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坳传统民居

邓家坳传统民居

邓家坳传统民居位于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一组,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古建筑。2018年3月6日,邓家坳传统民居被公布为仁寿县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家坳传统民居,邓家坳传统民居简介,邓家坳传统民居-眉山市仁寿县邓家坳传统民居旅游指南

传统民居:后度方家古厝体现涵江建筑特点

涵江后度是我上中学时的必经之路,而对后度方家古厝却一无所知。近日当我再次来到后度找寻方家大厝时,这里已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只有看到路边的三门井时,才唤起我的记忆。当年的情景恍如昨天的故事,让我感怀。三十年前每当上、放学经过这里,井边总有人在洗衣、洗菜,发豆芽,人气融融。而如今人去房倒,三门井也变成一口枯井,现在只能从井口边那一道道被提水绳磨出的缺口,才依稀可见昔日繁华景象。自明代以来,这口三门井不知养育了多少人。井边后龙巷的两边就是方家“百廿间”和“十八爷里”两座大厝。

方氏“百廿间”始建明朝,坐西向东,前后三进,面宽七间厢,外加两侧护厝,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据载后度方氏入莆始祖系明初“靖难之役”被惨诛九族的建文忠臣方孝孺的两个侄儿,名畏庵和体乾。兄弟俩潜逃入闽后先居莆田城东,畏庵卒后,体乾移居后度开族,至明代中期,家族繁衍,至清代又陆续扩建和新建宅第祠堂,“十八爷里”大厝就是后来新建,其面积1700多平方米,为三进五间厢加护厝,所谓“十八爷里”的俗称,是因为方家自明元顺六年(1462)方荣中举授官以后,至清乾隆出了十八名官员。

当我走在两座大厝中,发现方家族人大都搬到新房住,两边护厝和后供堂也改造成多层楼房,两座主厝大门紧锁,因年久失修,也濒临倒塌的威胁,不过从房子的结构布局中还能看到它的特别之处,它和邻近长埕头一样,都在厝前铺设砖埕,三面加围墙,正面为照墙,左右墙中各辟一个仪门,大路就从两个仪门横穿而过,这种既为大厝院前砖埕,又是公共通道的特点,是涵江一带建筑特色,使村落间的巷道更有变化,成为红砖区建筑的一种形式。

现在,因莆六中校门改位,这里几条巷道没有了学生往来而倍感冷清,邻近苍然片旧村改造已完成,使后度这个“城中村”也面临着新的选择。  徐学仕 文/图

方家祠堂前的巷道。

别具一格“百廿间”大门坦。

如今三门井显得特别冷清。

“十八爷里”古厝一角。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曹家大院:三多堂(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

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傍依108国道。

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馆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曹家大院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

客家民居的哪些特点显示了传统文化魅力?保留

1.古老与坚固,经受得住炮火的攻击。在
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2.
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感受到
的深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