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米寺

尕米寺

尕米寺,是安多松潘草地多早期雍仲本教著名寺院,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本教寺院之一。

尕米寺藏语全称为“更恰德钦尕米林”,意即“佛法汇集之尕米寺”。“尕米”汉语意为安详欢欣之地,“林”指寺。它位于松潘县县城以北30公里处的小西天圣山脚下即漳蜡水晶乡境内。小西天圣山雄踞于岷江源头弓杠岭山脉,海拔4050米,风景独特,闻名遐迩。

尕米寺在历代尕米仓的苦心经营下,至当代已拥有德巴扎仓﹑郎依扎仓﹑降仓扎仓﹑仁普扎仓和甲顶扎仓5个扎仓以及1座比丘尼寺,僧尼数百人。建有经堂2座,僧舍上百院,佛塔数尊。

尕米寺历史悠久,殿宇宏大,学院齐全,被本教徒尊为雍仲本教东方藏区大本营,并且在整个本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于今年夏天走访了尕米寺,有幸与尕米寺寺管会主任长谈,对尕米寺的创建历史,组织系统,教育制度,学院简况及寺院文物等进行了一番详尽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无奈有关本教尕米寺的藏汉文史料有限,讹误恐在所难免,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调查考证以查漏补缺。现根据手头现有资料,对尕米寺作一简要考述,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创建历史:

本教传入安多阿坝地区以前,当地的藏族群众信仰原始巫教。本教在阿坝地区的传入兴盛历史长而复杂。公元2世纪左右,本教沿雅鲁藏布江传入康区和嘉绒地区,从青海,甘肃方向传入安多地区后,迅速遍及扎根。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逐步成为本教在藏区东部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

尕米寺院始建于公元1355年,其创始人是卫藏琼波的云游高僧仁真坚赞,此为后来尕米仓-转世系统的始祖。尕米寺的母寺是西藏著名的本教寺院雍仲林。

据本教藏文典籍《夏豆嘎恰》(夏豆圣山志)记载:"公元1355年,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见地势开阔,西临岷江,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背倚漳腊山,并且在圣山四周的茂密森林中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奇石异洞和历代许多著名本教高僧留居过的修行洞内,圣泉旁,悬崖边,巨树上等处的神迹。尤其是圣山前的雍仲坡上下的岩石上,天然显现的大小不一,造型有异有同的本教教徽"卍"(雍仲符号)和藏文字母“阿”字,大师惊叹不止,道:“如此仙界别无二处,'三宝'伟业将在此地大兴也”,于是欣然在此建寺,取名尕米寺。

尕米系藏语,“尕”意为欢欣,“米”意为安静的处所。又因此地素有小西天的雅称,故连起来称“小西天尕米寺”。

传说在修建寺院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如昼长夜短;建寺的僧俗民众不觉劳累;常有一曲优美的音乐徐徐飘然而至;良辰吉日,鲜艳的彩虹呈"卍"字形,挂在建寺的山坡上等,颇为有趣。

当地人称小西天圣山为“雍仲本几尼日钦波雄夏豆”。“雄”,方位词,意为北方,即指圣山在古城松潘的北方。“夏豆”,指鸟坟。雄夏豆意为北方鸟的坟地。自元朝本教大师降帕钦波开启圣山灵光后,四面八方的飞禽到了它们垂暮之年,都会不远万里的飞到小西天圣山来归息。又传说每逢12年轮回世界的轴心转至鸡年,整个雪域的神山神灵,本教3百年60位的神袛和世界禽鸟之王及所有来自人世间各地的菩萨和神灵都汇聚于此。在这年朝拜神山,就会增加12倍的慈善功德,洗清这世俗轮回中所造的罪孽。

几百年来,尕米寺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本教的兴衰。在公元八世纪末,佛教大师贝诺扎纳来阿坝地区传教,本教势力开始受到影响。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萨迦派传入阿坝,公元十四世纪末,觉囊 派传入。藏传佛教各派别的相继传入使本教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公元十五世纪格鲁派的传入,加之乾隆皇帝颁布的一系列禁止本教的措施,使阿坝地区本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尕米寺也一度被毁。

本教虽在多方面不断遭受重创,但在阿坝不少地区仍然有相当的信众和庙宇。特别是松潘境内,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恢复开放的本教寺院就达十三座。

上世纪40年代,根据松潘漳腊地区信教群众的意愿,把林坡寺、山巴寺、郎依寺、德巴寺、元坝寺五座小寺集中起来在圣山脚下创建了一座五寺共有的主寺即今日的尕米寺,全年重要的宗教活动统一由五寺一起在尕米寺举行。

经各寺院代表及各个部落首领的共同商议,将原建在雍仲崖与圣山主峰间的尕米寺迁至今日我们所见的寺址上方即“德巴札仓”。下方广场中央为五寺共有的小西天尕米寺,其余各寺分别形成学科学院且有各自特点的郎依札仓(对河寺)﹑降仓札仓(山巴寺)﹑仁普札仓(林坡寺)﹑甲顶札仓(元坝寺)并规定从仁普札仓开始,轮流主持每年的法事活动,为期一年。

上世纪50年代,小西天尕米寺共有僧人千余人,其中-4人。小西天尕米寺作为松潘地区规模宏伟,影响最大,寺僧最多的寺庙,当时被列为县人民政府允许保留开展佛事活动场所的全县五座寺庙之一。经过六十年代,寺院惨遭破坏,一夜之间,经堂0被毁,金银佛器,珍贵经典文物散失殆尽。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西天尕米寺经松潘县人民政府发文首先开放,准许进行法事活动。尕米寺再度开放后,新修一座经堂,漳腊一带的僧俗民众在此活动,后来在各地僧众的捐助下,其它各扎仓相继开放并修缮经堂。

尕米寺虽然是安多藏区早期著名的本教寺院,历史悠久,地位较高。它的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座经堂,禅房,转经廊及100多个僧舍组成。其中两座经堂建筑面积为889平方米,皆位于寺院中心位置。二者前后相距约30米。前面的经堂俗称“大殿”,是新建的漳腊地区五座本教小寺共同举行最高宗教活动的场所。大殿为叠式三层楼,顶层有鎏金宝瓶和宝幢,二层顶安有0,0两侧分别站立着一只金鹿,与其它寺院的卧式金鹿有所区别。大殿所供菩萨,为本教始祖敦巴辛绕,同时有本教神袛敦巴赤洛﹑萨者也倭松﹑恆拉俄呷和桑布鹏赤四幅油画;后面的经堂俗称“后殿”,其规模稍小,通常是德巴札仓举行法事活动的场所。

大小经堂琉璃金顶,晨光照射,光彩耀人。整个寺院气势非凡,庄严肃穆。据统计,尕米寺总共有房屋92幢,金顶13个,泥塑菩萨1200多尊,铜制菩萨37尊,木雕菩萨 20尊,唐卡 75幅,灵塔 5座,酥油灯 30盏,手推式传经筒1530多个,藏有各种经书2650余卷。宗教用品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