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许氏宗祠

东山许氏宗祠

许氏宗祠位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中心向东、南延伸10米,向西、北延伸10.1米为文物保护范围,东山许氏宗祠,东山许氏宗祠简介,东山许氏宗祠-海口市秀英区东山许氏宗祠旅游指南

山东即墨“崔氏宗祠”探亲记

崔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从小就听我妈说她们家是山东即墨人,她的爷爷辈闯关东,心里一直怀念西河头!根呀!

姥爷原名崔毓麟~1943年姥爷毅然追随燕京大学文学家王西徵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被分配到华北联合大学担任政治班主任,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屈指可数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此间,因革命需要崔毓麟化名林子明,此后一直用林子明这个名字,五个子女,也因此分别名曰林尔为、林汝为、林君为、林子为、林乃为。

革命征程被迫让这支家族开始远离“崔”姓

借着崔氏家谱修订之际,受老太委托,看看有二十多世代近600年崔家历史且被一直传承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好机会。

按照家谱,姥爷在崔家二十世,“玉”字辈。我妈兄弟姐妹二十一世,“秀”字辈。我舅舅们的下一代二十二世,应该“成”字辈~

我们因为是崔家女儿们后代,不计入崔家家谱,按照老理应该出现在梁家家谱。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啊” 怪不得过去农村一定要生儿子,没有儿子家谱都写不下去啊

从即墨这个陌生名字开始一路走进西河头村

没有见过面的叔叔、姥爷辈听说我们来,都过来陪我们回村看看

我们集合地点是村书记的食品加工厂,各种花生加工厂,外销欧洲,北京的物美散装花生都是崔家直供。

即墨古有历史,今有发展,人杰地灵的典范啊

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店集河源头的西河头村,分三个行政村,其中以崔姓为主的村子,叫东西河头。东西河头村中的崔氏祠堂以及有近百处民居建筑,均保存完好,别具特色。

南北两条主街上的民居,一排排屋山次第凸出一半山墙,作羽翼状外展,应对村东高埠,此所谓“凤凰展翅”,为胶东沿海地区所仅见,颇可一观。

人去老宅空,这里原来是个车马店,尽量保留下来

去祠堂的路上,街坊们一路问候着,召呼着

崔氏宗祠,2019重修。修缮祠堂,修续家谱,这些传统像一条线把散落四处的珠子串起来,凝聚崔家前世今生,为崔氏后代引领价值观中。

重修祠堂记

西河头崔氏重修宗祠记

盖建祠宇以安先灵,端赖乎孝子贤孙。夫宗祠之设,以笃本庙,收族祭,彰宗亲之盛也。故族广者亲合,亲合者势强,势强而财智生,财智生而礼教行矣!

即墨西河头崔氏,望姓也。源发齐鲁,裔出太公姜氏,卜于西河之源。溯无先庙,十四世喜富公始建,历百余年增补方善,正房五间,厢屋东西各一。宗祠地广亩余,秀水西绕,树茂荫蔽,遂得泽而生。天有风云,人有祸福。忽遇变故,善道偏驰,致宗祠失修,院芜墙坍,门朽窗摧。今盛世又逢,国泰民安,故宗祠焕然,亟待眉睫。时在己亥五月,崔氏阖族祭祀,追思祖德,或建言重修。倡导甫出,则举族振奋,群情激昂,遂推成辉、秀宏为举事者。一时耆老稚子,踊跃捐款,不日积钱累累。延工匠,备物料,三月间,宗祠灿然葺新。大门楼嵌“崔氏宗祠”匾额,北堂屋悬“文星堂”匾一方。前后两进,飞檐流角,马墙黛瓦,高低错落,古朴肃严,蔚为壮观。备刻石于祠前,以载善举,令阖族功德,百世留芳。缮事毕,遂于菊月二十八日行祭祖盛典。秀宏邀予以观,因事未至,甚为憾。辛丑桂月复邀,欣然允,归而记,以述崔氏之谊也。

二零二一年辛丑八月初五墨邑后学蓝氏信宁谨记

孝贤是家祠里最核心的关键词

我请教老书记,崔家成长到二十多世,一个村二百多户姓崔的,磕头碰脑都是亲,碰到压力矛盾靠什么解决?内心如何强大起来呢?

