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

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

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

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位于柳江县里高街西面约2公里处橹锅山上。岩洞高约3米,宽约5米,深约4米。洞下一巨石上刻有“卧龙岩”三字,字高68厘米、宽67厘米。题款文字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开岩,释庆宗摩崖,转运判官方信儒书”,题名者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方信孺,题刻时间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宋代《舆地纪胜》记载此处称为卧龙山。岩洞即为寿圣寺(原名龙泉寺)所在。此石刻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乐游原:游览唐代青龙寺遗址

西安市区东南,有一片梁状高地,被称为“乐游原”。唐代,这里便是游览胜地,很多名人居住于此。如今,曾经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只剩下一座青龙寺的遗址。1996年11月20日,作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青龙寺遗址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登原远眺,四周宽敞,城内街道,尽收眼底。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秦汉时期,这里就以风景秀丽闻名,被称为“乐游苑”。有一次,汉宣帝带着许皇后至此,迷恋于美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修建乐游庙,乐游原因此得名。

2019年9月5日下午,我在西安参加培训之际,骑自行车,登乐游原。时隔十年,再次来到青龙寺遗址,这里已经免费对外开放。经过青龙路,从北门进入,参观完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直奔西南侧的青龙寺遗址。

青龙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为“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废,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奏请复立,称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正式改名为“青龙寺”。

会昌五年(845),灭佛时,寺被废。次年五月,予以恢复,改名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恢复本名,逐渐衰落。北宋以后,寺院遭到毁坏,建筑荡然无存,遗址深埋地下。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队在西安市南郊铁炉庙村北的高地上,发现唐代砖瓦等建筑材料,以及灯幢、佛像、小塔等文物,初步判断这里便是青龙寺遗址。1973年、1979和1980年,先后在青龙寺遗址进行三次考古工作,发掘了中三门、塔基、殿址、殿堂、回廊、北门、配房、墙址等,编号为1—8号遗址——

1、中三门(一号遗址)

在青龙寺遗址西部南侧的断崖处,为禅宗伽蓝院落的正门,也被称为“山门”。基址呈长方形,夯土东西长17米,残存最宽约3米,厚约0.5—0.7米。门道位于中央,最宽处约6米,东西两侧与回廊相连。

2、塔基(二号遗址)

在中三门遗址北侧25米处,有一座正方形的塔基遗址,长宽均为15米,残存厚度1.6米,夯筑坚实,土质纯净。塔基中部有一个直壁方形坑,边长约4米,深度约1.8米,应该是塔心下的地宫。可惜,没有发现任何遗物,可能是有计划拆除。

3、殿址(三号遗址)

在塔基遗址北侧43米处,南距中三门遗址85米,坐落着长方形的殿址,三座建筑形成一条南北轴线。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早、晚两期遗址,晚期的遗址规模较小,现在复原的是早期遗址。

从这处遗址的位置和规模来看,应该是青龙寺的金堂,为安置本尊佛的大殿,也称“佛殿”。夯土台基东西长57米,南北宽26米,厚度约2米。南侧有月台,北侧有门道,东西两侧有慢道遗存。结合台基上面保存的磉墩,推测此殿面阔13间,进深5间,间距4米。

4、回廊(五号遗址)

在院落周围,有回廊遗址,大多遭到扰乱,只有西侧的回廊保存较好。通过考古发掘,在回廊两侧,各发现一条宽约1米的道路,回廊的夯土基址残宽约3米。根据推测,回廊周长440米,南北长132米,东西宽98米,形成一座长方形的伽蓝院落。

5、配房(七号遗址)

在殿址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房遗址,通过慢道与大殿相连,南北两侧与回廊相接。目前,只发掘了西侧的配房遗址,南北长约23米,东西宽约10米。在配房的中间,有一条门道,相当于侧门。

6、北门(六号遗址)

