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始祖遗址

布洛陀始祖遗址

布洛陀始祖遗址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东部百育镇六联。距田阳县城18千米。2002年,经有关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该遗址是纪念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景区于2004年对外开放。

布洛陀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倍受壮族人们的崇敬。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布洛陀的祭日,当地及周边县市十几万人,云集这里,祭拜布洛陀,形成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

景区内敢壮山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岩石陡峭,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圣水池、红军洞等景点;山下平坦广阔,有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壮族十二图腾、山门等景观。歌圩之日,山上香火缭绕,山下歌声如潮。人们祭拜祖公后,在山下举行山歌对唱、歌舞表演、舞狮、斗牛、抢花炮等活动,欢庆这一盛大节日。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敢壮山还是革命活动地之一,成为田阳县重要革命纪念地。

读下图,请回答: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1)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

一、读下图,请回答: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

(1)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2)因为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二、寻找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

中山舰博物馆

武汉市博物馆(4A级景点)

辛亥革命博物馆(4A级景点

湖北省博物馆(4A级景点

离 骚 碑(A级景点)

楚 才 园(A级景点)

祝 融 观 星(A级景点)

三、读“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回答相关问题 (1) 文化源地分为______________的源地和_________

(1)文化事物或现象;文化系统

(2)文化系统;文化现象;文化事物

(3)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

(4)黄河;历史上黄河流域气候温和,灌溉便利;  植被茂盛,自然优越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经考古发掘,在此获得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刮削痕迹的鹿角和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其中两件具有人工痕迹的鹿角,一件表面有用锐利器物割切或砍斫出来的“V”形沟槽,另一件表面有很清楚的刮痕,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可能已经会制作骨角器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动物化石中有若干呈黑色、灰色、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化验证明是火烧的结果,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便被大大提前,成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的证据。

中华始祖之一“汉阳人”——纱帽山古文化遗址探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北戴河归来,毛泽东在渤海边创作的是一诗词《浪淘沙·北戴河》一直在耳边缭绕,当在长江边唱起这首歌时,没想到身边这个不起眼的小山竟然蕴藏着大秘密。这小山就是纱帽山

8月28日,盛夏的一天,因为放歌与论坛,就走进了这片神秘的区域。知道这里有遗址后,在绿地瑞酒店是呆不住的,于是一定要顶着烈日去探秘这个地方。

纱帽山位于武汉市汉南区政府所在地纱帽镇的长江边,距武汉中心城区约40公里,东经114度零1分、北纬30度16分,海拔37.82米,东西频临长江,与江夏区金口镇隔江斜对,其北为军山,两面附近有朱家山、陈家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光照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的特点。

传说

关于纱帽山的历史传说,地方志记载:“山形似纱帽,而俗称纱帽山”。现存的纱帽山传说有“烟波浩渺百人矶”、“凤凰地的传说”、“禹青斩蟒治水”等等。这些传说大多口头流传于当地民间,其中大禹后代禹青抗洪的传说最为流传,“禹青飞帽堵水”的传说或许正是纱帽山名称的由来。

相传大禹治水后,黄河波平浪静,唯长江流域属古云梦泽的汉南地区仍是一片荒湖野汊,十年九淹,生灵涂炭。大禹的后代禹青忧国忧民,是个好官,获知此情后,赶到汉南,风餐露宿,考察水系,带领民众疏江筑坝,围湖造田。凡事他身先士卒,为地方百姓根治水患。时间一年年过去,汉南的水患逐渐减少,湖区肥沃的土地上,苗壮人欢。

一年夏天,连降大雨,洪水暴涨。禹青带领百姓顶着狂风暴雨,日夜奋战。突然,肆虐洪水卷起如山高的浪涛狠狠地向大堤扑来,泥泞的大堤“轰”的一声垮塌一大片。洪水铺天盖地地从豁口中汹涌而来,老百姓眼看家园将毁,妻离子散的惨剧就要发生,无不失声痛哭,禹青见此情景悲愤万分,双眼泣血,一头青丝霎时间变成了白发。他仰天大呼:“不制服洪水,禹青愧对百姓!”顺手摘下乌纱帽,愤然扔进滚滚江流,想以身殉职。忽见乌纱帽飘至决口处不动了,变得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座小山,挡住了江水,霎时风停雨住,天气转晴,洪水退去,那山形竟和那乌纱帽一模一样,“纱帽山”也由此而得名。

居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说,他们孩提时代,看到纱帽山南嵌有一个光洁如镜的磐石,从山南麓的江心远望,整个纱帽山形如一顶乌纱帽,山顶上长有一棵矮壮的树木,其枝叶茂盛,呈规则的绒球状,与古时王侯将相官帽上的顶花毫无二致。

