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爱衙署旧址

沐爱衙署旧址

筠连沐爱县衙署整座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为2380平方米,修建于明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整个设计为木构穿斗、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分别由前堂、后堂、下厅、廊房、围墙、大门组合而成四合院,前后堂分别为7间,相距6米,设计相似,左右厢房各4间,另有厨、厕、储物共6间,瓣后搭牵用四柱,面阔八柱,进深12.5米,通高6.5米,台基高1米,设有三级阶梯,院坝内设有凉亭、天井,和电影《抓壮丁》中的李公馆极其相似。随着年代的推移,大门和围墙已经荡然无存,木质墙体也开始出现虫蛀现象,部分墙体已被人们用砖加以补修,曾经的威严已不复存在,是2009年筠连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增的428文物处之一。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好玩吗

湛江有什么特色建筑

1、林召棠状元纪念馆,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牛蒙山下纪念堂,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陈瑸墓,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

2、赤坎老城-口口相传的老传奇赤坎大通街是湛江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它与湛江最古老的街道古老渡街相接,是见证赤坎古商埠沧桑的珍贵化石。

3、您好,湛江孔子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建于明朝,历经五百多年的沧桑变迁,今天依然保留着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4、教堂有一株年岁都已逾百年的特色植物——叉叶木(又名十字架树)已成为热门景观。

5、到了湛江,珊珊三丫头住在赤坎“老街”周边的酒店。选择在这里住宿,是希望能近距离品味一下湛江的“旧”时光。赤坎,原是是个海边的古商小埠 ,早在宋代形成雏形。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的建筑特色

1、法式建筑风格——建筑体型既有以清新、亮丽、现代为基调而形成轻盈、活泼的建筑形态,打破了混凝土方盒带来的凝重和沉闷,也有追求建筑整体造型雄伟,通体洋溢着新古典主义的法式风格。

2、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滨一路,始建1903年,钢筋水泥结构二层楼建筑,有地下室。这个大楼面向广州湾,曾是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更高统治机关。

3、如今的法国公使署旧址被设为博物馆开放给游客参观,这座法式建筑为混凝土结构,门窗为哥特式风格,含地下室共有三层,里面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展示区通过图片、蜡像、影片方式向游客展现广州湾的发展史和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4、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是钢筋水泥结构二层楼建筑,门窗仿哥特式,反映了法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个大楼面向广州湾,曾是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更高统治机关。

5、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建筑3层(含地下室),总面积1902平方米,有鲜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6、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尖石塔,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大厅能容纳近干人,是当时华南地区更具规模的哥特式教堂。1991年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的历史沿革

抚今追昔,近日他和爱人散步到法国公使署旧址跟前,他深情地对老伴说:“这是湛江历史的见证物,我不能不保护它。

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Bayard)为避台风闯入广州湾(清朝广东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汛以南的一个村坊及其附近的港汊海面区域)。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献书法 *** 租借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为混凝土建筑3层(含地下室),总面积1902平方米,一层处理成基座(地下室),三层以上筑钟楼。正门为弧形台阶,直通二楼,两侧各有两个小弧形台阶,三层前均有欧式花栏围廊。

年由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建造,1945年收归中国管理。灯塔分底座、塔腔、灯具室三部分,通高25米,石砌。底座作方形,塔腔为圆锥形,石凿预构件叠砌成环柱,壁内螺旋折上式。

湛江市霞山区海洋路有什么历史

:观海长廊工程南起海淀路北至海洋路,全长约7公里,根据其地形现状分为南、中、北三个区,以紫荆广场居中,两翼园道收分有致,曲弯自如。南区的绿化品种繁多,有乔木、灌木及地被三层。

观海长廊挺不错的,新的就更不错啦。据了解,观海长廊是广东“湛江八景”之一,也叫“长廊观海”。 湛江市”观海长廊“共两条,一条为霞山区的金海岸观海长廊(又名霞山观海长廊 ,一条为赤坎区的金沙湾观海长廊。

