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位于图木舒克市51团拜什阿恰尔村东北约18公里。时代:唐宋时期。1999年7月29日公布,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名“琼梯木”是维吾尔语,意为“大烽火台”,此为唐代郁头州的“谒者馆”。原为唐朝丝绸之路北道上接待国际使者、军人、-、僧侣的巨大招待所或者驿站,故名“谒者馆”,唐朝宰相贾躭在他的《道里记》中有准确的里程记载。此遗址面积很大,其东有烧陶场遗址,东南有炼铜场遗址,北面曾经有过一座小佛寺,大烽火台旁是一座小型不规则的城堡,20世纪80年代尚存在木结构的一些建筑物,现在已经被盗掘一空。城堡内外唐代遗物十分丰富,出土过大量陶器、铜镞、开元和乾元通宝、龟兹钱币、骨制品、炼渣、装饰品、葡萄、核桃、杏核,书写着龟兹文的陶片等等。其南尚有肖梯木(又称阿萨梯木)。这四处“梯木”形成了唐代农垦、宗教、军事各方面的一片遗址群。后因喀什噶尔河改道断流,这片遗址遂被沙漠堙灭,成了探险家向往的地方。

该烽燧是1985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首次发现、发掘,并有考古调查报告刊布。“琼”,维吾尔语为“大”的意思。这里确是一处较大的驿站遗址,面积方圆一平方公里。遗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现残剩一个土墩,长约20米,宽约10米左右,高约0.5-1米不等。紧邻土墩的西南,有一石堆,上直径长2-2.5米,下直径长4-5米,高约1米,石堆上布满了炼渣、铁块,这好似一个窑及一个手工作坊遗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这个窑址西南200多米处,有陶片、珠子、铜饰件、铜钱等物,还发现有人的碎骨片,这里可能是墓葬遗留。

在东区西约400-500米处,为西区,有琼梯木烽燧,烽体已残,上半部分呈圆柱状,下周长68.8米,通高约12米。烽体上部2米为土块垒砌,下为黄土夯筑。在烽燧的东、西及北部有长方形土堆(2004年调查发现这土堆其实是墙垣)。1988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在此发掘了土堆的东部,揭示出部分半地穴房屋遗址,并能看出有烟囱伸出屋顶,房屋为土块建筑而成,依墙垣而建。房屋的分布面积为南北117.5米,东西宽101.5米。在琼梯木西约两公里处,有窑址发现。

在遗址上采集到较多的陶片、铜饰、带扣、钱币和玻璃片等。陶片中红、灰陶片几乎各占一半,陶质很细、火候很高,基本手制,在器物口沿部有轮制痕迹。口沿采集到5件,有长领直口、短领直口、敞口三种类型,器耳有耳朵形鋬耳及半圆形柱状耳。在半圆形柱状耳上起脊且有斜线刻划。在陶片上装饰有压印纹及附加堆纹两种纹饰。压印纹主要是圆点、圆圈及条纹组成的花纹图案,而附加堆纹则主要是在器物的肩颈交接处饰锥刺纹和戳划纹等。

该烽燧有学者认为是《贾耽道里记》的谒者馆地望。

在琼梯木以南或西南到脱库孜萨来古城还有尤木拉克梯木、阔西梯木、泽梯木等处烽燧遗址。柯枰县西南一带目前还残存着亚衣德梯木、都挨梯木和阿克先尔梯木等处烽燧和古城遗址。这些烽燧和古城遗址在时代上相近,相互间距基本有序,应是唐宋时期拨换以西到据史德城之间的交通路线设施。关于此《贾耽道里记》曾详细记载为“自拨换碎叶西南度思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

新发现|新疆烽燧遗址垃圾堆里惊现宝贝!出土唐代纸文书和木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7月15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纸文书和木牍总数已超过700件。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座大型沙丘之上,是一处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去年,考古学者在沙丘南、北、东三侧坡下发现有垃圾堆遗迹。垃圾堆沿沙丘边缘地势呈斜坡状堆积,包含遗物丰富。据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队统计,截至6月底,考古学者已从这处遗址发掘出土各类遗物1100多件,其中包含珍贵的纸文书、木牍700多件。

