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庙

三界庙

三界庙,在水南村委会所在地,南临东江南支流。三界庙是水南十三坊中著名的古建筑,与袁崇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文名:三界庙

位于:水南村委会所在地

南临:东江南支流

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

东西大沽以海神庙分界?大沽三段并非以庙为界,而是由水分割

原标题:大沽钩沉

偶然发现一幅清道光二十六年的大沽地图,出自当年在天津道陆建瀛主持下编制的《津门保甲图说》,尽管勾勒简单,足可见当年大沽模样。

大沽坐落在海河海口南岸,我的印象中大沽不过是个渔村,从三块板儿或水线渡口过河,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海腥味儿,就连当地人说话都带着明显的“海榔头”音儿。河口泥滩上停泊的渔船、晾晒的渔网,还有满街的蛤蜊皮子,似乎就是这座古镇的标签儿。俗话说:靠海的吃海,这里的人多以打鱼为生,而且有不少在海外跑船的人,从衣着打扮上能透出生活还算富裕

天津大沽,人们过去都习惯这样称呼它。主要因早前塘沽以海河划界,河以北归宁河县,河之南归天津县。大沽沿海河呈东西分布,绵延十多里,因此又有东沽和西沽之说,就连很多史料都说“东西大沽以海神庙分界”,而将东沽和西沽之间的重要之地“中大沽”忽略掉了。

这张一个半世纪前的地图,非常清晰地标明了大沽全貌,东大沽、中大沽和西大沽跃然图中。东大沽约占地图的2/3,其中临海大半为炮台军事区,北面还有个村落叫“郝家庄”。大沽三段并非以庙为界,而是由水分割。从海河引出七八条河沟,并修建了十四五道桥。图中还点缀武关、武署、海关、镇署、公所、税局、盐坨、冰窖、庙宇、戏台、兵房和民居等,繁华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清明上河图》。其中最显眼的自然要属庙宇,东大沽有海神庙、观音寺,中大沽有三官庙、火神庙娘娘庙,西大沽有关帝庙、财神庙和潮音寺。从图上看,众多庙宇中较具规模的是海神庙和火神庙。

海神庙是明代建造的神庙,历经几百年海蚀雨侵而致损毁。后来清康熙皇帝视察大沽海口防御,为保佑海防和漕运平安,下旨拨银重新修建海神庙,并且御题了“敕建大沽口海神庙”。而后乾隆、嘉庆、道光、同治等帝王,都为海神庙赐过匾额和楹联。

海神庙面朝东北,气势恢宏,甬道宽阔,山门高大。山门外两只幡杆的旗旗帜随风招展,庙墙内香云梵音交相漂荡。庙内有神殿、仙阁、配殿、碑亭。前殿高悬“静洪波”的匾额,里面供奉着手持长鞭的海神爷,据说他可以平波涛、驱鱼虾,保佑渔民平安收获。中间望海楼阁,明灯高悬,“潮音清梵”的门匾道出其间翁主圣名“观世音菩萨”。后殿内供奉着水母,她能够涵育厥后,使海洋鱼虾永不枯竭……如此形象只能描述,不能瞻仰,这座海神庙早已消失无形,只留下一座遗址供人发掘、凭吊。

火神庙位于中大沽中央地带,可见其当年地位的重要。这座神庙早已被后人忘记了,甚至连文字记载都难得寻见。其实“祭火神”由来已久,源自古老先民对祝融的崇拜,曾为国家祀典之一,后流行于民间,大沽火神庙自然而生。关于火神祝融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兽面人身,乘驾双龙。民间传说他是掌管火正的“火德真君”,但凡食人间烟火的人都会对其存有敬畏之心,焉敢不顶礼膜拜?至于这座火神庙的兴衰存亡却不得详知,或许是失火烧了火神庙,火德真君也随之回归天庭了。

大沽现今仅存的庙宇只有“潮音寺”了,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说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原名叫“南海大寺”,后经清嘉靖皇帝敕令重修,御赐匾额,从此更名为“潮音寺”。大清康乾二帝曽巡幸于此,并拨款修葺。潮音寺也因此声名远播,几百年香火不断。图中潮音寺整体规模不大,只有一门一院一座殿。如今的潮音寺较比当年扩张了许多,建筑仍保留着明清风格。但见大殿雄伟、楼阁纵横、重檐飞翘、牌匾高悬,更有青瓦红柱、木构斗拱、鱼脊兽角、雕梁画栋,到处佛光普照、仙影流溢、烛光辉映、香云缭绕……

那年二月二十九(说是观音菩萨生日),我和朋友去赶庙会,老远就看到烟云蒸腾,宛如仙境。庙外站立一座三面菩萨的雕像,它最早坐落于塘沽市区立交桥边,不知何故迁移到这儿,这倒也是名至实归。随处可见停泊的汽车,各地牌照都有。山门前更是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西装革履,也有素衣布衫,人们簇拥着涌向寺庙内。宝殿神仙像前,虔诚的人们或者焚香高举、或者跪倒膜拜,默默心语,以了却各自的心愿。