法国公使署曾是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更高统治机关,也是湛江的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渔港公园 渔港公园位于霞山观海长廊的北端,西临海洋宾馆,东濒湛江港,南为海洋路,北接南海舰队基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市区海滨亲水性主题公园。

(1-8)渔港公园坐落在湛江市霞山区观海长廊的北端,海上城市、海滨宾馆、汇景湾旁边。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湛江过年好去处

观海长廊 湛江观海长廊为湛江八景之一,长廊分为两段,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和霞山观海长廊全长约7公里,是湛江市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寸金桥公园坐落在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寸金桥公园因邻近寸金桥而得名。

湛江海滨公园——长廊观海 湛江海滨公园进去一直沿海走到渔港公园约3公里,海风、沙滩、椰树、游人和小摊贩应有的都有了,情侣晚上散步的好去处,走累了可以在路边买两个椰子喝,还可以削皮后带走椰子肉。

去过湛江的都会表示湛江真的是绝美的,湛江这里盛产菠萝,一片的菠萝地,金灿灿的一片片水果海,还有靠海的沙滩金沙湾,森林公园等等,美不胜收,一起来了解一下。

还有很多景点等着大家前来欣赏呢,是亲子游科普游玩的好去处。金沙湾观海长廊 位于湛江市赤坎区金沙湾畔,是湛江市实施“一海两岸”西海岸景观改造工程的组成部分。

英国领事署旧址旅游 法国公使馆旧址

1. 法国公使馆旧址

何园是扬州古典园林中建筑最晚的一座,因而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名园。

全园由复道回廊、“片石山房”、中西合壁住宅院落和住宅园林四部分组成。

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粗名才智,这些都属于内在价值,也即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

(一)复道回廊

复道回廊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以何园为代表。复道行空,回廊曲折则是何园中的最大特色。复道回廊为叠落形,层顶顺势高低起落,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全长1500米。

二.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住宅建筑

由于园主人何芷曾经担任过清政府驻法国公使馆职务,所以,这座园林建筑装饰上汲取了一些西洋格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 北京法国使馆旧址 对外开放

如果满足了居住要求,是可以换法国国籍的。但是好像不可以境外做,必须回到法国本土申请。因为我记得我换澳洲国籍时,就是这样。人必须在澳洲,还要填表,参加宣誓仪式。 你不显示你以后会留在当地,政府不会给你转国籍的。

3. 法国大使馆旧址

期限为1-3月。

法国探亲签证的有效期和停留期,通常情况下是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驻中国的领事馆根据申请人的签证资料来审核

通常情况下,都会批3个月有效期的法国探亲签证,停留期则根据申请人申请的情况以及使馆根据申请人所提交的资料来给予审核

通常情况下,法国探亲签证停留期大多数为:1个月停留、2个月停留和3个月停留

4. 北京法国使馆旧址现单位

现在该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底正式移交湛江市博物馆管理使用,免费对外开放。

5. 法国公使馆旧址在哪里

结局是:邓希贤当众揭露宗旭之等人与公使馆勾结的丑行,陈箓、宗旭之狼狈离开。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国内爆发五卅运动。

《我的法兰西岁月》主要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历时5年艰辛而辉煌的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故事。

6. 法国纪念馆

2021年3月19日何泽慧院士纪念馆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正式揭牌成立。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何泽慧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上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名字也是为纪念何泽慧。

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7. 法国大使馆官邸

枫丹白露宫

1137年路易六世始建城堡,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从12世纪起作为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 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历时180多年全部建成。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共有6000根音管,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支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卢浮宫

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卢浮宫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等6个门类。

香波城堡

1519年,一座宫殿出现在了索洛涅的湿地中央,弗朗索瓦一世的绝世佳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他对梦想的执着和对艺术及奢华的热爱,在建筑方面超过了凡尔赛宫(Versailles)。

凡尔赛宫

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二楼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1682-1789)。

拉斐特城堡

公元1642~1646年,著名建筑设计师佛兰苏瓦.曼萨尔在法国巴黎近郊设计建造了拉斐特城堡(Maisons Laffitte),被誉为十大贵族城堡之一,成为当时法国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

巴黎歌剧院

1671年,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法国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一部《歌剧魅影》让巴黎歌剧院的建筑更深入人心,说她是全世界最豪华的歌剧院毫不为过。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歌剧舞台,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里面的奢华也让人目瞪口呆,金碧辉煌的大厅,天顶的《梦之花束》绘画,金光四射的水晶吊灯,还有那贴金的墙壁,无不让人惊艳!

