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位於西藏贡嘎县境内,地处贡噶机埸通往拉萨的公路旁边,是拉萨近内著名的萨迦派寺院之一,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传,贡嘎曲德寺始建於元代未年,是萨迦派在前藏著名的寺院,贡嘎曲德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和僧舍二大部分。大经堂高二层,整个建筑面积呈正方形状,门前有两根明柱,左右门墙上绘有四大天王像。大经堂内有二十多根大立柱,能容数千名喇嘛同时诵经。每根立柱上挂有唐喀,大殿四墙绘有大型佛本生故事壁书,色彩艳丽,笔法精湛,壁书为明清时代所绘;大殿进门左边是护法神殿,门口塑有护法神像,内主供大威德金刚,班丹拉姆等护法神;大殿右边是一个小佛殿,现存放寺内杂物,塑像已毁。但保存了部分精美的佛本生壁书,其绘书风格与大殿内的壁书有很大差异。如装饰图案、卷草纹图案明显地受到了白居寺及古格书派的影响,就年代而言,似比大殿内的壁书早很多年。在前藏的寺院内,此小殿的书风可谓独树一帜。

大经堂下正中的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左边为强巴佛殿,塑像都很高大。佛殿门前的左右墙上绘有约2米左右的萨迦五祖的壁书,生动地突出了萨迦派寺院的特点。大经堂正中佛殿的背后是一凹形的转经迥廊,迥廊两墙都绘满了大型佛经故事,绘书的年代约在清代以前,但由於迥廊内阴暗潮湿,大部分壁书开始剥落毁坏,急需加以修复和补救。佛殿的前方为长方形的天窗,用以采光。其天窗的内壁上绘有萨迦五祖,格鲁派宗喀巴师徒,甚至带有明显汉地书风的大肚弥勒佛等绘书作品。其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生动地表现出格鲁教派支该寺的壁书影响。

大经堂的左侧为僧人们的僧舍,距离约数百米。大经堂前为广埸,两旁设有畏桑台。贡嘎曲德寺现有僧人约六十多人,文革时由於该寺作仓库使用,故保存得比较完好,大损失较小。

林芝第一寺:巴尔曲德寺

初识西藏,浮现脑海的是宗教文化以及红色系的寺庙。在朗县,就有一座红白色调的寺庙,它是“林芝第一寺”,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明珠,它是雅鲁藏布江畔的巴尔曲德寺

01初识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位于朗县西北部朗镇堆巴村,占地20672.9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佛殿、伙房、果园、僧人房等。离县城 18公里,560国道旁,海拔 3200米。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是林芝地区规模最宏大的寺庙。

该寺始建于公元1035年,由芒玉落丹、索朗申格二位活佛所创建,原寺建于朗镇巴热村前往1公里处(现可以看到废墟荣卡或荣登寺),后因历史原因搬迁到堆巴塘新村对面的半山腰上。从远处看该寺建筑形如阶梯上的一座佛塔,以形状取名为“朋仁曲德”。该寺原所尊奉为噶举派,后因教派的斗争,改奉黄教派。历史上该寺最多的时候拥有宗教教职人员500余人

因为原来该寺所在的台地,很像一叠印经书的印版,故称“巴尔曲德”(意为“一叠印经版”)。又因目前这座寺庙在山壁上高耸如塔(藏文“塔”的发音也接近于“曲德”),故也有人理解为“台阶上的白塔”,“画一般的寺庙”。

历史上该寺最多的时候拥有宗教教职人员500多余人。文革时该寺被撤毁,1985年经山南地区批准,恢复修建,现该寺除经堂等其它建筑外规模未改变,无学经班。

02 风云曲折的历史

在藏地游走,印象中寺庙规模较大的,绝大多数都是格鲁派寺庙。事实上,在格鲁派兴起之前,吐蕃王朝崩溃后,兴起了许多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

当时藏地的形式甚至比内地春秋战国时期还要乱,各教派不光在佛学上开门立派,往往还与各地政治势力合而为一,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农牧民户的领主。

而寺庙也不再只是供佛烧香之所,还逐渐演变成号令一方的“统治基地”,寺庙的规模慢慢扩大,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有时教派纷争,也必然要殃及这些“政治据点”,战火中寺庙被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明末清初,格鲁派兴起,因这一派戒律最严,僧人不得成家,必须住寺学法与修行,所以该寺庙从一开始就建得规模宏大,如一座大学城。也正因为有这种僧人众多的“大学城”作后盾,格鲁派在明末清初与噶玛噶举派的争斗中,虽屡遭打击,却挺立不倒,终于在1642年,取噶举派而代之,成为藏地统治教派。

03巴尔曲德寺藏香

巴尔曲德寺藏香以朗县特有的雅江巨柏为主料,配以藏红花、白“鳝”香、“山”香、冰片、丁香等30余种珍贵纯天然药材辅料,遵循传统秘方精制而成。其药用价值极高,具有解毒、杀菌、净化空气、滋润肌肤、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睡眠等奇效。

