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五烈士纪念碑

黄花岗五烈士纪念碑

韦统淮,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韦统淮虽然是个杀猪佬,却粗通文墨,可将《千字文》《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长得魁梧壮实,自己就能把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号。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

韦树模,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兴等人策划的广州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牺牲后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军的勇敢。1905年,与弟弟统钤(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

韦荣初,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84年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

林盛初(——-1911),汉族,广西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景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在哪里?

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在哪里?

楼上的回答是错误的,地铁烈士陵园出来就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并不是黄花岗公园。坐广佛线到西朗站下,换乘1号线到杨箕站下,换乘5号线到区庄站下,E出口出去先烈中路才是黄花岗。

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地址

黄花岗烈士陵园每天9:00至17:00开放,位于广州市先烈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3.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在哪里

不好停车,而且停车费又贵,最好选择公共交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又叫黄花岗公园,是国内知名的烈士陵园之一。陵园中还可以见到孙中山先生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和网球角。

4.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

出自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原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xī 险),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zhì bó 踬,跌,绊倒 踣,向前仆倒;跌倒绊倒。比喻遭受挫折。)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始建),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póu)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乞求)序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wù wù )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xù)。

(选自《孙中山选集》)

5.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岗公园)

门票:免费开放,不收钱 周边公交:(黄花岗站)6,1,16, 65, 74, 85,112,192, 201, 219, 220, 223, 236, 285, 271, 290, 535,78, 833, 862B ,862, 高峰快线12, 高峰快线8, 夜46, 夜5,大学城4线 附近地铁:5号线—— 区庄站,13号线——黄花岗站(未开通)。

6.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简介

黄花岗所埋尸体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下面是七十二 烈士的姓名籍贯: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7.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在哪里啊

答:门票:免费开放,不收钱 周边公交:(黄花岗站)6,1,16, 65, 74, 85,112,192, 201, 219, 220, 223, 236, 285, 271, 290, 535,78, 833, 862B ,862, 高峰快线12, 高峰快线8, 夜46, 夜5,大学城4线 附近地铁:5号线-- 区庄站,13号线--黄花岗站(未开通)。

8. 黄花岗72烈士纪念碑在哪里

衣冠冢

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科学的来说衣冠冢对于子孙后代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衣冠冢和普通的坟墓一样,都只是一种亲人的情感寄托。

黄花岗烈士陵园景点 黄花岗烈士纪念馆

1. 黄花岗烈士纪念馆

1、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母瑞山,位于海南岛定安县南端,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地处定安、琼海、屯昌三市县交界处,是五指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一座山。这一带山陡林密、峡谷流急,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两次成功保留革命火种,被称为“海南的井冈山”,创造了海南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景区现存有母瑞山革命纪念园,琼崖特委、琼苏政府旧址,琼崖特委“四大”会议、琼崖苏维埃政府大礼堂旧址,以及红军师部旧址、红军潭,红军军械厂、红军军政学校、红军农场、红军操场、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母瑞山革命纪念园是母瑞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2、万宁六连岭革命遗址

六连岭为五指山余脉,位于万宁市西北部,是琼崖纵队开辟的根据地。从1927年至1950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军民坚持了2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琼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在琼崖革命23年武装斗争中,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是最后的一个根据地。地跨白沙(包括现在的琼中、五指山)、保亭、乐东三县的五指山区,位于全岛中心,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这里群山耸立,丘陵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地方。五指山北部的毛阳镇毛贵村,曾是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琼崖区党委等机关的驻扎地,也被称为海南的“西柏坡”。纪念园已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4、海口琼山区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

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于1989年12月建成开放。云龙镇是冯白驹将军的故乡,是琼山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全镇有300余名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


5、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琼海是琼崖武装斗争的策源地,也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在这里组建。娘子军连先后参加了攻打文市、学道等战斗,机智灵活地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毛泽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色娘子军,赞扬红色娘子军为“世界革命的典范”

6、文昌张云逸大将纪念馆

张云逸大将纪念馆坐落在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张云逸大将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头苑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广州黄埔陆军小学;1909年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并担任攻打两广总督府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张云逸一生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泽东评价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7、海口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曾名金牛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海口金牛岭公园内,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于1957年由原海南行政公署拨款兴建,当时属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3月,国家民政部批准该建筑物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陵园占地面积61993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渡海英雄烈士纪念碑、大型圆形烈士墓、恭祭广场;碑文上有朱德1957年1月27日的亲笔题词:“渡海英雄永垂不朽”。


2. 黄花岗烈士陵园地址

五万平方米相当于五公顷,算是一个小型的公园。

在广州这样 公园,有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草暖公园,雕塑公园,白云湖,海珠湖,黄花岗公园,东湖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公园,市儿童公园,麓湖公园。黄花岗公园,白云山风景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明星公园,东风公园。


3. 黄花岗烈士事略

每天开放!不要钱的!早上好像很早6..00。17.30关门!