爱丽舍宫

1718年,由建筑师阿尔曼-克劳德·莫莱主持设计,法国总统官邸,巴黎重要建筑之一。最初为艾弗瑞伯爵的私人宅第,取名“戴佛尔宫”。1804年拿破仑称帝,其妹夫缪拉元帅于1805年购得这座公馆,大肆装修,取名为“爱丽舍宫”。

凯旋门

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欧洲早期统治者用来纪念战争的胜利的一种标志性建筑,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后被欧洲很多国家效仿!

艾菲尔铁塔

1889年,为迎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建成。它以铁塔的设计者、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的名字命名。艾菲尔铁塔高320.7米,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重达9000吨,共用了1.8万余个金属部件,以100余万个铆钉铆成一体,全*四条粗大的用水泥浇灌的塔墩支撑。

V7北湖壹号

面对这些历经数百年时光淬炼,依旧绽放着璀璨与优雅光芒的艺术品,怎能不令全世界为之倾倒。

V7北湖壹号纯法式临湖独栋,6000亩大湖尽收眼底,传承法式建筑风格的奢华情节,纯粹的法式风格贯穿每处细节,典型的法式风格的檐口、烟囱和高低错落的屋脊线,工艺考究,法国文化精髓淋漓尽显!

8. 法国使馆文化处

主要有以下五  

1、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提供的奖学金

  每年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都会为法国留学生发放多种类型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涉及不同的资助内容:社会保险、生活费、学费、旅费等。

  法国驻外使馆提供的奖学金:法国政府奖学金由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发放给在法国留学、实习或者参加法语培训的学生。大部分奖学金由法国驻法使馆的文化教育合作处以及领事馆管理。无论所在国是哪里,也无论哪种奖学金,申请人必须在其动身留学前一年,与所在国法国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直接联系。

  学习奖学金:针对在法高等院校正式注册并希望获得该校文凭的学生。优先发放给法国留学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申请人。

  实习奖学金:为期3至12个月,向来法国进行培训,进行或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人士发放。也可向接受短期语言或短期的人士发放。

  高级学术访问奖学金:为期1至3个月,针对一种尖端研究项目、文化、科技、技术或工业范畴的奖学金。

  2、特殊项目奖学金

  埃菲尔优秀学生奖学金:可资助硕士阶段学习或为期10个月的共同培养博士项目。申请人必须由被录取的法国大学推荐,而非学生本人申请。

  优秀生奖学金:针对在非法国本土的法国中学就读的,且高中会考考得“好(Mention Bien)”或“很好(Tres Bien)”的外国学生,且可以资助至硕士阶段。

  凯道赛码头(法国外交部所在地Quai d'Qrsay--企业奖学金):由法国外交部和一些知名法企(比如Thales,Orange和Air Liquide)联合推出,面向新兴国家的硕士阶段学生发放。要求申请人的专业领域为:工程师科学,经济和管理。

  3、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提供的奖学金

  产学研协议(CIFRE):使得博士生在与科研实验室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可以在企业完成博士论文,并且每年至少获得23484欧元的工资(税前)。所有产业研协议均由法国国家研究与科技协会(ANRT)管理。以共同培养形式注册的博士生可获得一份交流补助,此项目的报名由各科研机构负责。

  博士合同:由法国博士生学院负责,有效期3年,可使博士生在这段时间内享受法国劳动合同中所有的社会保障。合同规定博士生没有的最低报酬为1650至2000欧元(税前),具体金额试博士生是否只进行研究或还从事其他教学或专家工作而定。

