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王爷庙

平寨王爷庙

平寨王爷庙位于筠连县腾达镇平寨社区,占地面积115.64平方米,据传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祭祀水神禹王而建,该庙对研究腾达船运历史及商贸文化发展有较大价值。

乌兰浩特:从“王爷庙”到“红色之城”

【红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子晶

开栏的话

翻开中国地图册,一些富有特色的地名会吸引我们的注意。这些地名里有城市、有道路也有建筑;其命名或为纪念革命圣地,或为纪念革命先烈,或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可以统称为“红色地名”。这些红色地名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书写下的珍贵历史印记。本期人文地理版开设《红色地名的故事》栏目,带您回顾这些红色地名的来历,一览这些红色胜地的旧貌新颜。第一期为您介绍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诞生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与松辽平原接合处。是内蒙古兴安盟委、行署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位于乌兰浩特城区的“五一大会”会址 梁子晶摄/光明图片

1947年前,乌兰浩特叫王爷庙街。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东胡活动之地;1691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君王鄂齐尔在此处修建家庙,因此得名王爷庙。

悠悠历史载着人们追求平等、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戛然来到1947年4月。4月23日至5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在这里组织召开了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境内的蒙古、汉、满、回、鄂温克、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与会,他们或骑马,或坐牛车,或步行集聚在只有两条土街道的王爷庙街,决定跟着共产党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1947年4月27日,会议通过了《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决定于今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宣言》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区域性的地方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独立自治政府”。

1947年在王爷庙街出席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 资料照片

从此,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也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1947年5月3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召开首届政府委员会议。会议决定:将5月1日定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设兴安盟王爷庙街。在这个历史时期,王爷庙街作为红色指挥中心,各个重大决策在这里产生和发布,各个重大运动和改革从这里推向整个内蒙古。1947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召开政府委员会议,为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取得的伟大胜利,纪念这个内蒙古东部小城成为红色指挥中心和所作的巨大贡献,决定将王爷庙街升格为市,改称乌兰浩特市。

当年召开成立大会的会址得到完整保留和修缮,并定名为“五一大会”会址。历史底蕴深厚的红城,一直传承着红色文化的基因。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广场、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旧址葛根庙8·11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内蒙古骑兵一师师部遗址、内蒙古军政大学遗址、内蒙古日报社旧址等多个红色遗址,现在成为红色景区景点,是内蒙古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教育的“打卡地”。

当年的王爷庙街只有5.8万人,只有几家手工纺织作坊;几条市区街路还是黄土路面,尘土飞扬。如今,乌兰浩特人口达到36万人,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开通了直达北京天津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城市的客运旅游列车;拥有17条国内民航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呼和浩特、哈尔滨等地。2017年,随着长春白城—乌兰浩特动车的开通,乌兰浩特迈入了高铁时代

乌兰浩特城市新貌 梁子晶摄/光明图片

红色基因,绿色发展。作为兴安盟的中心城市,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政策机遇,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绘就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民生画卷。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1日 10版)

探访王金平祖籍地白礁村王氏家庙:历经600余年风貌依旧

台海网5月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 实习记者 洪婷婷 文/图)

今天上午,台湾王氏宗亲会荣誉理事长王金平将率家人、宗亲一行来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王氏家庙祭祖。

昨天中午,导报记者来到白礁村实地探访。

厦门出发,沿马青路向漳州方向直行。在龙池路段,顺着“白礁慈济宫 台湾王金平祖籍地”的指路牌左转,便进入白礁村村道。

一个巨大的牌坊立在村道中央,上书“白礁慈济祖宫”。继续向前,不远处便是王氏家庙。

白礁王氏家庙号世飨堂,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1995年、2003年。

世飨堂坐西向东,二井三开间,用地面积约1327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采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格局,两落两护厝。前落为四规双曲燕尾脊,后落为单曲燕尾脊,护厝为双金马鞍脊,整个厝身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家庙大埕前,有清代石旗杆4座,整座建筑仍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据了解,白礁王氏家庙于2003年被列为龙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授予“八闽名祠”,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涉台保护单位。