藏香的制作过程,是一门繁杂又带有宗教色彩的学问。每一次藏香的制作,都受到天气、药材、水质的影响,从采摘药材、晾晒、捣碎、研磨、成粉、调和、压形到最后的风干,最少要一个月时间,一根普通的巴尔曲德寺藏香才制作出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小心翼翼,专心致志,才能制作出完美的藏香。

巴尔曲德寺的藏香制作,在制作程序和用药搭配上,经书有个记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但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口口相传,每一代制作藏香的喇嘛们,都是师傅带出徒弟。配料的比例、泉水的调或、时间的长短、温度的感知,这些只能在无数次学习中体验理解,是秘而不宣的技艺。

寺庙完全靠以寺养寺来解决僧尼饮食,这样不仅减轻僧尼家庭负担,又能减轻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

04巴尔耸珠节

巴尔耸珠节是巴尔曲德寺在每年藏历四月组织举行的一场宗教佛事活动,内容以跳神为主。

节日一共四天,前三天为跳神表演,第四天为活佛摸顶。跳神,藏语称“羌姆”,是寺庙所举行的特定的祭神仪式,由僧侣头戴鬼头面具,身着五彩绚烂的袍服,跳跃着进入寺庙主殿前的一种宗教舞蹈,带有浓厚的密宗色彩。

动作灵活多样,舞姿神秘热烈,沉重激烈中有轻松诙谐,华美隆重中有狰狞威严,体现了僧俗大众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福乐和来世转生的宗教文化。

参加活动的信众除来自我县外还有的来自山南地区部分县及米林等县,每日约达2000余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个体工商户及当地农牧民展销农畜产品。到了晚上农牧民自发组织跳锅庄舞,歌咏比赛的活动。

这四天来说既是佛事活动,也是一项民间的物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一年中最热闹、开心的时刻。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巴尔曲德寺 画一般的寺庙

↗ 点击上方“藏地旅行”关注我们

巴尔曲德寺位于朗县朗镇的堆巴村,距离朗县县城18公里。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座象鼻般伸入江中的山壁上,离十三世达赖的出生地冲康庄园不远。这是林芝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因为原来该寺所在的台地,很像一叠印经书的印版,故称“巴尔曲德”(意为“一叠印经版”)。因藏文“塔”的发音也接近于“曲德”,而现在这座寺庙在山壁上高耸如塔,故也有人理解为“台阶上的白塔”。准确的含义,应是“画一般的寺庙”。

确实像是贴在山壁上的一幅画。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巴尔曲德寺的情景,晨光熹微,沿着山影中的省道306线,出朗县县城往山南方向西行。左手的路坡下面,是依稀泛着波光的雅鲁藏布江。

林芝第一寺

朗县光明之路

汽车经过朗镇所在的堆巴村,忽见江北岸一片霞光里,有一从白墙红顶的建筑群,层层叠叠,如同贴在对面的山壁之上。乍一看,仿佛是一幅亭台楼阁油画,展开在碧莹莹的江水上方。这景象,看去很是震撼。同行者告诉我:这就是林芝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巴尔曲德寺。

林芝最大的寺庙?仔细想想,在林芝看过不少寺庙,但规模确实都不大,像这样壮观的寺庙群,还真是第一次见到。不像在拉萨,哲蚌、色拉、甘丹,这所谓的“拉萨三大寺”,个个都像一座小城镇,又好比是北大、清华之类的大学校园,如果要认真地游览,在里面可以转上一整天。

巴尔曲德寺庙主景

在藏地游走,印象中寺庙规模较大的,绝大多数都是格鲁派寺庙。事实上,在格鲁派兴起之前,吐蕃王朝崩溃后,兴起了许多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当时藏地的形式甚至比内地春秋战国时期还要乱,各教派不光在佛学上开门立派,往往还与各地政治势力合而为一,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农牧民户的领主。而寺庙也不再只是供佛烧香之所,还逐渐演变成号令一方的“统治基地”,寺庙的规模慢慢扩大,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有时教派纷争,也必然要殃及这些“政治据点”,战火中寺庙被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到明末清初,格鲁派兴起,因这一派戒律最严,僧人不得成家,必须住寺学法与修行,所以该寺庙从一开始就建得规模宏大,如一座大学城。也正因为有这种僧人众多的“大学城”作后盾,格鲁派在明末清初与噶玛噶举派的争斗中,虽屡遭打击,却挺立不倒,终于在1642年,取噶举派而代之,成为藏地统治教。