  4、欧洲奖学金

  Erasmus项目:为欧盟的学生提供在欧盟国家内进行3至12个月留学或实习的奖学金。

  Erasmus Mundus硕博奖学金(DEM):由至少三个欧盟国家的三所大学组织的奖学金。课程预计至少在三所大学中的两所进行,学生将获得双学位、多学位或联合学位。此项目提供给高水平的大学生、博士生或大学教员。

  5、法语国家大学合作署奖学金

  法语国家大学合作署(AUF)提供的奖学金用于资助98个成员国家的78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间的人员流动。优先考虑不发达国家间的交流。

碣石古卫署遗址探考---卫署武魂今何在,追寻旧址证雄风

卫署武魂今何在,追寻旧址证雄风!!对新发现的古卫署遗址探考文:叶良方 图:温庆伟 摄影:王贵

11月24日,我们根据当地村民的报告,对新酉村温氏大厝和后町前后两座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勘察,终于有了初步的重要发现。这里,我们根据前人对古卫署的文献记述,并根据古卫城和卫署的山脉走向,结合我们这次调查的文物,以及所在地名的民俗依据,来论述温氏大厝和后町就是古卫署遗址的观点。本着出于保护古卫城遗址发展碣石旅游的愿望,我们对新酉村温氏大厝和后町四合院(以下简称温厝大院),从历史地理位置、古文献记载、建筑范围等,以及现存的文物遗存作如下的几点探讨,以求正于汕尾市内外的文史大家。 一、温厝大院的来龙与碣石卫城一脉相承 明清时期,民间和官府对阴阳宅的择定,非常重视地理位置的堪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官府对城址和官署的选择,倍加慎重。我们要解开卫署的历史地理问题,首先要遵循古人的行为习惯和民俗传统心理进行推理。据明嘉靖版《惠州府志》和《海丰县志》记载,碣石卫城是由卫城的创建者花茂将军堪舆择定的。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东都指挥使(都司)花茂将军经略东南方,带领旗下将士巡视粤东沿海。在巡视过程中,他见海丰负山阻海、形势极为险要的情景,不禁喟然叹道:“海丰滨海,其东旗峰叠见,入寇以为指北,城之便”。因此上奏朝廷要求增建海丰县碣石卫城。既然卫城位置是由花都司择定的。那么,碣石卫署也应是花都司在择定城址的同时,一并根据整座城池的地理格局来确定的。 碣石卫署,全称“碣石卫指挥使署”,隶属于广东省都指挥使司,也就是花都司辖下的明碣石卫最高军事和行政权力机构。我们只有确定碣石卫城的来龙和去向,才能寻找到卫署的来龙和方位。那么,就要了解花将军是如何选定城址的?根据清《广东通志》和李天根《爝火录》等历史资料,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花茂亲自堪舆卫城的地理后认为:圭山(玄武山),是南塘五峰山来龙处,距离卫城所在地约20丈,其东南麓海滩均是建城的理想区域。清《广东通志》亦谓五峰山云:“由三合岭经九岛诸峰,逶迤数十里至此,突地五峰,状如五指,为碣石祖山。”这种理论与花将军在圭山南麓创建碣石卫城的依据,如出一辙。而且据《台湾外记》载:“卫有强龙一百二十四步,直出海口,后当有佗、嚣、公孙述之流,与国运相终始。”(注1)于是,花茂将军在筑建卫城时,命令军士将环绕碣石的这条地龙断开,并断言云:“国末亦必有一强者,霸此方二十年”。花茂虽然想截断这条落海之龙,使之趋利避害,然而 望海楼至此的落龙依然强盛…… 据嘉靖《惠州府志》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碣石卫为“指挥丘陵始建署,广袤各五十丈。城东一里为教场。”建城期间,花茂在东城外兴建演武亭,作为士兵训练和集结训话的地方。所谓演武亭,就是教场的代称。今称为“旗鼓亭”。并派卫指挥使丘陵,在军队营地建置军城隍庙,在西南古莲田兴建妈祖庙,作为卫城的保护神祇,以激励官兵的爱国精神和海防意志。至今,军城隍庙和古莲田妈祖庙,仍然香火旺盛,成为六百多年古卫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其时,在花都司的指导督察下,首任碣石卫指挥使丘陵,在卫城巽方“园埔顶”前督建碣石卫署。志书云:此地“前挹旗峰,后枕望云岭,广袤各五十丈(注2),以及位于东门城外300米处的旗峰,是当地对“新安山”(今新丰村)等山岭的称呼。花茂为了防止海寇以旗峰为导向,从海上入侵碣石港,因此在这里兴建碣石卫城,以挡住海寇入侵之路。而县志所称的“望云岭”,位于卫城太平石正北2.5公里处,是当地对“蜈蜞水岭”的称呼,亦是从五峰山发脉的小山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卫城以军事管理的目的划分管理范围。在空间上,形成前、后、左、中、右五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千户所。指挥使丘陵调兵遣将,命令前所千户黄浩领兵驻守南门营舍(现城背脚王村);后所千户邓恭领兵驻守北门营舍(现望海楼村);左所千户田实领兵驻守东门营舍(现新乡村);右所千户韩孚领兵驻守西门营舍(现碣石中学)。东门太平庄驻有警卫部队的中所营房,由中所千户黄越居中策应,并轮班镇守碣石卫署。城内五所署建制,均有前后堂、镇抚司、吏目厅,门垣如卫署,各有其社区内部中心的祭祀空间。

