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祠堂

莫氏祠堂

东莞莫氏宗祠位于新基村的八宅坊,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长120米,宽20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院1600平方米,全用石栅栏围着。这么宏伟的宗祠可能是东莞最大的。相传莫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残存的墙壁画处,有“民国37年重修”几字。最近一次重建是2006年。

热烈祝贺广东永言堂莫坑冯氏宗祠重建竣工庆典圆满成功!

2019年11月23日,农历己亥年十月廿七日,广东广宁永言堂莫坑冯氏宗祠举行重建竣工庆典活动,今天参加庆典活动的宗裔有永言堂宗亲总会会长冯肇月带领全县各分会宗亲参加庆典活动,还有来自贵州遵义广西苍梧,广东肇庆冯氏文化研究会,广东中山,广东云浮,广东德庆等等,共计一千多人参加盛会。

重建《冯氏宗祠》简介: (2015年至2019年)

永言堂建在莫坑的《冯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36丙申年.宗祠分针坐乙向辛,背有石马台山峰作来龙,后靠山丰厚,紫气东来!青龙白虎纱环抱是一风水宝地,是族人祭祖祈福:丁财两旺;文化交流:凝聚血脉相连!宗亲相聚的地方。《冯氏宗祠》和《冯氏大宗祠》一脉相承都是永言堂族人的宗祠!

《冯氏宗祠》因1971年扩建学校被拆毁了历史文化建筑,族人拜祭祖宗祈福和相聚交流的风水宝地结束了辉煌岁月.随着社会发展国富民强,学校发展搬迁.2015年以莫坑年轻一辈有识之士发起在《冯氏宗祠》原址重建《冯氏宗祠》的倡议和行动.以莫坑开基祖后裔为核心成立莫坑片区和螺岗马洞冯氏亲组成的重建《冯氏宗祠》筹建组。2015乙未年10月正式动工重建《冯氏宗祠》,重建资金靠宗亲兄弟姐妹们、外嫁女、社会热心人自觉自愿捐款.分期分年开始重建.第一期工程打宗祠基础建设祖宗香火堂.在筹建组的带领下,宗亲兄弟姐妹们、外嫁女、社会热心人士大力支持积极捐款,顺利重建祖宗香火堂落成,2016丙申年十一月初一吉日隆重举行了千人宗亲恭送祖宗登堂仪式!冯氏宗祠香火堂重光庆典活动!

2018戊戌年10月在永言堂第一届宗亲总会的领导下宗祠筹建委继续发动族人宗亲捐款开始二期宗祠主体重建。总会会长冯肇月非常关心支持宗祠的重建工作亲自参加升梁、挂冯氏宗祠牌仪式!并号召各分会发动宗亲自觉自愿捐款为冯氏宗祠添砖加瓦!在筹建委的积极带领下、在宗亲兄弟姐妹们、外嫁女、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一下《冯氏宗祠》主体顺利建成!2019年11月23号(农历己亥年十月廿七吉日)举行隆重的《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冯氏宗祠》再现辉煌!

厚德载福:

祖功宗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冯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现场

醒狮贺冯氏宗祠落成

醒狮贺冯氏宗祠落成

双龙齐贺冯氏宗祠落成

莫坑冯氏宗祠香火堂

为捐款一万元以上的宗亲颁发荣誉证书

为捐款一万元以上的宗亲颁发荣誉证书

为捐款一万元以上的宗亲颁发荣誉证书

最初筹备组成员:冯大华讲话

螺岗分会会长:冯国成讲话

总会会长:冯肇月讲话

肇庆冯氏文化研究会:冯建强讲话

资深前辈:冯美修讲话

捐款300元以上纪念章

现场捐款名单

朱氏又一值得一提的祠堂,义阳堂大坝朱氏祠堂

南平延平区南山镇大坝朱氏祠堂

固始发祥千年远

龙坡传承一脉长

义阳郡,指现代的河南信阳地区。大坝朱氏始祖古倞公,公元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公元893年特差建宁军节度使判官。因乐其溪山之美,定居延平西芹。为牢记祖先的来历,祠堂寝室制作“义阳堂",以示纪念之意。

