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钟氏宗祠

罗泉钟氏宗祠

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钟氏宗祠”。

钟氏宗祠四周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坐西向东,由门厅、正厅、戏台、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至今还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飞檐、脊饰、石刻、木雕等构件,祠堂的风火墙至今清风犹存。

走进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韵盎然的山门。山门是牌坊式门罩建筑,4柱3开间,门宽5.7米,高10.2米,上 书-“钟氏宗祠”、下书“俊绣船山”;门枋左边书“宝德”、右边书“锡福”,实为钟氏宗祠最具特色的代表建筑。

进山门为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通高7米,戏台高0.37米,面阔7.2米,进深4.2米,面朝正厅,翼角轻盈飞扬,斗拱、雀替、斜撑、吊瓜、花窗等建筑构件都布满了人物、龙兽、花饰等雕刻图案,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处处展示出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步入戏台是250平方米的青石院坝。站在院坝四顾,周围是古朴典雅的正厅、厢房、戏台,偌大的庭院烘托出钟氏家族往日的辉煌和家族的兴旺。穿越院坝便是正厅,抬梁式梁架结构,3开间,通高7米,进深6.5米,面阔13.5米,素面台基高0.9米,阶梯式踏道5级。正厅梁上有“荣昌世仲”;“大清光绪贰拾捌年岁在士寅”题记。正厅柱础石刻保存完整,刻有缠枝花卉,中间为连体开放的花朵,争奇斗艳,雕刻精美。左右厢房各7开间,面阔32.2米,厢房脊饰上塑有花卉、动物、人物的浮雕图案。

据《钟氏宗祠回朔碑》记载:“此宗祠以清乾隆九年(1744年)自粤入川始祖昌琼公之基宅为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先后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昌琼公迁蜀八世孙遍布海内,耕读家风,代有名贤,枝繁叶茂,诚华夏之望族是也……”钟氏家族的兴旺和发达由此可见一斑。每年清明时节,为怀念祖先、期望人丁兴旺、长寿安康,分布在外地的族人以及资阳、资中各支系族人,必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为便于族人祭奠,钟氏族人也自行成立了“清明管委会”,对祠堂进行管理和维修。

保护范围:东至大山坡山脚,南、西至下河村公路,北以厢房外墙向北延伸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界限为界,向东外延70米,向南外延160米,向西外延45米,向北外延30米。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理学名宗源远流长!

“画来襟溪抱村游”

双溪乡梓誉村

是南宋理学名家蔡元定后裔的聚居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

(钟英堂、下厅民居)

简介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位于浙江金华磐安县双溪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梓誉村。蔡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左侧是钟英堂,再之是下厅民居,总占地面积1519.35平方米。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钟英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下厅民居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历经数百年,总体布局和内部结构装修,均保留着原有的格局与特色。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

▲钟英堂侧景

▲下厅民居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数百年来未曾易址,中轴线左右对称,院落关系明晰,建筑本体也沒有改头换面,其平面布局、形制特征、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均保留了历史原状。宗祠的祭祀功能,钟英堂、下厅民居的居住功能也没改变,均具有鲜明的婺州地区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蔡氏宗祠

▲下厅民居

▲蔡氏宗祠正堂左边缝减柱穿斗式木构架

▼钟英堂大厅前轩月梁

▲钟英堂梁架结构

▼钟英堂厢房二楼活络式木雕格扇窗

▲钟英堂厢房木雕格扇门

▼下厅民居厢房木雕格扇门

价值

历史价值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据《蔡氏宗谱》记载,蔡氏始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后裔,这些建筑均是宝贵遗存,保留着明代、清代风格特色。

科学价值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建筑的工字型平面和三合院平面,结构特征以及通风采光,功能配置,都十分合理。是数百年来被普遍认同并传承至今的建筑模式。

▲钟英堂内景

▲下厅民居

艺术价值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修,画面绘制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布设位置合理,而且寓教于乐,是研究空间组合、建筑装修、雕刻技巧以及子孙后代培养等不可多得的明清朝实例。

▲壁画

▲牛腿

▲檐檩雕刻

▼木雕细部

▲砖雕

社会情感价值

蔡氏宗祠是梓誉村蔡氏裔孙数百年来举行祭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研究蔡氏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钟英堂、下厅民居中规中矩的布局和寓意丰富的雕刻,是展示和传播当地循规守矩、勤俭持家等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地方建筑传承发展以及古代大家庭和睦聚居具有典型的意义。