碣石卫署建成以后,经过历代多次维修。迄至明嘉靖四年(1525年),岭东道施儒在南门碣石卫署右侧,兴建岭东兵备道分司署,建筑面积周围一百二十丈。有仪门、正堂、后堂、谯楼各五间,东西房六间(注3)。至万历五年 (1577年)底,惠潮参将侯继高带兵进驻碣石卫城,看到卫署已经破烂不堪。于是,他以子山午向建置正堂官厅,左右附厝建置经历司和镇抚厅。南砌墙垣为屏,凿池为明堂。堂左为园圃,设祠竖立大旗。堂后为射署,垒石为台。侯继高将军将卫署设在东南正前方,是他认为在这方位上,能够取得神力扶助的良好格局。 现温厝位于古卫城巽位,依新酉小山坡“园顶埔”而建。坐北向南,地形平坦开阔,面临宽广的明堂“大池”。前近古南门城楼,后倚军城隍庙和望海楼,右望古莲田妈宫,左毗东门城墙。其来龙为玄武山(古称圭山)的东南余阜。海陆丰民间堪舆学认为:五峰山的来龙,起自莲花山支脉狮子嶂大安山)。该山脉从吉康都河口墟东南8公里的三溪口,逶迤伸向陆丰坊廓都大安、八万两墟,再延伸至县城龙山,自此蜿蜒至南塘丘陵五峰山。又从南塘辗转至8公里的玄武山结穴,余脉从玄武山绵延至望海楼,自北向南倾斜络绎出海。今新酉村园顶埔,正是五峰山余阜经过之地。按照古代官署建制,温氏大厝是明历届卫指挥使或总兵办公地点,后町是其居住的府邸。这两座四合院的后山“园顶埔”,海拔约30多米,为城内海拔第二高度的山坡,地势自北往南伸向卫城南门城墙出海,正是望海楼山直下出海的落龙之处。 二、温厝大院的建筑方位和环境吻合卫署文献记述 根据明万历岭东兵备道孙光祖的《重建碣石署碑记》,侯继高“则以子山午向,中为正堂,左右为经历镇抚,南以树垣,左以祠大纛。又左为圃,以射署为后,因基垒石为台,而亭之。登高可眺山海之胜,垣南以塘。”其中“以子山午向,中为正堂,左右为经历镇抚”,符合现温氏大厝和后町坐北向南的位置,以及符合左右两侧民居的范围。又“以射署为后。因基垒石为台,而亭之,登高可眺山海之胜。” 文中记述与后町四合院后山“园顶埔”之地势一样,侯继高利用“园顶埔”之地势,在其地基上垒石为台,筑建山亭眺望山海之胜。“南以树垣,左以祠大纛”句,就是在南部前面砌墙垣为屏,左侧后面建置旗纛为祠之意,同时结合“垣南以塘”句(注4),与新酉温氏大厝前的明堂处,恰好有一个宽阔的大池相一致。这正是记载明卫署在城南位置的有力证据。据村民相传,过去这座大池非常宽阔,面积约有30亩。改革开放后,由于临池村民填塞泥土作为建屋的基础,造成这座大池面积仅剩下古池的三分之一。