祠堂门楼由朱古倞三十七代孙长贵捐款修建

大坝严禁碑

仿朱文公题字

由朱古倞公三十七代孙长河捐赠的烛台

由朱古倞公三十七代孙长河捐赠的香炉

由朱古倞公三十九代孙建新、从军(孟房)、志宏捐赠的钟鼓

福建文化厅颁发的纪念证书

义阳堂文公牌位

古倞公牌位、十二代申伯公牌位。申伯公,号梅荘,行千九。宋开禧乙丑科进士,晚好佛教,建龙山寺,开水圳,修大坝。龙坡从此更名大坝,引水灌溉的千亩良田改称“大坝洋”。

大堂寝室,由三十八代孙玉见捐赠的香案。

外迁宗亲之牌位

文风开鹿洞,道承洛水证渊源

武德著龙津,职受建州昭义勇

古倞公三十六代孙成康(火旺)捐款重修的寝室

二0一七年春节联谊会

南平市《朱子文化》在祠堂设立教育基地

古倞婆之墓。位于南山东门水尾。古倞公英年早逝,古倞婆身怀六甲,投奔古倞公妹夫南山吴司马,生植公至弱冠后,再迁龙坡。生五男,水公行十一迁尤溪,火公行十二迁沙县,木公行十四迁西芹,金公行十六迁建阳,土公行十五居龙坡。

2016年祭祖时,各地宗亲前往东门祭拜古倞婆!

大坝早名“龙坡”,南宋时,朱氏第十二代孙朱申伯率领乡众拦河筑坝,所溉之田称大坝洋。“龙坡”始称大坝。

整理不易

支持,敬请打赏

多少随心,感谢您的赞赏

天下第一祠堂——唐氏总祠堂(晋祠)

山西唐氏ID:天下唐人

汇聚四海唐人,传承唐族文化

互动唐人轶事,公益成长唐家!

你知道唐姓祠堂在哪里吗?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唐叔虞祠。晋祠的根儿。祭祀剪桐封弟之晋国开国君侯唐叔虞。现在的祠堂是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36年修缮扩建的,唐叔虞塑像大约是明代的。晋祠从这根上缘起,,包容并和,林林总总,已成中国传统文化之集锦。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大约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重建。历千年战火而幸存,实为国之瑰宝。

晋祠赤桥村的清末举人刘大鹏撰写《晋祠志》有言:“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而今晋祠之最珍贵者,当为圣母殿。

献殿。圣母殿建成百余年后的靖康元年(1126年)秋天,太原经大半年攻防血战,被金兵攻陷,次年北宋亡。圣母殿幸存,且于金大定8年(1168年)在其前添建了一间享殿,即献殿。

大殿前是宋代所建的“鱼沼飞梁”,呈十字桥型,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三绝”周柏,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棵周柏。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晋祠三绝”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对越牌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晋祠东庄的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吕祖庙求得签题“添砖加瓦”。 高应元见晋祠里殿堂楼阁亭台等俱全,故建对越牌坊,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 对越匾为高应元手书,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浮屠院内的舍利生生塔,曾建于隋开皇年间,后被毁,现塔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

全球唐氏祭祖大典

2016年全球唐氏祭祖大典在太原晋源区晋祠盛大举行。中华唐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释怀善大师(俗姓唐)莅临现场,500余位唐氏企业家代表、文化名流、社会活动家齐聚一堂,与来自全国20余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唐氏后人聚首晋祠,共同见证这场以“唐氏文化”、“宗亲血脉”为主题的盛会。

唐氏宗亲祭祖现场

晋祠既是怀念、奉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的祠堂(唐姓起始祠堂),也是中华唐氏的总祠堂。尽管晋祠经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

中华唐氏宗亲总会会长唐传勤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本次祭祖活动有来自北京、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福建云南新疆陕西天津二十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等地代表共计五百余人,是近年来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