这座历经600余年历史沧桑的古建筑,如今风貌依旧。

在正殿“世飨堂”牌匾的右侧,挂着一幅王金平所题的“祖德千秋”牌匾。据了解,这是2008年4月,王金平的长兄王珠庆一行来白礁祖坟上香谒祖之际,带来的王金平题词。

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布置鲜花。家庙大殿内的供桌旁,放着5个袋子,里面装满香蕉、苹果菠萝、橘子和火龙果。“这5种水果,就是祭祖用的,到时要用红色的盘子装起来,摆在供桌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根据闽南风俗,祭拜祖先时都是用这些水果的。

“云山宫”为什么又被称为“大王爷庙”

要了解花都

请关注花都人

花东镇鹩哥髻上现存有一座小庙,门顶题“云山宫”,但老百姓只称它“大王爷庙”,说起来有一个老百姓两度“罢神”的故事。

云山宫最早叫云山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9年),位于今庙的下方。那时唐太宗尊崇佛教,曾派出许多僧人到各地传经布德。其中一位僧人法号云来,他云游到鹩哥髻山,看到此地山林茂盛,云雾飘绕,其中怪石嶙峋,甚有风骨,觉得这里是建庙的好地方。他找到地方官,得官银百两,便在此建了“云山寺”。寺内供奉如来佛祖。他亲自驻寺主持,收留有两弟子。过了几十年,云来和尚圆寂,小徒不甘寂寞还俗回家。云来寺由此无人打理,佛祖蒙尘,寺庙残破。以后虽有僧人重修,但香火寥落,无人为继。

到了明代朱元璋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有一将军名胡有德,奉命平定广东。他有一日带兵路过鹩哥髻山下,天黑结营过夜。鹩哥髻山上有一江湖女侠名八九妹,带有十多兄弟姐妹驻在寺庙内。他们专与官兵作对,游击附近,伺机追杀元朝官兵,劫掠官家财物。

这一天,八九妹得知山下有官兵扎营,以为还是元朝的官兵,于是等到三更,带领手下杀入胡有德营中。胡有德和部下一时被打得昏头转向。八九妹人少不敢恋战,杀了十多人,抢了一批粮食武器,便撤回山中。

天亮后,胡有德带兵入山围剿“山贼”。谁知这鹩哥髻山势崎岖,林密石多,找不到人影。八九妹善使七十二把飞刀,她藏在大石间,看见为首的将领,便使出暗器,手下也放射暗箭。胡有德中了飞刀,跌倒在地,幸得两名侍卫扶着藏进一岩洞中缚伤。其他士兵有些也中了暗箭,又找不到敌人,只好也找石岩躲起。后来附近另一将领任大海,带兵上山援救,八九妹寡不敌众,才翻山越岭逃走。但胡有德伤重不治身亡,任大海为他树碑葬于山中。

不久,广东平定,元朝灭亡,明朝统一,鹩哥髻山下一带农民苛捐杂税得免,又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日有一女子到胡有德将军墓拜祭,顿首痛哭,正好山中有一樵夫闻得哭声,前来询问。女子说:“我叫做八九妹,两年前因不知胡有德是打败元朝官兵,平定广东的功臣,误杀了他。今天我特地到此谢罪。”说罢取出几十两银交给樵夫,求他每年代她置祭品扫墓,然后飞身越岭而去。后得知八九妹是从化人,幼年父母被元兵杀害,后得一江湖老太收留学武,长大后专与元朝官兵作对。明朝后才归家嫁人耕织。

