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过县始末岩刻

太平军过县始末岩刻

“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悬崖内。岩刻高1.06m,宽1.16m,竖排楷书阴刻,计1044字。岩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是太平军在川南活动的重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岩刻全文如下:

“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悬崖内。岩刻高1.06m,宽1.16m,竖排楷书阴刻,计1044字。岩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是太平军在川南活动的重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岩刻全文如下: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有兵叠来合江县,上下不知贼在何方。县令出示重征,连年不已。

咸丰十一年辛酉五月二十六夜,西北方彗星现,形如刷把,月余方没。十二月二-雪,至同治元年壬戌正月初六乃止。三月有白蛾自东飞西。

四月初八,突闻贼至合江县地白鹿支、县对河马街子及三花支玉皇场。

初九,至仁怀厅地,烧旺隆场。

初十,烧复兴场,上猿猴过河抵风溪口。

十一,烧大洞场,闹老鹤窝、八瓜井。

十二,由大井坝至五通场,抵石人岩脚上打鼓场。

十三,破磕石丫隘,闹中箐沟、老莺窝、象鼻场、鄢家关、天池。

十四,到永宁县破叙永厅,随闹高、巩两县,破长宁县屯扎。乡民避石人、石顶两岩。

十六,脱队。

二十四,一股贼由原路来五通场扎;一由丁山至车辋场上洞角,下浮桥过河,闹上安居坝,进两汇水、刘村,扎李山、九支坝,合五通场贼。

二十五,分股进蛇股滩,闹叙朋溪、大州驿上马、牛滚两场,至站底合长宁县贼;一分闹放牛坝、百花洞子二场,经江门、马岭、宋江、永安驿至乐窝,亦与长宁贼合。

至二十八脱队,尾队至打鼓场复回,破下岚垇隘,闹八角山、两岔河,贼马不前,仍回打鼓场。

其时,人尽避红石马、莲花山、六角井等处,比及方归,地皮风屡发,仓皇奔走,弃别甚多。兼之大旱:五月初六大雨,复旱至七月初二夜方雨。

五月二十五酉刻天炮响。

六月初旬,闻贼被兵攻击仍转。

十八、九,到叙永厅。合邑令龙洞场、五通场、云峰寺、兴华山、三角塘、象鼻场、清化里各团集鄢家关、阎王碥堵御。

三十,破隘。股分闹水尾、磴子两场,从土城出风溪过河,由旺隆场至马街子;一由原路烧鄢家关、象鼻场抵磕石丫。

七月初一,贼分闹拢统坝、大沙沱、小桥子出大洞场,下安居坝;一从九支木匠岩出风门坎,屯五通场、白岩山、汪漕。

初八、九闹羊山,大火。闹破石顶山砦,砦上人多死。大兵屯王嘴宅与贼相扰。

十二,贼分股由大石母,磴子场转古蔺州,跟猿猴、土城原路去;一出夹子口合安居坝贼,下先市场扎。

兵营移五通场,四面惟三华山、石人岩、公婆脑、鼓楼山无恙。时值秋成,禾稼被兵贱毁较贼尤甚。

延至二十五,移营富、铧二镇。

二十五、六,又一统领督兵先市,兵败退屯密溪场。

二十八、九,贼在先市岸搭浮桥,被尧坝支团人伪造唐兵旗号追袭。贼过河相争自折其桥,落水及投逃不仅数百。败贼仍由丁山、马街子原路去,兵亦随去。

事后始知,长发贼号天德王,姓洪名秀全。一号二王,一号翼王即石达开。共九十三人,由广西省结盟 衅。道光二十八年起,闹河南、广东、湖南、湖北、江南、江西、浙江、山东、江苏、云南、贵州等处。至同治壬戌年三月犯四川境,围涪州,被兵解救。十六、七,围綦江县,被唐兵攻退。二十八、九,闹江津县中白沙。四月初八,至合邑对河马街子。

如此十余年,其过处烧房、毁物、杀人、围人,难以指数。发贼纷闹於前,官兵-於后,谁不受其荼毒也!

是摘邑人赵天明所录记,而勒诸石,观者当亦有感於心云。

此砦系同治元年壬戌避发贼后,季秋月始修,至癸亥春暮告成。石刻侄子玉题赠“履险如夷”四字。及光绪十一年乙酉春重修,复记发贼之始末於左。

彭城郡金氏兄弟谨识。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月中浣日吉旦。

保护范围:石刻分布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唐县军城镇的柏岩寺你去过吗?三代皇帝都来过这里......

天气转凉 大家注意身体

多穿衣服 不要感冒哦

大家好

上次我们一起欣赏了“明伏石窟

被里面精致的佛像所吸引

今天小编同样带着一颗虔诚的心

来到了柏岩寺

位置:河北唐县军城镇贤表村南柏岩山口

柏岩寺坐北朝南,三面都有山围绕,环境清幽

历史记载,柏岩寺始建于初唐时期,现在由释行光大师傅在此住持。

据当地村民介绍,释行光师傅是东北人,来此已经20来年了,从未回过家。来到此地的20年来,无论当地村民有何困难,师傅总是能帮就帮,打井,修路等。而当我们问到师傅当初是为何从东北来到唐县,师傅告诉我们,一切皆是佛缘:当年在长春时,相识的一位唐县的老乡往长春送佛像,告诉师傅,当地有一座柏岩寺,历史悠久,风水极好。于是师傅便不远千里来到唐县。师傅还告诉我们,当初刚来寺里时,寺庙基本都已破败,只有几间平房,条件非常艰苦。靠着大家的帮忙,终于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柏岩寺也是千年古刹,几经被毁重修,历经沧桑。清朝曾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前来朝拜,可见非同一般。

寺内的功德碑随处可见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的诗,据说就诞生在这里。柏岩寺、有记载始建于唐代。诗中所说的言师,指的就是柏岩禅师,贾岛与柏岩禅师交往颇深。

贾岛洞

因贾岛曾经在此修行而得名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今天带大家看了柏岩寺

感受到了它的宏伟与气派

如果您有新的话题

或者想知道的问题

都可以联系我们哦~

把您知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下期你想看什么?