4.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馆

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反清义士秋瑾,反清义士徐锡麟,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觉民,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护国将军蔡松坡,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革命烈士陈延年,革命烈士蔡和森、革命烈士罗亦农、革命烈士彭湃、革命烈士方志敏、革命烈士瞿秋白,革命烈士左权,革命烈士刘胡兰,革命烈士董存瑞,等等。


5. 黄花岗起义纪念馆

长沙县黄兴故居纪念馆馆长胡群义告诉记者,黄兴逝世后,众多革命者写下挽联,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其中,章太炎先生撰写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高度概括了黄兴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兴原名黄轸,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善化县龙喜乡凉塘(现在的长沙县黄兴镇)。

  黄兴5岁在父亲私塾启蒙读书,8岁在萧举人的私塾读书,11岁师从退休翰林周笠櫵,1893年入城南书院,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

  1902年,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1903年,沙俄强占我国东北,黄兴与各留日学生组织一支“拒俄义勇队”,准备赴东北抗击沙俄,结果却遭到了清政府的极力阻止。

  这个时候,黄兴意识到,反帝必须反清,于是毅然放弃留学,回国开展反清革命。

  1904年2月15日,黄兴在长沙创建革命团体华兴会并担任会长。1905年7月,黄兴与孙中山在日本相识。随后两人就革命团体和反清问题达成一致。当年8月20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总干事。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更是策动和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1908年,黄兴率中华国民军南路军200余人在广西钦廉上思一带,相继与2万余清军鏖战40多天,以少胜多,七战七捷,威名大震。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身先士卒,亲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清廷两广总督府,虽被枪弹击中右手食指中指,仍坚持战斗,最终因敌众我寡,起义失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在黄兴指挥下,起义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血战,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赢得了时间。

  1911年12月中旬,黄兴被各省代表会议推举为大元帅,但黄兴坚持应由孙中山来担任大元帅。在革命过程中,黄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领导地位,甘当配角。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被任命为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4月,黄兴被委为南京留守,6月,辞去南京留守一职。

  1913年7月29日,南京讨袁战事失利,黄兴由上海避走香港,后去往日本。为促进党内团结,一致讨袁,黄兴于1914年6月底前往美国等地。在此期间,黄兴多次致函革命者,敦促兴师讨袁。

  1916年7月8日,在国内各界邀请下,黄兴归国抵上海。但由于积劳成疾,他于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时年42岁,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6. 黄花岗革命烈士

林修明(1885~1911年),广东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亲林云轩,早年因家境贫寒到东爪哇(印尼)勿里洞岛当矿工,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办起了小锡矿业。林云轩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岁回国读书,19岁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他眼见祖国国弱民贫,受西方列强欺侮,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便立志强身救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赴日本体育学校攻体育。这期间,他与旅日中华革命党人过从甚密,遂萌发革命之心,同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受同盟会指派,回国以教育为名,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活动,在家乡县立镇平(蕉岭)中学教体育,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东嘉应州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革命党人谢逸桥、温靖侯等,请姚雨平、林修明和张醁村等到梅州松口商议集资办梅州松口体育会,旨在培养军事人才。该校有学生180余人。林修明教学体育和一般军事技术。由于他平易近人,教学认真,倍受学生的尊敬。他与校长江伯轩(留日同学)两人在校组织同盟会,暗中发展会员。随后又在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三堡学堂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任体育教练。

  宣统二年(1910),年方25岁的林修明奉命去广州发动新军起义。次年春节后回到家里。不久又要返广州,行前他对怀孕在身的妻子黄氏说:“吾不能与卿久住,不管生男生女均取名小明,以能继吾志则心宽矣!”黄氏深明大义,支持丈夫返穗。同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黄兴指挥革命军向两广总督署进攻,林修明奉命带领30名精干队员作先锋队,在仓边街与清兵相遇,他奋勇争先,力战清兵,苦战一昼夜。后因弹尽援绝,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这次起义,死难烈士72人,同葬于广州市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修明牺牲后,家乡-悼念,其师林岳东先生撰联云:“修到此生,碧血史中留姓氏;明而赴死,黄花岗上悼英雄。”另有一副挽联赞道:“结七十二烈士奋撼衙官,性命作牺牲,誓成碧血千秋业;为四百兆同胞谋造幸福,头颅真价值,合伴黄花万古香。”