大沽钩沉不能不提及李鸿章为“北洋水师”建立的大沽船坞,因为它离海神庙不远,所以也被称作“海神庙船坞”。大沽船坞当时主要作为北洋水师的休整基地,甲午海战期间的定远镇远等战舰大都在此修理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见证,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的遗址上准备建立一座纪念馆,这应是功在千秋的杰作。

更有“大沽炮台”,因那段屈辱且壮烈的历史而被后人牢记。

大沽口设海防、筑堡垒始于明代,主要是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图中显示当年在河口南岸有一处炮台。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正式在河口两岸增设炮台,经过几十年整固扩建,形成砖砌土垒、方圆各异、大小不一的炮台五座,分列在大沽口两岸,并分别以“威、震、海、门、高”命名。

作为御敌的屏障和战场,大沽炮台1858年5月被英法联军首次攻占,1859年6月遭英法联军的二度侵扰,1860年8月被英法联军再番攻陷,到1900年6月又被八国联军铁蹄践踏。在此期间,它不仅记载了军队百姓英勇抗敌、洒血捐躯的壮烈,也见证了帝国强盗烧杀抢掠的残忍。

如今的大沽炮台遗址,只是当年炮台的缩影而已。当你走近它时,赫然一组花岗石门架,一块大理石石碑,一条青砖坡道,一座圆形土台子,一门克虏伯大炮和一口生锈的大铁钟……映入眼帘。站在炮台上眺望,眼前是风展的彩旗和游览的人影,近处是浅缓的泥滩和摇动的蒿草,远处则是无尽的海天,混沌的都看不见地平线。还有跨河斜拉大桥和南疆工业区,以及港口上繁忙的吊车和靠泊的巨轮,偶尔或许会响起几声深沉的船笛,惊飞了在海湾上空盘旋的海鸟。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联想起它当年的惨烈和凄凉?

还有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曹锟”,他就诞生在大沽这块土地上,尽管历史上对他的褒贬不一。但是,他从一个造船工人的儿子,到沿街叫卖的布郎,后应募入伍,由哨官、帮带、统制、师长、直隶督军,直到北洋直系军阀的首领、直鲁豫巡阅使,最终坐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这本身就传奇。尤其在日本人占领期间,他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还是应予肯定的。

如今,大沽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潮音寺的梵声在继续回荡……

作者:秋时老师 近照

常平关帝庙:关帝祖祠内有世界“三绝”古建!

庙内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砖塔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本篇文章约1024字

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关帝祖祠内有世界“三绝”古建!

马未都

“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这种海内外对关公的广泛崇拜,体现出关公文化的博大包容。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运城解州关帝庙不远的常平村是关公故里,这里的关帝庙是关公家庙,又称关帝祖祠。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大地主大恶霸以后,便逃走在外。恶霸和官府互相勾结捉拿关羽,并要对关羽的家人诛灭九族,斩草除根。当时常平里姓关的多逃到现在的古村一带去避难,而云长的父母亲却因年迈,行走不便投井自尽了。后人为纪念他的父母亲,便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关羽去世以后,乡人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庙内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砖塔在世界所有关帝庙中绝无仅有,堪称“三绝”。

娘娘殿

圣祖殿

金代砖塔

常平关帝庙山西运城市南25公里常平村。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庙宇。后关羽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重修或扩建。规模宏敞,布局严谨,古柏参天,殿宇壮丽。在总体布局上,沿袭“前朝后宫” 之制。

据史书记载,自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来,对关圣家庙整修或增建达16次之多。故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全庙总面积为 13320平方米,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系砖木结构,琉璃瓦建 筑。庙内殿宇壮观,古柏参天,气势非常宏伟。庙前有牌坊三座,左右木构,中为石雕;庙内中轴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进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主从有致。关帝殿面宽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九脊顶;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凝神端坐于龙椅上;龛内外侍者四人,恭谦微谨。娘娘殿前,有垂花门,左右配殿分峙,自成院落;殿宽、深各五间,前有插廊,内有神龛,关夫人凤冠霞帔端坐其中,侍者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适度,神态自若,在清代泥塑中此为上乘佳作。

圣祖殿位于庙中建筑群体最后,五开间,内塑关羽的始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以及羽之始祖、曾祖、祖父的夫人像,为其他关庙中所未见。关帝家庙内,还 有八角七层砖塔一座,传为关羽父母亲之墓。庙南古柏苍翠,石碑林立,即为关羽的祖茔。

金大定十七年《汉关大王祖宅塔记》

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常平关帝庙记》碑

常平关帝庙内,现有碑刻22通,其中金代1通,明代7通,清代13通,民国1通。有些碑刻记述了流传的关羽故事,是我们研究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

阆中、苍溪交界处东汉就有三座等距离的庙宇

文/洪与

我的家乡有一座山,叫烟峰山;山里有座庙,叫真庆宫。

烟峰山位于四川苍溪县月山乡,距县城65公里,与巴中阆中相邻。

(远眺烟峰山)

