道,但知道,人一定是“进化”来的。

对比许多“神创世”的故事,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一旦神创造了,就不变了”。直接造出了人,人也不变了,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了,造出来的动物、昆虫,也不变了,甚至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变了,而且一造出来,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女娲造人 的相关记载

《圣经》写道: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4.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61~1962年发掘,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 谋人石器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元谋人遗址,元谋县因此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遗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烧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证明。伴出的动物化石多为中更新世的典型种属,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说明匼河人的生活环境为温带气候。

4、蓝田人文化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5、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

5. 许家窑文化遗址简介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以为屏蔽,南有黄河可作天堑,西、北有长城环绕拱卫。因外有河流而内有山脉,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谓。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朔县的峙峪、沁水的下川、大同的白毛口遗址也说明,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得到确立。特别是还有多达50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陆续发现。比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砂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是传说中部落领袖在山西建过都的地方。时至今天,临汾和沁水还保存有尧庙、尧陵、舜王坪等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著作《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朝的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预示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400多年。桀,是夏朝最后的王。他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后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 首领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朝。商,也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的朝代。商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时期。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就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有名的旅游胜地一一晋祠的来历。

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后被放逐到彘。“彘”,就在山西霍县境内。后来的幽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道,被犬戒进犯的军队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候封国为“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春秋未期晋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的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民获得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等6大卿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4家。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后人又把山西统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一一秦朝。

自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止,是历史学家公认的远古社会时期。山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历史性评价的最好诠释。

6.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许家窑文化名词解释: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73年于山西阳高许家窑发现了人类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文化遗物。哺乳动物以野马、犀、羚羊为主,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距今约10万年。石器中有柱状石核,石片工具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大量打制较好的石球以及烧骨和骨器、角器等。许家窑石器具有细石器文化先驱的性质,对研究分布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的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7. 许家窑文化遗址图片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61~1962年发掘,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 阶地上。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元谋人石器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元谋人遗址,元谋县因此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遗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烧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证明。伴出的动物化石多为中更新世的典型种属,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说明匼河人的生活环境为温带气候。

4、蓝田人文化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5、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

8. 许家窑文化遗址在哪里

不属于云州区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截至2018年2月,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5个乡。

阳高县呈“W”形褶皱地形,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其境内有许家窑人遗址、大泉山等旅游景点,曾获得“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