▲出土文书

▲出土木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胡兴军介绍,纸文书出土时多呈团状,经初步释读,确认此烽燧遗址为一处游弈所驻地。孔雀河烽燧群东线的军事防线,可能被称为“楼兰路”,此烽燧遗址驻守“楼兰路”沿途,管理若干烽铺,负责附近的防御。文书性质主要为唐武周至开元年间,游弈所与下辖各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军事文书,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文书另见有授勋告身、账单、私人信札、书籍册页、文学作品等内容。出土木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主要记载烽铺与游弈所间计会交牌与平安火制度。

胡兴军说:“出土的大量珍贵文书、木牍,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为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军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

▲铠甲残片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自1989年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等单位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调研。去年9月,考古学者首次启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主动性发掘工作。

▲遗址居住房屋F2

▲垃圾堆积剖面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木扣

BY|考古

图|文博中国 新华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巴州烽燧遗址加固工程在轮台县启动

9月29日,笔者从轮台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获悉,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长城资源保护项目巴州33处烽火台遗址保护加固工程,已于近期在西域都护府故地轮台县正式启动,。

此次烽火台遗址保护加固工程将对轮台县境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依苏烽燧等四处烽火台本体加固、围栏、栈道进行修护建设。轮台县的四处烽火台均为汉、唐代时期的遗存,多为黄土夯筑,风雨剥蚀、开裂、坍塌较严重,并有人为破坏现象,保存状况较差。

据巴州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此次修复项目是专门对烽火台遗址进行维修加固,以遏制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对遗址的破坏,保护好其所承载的历史功能,同时配套基本的参观道路,用文物遗址讲述西域历史、丝路文化和巴州故事,留住中华文化在巴州的千年乡愁,为巴州这个古丝绸之路通衢,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的进程中,烽燧千里传承文化。

据悉,此次烽燧遗址加固工程建设资金138万元,计划于今年修缮完工。(完)

二十二站林场,大兴安岭密林深处,“黄金之路”古驿遗址

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隐匿着一条联通外界的古驿路,绵延近千公里,它是清代捍卫领土主权的“奏捷之路”,也是开发漠河金矿的“黄金之路”。它就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黑龙江地区重要文化线路之一,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遗址。

这个冬日,来到塔河,来到二十二站林场,在冰与雪中,走进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第二十二站遗址,挖掘清代驿道的文化底蕴,触摸大兴安岭的沧桑巨变。

▼奏捷之路,黄金古驿

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遗址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为准备进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入侵者开设的。清政府调集蒙古族士兵五百人并索伦兵一部在理藩院侍郎明爱的率领下,沿大兴安岭北坡砍树为路,架木为屋,自墨尔根(今嫩江县)至雅克萨斜对岸额木尔河口(今漠河县二十五站村),每隔 30 公里左右设一站,沿途共设置 25 个站舍。这条驿道的设立,比由墨尔根经黑龙江将军驻地爱珲再溯黑龙江上行而至雅克萨城的驿路,缩短了 400 余里行程,加快了军事传递、军力运输、军需供应,在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奏捷之路“。

雅克萨反击战争结束后,清军从驿路撤走,这条战时赶修的驿道驿站逐渐荒废,直至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清政府派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为漠河矿务局第一任督办,由黑龙江城(瑷珲)经墨尔根沿清康熙年间的旧驿道,开辟“黄金之路”。光绪十四年(1888 年),李金镛从陆路赴漠河开办金矿,沿雅克萨驿路旧址向漠河老沟金矿增设了 6 站,直到三十站漠河(今北极村)、三十一站老金沟,之后,随着矿区的发展,驿路再次向西延伸到洛古河,增设三十二站和三十三站,向西直达额木尔河畔的洛古河。至此,这条驿路全程近 1000 公里,之间每 30 公里设一个驿站。此后,虽几经荒废,但世居于此的鄂伦春人一直沿用。