樵夫回村后,把八九妹之事向长老禀报,经群众商议,一致认为胡有德将军平定广东有功,为老百姓带来太平日子,不如用八九妹留下的银两建庙永祀胡将军。有一长者说:“鹩哥髻上已有云山寺,所供菩萨也不懂得保佑百姓,已无人拜祭,不如请其让位,改供胡有德将军便是。”群众齐声称“好”,于是便把残庙维修一新,将原来正中的如来佛像移到右侧边,新的胡有德神像坐上正位,并派人专司管理。由此,云山寺香火才得以为继。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那时已建立花县多年。由于清朝慈禧太后垂廉听政,治国无方,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维新变法,弄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反清势力四起。光绪二十年,花县衙门接报,说鹩哥髻山中有几个“反清复明”的“山贼”。时任知县的周经魁便派捕快率十多名衙卒前往揖拿。谁知到了鹩哥髻,已不见“贼人”,只见有一座古庙,内有神像,像座有字:“明朝大将军胡有德神位。”这捕快见了大怒说:“这班反贼竟敢供奉明朝将军,与我大清作对,真是岂有此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衙卒立即毁神拆庙。

附近农民得知清兵在山上拆庙,便聚集几十人上山制止。怎知已迟了,庙已捣毁,神像已碎。群众于是把捕快和衙卒包围起来,要他们赔钱建庙。捕快料不到惹起民愤,推说是照上头命令行事,又恃着有武器,硬是突围而去。

捕快回到县衙向知县禀报此事。周经魁听完,拍案而起,把捕快训了一顿,骂他不懂民情,野蛮胡来。他连忙派了师爷下去调查此事。师爷回县衙禀报知县说,这鹩哥髻山非同寻常,不但风光奇异,且古庙历史悠久,附近农民见庙被拆,十分愤怒。他建议知县答应群众重建古庙。周经魁听了后亲自前往察看,向农民道歉,决定由县衙出资重建“云山寺”。

新庙于次年建成,但非原址,改在上方一巨岩之上,下有岩洞。庙门用三块花岗石板结成。门顶石板横额刻阳文大字“云山宫”,上款有小字“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季春立(1895)”,下署“钦赐翰林钟克猷敬书”。门两边石刻阴文楹联:

仙境是耶非,认几叠云裳雾髻。

神灵呵且护,卜千秋雨顺风调。

落款是“权知县事浙西周经槐撰”

这庙本称“寺”,为何改为“宫”呢?原来这周知县不崇佛教,笃信道教。他还有依据,认为民间有传说,是仙人造的“八石奇景”在此,仙乃道教才有。对此群众也没有什么意见,只是看见庙内没有供奉胡有德将军,而改为吕洞宾,大家不大满意。周知县便叫师爷向群众解释:现在是清朝,再供奉明朝的人,这不是“反清”吗?现供奉的吕祖一样可以保佑百姓平安,群众听了无可奈何。

云山宫建好才几年,清朝已走向末日。当地农民深受地主恶霸和贪官污史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度贫苦。这时,在鹩哥髻山下不远的竹湖村附近有一座无名山,来了一彪形大汉,带着几个徒弟在山上扎寨。他武功了得,晚上四出惩恶济贫,自称是“百姓之王”。很多老百姓得到他救助,便称他为“大王爷”。

民国初年,大王爷病故,群众便把他曾经扎寨的无名山取名“大王岭”,又有人提出要建庙拜祭他,但苦于无钱。后来有人想起了“云山宫”,提出意见说:“庙里供的吕祖没有什么用,拜了他几年也不保佑我们老百姓,只有大王爷帮助我们,不如把吕祖移到旁边,正中的神位让给大王爷”。也有人说庙下面的岩洞中天然生就有“山中大王”四个字,这是上天要把庙让给大王爷坐正。大家都赞成,于是真的把吕祖移位到右边,正中安放了新造的大王爷神像,两旁还有他的侍卫。从此,老百姓便一直把云山宫称为大王爷庙,香火才得延续下来。

--------------------------

(文/陈棣生 图/来源网络)

编辑:小狼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