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磐寺石坊

石磐寺石坊

石磐寺石坊位于富顺县中石镇垟坪村,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消失的寺庙遗址上,惊现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峨眉山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层峦叠嶂,横峰侧岭,深山幽谷,亭台楼阁,庙宇掩映,红墙内外,禅音袅袅,云雾飘缈。

近日,在峨眉后山,灵岩寺千年古刹遗址上,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峨眉山舍身崖下,山脚不远处高桥镇中学校园,有座青石牌坊,高约7米,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正面刻“敕赐禅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背面“祗园觉路”。

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艺水平和史料价值不亚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

《峨眉山志》记载: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达48重,僧众千人,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昔日辉煌可见一斑。成为国中大寺名驰中外,成为“西蜀第一大刹”。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区之内,故俗称红莲寺。

真相被历史掩埋

当地流传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灵岩寺有僧众千人。而这些僧人由于常年习武,个个武功高强。峨眉山武僧势力日益壮大的消息,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于是他专程来峨眉山一探究竟,结果,身陷灵岩寺。脱险后,康熙下令官兵围困灵岩寺,放火烧寺。结果,寺中千余僧众,除极少数逃生外,全部罹难,千年古寺也毁于一旦。

另一个解释:明末清初,明王朝的皇孙及将军隐藏红莲寺中,并以此为基地训练军队,开展“反清复明”活动,但在一场清剿中,僧众和寺院被清军烧掉。据说,火烧7天7夜不熄。因时间久远,真相被历史掩埋。

如今,千年古刹古灵岩寺早已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牌坊,成为历史的唯一见证。

传统十景之胜

灵岩寺遗址地处峨眉山的后山麓,相传为印度僧人宝掌结庐处,明代时灵岩寺殿宇四十八重,规模宏大,香火极旺,但历经数年战乱及年久失修,已全部毁坏。

然而在此的灵岩叠翠美景依旧。

在遗址上,向北眺望,迎面是一幅万山重叠的天然图画,青青山色由翠绿到黛青,到灰蓝、到灰白,层层深远开去,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的分界线,层次极为丰富,这正是“灵岩翠秀耸高台,遥望天门跌荡开”。

观赏佛光最佳地之一

佛光,世界自然奇观,乃峨眉山最神秘的景观之一。佛家认为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和“宝光”。据传说,只有修道较深的高僧才能见到佛光,其实不然,只要环境条件具备,人人都能看到佛光。

峨眉山出现佛光奇观的次数最频,观看地方最多,可以在金顶、天门石、接引殿雷洞坪、灵岩寺观看。峨眉山佛光每年大约出现40-70次左右,月平均3-5次,多在雨后初晴的上午九点以后和阴雨初霁的傍晚五点以前出现。

如今,千年古刹古灵岩寺早已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牌坊,成为历史的唯一见证。预计,三年后,峨眉山中华文博园的建成,将再现峨眉山灵岩叠翠十景之胜。

2020年想去内江游玩的好景点:高峰寺,骑龙坳,石牌坊群

2020年想去内江游玩的好景点:高峰寺,骑龙坳,石牌坊

骑龙坳

本来是个小山村,最近才热闹起来,被誉为“川南最美云雾”的自然景观。特别是7月和8月骑龙坳附近的沟谷即是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梯田,云海,日出,这里都能看到,不去川西,这里的景色比川西还美

张大千纪念馆

内江张大千纪念馆是为纪念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而修建的,馆内园林布局精巧、展厅展品详尽,是学习、观赏大师作品和欣赏园林式建筑美术博物馆

