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
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
木柱石雕:
古建的精美工艺
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
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
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
四合院的管理员高方芳正在院坝里打扫卫生,她仔细地清除着院墙角落里的杂草。
老场村1组79岁的杨明森走进祠堂里,对着祖先画像和牌位鞠躬。
一块牌匾高悬门框上,“慎宗追远”的黑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杨家祠堂。”杨明森指着正中的画像和几根木柱说。
“杨家祠堂,越来越气派了!”杨明森说,原来的杨家祠堂,除正中的大殿保存完好外,四周的厢房破败不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杨家祠堂进行了大的整修。
如今的杨家祠堂,房新壁净,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既保持了民族古风格,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
最为显眼的是,祠堂大殿中有垫柱石的八根木柱。每根柱子高约5米,最大的柱子直径有70多公分,没有一丝虫蛀的痕迹。
正中的六根柱子最大,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完。
这六根柱子下的垫柱石,均为八角菱形,雕刻有各种花纹,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有戏曲故事的、有祈求福祉和祝愿长寿的,内堂对称的两个柱石上,还分别雕刻有两个狮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杨明森说,现在大殿里最古老的物件,就是木柱和垫柱石了。
这些木柱和垫柱石上的精美石雕,让杨家祠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