三、温厝大院建筑格局与卫署建筑史料一致 新酉村南温氏大厝和后町,原是前后两座连在一起的四合院,长度85米,面宽23米;附近范围还有十几座四合院和纵横交错的古巷,建筑格局颇规范整齐,说明过去这一带建筑是有规划进行的。我们盘桓在里面约两个多小时,寻找古卫署的遗迹。从地理方位来看,温氏大厝和后町,处于军城隍庙前的东南位置,在卫城东城墙与南城墙之间,属于八卦方位的巽方位置,与西北乾方位置的古莲田同向相邻。对照历史建筑资料,附近的十多座四合院和多条古巷,应属于明代经历司、知事厅、镇抚厅以及狱房、旗纛庙、谯楼等旧址,其范围长宽各约150米,面积约22500平方米;整个卫署和守备署建筑面积约占整个卫城的四分之一。虽然经过历代修缮,但基本上仍保持着当年卫署及其附设机构的建筑格局。其范围内犹然保持四合院十九座,平房两列约160间,埕28口。如今,卫署大院围墙已大部分拆除,内有房屋六列,纵巷七条,横巷六条,四合院建筑十九座,平房两列,共有房、厅约160间,町28幅。其中,明代作为卫署正堂的温氏大厝,是一座宽23米,长40米,面积920平方米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为坐北向南,三进二天井,中厅为穿堂。天井一边也存有当年粗糙的花岗岩石条。其后堂有一条狭长的后巷,应与后町所在的指挥使官邸前天井相连。我们在大厝巷道发现卫署的底层墙基,宽厚坚固,异于普通平民的居屋墙基(图:卫署正堂旧址)。   在其后座的四合院(今称“后町”),也是一座坐北朝南长45米,宽23米,面积1035平方米的三进四合院,建筑格局为穿中堂,有五间反照。后面山坡名为园顶埔,面积约4500平方米,地势是卫城内除望海楼外的第二高点。据村中老人说,过去埔上有一座破旧的小庙,人称旗纛庙。如果这个旗纛庙的称呼无误,那么,更是卫署旧址所在地的确证。如今,坡上是宽阔的野草埔,除长着枝叶茂盛的古榕树外,还长着2棵虬枝曲茎的古老枇杷树。据村中老人历代相传,园顶埔也是古卫署的后花园。这2棵距今约有600多年树龄的枇杷树,是与碣石卫署同时期的见证物。现被陆丰市列入古树保护文物。

翻开嘉靖版《惠州府志》《海丰县志》等历史文献,均有“卫署前挹旗峰,后枕望云岭,广袤各五十丈”的记载。其中卫署内设有仪门五间和正堂、川(穿)堂、后堂各三间,左右厢设有经历司、知事厅等机构,还有吏房十八间,镇抚厅五间,厂房八间,狱房三间等记载。所谓“广袤各五十丈”,如以明代一尺等于今0.33米折算,卫署南北长165米,东西宽亦165米,总占地面积27225平方米。此外,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便于统一指挥和加强潮州与惠州之间的海防戍守,朝廷还在碣石卫署东侧建置惠潮守备署。嘉靖八年(1529年),卫指挥使程鉴重修了卫署正堂、后堂、川(穿)堂各三间,以及左翼置经历司、右翼置知事厅和吏房十八间,厂房八间,仪门五间,镇抚厅五间,狱房三间。并在卫署西邻建置碣石卫常盈仓,储藏23处军屯税米和外地调来的兵粮近一万石。因此,这座卫署遗址,自明一代均有重修或扩建的文献记录。直至海陆丰分县时期,其房产始由清政府出卖给民间,才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上图:碣石卫署布局图)。