▲下厅民居双扇门配件

▲柱础

交通

地图搜索

蔡氏宗祠(钟英堂、下厅民居)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时值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探寻遗址遗迹、重温革命精神意义深远。即日起,“ 绿色郁南App”、“ 郁南融媒微信公众号”、“ 郁南发布 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阵列,推出系列报道,用心探寻党史中的“郁南印记”。这些不同时期的先进典型和历史遗址,就像一面面旗帜,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学习他们的精神、追寻他们的脚步对我们感悟践行初心、勇担成就使命大有指引和参照作用。(史料图片来源:中共郁南县委党史研究室)

历史遗址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

卢氏大宗祠——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旧址,位于郁南县桂圩镇江咀村委沙村。

1948年4月18日深夜,在郁南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中共三罗组织领导发动了震撼粤中地区的四一八武装起义。19日晨,起义部队挺进峡上乡沙村(今桂圩镇江咀村委沙村)卢氏大宗祠集合召开大会,起义军事指挥吴桐宣布中共香港分局和三罗组成关于成立粤桂边三罗总队的决定,任命李镇靖为总队长。宣布起义队伍整编为3个队1个武工队:原都城自卫队和桂河乡自卫班合编为第一队,由吴耀枢任队长,卢鉴埙任指导员;原县自卫大队编为第二队,由李荣开任队长;原通门、罗沙武装队伍编为第三队,由李平任队长,陈伍任副队长;将10多名适合做群众工作的同志编为武工队,由陈牧汀任队长;刘俊英负责总后勤工作。整编后,4个队兵力共200人,配备轻机枪4挺,长短枪160支。粤桂边三罗总队成立后,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剿”,转移到罗、郁、岑边界的加益山区休整,分片发展,开辟游击根据地。1949年,粤桂边三罗总队先后扩编和整编为粤中第四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

卢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筑占地面积269平方米,青砖、泥砖瓦木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二进,博古屋脊,硬山顶。第一进面前为花岗岩石柱虾公梁,在大门上方写着“卢氏大宗祠”,两进中间有天井和两廊。宗祠有精美的木雕泥塑、壁画书法、对联等。2008年经过重新维修,现整体保存较好。

卢氏大宗祠于2006年11月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郁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编排:贵阳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发之原创文章、图片和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对擅自转载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举报投诉。欢迎朋友圈分享。

猜您喜欢

1. 【出征】郁南3名医护人员今天驰援湖北!愿平安归来

2. 第二批出征!郁南2名医护人员今天驰援湖北

3. 【回望】1994年,那场郁南人刻骨铭心的大洪水!

4. 众志成城 郁南加油!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投身疫情防控的郁南人

5. 谨以此小视频致敬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郁南医护工作者们!

广东省罗定市黄氏(贞公)宗祠180周年庆典

广东罗定市罗平镇㒼黄村黄氏(贞公)宗祠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坐落村北,北向;为一座雕檐画壁,流光溢彩的古建筑。宗祠广三路纵二进,中间天井隔开(见平面示图),门前围墙内为广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背靠青山,前聚吉水文峰朝对,砂护星显,关拦细密,龙真穴的,藏风聚气,据说是上佳的“龙引凤归”宝地。

2018年,是黄氏贞公宗祠建祠180周年,宗祠和宗族事务管理者——罗平镇敦伦堂文化活动中心,早早部署,组织筹备建祠180周年大庆,并围绕大庆做好五项工程,作为庆典的五大礼物。2018年4月14日(农历二月廿九),庆典活动如期举办。庆典期间,举办了祭祖,主题庆典大会和三场文艺汇演,黄氏族人相聚一堂,感恩祖德,天下黄氏一家亲。

当天的祭祖仪式

路上引导标志

现场布置

庆典活动正式开始

嘉宾们赠送牌匾及锦旗

醒狮助兴

在农家书屋接待嘉宾与赠送礼品

江夏情,黄族梦

嘉宾、宗亲们欢聚一堂,畅饮一番

晚上的文艺晚会与烟花汇演

因黄而来,以黄为荣!感恩兄弟姐们辛勤付出。这是一次传承江夏文化,宣传黄氏精神的聚会,是凝聚宗亲情谊的聚会。恳亲交流,敦亲睦族,促进黄氏宗亲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家族凝集力、振兴黄氏家族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敦伦堂理事会 江夏黄氏家族网