在这处院落遗址的东北方向,可以看到青龙寺的北门遗址,位于乐游原顶部地势最高处。破坏严重,形制不清,残存路土和车辙痕迹,门道宽度应该在6米以上。唐代诗人舒元舆曾经写道:“南行百许步,登青龙寺门,门高出绝环埃。”

根据文献记载,青龙寺有上、中、下三座藏经院,以及东塔院和传法院等建筑。目前,发现的院落遗址只是青龙寺西侧的一小部分,占地面积不及青龙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经过长期平整土地,东侧的遗址被破坏殆尽;南部的断崖下方,已被深掘十余米,遗迹早已不复存在。

近年,随着青龙寺遗址公园的建设,曾经的遗址逐渐向公众展示。但是,我们只能看到一块又一块崭新的台基,青砖包裹,方方正正。如果没有旁边的文字介绍碑,谁知道它们是唐代的遗址呢?

西城村遗址文化遗存包括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和宋代

1月11日,记者从市文化旅游局了解到,历时68天,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泰安文物考古研究所、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西城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本次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出土小件文物50件,其中陶器20件,主要为豆、盂、罐、盆、纺轮等;石器10件,铁器6件,瓷器6件,铜器8件以及大量陶片。文化遗存年代包括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和宋代。

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小型陶窑

考古发掘和人员培训实现两促进两提升西城村遗址位于 泰安市泰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村东部,明堂路以西、谢过城街以北、汉明堂遗址以南。2020年3月-5月,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泰山国际颐养城工程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此处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于2020年10月12日开始发掘,12月18日完工,历时68天。2020年12月20日,省文物局对考古工地组织验收,验收结论为优秀。 本次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236个、沟7条、灶3座、窑1座、井1眼、房址1座。出土小件文物50件,其中陶器20件,主要为豆、盂、罐、盆、纺轮等;石器10件,铁器6件,瓷器6件,铜器8件以及大量陶片。文化遗存年代包括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和宋代。

“本次还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小型陶窑,圆形,直径55厘米,结构包括窑床、火眼、火门、火塘,如此小的陶窑在以往发掘中较为少见,为便于深入研究和展示,我们采取了套箱提取的方式运回室内保护。”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此次发掘, 基本厘清了遗址范围、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及其与汉明堂遗址的关系;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在泰山附近区域是第一次发掘;证明该遗址春秋时期为鲁文化、战国时期为齐文化,与文献记载这一带属齐、鲁两国交界区是相吻合的,其中战国时期大型窖穴较多,说明遗址规格较高。西城村遗址延续时间长,地理位置重要,对研究泰山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今后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提供了新资料。

考古发掘和人员培训实现两促进两提升

据悉,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宁阳县博物馆等10家单位的2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考古发掘与培训。

其间,相关部门邀请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王青、王芬,省文物局、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专家为学员现场授课,包括田野考古理论,记录、辨识器物,考古勘探等内容。“经过2个多月发掘与培训,我们按时完成了遗址发掘任务,培养了考古队员的田野考古技术水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为培养泰安地方文物干部和考古队伍,考古发掘期间还举办了田野考古专业技术培训班,并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宣传活动,考古发掘成果丰富,考古发掘和人员培训实现两促进两提升。

本次考古发掘期间,相关部门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制作宣传展板,向周边群众宣传考古学知识与考古工作成果,举办了2次公众考古活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泰山学院的120名师生到发掘现场参观学习。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机关第二党支部50多名党员干部到考古现场开展了“考古见初心,薪火永相传”主题党日活动,活动获“泰安市直机关工委优秀主题党日活动”称号。

“泰安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挖掘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为我市文物事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更多新贡献。”该负责人表示。

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实践

北京有个周口店,福建有个万寿岩。”

从福建省三明市区驱车约30公里,到达三元区前镇岩前村西北,空旷的平地之间,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孤峰傲然耸立,这便是万寿岩了。