四、从温厝的人文遗迹追溯卫署的历史信息 这次到温厝大院调查勘察,我们除了上述碣石卫署的地理、府县志文献等依据外,还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实物遗迹,使我们初步落实对温厝大院就是碣石卫署遗址的看法。 (一)旗纛庙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山园顶埔上尚有一座小庙,人称旗纛庙,或称军神庙;就是明代军队用于祭礼仪式的场所。据有关资料,旗纛庙祭,有军队出征前的祭祀(古称“师行而祭”),和日常旗纛庙祭的两种形式。这种祭祀仪式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在京师建造旗纛庙。自此在全国卫所军队开始实施祭祀旗纛的仪式。明代卫所的守镇官,均在其驻地卫署建置旗纛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仪式。祭祀的对象就是军旗,故俗称军旗庙。卫署和军营均建有旗纛庙,作为军中专祭之礼。《明会典》载“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因此,碣石卫也不例外,府县志载“旗纛庙有四:海丰、碣石、捷胜、甲子各一,俱建于兵署左,掌印千户行祀事”(注5)。碣石卫旗纛庙祭,属于卫署日常的祭祀,也是明代国家制度所规定的重要祭礼之一,这是温厝后山园顶埔旗纛庙的来历。

(二)明墙砖和柱础石。这次我们到温厝大院勘察,恰逢后町正在兴建祠堂,他们在挖掘墙基时,发现了颜色和大小不一的明代墙砖,拿出来给予我们鉴赏。同时,我们发现在一条古巷的巷口,侧放着一个大型的鼓型柱础石,约有200公斤重,这种大型柱础石,是官署建筑才有的石构件,俗称磉盘。也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图:柱础石) (三)马巷。温厝大院左前边有一条巷道名叫马巷,是古代卫署供战马出入的马道,俗称马巷脚。明代碣石卫海防部队设有骑兵队,用于主将陆上领兵出征的需要,以及官兵在驿道上传递军事信息和快速作战的需要。据史料记载:万历年间“碣石卫有战马43匹,其他五所有战马30匹”,这是惠潮参将侯继高为保持部队高度机动,平定海丰北部山区叛乱的需要。这条相传至今的“马巷”名称,说明这是一条从城外通向卫署马房的巷道。其时,朝廷为了方便驿骑和军队骑兵出行,在海丰县内设置了东海滘、南丰平安三座马驿,备有驴马房和草料,供军队和驿递的马匹途中休息。当地人称,从城外经东门城楼有一条古道,入口至城内左边民居一百米处转向,通向卫署前面的“马巷脚”。对于当时碣石卫战马所起的作用,与俞大猷一起指挥作战的岭东伸威道方逢时,曾作过一首《凯奏余音·定白马》诗,其中就有官兵骑马作战的诗句曰:“将军马前欢笑语,平明山头建旗鼓。龙旗翻翻逾山去,飞骑山南斩飞虏”(注6)。其时,碣石卫署前的巷道,经常出现马匹来往不绝的现象,而被称呼为“马巷脚”。故此,今温厝大院前的马巷名称,应是卫署存在的一种遗迹。因为,南方丘陵耕种仅用牛只犁田,只有官方机构,尤其是军事作战机构,才能拥有如此众多的马匹进出巷道。 五、温厝大院是碣石卫署海防历史的见证物 碣石卫署竣工后,首任指挥使丘陵率领指挥同知五员(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八员将领入驻卫署办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署指挥使千户张直修整卫署。成化五年(1469年),指挥使王伦重建卫署。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便于统一指挥和加强潮州与惠州之间的海防戍守,朝廷在碣石卫署东侧设置惠潮守备署,主掌平海所至柘林寨海面的巡洋缉捕任务。至嘉靖四年(1525年),岭东道兵备佥事施儒将惠潮守备署改建为守备分司,周长一百二十丈(396米)。有正堂、后堂、串堂、仪门、谯楼各5间,东西房6间。作为岭东道进驻碣石卫的监察官署。嘉靖八年(1529年),指挥程鉴重修正堂、后堂各五间,川(穿)堂三间,以及左翼经历司,右翼知事厅,吏房十八间,厂房八间,仪门五间,镇抚厅五间,狱房三间。至万历五年(1577年)底,惠潮参将侯继高带兵进驻碣石卫城,发觉卫署经多年倭寇、海匪的攻打,已是满目疮痍,气象萧条了,不由感慨于心曰:“是余之责也”。因此带领麾下诸将领,与当地官绅商议筹建事宜。恰有岭东海防兵备道夏道南和岭东分守道李盛克,联袂巡防到碣石城。闻讯捐赠建设款七百缗钱作为首倡,嘱侯继高对卫署重新进行规划兴建。由是侯将军 发动军民从福建浮海运来木材,并在当地取山石砌筑新府署。清乾隆元年(1736年),碣石卫署遗址奉文裁撤,由海丰兼署陆丰知县林寅估价二百二十两。三年由陆丰知县王犹龙售给姚氏建宗祠,后姚姓卖给姻亲温乾生、温美生等家族。因此作为海防文化象征的建筑物——碣石卫署仅存在345年。其寿命比碣石卫城还要短暂。自此以后,除少数未搬离的军户仍住在碣石卫城内,卫署的大部分地方归酉洞温乾生、温美生等温氏后裔所有,安居乐业至今。长期以来,温氏族人对卫署遗址虽有修缮,但对卫署格局未有大的改动,至今仍基本保留卫署旧址原貌。