高峰寺

位于小青龙河口与沱江汇合处,距内江市区东而约四公里的狮子山。始建于宋代,原名铁龙寺,嘉庆十二年间更名为高寺。寺院内高寺塔坐东向西,通高三十三点三米,九层、八面体、石结构,攒尖顶,极具镇“狮子”、锁“江龙”、兴“文运”之威仪。塔内有台阶五十又六级,可旋至五层。各层开窗,额上分别刻有:“百光天后”,“元始天尊”,“混元一气”,“西天自然”等石匾。进出处精刻二龙戏珠图案及文昌夫子楷书,外刻浸云镇山雨雄居胜地,内刻嘉庆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来授文林郎知邑事徐丰题记。会真洞内刻唐十二进士石像,丹华洞内有石床,丹灶及石刻真人像,造迹犹存。历史位于挂榜山下游7公里的高寺山上。寺建于唐代,明清毁,清乾隆年间,现存摩崖造像百余尊,石窟2个,所塑梅山五弟兄,荷枪实弹,极有特色。塔居山顶,清代举人苏鸣鹤主持筹建。共8层,高约30米,每层分别圆雕元始天尊、臣光天后、文昌夫子等圣像。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为历代名人畅怀游驻,题咏之地。高峰寺位于内江城南四公里的小青龙河与沱江交汇处的高寺山上,高寺山也有叫石盘山、狮子山的,此山突兀一峰、雄居独立、绵延数里。此寺始建于明代,原名铁龙寺,明清之际烧毁,清代乾隆年间加以重建修复。历来游人赞赏,留有如明大学士赵贞吉的“翠竹贮密荫,练江号长春。芝田壤飞丈,莲海程生人”;御史刘养直的“……仙坛静寂寒朝霭,法界空明带久曛。……”;“古寺凌霄野蒙蒙,半山粟叶舞秋风”等等诗句。石壁上有摩岩造像大小上百躯。山侧有会真、丹华二洞。会真洞内刻唐十二进士石像。丹华洞内的祖师像,皆真人一般大小。衣纹线条流畅,风格迥异。洞内石床、丹灶,形迹犹存。

隆昌石牌坊群

四川省内江隆昌县境内,现存清代时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现存石牌坊共17座,石碑4座。现分别分布在隆昌县城北关南关,其中北关(道观坪)7座,南关(春牛坪)6座,另有4座分布在相应村镇,隆昌石牌坊旅游区由南关石牌坊古镇、莲峰公园、北关景区组成。南关石牌坊古镇,面积60亩,于2005年投资1亿元倾力打造,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营运。石牌坊古镇以城南石牌坊景观为中心,以千年古驿道为中轴线,“三横三竖、六碑六牌”的布局自然而成

收藏

举报

甘肃石窟寺丨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的崖面上,距山脚的村庄约100米。石窟开凿于向南的崖壁上,距地表高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基本都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上下错落不大。其中第6窟为大型穹隆顶洞窟,第8、9、11、12、13、14窟为三壁三龛式窟,第4、5、7、10为在第6窟外壁开凿的较小的龛。从崖面上遗留的桩眼观察,原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现已不存。崖面东段第 11~第14窟之间有大面积的塌毁,使这几个洞窟前部大部分破坏。

石拱寺石窟外景

石拱寺石窟周边风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洞窟以北魏为主,西魏、北周、隋代续凿。是由陕西陇县甘肃华亭之间陇山道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据民国三十三年《华亭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间民族纠纷中人为破坏,焚烧第2、6窟。

第2窟东侧菩萨服饰(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

第2窟 平面近方形,圆拱顶大窟。窟高 8.50、11.20、进深9.70米。圆拱形门,门高7.00、3.50、进深1.50米。窟内正左右三壁沿壁面凿低坛基,坛基高0.10米,前壁上方凿有一明窗,明窗高2.00、1.40米。窟形基本完整,壁面表层风化剥蚀严重,几乎无一处完好。窟内左壁外侧后代凿一个长方形甬道与第6窟相通。四壁石雕三佛八菩萨及弟子等。正、左、右三壁各雕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其中两侧壁主佛为倚坐。前壁左右侧各一身立菩萨,佛与菩萨、菩萨与菩萨之间各浮雕一身弟子。窟内壁面上部空间浮刻一些小佛或菩萨像。正壁佛高6.40米,因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可见左臂向前平伸,右臂抬起,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衣裾垂于座前分为两瓣。左侧菩萨残高5.70 米,残毁严重,仅残存几处衣裙痕迹,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80米。左壁佛残高6.00米,残毁严重,从痕迹仅判断倚坐于须弥座上。左侧菩萨残高5.70米,仅残存部分衣裙,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侧菩萨残高5.60米,仅存下部衣裙及两侧下垂飘带,两腿间有下垂璎珞及部分飘带,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右壁佛残高5.50米,现存残痕与左壁相同。左侧菩萨残高5.20米,残存与左壁左侧菩萨似同。右侧菩萨残高 5.00米,残存与右壁菩萨同。弟子高2.00米左右。