7. 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

辛亥革命后的第7个年头即1918年,黄花岗烈士墓园建成了。墓园布局庄严肃穆,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坊,上镌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墓道宽阔,两旁花木及碑石林立。岗顶为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别,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又有亭、台、池、榭等小品建筑点缀,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选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 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所埋尸体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贯: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徐佩旒

姓 名: 徐佩旒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籍 贯: 广州花县新华公社三华店村

生卒时间: 1881——1911-4-27

徐佩旒,1911年3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于1911年“3.29”攻总督署后,跟随徐维扬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敌,展开拉据式战斗,转战至二牌楼等处负伤,后来维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嘱咐佩旒等六人,扶伤回乡将养。他们沿着粤汉铁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车站附近铁路桥时,忽遇敌兵,这时弹尽人伤,已无法与之接战,于是急忙把枪械从桥上抛下河里,被敌人发现,通通被捕,送到水师行台,后来全部英勇就义。(其他五人是:徐松根、徐应安、徐昭良、徐廉辉、徐保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花县籍十八烈士之一。

韦树模

广西平南人。一作柱模,字焕初。

其先人韦昌曾参加太平军,以战功得授军职。杨韦事变后归里,常述太平天国革命事,他深受影响。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古香奉孙中山命回广西成立同盟会分会,他与弟统铃(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初经韦智、韦著等介绍,均入为会员。

1910年(宣统二年)夏,同县林盛初与罗城李德山至,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他相与结识。

1911年4月10日,与三弟随李德山到广州。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人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战。后清兵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兄弟四人同时殉难。 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8. 黄花岗烈士陵园简介

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文化公园、黄花岗公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珠江公园、雕塑公园7个独立公园和麓湖公园内聚芳园、星海园2个园中园。  越秀区:东山湖公园  白云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  荔湾区:荔湾湖公园、双桥公园  天河区:天河公园  海珠区:晓港公园  3.免费的林业部门管理的已开放森林公园(共17个)  白云区:聚龙山森林公园  天河区:火炉山、龙眼洞、凤凰山森林公园  黄埔区:龙头山森林公园  萝岗区:金坑、白兰花森林公园  番禺区: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森林公园  南沙区:黄山鲁森林公园  花都区:九龙潭森林公园  从化市:风云岭森林公园  增城市:蕉石岭、南香山、中新、白洞森林公园


9. 黄花岗烈士纪念馆开放时间

展开全部

黄埔军校概述——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5月3 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但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 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陆军军官学校仍冠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其实这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是连续办到1949年。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黄花岗烈士纪念馆藏品 革命军工牌

广东4A级景区前十名:

广州市中山市纪念堂 4A

广州市黄花岗烈士陵园 4A

广州市起义烈士陵园 4A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 4A

广州市气象卫星地面站 4A

珠海市圆明新园 4A

珠海市外伶仃岛风景区 4A

珠海市罗西尼工业旅游区 4A

韶关市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4A

韶关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 4A


11. 黄花岗烈士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原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村民聚集庙前商议抗击英军,取庙内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 三元古庙是二进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建筑。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1950年广州市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立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正面刻着:“一八四一年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龙岗区举行向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

每年的9月30号是中国“烈士纪念日”

当天上午,龙岗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活动暨向龙岗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在龙岗街道红花公园山顶广场举行。

龙岗区领导张勇、代金涛、陈少雄、吴书坤、龚祖兵等出席仪式。

当天,龙岗区几套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市管干部,区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驻区部队代表,公安干警代表,军烈属代表和老战士代表,社会各界代表,少先队员代表等300余人整齐列队,深切缅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为谋求人民解放和幸福,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上午11点,向龙岗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全场一同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全场一同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

随后,少先队员代表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少先队员代表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随后,礼兵抬起花篮,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区几套班子领导仔细整理花篮缎带,向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先烈们表达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所有现场参加仪式的人员缓步绕行,瞻仰烈士纪念碑。

新闻来源:龙岗广电融媒

记者:黎春雨

编辑:王昕蔚 编审:郭泓斌 监制:葛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