据说,烟峰山道教文化始于东汉,山顶建有道观真庆宫。有庙宇、塔楼,是道家修行之地。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道观,上个世纪末,当地民众对道观进行修复,是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心目中的“道家圣地”,自古有众多民间传说,如唐僧师徒取经途径此地、莲花仙台、狐仙传说,海螺神石等,被老一辈人称为“密之神山”。

据说,常年有千里昭昭来山膜拜许愿的香客达10万人次。

(俯视烟峰山)

我手头没有明确的正史记载或者文物,证明烟峰山道教文化始于东汉。但东汉在蜀地的主要宗教是五斗米教,烟峰山的道教文化在东汉时候就有了的话,那么肯定是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因为入教者必须要交五斗米而得名。

(上山的石阶)

东汉顺帝时张陵创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瘟疫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在瘟疫流行期间,在曾经繁华的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这样的惨状:“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也曾悲痛地回忆,他的家族两百余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间,逝者达三分之二,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在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地区,瘟疫竟夺去了一大半人的生命。

(第一道山门前有个猪八戒的塑像,估计与唐僧师徒取经途径此处的传说有关)

五斗米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实,五斗米教有点像赤脚医生,除了教人奉道悔过,主要取信于人的是用符水咒法治病。当然,符水咒法只是一种迷惑人的手段,把治疗蒙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而已。

(第一道山门,旁边有个栈道)

五斗米教在张陵之孙张鲁时期,得到割据蜀地的皇室宗亲益州牧刘焉的扶持。其实,刘焉需要张鲁的宗教势力来对付豪族;而张鲁呢,也需要政府的认可。这样五斗米教正式由地下(民间)登堂入室,进入政治。

(俯视第一道山门)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要他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夺取汉中。攻下汉中后,张鲁杀了张修,夺其兵众。在刘焉授意下,张鲁截断斜谷道,杀害朝廷使者。刘焉则借口“米贼”闹事,不听朝廷号令,独霸西蜀。

(距第一道山门不远,有一块奇特的巨石,像什么呢?)

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政府成就了张鲁坐大,但也埋下了祸根。刘焉在世时,张鲁还算听话。刘焉一死,张鲁就翻脸不认人了,刘璋根本左右不了他。

刘璋大怒,将张鲁母及其家室悉数诛杀,又派大将庞羲等人攻张鲁,但张鲁部多次击败庞羲,双方成对峙之势。

(石阶边的岩壁上,有一座石像)

而当时的烟峰山就在张鲁的五斗米教势力范围内。

张鲁袭取巴郡(今巴州),正式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这个政教合一的政府很有意思。

张鲁自称“师君”,初学道者称“鬼卒”,高一级的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传销组织。

(石阶两边,树不大却很密,林荫夹道)

张鲁打破旧的官僚体制,砸烂原有政治架构,类似于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不置地方官员,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他还在汉中的交通要道上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山顶处的真庆宫若隐若现)

他的这套制度,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动荡的时候,使他的控制范围内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存环境,很有感召力,中原闹起来后,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

(这座石狮子很奇怪,扭头右顾,且显得形单影只)

有意思的是,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拟以黄权为护军率部高规格迎接张鲁。不知怎么的,张鲁却大怒:“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草鞋(刘备)的座上客!”

这导致了后来的蜀汉政权一直对五斗米教进行打压,加之曹操将汉中之民尽数前往洛阳一带,五斗米教被迫将重心转移到北方

(绕过去,才能看到它的表情)

尽管张鲁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仅仅存在了30年,但他的思想里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元素,也正因为如此,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三国志•张鲁传》,让中央委员认真学习。从中共历史看,在中央全会上把古代的个人传记作为会议材料下发的,唯有《张鲁传》。

回头再来聊聊烟峰山的真庆宫,这么算起来,真庆宫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这就是真庆宫)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老人们告诉我,真庆宫与几公里外的花冠庙、阆中的严颜寺在一条直线上。还说,三者之间,是等距的。我多次目测,还真貌似等距。

严颜寺,就是纪念三国蜀汉将领严颜的庙。《三国演义》中有张飞义释严颜的故事,而在《三国志•张飞传》中,也有相关记载。

(鸟瞰,云海飘渺)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严颜当时被张飞收复,遣散手下的老弱病残3000余人,发给安家费之类的,让他们解甲归田。这些被遣散的军士为了感恩,便在遣散地自发地修了一座庙。严颜寺香火不断,传承千年。

真庆宫与严颜寺,大体在同一个时期,而花冠庙呢?

(山门上的左联: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右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惜花冠庙已在文革初期被毁,神像、庙堂、碑文等等,尸骨无存,仅有残存的长满荒草荆棘的地基,与严颜寺隔谷东望,而西向,则隔山,山那边,就是真庆宫。

关键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三座庙宇,而且大体等距,我们的祖先,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回望烟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