第6窟平面方形穹窿顶窟,方形窟门,其上开一明窗,窟内沿四壁凿有倒“凹”形低坛基。窟高7.90、宽8.20、进深7.40 米。坛基高0.23米,宽0.70~1.49米。明窗高1.65、宽1.57、进深1.40米。该窟被人为毁坏,造像及窟内壁面已被凿毁。窟内左右壁前侧分别开有一甬道通往毗邻的第2窟和第8窟。正、左、右三壁分别雕一佛二菩萨,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力士,前壁下方浮雕有数排供养人,上方浮雕有供养天及伎乐天。主要造像已被凿毁,仅少许供养人等保存略好。

第8窟平面方形,拱形顶窟,窟门方形。窟高2.00、宽2.60、深2.55米。后代在窟顶凿一直径0.73米的圆洞,上通第9窟。右壁后凿一长方形洞直通第6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左壁已毁,不详。右壁雕二佛并坐。前壁上方正中浅龛内造一坐佛二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三身立弟子及各三身弟子头像。左侧一身坐佛及二身小孩(其中一身踩在另一身身上)。右侧上部浅龛内三身坐佛,一个圆形莲花化生。下部龛内一身交脚菩萨及左侧一身胁侍。

第9窟 平面方形圆拱形顶窟,窟高1.85、宽2.37、深1.87米。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半壁龛,其中正壁龛高1.17、宽1.37、进深0.31米,左壁龛高1.35、宽1.57、进深0.30米,右壁龛高1.09、宽1.59、进深1.28米。方形圆拱顶窟门。正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外左右各浮雕一菩萨一弟子,左壁龛内一佛二弟子,右壁龛内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浮雕一弟子。

第11窟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四壁向上变小,与顶部呈弧形相交,窟高2.40、宽2.25、深2.40米。三壁三龛三佛,每佛胁侍二菩萨,三壁龛外各立一佛,龛楣外雕弟子或飞天,前壁门上及两侧龛内雕释迦及维摩、文殊对坐。下部二列供养人,顶刻圆莲、忍冬及飞天、莲花化生。甬道两侧雕力士。

第12窟北龛主佛头

第12窟三壁三龛窟,平面方形。窟内正、左、右各开一圆拱形浅龛,顶略带弧度。窟高1.85、宽1.65、进深(残)1.30米。正壁龛高1.50、宽1.12、进深0.37 米。左壁龛高1.10、残宽1.34、进深0.35米。窟大部分塌毁,右壁龛已塌毁无存。窟内已烟熏严重。正、左、右三壁龛内原均为一佛二菩萨,顶部雕圆莲及飞天图案。除左壁全部和右壁前部塌毁无存外,其余保存完好。

第13窟原窟形已不详,可能为三壁三龛窟,现仅存正壁及左壁一小部分。窟残高 1.95、宽2.02、进深(残)0.50 米。正壁开一圆拱形龛,龛高 1.25、宽 1.60、深 0.35 米。现正壁龛内一坐佛,左右侧各一胁侍菩萨。龛外左右侧各一身立佛;左壁一身立佛及一身残像,其上方一身飞天。

第14窟平面方形三壁三龛窟,窟高 2.10、宽 2.54、进深(残)1.25米。正壁正中开一浅龛,龛高 1.26、宽 1.50、进深 0.37 米。该窟大部分塌毁,仅存正壁及左右壁后部。窟内正、左、右三壁正中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左右侧各雕立佛一身,佛上部各两排两身弟子像。

1981年石拱寺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