六、穿越时空隧道,重现卫署当年的威武雄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卫城东南的温厝大院,就是海陆分县时,由陆丰知县出售给酉洞姚氏的那座卫署旧址。而今,从温厝大院新发现的文物遗迹,结合历代府县志对卫署遗址的记述,让我们以四维空间的驰想,看一看消失在280年前的卫署情景吧: 碣石卫署位于碣石城内东南位置,坐南朝北,前挹旗峰,后枕望云岭,广袤各五十丈(约160米),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南临文昌帝君庙,以及面积约30亩的大池,北倚海拔约30米的园顶埔,所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卫署前为谯楼,楼上悬巨钟昏晓撞击,数皆一百零八声。进入面宽五间的仪门,东侧为“架阁库”,西侧为“军器库”,署内设有正堂、串(穿)堂、后堂各三间,左右厢设有经历司、知事厅等办事机构,其中吏舍六间,镇抚厅五间,厂房八间,狱房三间等。后山园顶埔建有旗纛庙,专门存放军旗。每到春天惊蛰日、秋天霜降日,将士们全副戎装前来卫署,举行祭祀军旗的仪式,就是为了祈求出师大捷,旗开得胜。

最近,在当地文史爱好者的追寻下,这座保存着六百多年海防史的碣石城署,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从而激起了我们沉淀很久的历史记忆。当我们走进温厝大院规整有序的古巷时,时光仿佛倒退到悠久的明代,我们似乎听到战马经过马巷时的哒哒马蹄声。如今,温厝大院作为碣石卫署遗址,经过百年风雨沧桑,已成为满目疮痍的危房。我们呼吁当地政府,将其列入卫城保护遗址,申请上级派来省市博物馆考古队前来调查勘探。参考文献:1、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三[M],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明嘉靖《惠州府志》十六卷[M]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3、明嘉靖杨宗甫《惠州府志》[M] ,杨宗甫纂,姚良弼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4、明孙光祖《重建碣石署碑记》[M],载王之正《陆丰县志·艺文志》,清乾隆十年(1745年);5、明嘉靖《海丰县志·坛庙》[M],明张济时修、李日巽纂;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6、方逢时《大隐楼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