这就是中国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黄金之路”,在组成驿道的 33 站中,大兴安岭区域内设有23站,从 11 站进入呼玛县北疆乡开始,直达中国最北的漠河县洛古河,长度达 700 公里,其中,呼玛境内 7 站,塔河境内 6 站,漠河境内 10 站。部分驿站遗址沿用百年前的名字,甚至依旧在使用,有的是林业检查站,有的是养路道班,还有的是林场场址。

塔河二十二站林场,因是古驿站中第二十二站而得名,是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保存得最完整的遗址之一。大兴安岭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乘着车来到森林腹地,来到二十二站林场,在零下28℃的户外久久停留,触摸百年前的沉重历史。

二十二站林场的地上遗存并不丰厚,有的或许被大雪掩埋,无法探寻,可是,只是站在二十二站林场,不需要其他凭据,便能轻易的清时捍卫领土主权、驱逐外强的壮举,回望大兴安岭林区的沧桑巨变。

▼密林深处,林场人家

冬季的二十二站林场,沉睡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只是,踏上厚厚的雪,慢慢走进,依旧能发现黄金古驿的新风新貌,国有林场的转型蜕变。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2016年,塔河县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二十二站林场,在抚育和管护森林之外,靠山吃山,种植食用菌,养殖森林猪、山鸡;挖掘驿站文化、知青文化,以厚重的历史和原始的生态,吸引着旅游者的视线。

林场森林猪养殖已颇具规模,以东北本地猪作为饲养品种,采取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定时将森林猪放养到山林中,让其自由采食纯天然的野果、野菜、野草、树叶等林下食物,早、晚配制两顿玉米面混合豆饼和麦麸等无化学添加剂及生长素的饲料作为补充。这种得天独厚的养殖方式,使猪肉肉质鲜嫩、肌肉弹性好、口感独特,没有野猪肉的粗糙和圈养家猪肉的肥腻感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林场食堂,吃一顿森林猪,才知道,原来猪肉,也可以这般美味

二十二站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森林猪之外,还养殖了生态鸡、松鼠毛驴;种植了黑木耳、灵芝五味子、赤芍。当围坐在饭桌上,听着林场领导介绍一道道自产的生态美食,很难忽略那激昂的语调,发光的眼神,那是对未来的期许。只可惜,大雪封山,没能走进密林深处,一探森林猪惬意的生活。

沉醉于林场的原始生态,也发现了林场开放的怀抱。为了迎接外地游人,依托森林、驿站资源,林场建设了最北驿站邮所、知青文化园,开起了旅馆饭店。冬日的林场,驿站邮所、知青文化园都没有开放,只是在外面匆匆一瞥,却不难发现它们与二十二站林场的契合。

最北驿站邮所是黑龙江最北的驿站邮局,邮局造型独特,是一座具有大兴安岭地域特色的木刻楞建筑,外部色彩选用象征着喜庆吉祥的中国红,搭配原木色,在大兴安岭遍地的雪白中遗世独立。这座别致的建筑,从设计到建设,没有聘请过一名专业人员,均是由林场场长带领职工设计建设。

知青文化园,顾名思义,是还原知青时代的文化记忆,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大兴安岭建设初期,二十二站林场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它们在这里挥洒着汗水与热血,燃烧着青春与激情。大雪尘封下的知青文化园,让人忘记了这是林场新建的体验园,偶尔露出的建筑,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让人恍惚间回到当年。

然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依旧是林场人家。大雪覆盖下,一排排黄色的矮房,整齐,鲜艳;林场职工在这里生活,或鸡鸣狗吠,或炊烟袅袅,是冬日林场最鲜活的存在。森林禁止砍伐,但林间死去的落叶松,依旧可以在林场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堆柴火,温暖着整个冬天。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