遗产

纱帽山古文化遗址是1964年发现的,1965年作了部分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兽骨等,经湖北省、武汉市文物考古部门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具体而言,石器有商周时的石斧、石凿、石锛,陶器有商周时的陶耳坠、陶纺轮、陶鬲、陶豆以及西周的板瓦、唐代的莲花纹砖;铜器有商周时的铜斧、铜矛、铜箭簇、铜螭纹;兽骨有商周时的鹿骨、狮骨等等,文物有1500余件。其中,出土的商朝青铜尊“天兽御尊”,现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而收藏,并被作为馆徽。1983年4月7日,纱帽山遗址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纱帽山古文化遗址现为一小山丘,面积4000平方米,经江水历年冲刷以及开山取石,东南西峭壁陡起,岩石裸露,高出江面10余米,西北面稍低,顶部较平整,遗址文化层厚1至4米。在纱帽山古文化遗址发掘中,最著名的当属是发现了“汉阳人”头盖骨化石。1997年1月上旬,在离纱帽山古文化遗址50米处的沙滩上,汉南区环保局干部毛凑元到长江边晨练时拾到了一块石头,觉得与众不同,就收藏了起来。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汉考古》主编李天元研究员等前往纱帽山现场调查,在毛凑元的“收藏品”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观察、研究、鉴定,认为毛凑元拾到的头骨化石保存有额骨和左右顶骨,枕骨沿人字形脱失。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眉梢较弱,骨睫较薄,骨质纤细,当为女性个体,年龄在30岁左右。其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头骨相比较,颅顶较低矮,额骨鳞颌明显向后倾斜,颅骨最大宽位于颅侧壁中部,明显比顶结骨位置靠下,额骨弦与顶弦长度相等(现代人顶骨弦较长),颅中壁较厚。这些特征明显比现代人原始,而与北京猿人头骨相比较,额颌明显隆起,额鳞前部较陡直,颅顶较高。颅骨最大宽位比北京猿人较高(北京猿人在耳孔上方)。颅顶脑动脉后迹分支复杂,更接近现代人。这些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

1997年4月10日,李天元亲携头骨化石标本赴北京,请有关专家对头骨化石作进一步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教授,对标本的某些原始特征予以高度重视,其同事山顶洞人研究者吴新智教授、元谋人牙齿化石研究者、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教授、金牛山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及研究者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等也分别观看了头骨化石标本。吕遵谔教授还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标本室对比资阳人和山顶洞人模型、现代人头骨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大家一致认为,纱帽人遗址头骨化石确定有一定的原始性,可能处在晚期智人比较早的阶段,与北京山顶洞人和四川资阳人时代相当。是年4月14日,新华社以《湖北省首次发现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头骨化石》为题播发了有关头盖骨化石的新闻,称在中华民族发现的诸多古人类祖先中,又添了一名最新成员,距今有1--5万年的历史,填补了湖北省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纱帽山地区原属汉阳县管辖,遵循因地命名的原则,专家们一致认为“汉阳人”即响亮、又贴切,就将在纱帽山发现的人头骨化石命名为“汉阳人”。

1998年9月10日,调查组在纱帽山北坡发现一个地层剖面,这个剖面正朝向化石采集地点。据悉,这个剖面是当年建设施工新辟出来的,在这棕褐色条带层中发现一件双台石核。现场观察,地层未经其他外力扰乱,是原生堆积,即是说石核埋藏于这层古土壤堆积层中。观察石核的顶面和底面,均有平缓的凹陷,系磨蚀后形成的。底面凹陷呈圆窝状,顶面凹陷呈条状,均不像是自然力所造成的,与砾石面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认为它原来可能是一件励石。由此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汉阳人”可能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是继1956年长阳人上颌骨化石,1975年在郧县梅铺和1976年在郧西县龙洞发现直立人牙齿化石,1989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直立人头骨化石后,在湖北省内旧石器时代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国宝级文物发现的意义在于:可能将武汉市的历史由3500年推进到1万至5万年前,她与“山顶洞人”和“元谋人”齐名,同为中华民族祖先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纱帽山因发现了古人类而闻名,她饱经惊涛骇浪的沧桑岁月和洗礼,仍屹立在长江岸边,乃汉南百姓心中之“神山”。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纱帽山古文化遗址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浪淘沙》里歌声起,这正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

黄河、长江、辽河流域,中华民族原始农耕文化的摇篮

凡探究世界历史发展和古文明产生所在的地理区域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一般都紧傍大江大河,世界历史上曾出现的五大文明,都概莫能外。而黄河、长江、辽河等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遵循上述文明产生的一般规律,她们广大流域,也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从历史文献研究和考古论证的共同结果来看,都显示如下情况:沿大江、大河流域分布,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一般规律。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其中最重要的遗址有: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以及分布在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等。

下面把几个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这个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个遗址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辽河流域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而6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所在的辽西地区的气候,同当代气候比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远古气候研究资料表明辽河流域当时是大河流淌,森林密布,温暖湿润的气候,也是易于农业耕种的区域。虽然今天古今气候的差异程度的变化,还没有学者做量化的研究,但根据适应野生獐生存的气候条件,以及结合最新考古材料证明,至少在距今28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辽宁大地上,就开始有了人类的生息活动。

为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呢?

道理很简单,由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很重要的原因是,原始农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耕种地址的选择,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程度更大。而当时的长江、黄河、辽河一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很适宜农业耕种,所以中华民族的祖先们,都不期然的聪明的 选择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进行定居和农耕。

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更晚些,当时黄河流域农作物的产量,高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条件,也更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而长江黄河流域,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总之,中华民族的整个原始农耕文化时期,在北至东北辽河流域,南至幅员辽阔的长江流域的广大地理区域中,南北共同发展,一起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