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

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

AAA级旅游景区

山下村:山下村位于慈溪市东部,南靠329国道,北傍伏龙山村.到2007年底,村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拥有户籍人口2147人,户数938户,党员74名,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1985亩,山林3024亩。2007年村社会总产值达社会总产值1.2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620元。山下村是伏龙山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虞氏居民的所在地……

『浙·绍兴』鲍氏旧宅建筑群

鲍氏旧宅建筑群

年代:民国

保护等级:浙江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时间:2020年9月

(浙45)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国5)、张氏旧宅建筑群(国5)和尊德堂(国7)

(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国5)、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国5)和 尊德堂(国7),浙江湖州南浔一镇的三处“国保”,均发过博文,在这里再合并“打卡”。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湖州南浔两处相邻的清末民初建筑,2001年联袂升级为“国保”。

嘉业堂是近人刘承干的 藏书楼,1924年落成,因清帝溥仪御匾“钦若嘉业”而得名。整座建筑总体设计为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稳重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

藏书楼是一栋平面呈“回”字形的砖木结构二层楼,由二进厅和厢房组成,中央是天井,外设四周廊。1951年11月,刘承干将藏书楼捐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图书馆接收。现有藏书十余万册,雕版片三万。

详见思泉十年前的博文《再游南浔——嘉业藏书楼》和《再游南浔——“钦若嘉业”匾》。

小莲庄是江南名园之一。湖州南浔富商刘镛于清光绪年间始建、1924年建毕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占地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因慕湖州城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莲花庄(后重建,非“国保”,参见《思泉的湖州游(13)——莲花庄随拍》等5篇),而取名“小莲庄”。

园林以池为中心,形成以山为主的内园和以水为主的外园。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由曲廊连“养新德斋”;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额书“小莲庄”;荷池东岸原有“七十二鸳鸯楼”,已毁。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为法式建筑风格,俗称“小姐楼”。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刻石40余方,称“碑刻长廊”。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以上,可参见《再游南浔——“鱼径池”畔》、《再游南浔——阁榭掠影》和《再游南浔——内园小景》。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不对外开放。

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现为“叔萍奖学金展览馆”。参见《再游南浔——叔蘋奖学金》。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位于南浔镇南西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石铭的私宅。

建筑群占地面积5,135平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各类建筑风格的房间达244间。

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前面数进为晚清中式建筑,南、中部后进的建筑为西欧巴洛克式风格。宅内各种房屋建筑风格类型俱全,砖、木、石雕极为丰富;中式建筑中的装修部分大量采用西欧的材料及工艺;保存有大量书法名家的手迹,在江南民宅中极为罕见。

该旧宅的特色,是将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会贯通,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它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民宅”。

参见思泉2011年的博文《再游南浔——“江南第一宅”》上下两篇。

尊德堂,即张静江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

故居显露出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处处透出一种古朴,自然美。

参见思泉2011年的博文《再游南浔——张静江故居》。

(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原地功思泉的博客2020年4月29日

Hi,谢氏旧宅!江北有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建筑 | 揭秘

(资料用图 谢氏旧宅)

建筑总是那样令人浮现几多遐想几番感慨。位于江北外滩白沙路96号的 “谢氏旧址”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

谢氏旧宅

宁波十佳优秀近代建筑

这是一幢中国传统建筑与外来建筑相融合,用水泥、砖和石材砌成的三层西洋式楼房。红白相间的外墙透着浪漫、奔放、激昂的气息。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1903年的 “谢氏旧址”原为甬籍煤炭业巨商谢蘅窗的私宅。经过百年沧桑的宅院里定有着许多的故事,如今早已改换了主人,当年的繁华已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留下的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说起 “谢氏旧址”的主人,想必上了年岁的江北居民还有一丝淡淡的印记。他16岁到上海煤炭行做学徒,后自设煤号投资煤矿,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发起创办宁绍船公司和镇海求精学校。

抗战爆发后,为上海市抗日援救会主持人之一。后赴重庆,继续经营煤矿业。抗战胜利后,任上海煤炭业工会理事长。

由此可见,在当时他也算得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谢氏旧址”是他28岁时所建的私宅,宏伟的气魄足能印证他正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