20年前,这处名不见经传的山丘因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声名鹊起。

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

填补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多项空白

“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华南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居住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余生富说,万寿岩遗址的发掘,将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9月开始,由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万寿岩文物管理所等联合对万寿岩遗址进行了三次抢救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万寿岩遗址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科研价值,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均给予高度评价。

万寿岩全景

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共出土四个文化层。地质时代包括,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至20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年前)。各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800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灵峰洞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船帆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一座山体上发现了多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这是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绝无仅有的。”余生富说。

灵峰洞发掘出土的2块锐棱砸击石片距今20多万年前,船帆洞发现的1个石核和三块石片距今2至3万年,经鉴定,其在技术和类型上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意义重大。

灵峰洞遗址

石铺地面

内排水沟槽

在船帆洞距今约4万年的地层中,揭露出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地面石质以灰岩为主,无序排列,周围有排水沟槽分布,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容全鉴定认为,船帆洞内的石块层确系古人类石铺地面。“大面积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文物保护与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其为“人类最早的建筑”。

万寿岩遗址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意义非凡。”俄罗斯科学院考古与民族志研究所西伯利亚分所高级研究员雷宾•叶夫根尼说,“这些发现,拓宽了关于古人类研究的视野。”雷宾•叶夫根尼去年12月参加了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会议邀请了俄罗斯美国韩国日本南非波兰英国等国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交流。专家表示,考察交流不仅让世界了解万寿岩遗址,也扩大了万寿岩遗址研究的视野。“万寿岩遗址作为科研科普基地,是遗址研究、保护和科普的一个大本营,万寿岩遗址提高学术研究含金量和社会知名度将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王秀琴说。

“保护历史文物

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

然而,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并非一帆风顺。

万寿岩遗址所在的万寿岩山,为喀斯特地貌。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明钢铁厂在万寿岩山体上开采矿石,并就地建起石灰石破碎厂、水泥厂、石灰窑厂等,矿山开采严重影响了万寿岩山体。

1998年起,万寿岩遗址所在地村民不断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万寿岩山体及洞穴文物古迹殷切希望。

陈蕃发、邓贵凰、王远林、王远耀、王月明被称为“五老叟”,都是万寿岩所在的三元区岩前镇岩前小学离退休教师,时年最大的已有84岁,最小的也有72岁。他们写下《为抢救岩前文物古迹呼吁书》,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抢救万寿岩。

福建省考古与博物馆学会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作为万寿岩遗址发现与保护工作的亲历者,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三明市政府派人专程到万寿岩实地调查,召开协调会,并下发了《关于岩前镇万寿岩文物遗址保护专题会议纪要》。1999 年5 月,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批转‘五老叟’反映情况的信件,要求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

万寿岩远景

经多方协调,1999 年9 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考古发掘队正式对万寿岩的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0 月中旬,陆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120 平方米的石铺地面也揭露出来。考古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等多次现场论证,充分肯定万寿岩遗址的重要性。文物考古界泰斗、曾参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的贾兰坡先生抚摸着万寿岩出土文物,给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万寿岩遗址为旧石器遗址。当他听说文物保护的困难,立即在鉴定书上题写“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但采矿活动对万寿岩遗址的威胁依然存在。

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厅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

2000 年新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对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一直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他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协调、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同时,决定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时隔不到一个月,1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商,做出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三明钢铁厂立即停止了在万寿岩的爆破开采,并异地选定了新的采矿点。随后又将石灰石破碎车间厂房和万寿岩山体无偿划拨给文化部门作为考古遗址公园使用,以当时3亿多元的代价保住了万寿岩遗址这个无价之宝,使万寿岩遗址成为我国众多遗存中最幸运的文化遗址。

科学保护精心守护

“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使我们有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郑国珍说。

紧接着,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划定了,树立保护标志,印发《关于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的通知》,成立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系统规范地整理万寿岩遗址的记录档案,使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得到有力保障。”郑国珍回忆道。