寺庙

据寺中僧人介绍,巴尔曲德寺最初据说是一座噶举派寺庙,后因教派斗争,原寺被烧毁,迁到现址,改奉格鲁派。寺中原来有一尊观世音像,在大火中右臂被烧坏。传说就是这尊观世音像发话对寺中主管说:我要到大象鼻子上去!所谓“大象鼻子”,就是现在巴尔曲德寺所在的“温”山,山势如一座大象的头,余脉探入雅鲁藏布江,正似一条大象的鼻子。

这种种信息,完全把人搞晕了。不过藏地寺庙,能够说清来龙去脉的,委实不多。即使有的寺庙留有藏文类似寺志的记载,也掺入不少神话传说,需要吹沙拂尘,才能得知大概。作为“林芝第一寺”,巴尔曲德寺的历史留存,应该算比较丰富了,但要完全还原历史真相,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火风云、历史积淀中,巴尔曲德寺的前身“荣登寺”,至今仍有一片残垣断壁,孤零零立在雅江北岸高台上。从江对岸看过去,极为醒目—这绝不是在兵荒马乱的年头、远避灾祸的好地点。如果有军队从山南方向过来,第一个发现的攻击目标,就是这座显眼的寺庙。

残寺所在的高台,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叠长条形的经书。或许这就是“巴尔曲德”一名的来历:“巴尔曲”的意思是“印经版”,“德”的意思是“群、集团”,故“巴尔曲德”可译为“经版群”或“一组印经版”。所以有人认为“巴尔曲德”的含义,就是“叠垒在一起的经书”。

很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藏文名词,“巴尔曲德”也可理解为“画一般的寺庙”。因为“巴尔”意思可以是“印版”,也可指“画”或“照片”;“曲德”合在一起则是“寺庙”的意思。由于在藏语中,藏地最常见的“塔”,发音接近于“曲德”(写法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巴尔曲德”是“中间的塔”或“台阶上的塔”的意思—因为巴尔曲德寺是依山式建筑,佛殿顺山势而且,层层升高,仿佛是高耸入云的塔群。最为难得的是巴尔曲德有依山傍水的优势,与如画般的秀山丽水浑然一体,恍若佛经中所描绘的西天乐土。但是谁能想到,这如西天乐土般的古刹,居然叠垒了那么多藏地的沉痛历史。

而如今,自1996年寺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来,寺庙定编数50人,现有僧人27名。重要文物有27尊佛像、38面唐卡,2007年该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主要传统宗教活动主要有“燃灯节”“巴尔耸筑节”。其中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巴尔耸筑节”,该活动每年藏历4月30日至5月3日举行一次,参加活动的信众除来自我县外还有的来自山南地区部分县及米林等县,每日约达2000余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个体工商户及当地农牧民展销农畜产品,到了晚上农牧民自发组织跳锅庄舞,歌咏比赛的活动。这四天来说既是佛事活动,也是一项民间的物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一年中最热闹、开心的时刻。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现。

▼2016年圆梦西藏成都+川藏线+稻城亚丁+拉萨+青藏线+兰州,组队拼车中

德令哈有座扎西曲林寺,旁边有棵神奇的树,大多数人没去过

德令哈有座扎西曲林寺,旁边有棵神奇的树,大多数人没去过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著名的诗,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也是我国著名诗人海子所作,简简单单的两句,时间,地点,人物都描述得很清楚。很多人阅读完这首诗后都对德令哈充满了好奇,那么德令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为什么会说我在德令哈?因为这句诗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德令哈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海子成就了德令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海子笔下的德令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通篇阅读那首诗,海子将它写得非常的荒芜与凄凉,是故意的,还是还原了德令哈原本的样貌呢?是的,这个描述一点都没错,因为这里蕴涵着十几种矿产资源,国家对这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非常的重视,所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居民区也很少。

当然,这里也是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所在地,可以说,这也是青海西部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干净的街道以及人烟稀少,他并不像大城市那样繁华,路面也是非常的宽广,给人一种寸草不生的感觉。

这里的诗人与作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物哀的快乐,一切都无语言表,尽享孤独。但是这里却成为了旅游景点,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矿产资源丰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一颗树,这棵树非常的通灵性。

在距离德令哈市区几十公里处,有一座长达200多年历史寺庙叫做扎西曲林寺,用藏语解释的话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在这座寺庙中有一颗参天大树,大家可能会很奇怪,只是一棵树至于怎么受人保护吗?那是因为这边大多数都是戈壁滩,也因为高原和土质疏松的缘故。虽然这里降水量比较充足,草长得很茂盛,但是树木却很难以生长。

每当看到了沿途的戈壁滩,对这里的环境不抱希望的时候,来到这座寺庙中发现一座大柳树非常的显眼和震惊,这也是德令哈带给人的感受吧,当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却发现了另一片生机,看到了希望。

所以,人们也在这棵树前立了一个石碑,很多人前来都会参拜一下,这棵神奇的大树,也有人说是先有这棵树才有这个寺庙,对于这个我们也不得而知,现在大树和寺庙就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