百闻不如一见

转过一幢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楼房,便看到了那座具有百年历史沉浮的建筑。激动亦或兴奋,这种感觉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先到了楼南门。抬眼望去,东面红砖砌成三个连续拱券门,巨柱上有短柱支托石质弧拱券门。

门楣券心石上刻有花边,上书 “降福受祉”四字,与铁皮门身的 “五蝠捧福”图案相互依存,相传为谢氏当年发财走运的吉祥物。

触摸着斑驳的铁门,我轻叩铁环,问一声: “主人,今可安好?”回应我的却是静寂,仿佛一切皆已睡去。

正当我将离开之时,对面一间简易平房的门 “吱呀”一声开了,应声看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我忙上前: “老伯,可知这是哪里?”

他笑着:“日本人的水上司令部。”

我心中窃喜。“那这里面没人住吗?”我问。

庙会的时候有人来上香拜佛,一般门不开的。”

哦,记起来了,这里也曾是谢氏家族上香拜佛之堂,有门柱老寿星为证。只可惜石雕之语,非我等所能诠释得了,只能作罢。

转而来至楼的正门处,大门朝东,濒临甬江,框用石柱及钢筋水泥筑成拱状。

遥想旧宅主人历经5年打造出的这座展现着荣耀和典雅的建筑时,非但没有降福于身,却成了侵华日军的铁证,想必这也是主人始料未及的吧。

心头涌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由得黯然伤怀。

驻足观望

水磨阶沿两旁石墩有造型各异的鸟兽、花草雕刻,垂直自上而下用石质雕刻作细条并按巨柱高度分为清晰的三段。

墙体和水平各用灰、红清水砖作间隔,巨柱上有几何和花卉图案。

用红砖做成牛腿状壁柱支托上檐口,围绕整个建筑。底层彩色玻璃木窗安有木质百叶窗,做工极为考究,可见当时的能工巧匠是何等的聪明过人。

门不开就无法入内,只得悻悻而返,心却不甘。过了几个小时,我又心存侥幸重返此地,门居然开着。

走进这现在已是南京军区宁波房地产办事处的大门,右手边的一块青色石碑跳入眼帘,忙过去细瞅,上书 “谢氏旧址简介”。拿出准备好的相机,摄入片中。

遥想抗战时期

想当年宁波沦陷之后,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部曾设在江北,谢宅被侵华日军占据,作为加强沿海掠夺指挥基地。 “这里,附设检查站,强令过往船只靠岸接受检查,发现行为不轨者,轻者被打,重者被扣、被罚,甚至遭遇杀害。

“昔日的一位同胞就是活生生地被残暴的日军扔到甬江里去。”这是一位老太太亲口告诉我的,此情此景至今于她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是的,岁月虽然能拂去日军留在小楼的那粗暴野蛮的劣迹,但却无法抹去人民心头的嫉恨与愤慨。

这便是历史,历史是不该忘记的。

我从历史的隧道中回到了现实。在我的正前方,是收分明显的石柱,如盆状,爱奥尼柱头雕刻,花瓣向外内翻,每个拱券中间刻有精美花卉及兽形纹饰。在二三层廊设有石质栏杆,造型别致,风味独特。缓步入室,是个四方形的厅,厅的两边是房,尽头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通道。房间里设有壁板、西式壁炉、吊灯等物,洋味十足。工作人员在办公,我不便打扰,移步而退。在出门时,遇见一位四十开外的男子,我问:“可知这里以前是做什么的?”他连连摆手,一笑而过。

回忆、回忆、回忆,

“谢氏旧址”已在回忆中了。春去春回,往事几多。好在它现在已经成了 “江北岸近代建筑群”的一连串音符中的最强音。

它既是一曲历史的悲歌,又是一组文明与野蛮的交响曲,更是时代的一个休止符。

沉思间,不觉天色已昏,旧宅在夜色间又蒙上了一层面纱,朦胧而神秘。那间透着灯光的木窗里,演绎着的可否还是旧日的故事。

来源:文章节选自江北地名文化,照片来源于百度

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一赞一分钱!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