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投稿及爆料也可以联系我们

太珍贵了!广平县发现明朝嘉靖年间石刻

9月5日广平县文广新局文保所在下乡调查文物工作中在我县大马庄村东发现重修观音祠碑记,该石碑高约1.5米,宽约1.2米,厚约12厘米。两侧刻有浮雕神仙人物图案,栩栩如生。

碑刻上有楷书500余字,碑文叙述了广平西南八里马家庄有观音祠最初不知修建于何年,至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42)重修观音祠并铸有大铁钟一口,马三恕马三捷二人为监工,同时还发现高大厚实的石质门墩两个和直径约50厘米的柱础。

门墩浮雕刻莲花纹饰。

广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任振朝介绍说,广平是黄河漳河冲击平原,地下文物埋藏较深,这次发现的明代石碑弥足珍贵,他较为清晰地记述了明代民风民俗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明代我县历史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能够完整保留到现在实属难得的文物。(李顺清)

楮墨芸香:续旧增新,补阙正误——馆藏《牟平县志》纂修始末

一、馆藏《牟平县志》之学术价值

《牟平县志》是我馆一部重要的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由宋宪章、周义章、王昭旭督修,于清泮总纂,济南山东印刷局印刷,铅印本,图文并茂,共十卷,卷首一卷,我馆馆藏八卷。该志刊印于民国时期,从其编纂体例、治史态度及史料价值来说,《牟平县志》至今仍不断获得学术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牟平县志》从体例上来说,打破了原来封建社会旧志的体例,全志共分地理、政治、文献三大门,纲举目张,修理一贯;从内容上来说,其中记载专重事实,记录全民生活现象,保存了当时的社会的重要资料;从治史态度来看,当时的编纂者于清泮等人态度严谨,考据精详,资料翔实可靠。因此,《牟平县志》成为后世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山东航海史、捻军兴衰、全真道教、方言、艺文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牟平县志》总纂简介

于清泮,字芹泉,又字琴泉乳山市大孤山八里甸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幼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二十七岁中举。曾因道德端正、事亲孝顺被举为孝廉方正,但他自辞不就。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首届山东省议会议员开选,于清泮以其名闻遐迩的道德学问以及在地方上的口碑和声望,不仅在首届省议员选举中胜出,而且在三年之后的第二届议员选举中亦获连任。中间还历任登州初级师范学堂堂长,山东公立农业矿业两专校及济南青州烟台绥远各省立中学教员,为推动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牟平县志》编纂印刷过程

1.宁海州旧州志

牟平县原名宁海州,有旧州志。在明嘉靖二十七年,有宁海州同知焦希程纂修宁海州志稿二卷,共七篇,称之为《焦志》;清康熙十一年,宁海州知州杨引祚撰《杨志》,纲领虽分为十,却只有二卷,这两部都没有付印。清道光十八年,邑庠生宫卜万撰《宁海州志证证录》,同治三年,宁海知州舒孔安根据《宁海州志证证录》原稿,编为《宁海洲志》,分为十个门类,并印刷刊行。

2.《牟平县志》初稿

民国时期,时局变迁,政体改易,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省政府通令各县续修县志。《牟平县志》之編修,亦在此时,其编纂印刷过程至为繁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夏,县长宋宪章,倡修县志,召集各界,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刚进行不久,宋县长调任寿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地方人士自动筹款,请继任县长周义章履行督修职务,聘于清泮为总纂,王照琴、杨春萼为分纂,并添加采访员,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开始编纂,于王杨三人分工合作

初稿历时两年完成。初稿参考旧州志,续旧增新,注重社会,其与现代社会不合者,如星野、捐职、封荫各门类,全部弃去,新增与新社会密切相关的党务、教育、实业、交通、宗教等旧志没有的门类,但初稿体例上仍未摆脱旧州志的束缚,将州志原有大纲十一条,变为十三条(舆地、人物、大事记、党务、建置、政治、财政、实业、交通、教育、宗教、志馀),但缺点也明显,如系统不贯,有些记载因为材料缺乏,详略不均。

3.《牟平县志》初稿修正及付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牟平新任县长王昭旭到任。王县长提出的修正的意见与于清泮等人不谋而合。确定修正要点不在于润色文字,而在于:(1)原来参考旧州志分门过多,系统不相贯,于是将原稿总括为地理、政治、文献三大纲,子目因之而变;(2)新增氏族武备方言三目,与沿革分图及新乡镇分图;(3)删除空论,一律补充事实。于清泮在书成之后“序言”中道:“是役也,历时八月,用书数百种,助理四五人,奔走各机关与图书馆及遍访通人,殆无虚日,参互考证,将原稿翻修过半。”

在修志过程中,为征集资料,于清泮与王照琴、杨春萼等同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访了全县大部分村庄,多方征集,期间,对故里一些存有疑义的古城遗址的确定及其沿革,于清泮必寻求载籍,穷原竟委,不畏寒暑,亲自实地调查和考察。如为确定西育犁故城遗址的确切位置,他考寻原委,追寻史源,亲到育犁和福山奇章两地查看,遍访耆宿,确定西汉育犁县城故址即今之育犁集,纠正了一些史籍的谬误。

博览群书方可续旧增新,追史寻源才能补阙正误,时至今日,《牟平县志》编纂者这种严谨的治学治史态度仍值得我辈文史工作者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