崔书记淡定回答我,就是家祠一句“为而不争”。引自《道德经》

点睛之笔

完整家祠、专人看护、年节礼拜、蒸蒸日上中

西河头村,多少崔家人的根啊

当晚崔家家宴推杯换盏着,

所有“秀”字辈我都要称叔叔

“成”字辈称表哥

姥爷及全家一辈子为党为革命隐名埋姓,姓林了一辈子,崔姓对于她们确实很陌生,重新融入需要心理建设和时间。

老书记通过手机与北京的林老太热聊着,邀请老太看看村里见见亲人,我都听着心理暖暖,估计老太快动心了吧

00:20

我妈同辈的“秀”字辈的亲人们,各种身手

一直把秀宏当做小姨呢,原来是个帅哥啊,他负责家谱的传承整理,很费心费神的

贤惠带孙女的奶奶

这一看就是领导

八十啦,开心

一辈子的老师

土生土长,专做假发出口生意的能人

82,这精神头十足

我们仨是同辈,他俩都姓崔在家谱上。山东大汉国字脸,一个字 “帅”,我右边比我只大一天。

终于脸小一次,找对参照物啦

这位姜老师是当地的民俗及历史顾问,

把经典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与寻根问祖结合探讨

“所谓寻根问祖,即确认“我从哪里来”、追溯前人功德的过程。

文化 ,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故确认“我从哪里来”、追溯前人功德的寻根问祖,又是文化自信建立的一种最朴素的方式或者手段。

就此意义上说,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根本,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一代代人自我确认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最直观地反映中国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的基因。”

社会进步了、改变了、国际化了~

大多数中国人心中还是憧憬着同源的情怀,你我皆是普通人,无数个普通人凝聚在一起,互道安康、互赞互礼,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崔家亲们一日陪伴,亲情满满,预祝各位身体康健,事业顺利

梁晨(供稿 崔成森)

参观山东700年古村落的一座朱氏宗祠

靠海吃海,走在八角村的大街上,加工海参的招牌以及停靠在路边的船只随处可见,从村貌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

(大门)

(门檐)

(牌匾)

石鼓

(墙上的青砖和石料)

(侧面远眺正屋)

(正屋的房檐)

(山墙)

(门楼上的瓦片)

(门旁的砖雕

广东钟山恒美李氏宗祠,大家风气兼容并蓄。

恒美李氏宗祠,大家风气兼容并蓄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李氏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有60多人。时至今日,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放眼广东全省,李氏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陈氏;至于中山李氏,有87000多人,位列本土第五。南区恒美村的李氏宗祠,正是中山李氏源远流长的典型写照。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晨曦中醒来、日落中沉寂的古朴村庄。

祠堂构造 兼容并蓄

中秋节后的下午,阳光柔和,几片黄叶随着清爽的秋风悠悠飘落在高大的恒美村牌坊下。牌坊两旁的对联,写的是“恒宗衍发金书载史彰人杰,美景宏收玉带环村显地灵”。过了牌坊,直走的话是“宋帝遗址”沙涌村,往左边走才是恒美村。村内的李氏宗祠位于偌大的篮球场对面,与中山的一般祠堂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外观上看,除了古朴的头进之外,后面还连着一栋气派的建筑,名为恒美绍美纪念堂。原来,李氏宗祠是三层结构,不仅是族人拜祭、上香的场所,更是集演出舞台、会议场所、老年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据悉,这座宗祠于2000年修建落成,修建之时族人已经考虑到既要作为纪念先人的场所,又要讲究实用。

这间祠堂宽敞明亮,共有三层楼,三楼的墙上悬挂着李氏太公和历代传人的照片。与其前身相比,新的李氏宗祠与原先的模样有很大区别。毕竟,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旧的李氏宗祠先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保留了下来。村里老者谈及,新的宗祠比当年整体向后移了一段距离,只有门口那一部分与当年的相似。

村居环境 一衣带水

岐江的一条支流环绕着恒美村,带来丰沛的水源,也带来弥足珍贵的过往回忆。这条支流据说立村之时就有了,以前河床宽得多,可以行驶船只。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乡民还依靠它洗衣做饭,灌溉农田。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河面上尽是摇橹式的小船,乡民依据船只的大小称之为九通艇或七通艇。每到出勤收割水稻时,他们都是坐着这种船出入,日子虽说清苦,但自有一番味道。改革开放后,种田的乡民减少了,河面日益变窄了,往昔船来舟往的画面成了一种回忆。

这条河涌之上,横跨着一座拱形的石桥,即有着100多年历史步月桥。桥旁刻着中山市人民政府此前公布的“中山市历史建筑”几个蓝色大字,一桥之隔的河对岸,伫立着一座六角亭子。它叫步月亭,名字与桥对应,绿色琉璃瓦下、红色圆形柱子上书有一副对联:“桥古岂无人步月,亭幽自有客登台”。继续往下游走,不过百米又有一座石桥——恒美恩仲桥,它是恒美村澳洲乡亲李恩仲于1983年捐资兴建的。依葫芦画瓢,恩仲桥旁边也有一亭子,名为恩仲亭,乃村民往来休憩之场所。

此外,位于村西北侧、1935年由华侨捐资兴建的恒美学校也值得一看,因为这里有一座“飞机楼”。这幢建筑在造型上巧费心思:正中的大门前是十多级阶梯,呈半圆形,向前凸出;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同样是向前凸出的半圆造型。从空中鸟瞰,据说就能清楚看出是飞机造型,中间位置是机头,两旁则是机翼,挺有意思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