根据“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的批示精神,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三明万寿岩石器遗址保护规划》,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确定了遗址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任务。按照《三明万寿岩石器遗址保护规划》要求,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方案,保护工程分阶段逐步推进。从1999 年发现至今,万寿岩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用于危岩体加固、裂隙封堵、水患治理、人工石铺地防腐等项目。

2017年9月29日,福建省人大常审议通过《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三明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涉及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方面面。

2019年5月,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参与调研的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表示,《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进一步规范,尊重和保护文物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屡禁不止的任意焚烧、燃放烟花、开荒占地等现象大幅减少,基本得到控制;周边企业破坏遗址环境风貌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保护范围内大量矿车过往运输,违章搭盖的现象很少发生。

《条例》实施后,《万寿岩船帆洞、灵峰洞遗址维护检测制度》和消防安全及安防管理、遗址公园风险防范制度等先后制定;三明市市自然资源局调整相关政策,将遗址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予以调出,对保护范围内土地利用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条例》为更好地保护万寿岩遗址,传承历史文脉,让更多的公众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供了更加充分和完备的法律保障。

同时,三明市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明单位创建、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范畴,市政府每年对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不定期听取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落实遗址保护等涉及人财物的相关问题。

保护成果 惠及于民

“洞穴形态的文化内涵、远古人类的重要信息,通过展览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更多了解到了远古时代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风貌和精神境界。”一位参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的观众留言道。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位于万寿岩遗址旁,2006年11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依托万寿岩遗址专门建立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厅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厅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石制品、骨器,东方剑齿象、中国犀、虎、棕熊、牛类等哺乳类动物化石……

“海峡两岸的远古家园——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主题展览通过重大发现、沧桑巨变、洞天遗珍、闽台一脉和遗址保护等五个单元,197件出文物,展现了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考古成果和文化内涵。

洞穴遗址、遗址博物馆、宋代五级涌泉生态恢复区、渔塘溪滨水区……人们在公园游览、参观考古成果的同时,还可“探秘”考古挖掘现场。2019年6月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了。

万寿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12月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7年12月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福建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规划用地面积81.5公顷,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践行‘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更好保护’的理念,突出特色,融合发展,努力让保护成果落地落实、惠及民众、服务社会。”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目前,遗址公园全年实行免费向社会开放300天以上,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和社会团体研学活动,免费提供专家咨询和专业讲解,努力扩大对外传播和品牌影响,参观游览的观众和学员团体逾2万人次。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开展并将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建设全国考古学术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打造福建文化特色品牌,构筑福建文化遗产地标,助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强省目标建设。

牢记嘱托 不辱使命

持续不断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文化兴,则国运兴。

万寿岩遗址作为古人类文化遗址,在塑魄、育人、兴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万寿岩古人类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闽人文化、闽学文化、开闽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构建多元文化融合‘文化+’体系。”余生富说,还将以文化传承弘扬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围绕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设计开发旅游周边文创产品,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将加强万寿岩遗址科学研究工作,制定新的《万寿岩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进行合作,成立联合考古队对龙井洞进行考古发掘,寻找是否存在古人类化石,进一步厘清洞穴文化遗存埋藏状况及其年代和性质。”余生富介绍道,还将加强对周边的文物调查和发掘,通过对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加大对福建地区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迁徙、技术水平、石器加工工艺、人群互动、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拓展万寿岩遗址文化资源,建立以万寿岩遗址为中心的史前文化系列主题。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万寿岩遗址的影响力。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去年10月,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将万寿岩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发展”现场教学基地。“我们着力在阵地建设、日常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把基地建设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三明市有关负责同志说,充分发挥好基地作用,深化树立和落实“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回顾万寿岩遗址这个鲜为人知的远古人类生活场所,从发现发掘到保存保护再到品牌形成,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历程中具有彪炳史册的标志性事件,可以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当年已然显现的非凡眼界和前瞻理念,他始终如一对保护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并身体力行地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开展文物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指引了明确方向。”傅柒生说,“我们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工作成功之路。”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